查文庫>王之渙> 名人故事:王之渙的故事

名人故事:王之渙的故事

名人故事:王之渙的故事

  名人故事:王之渙

  王之渙小時候非常聰明好學。鑽研學問,精益求精;寫作詩文,落筆驚人。他死後,靳能為他所作的墓誌銘說他“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他年少時,喜歡遊歷,結交當時一些著名詩人。尤其與王昌齡、高適來往密切,視之為知己。

  一日,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旗亭這個地方飲酒論詩。當時,有幾名歌女也被叫來歌詩助興。王昌齡首先提議:“我們幾人在詩壇上也算小有名氣了,但沒有分出名次。今日可以聽歌女都唱誰的詩,誰的詩被唱得多,誰就是第一。”一位歌女光唱了王昌齡的`兩首絕句,又一歌女唱了高適的一首絕句。王、高二人都喜形於色。王之渙說:“這兩個歌女都是唱的下俚之曲。”

  說著指著一位最漂亮的歌女說:“且聽這位所歌何人?”果然檀板一響,宛轉的歌喉悠然而起:“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正是王之渙的得意之作《涼州詞》。歌女又唱了兩首絕句,都是王之渙的作品,三人相視大笑。王之渙開玩笑地說:“果然不出我所料!”這幾位歌女知道原因後,連連拜謝道:“肉眼不識諸位詩仙。”

  王之渙不僅蜚聲詩壇,而且也是一位清官。他在河北文安縣當官期間,秉公辦案,為民除害;光明磊落,毫無媚骨;還動員縣城財主,集資辦學,興教育人,興建了一個四梁八柱,十間大瓦房的“義學堂”,至今傳為佳話。

  王之渙生平簡介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其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家喻戶曉。

  王之渙現存生平資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幷州遷居至絳州(今山西新絳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因被人誣謗,乃拂衣去官,“遂化遊青山,滅裂黃綬。夾河數千裡,籍其高風;在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談圭爵,酷嗜閒放。”。後復出擔任文安縣尉,在任內期間去世。

  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早年精於文章,並善於寫詩,多引為歌詞,常與王昌齡、高適等詩人互相唱和,名動一時。他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為勝,是浪漫主義詩人。靳能《王之渙墓誌銘》稱其詩"嘗或歌從軍,吟出塞,曒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現存僅有六首絕句,其中三首邊塞詩。他的詩以《登鸛雀樓》、《涼州詞》為代表作。章太炎推《涼州詞》為“絕句之最”:“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