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鄉愁> 余光中的《鄉愁》教案與賞析

余光中的《鄉愁》教案與賞析

余光中的《鄉愁》教案與賞析

  鄉愁的構思是簡約的,簡約的就像斷臂維納斯身上的一段白紗。下面是yjbys小編分享的《鄉愁》教案與賞析,更多內容請關注文學網名著閱讀欄目。

  《鄉愁》教案

  教材分析:

  《鄉愁》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首詩歌《課程標準》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余光中的《鄉愁》選擇了特定歷史時期的四個意象,表達了千萬遊子的思鄉之情,表達了他們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結束, 祖國統一大業儘快實現的心情

  學情分析:

  初三學生由於很少接觸詩歌,對鄉愁的理解、對領悟詩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的教學設計是把本課教學分為六大模組,即“導課—介紹作者—朗讀吟誦—— 品味欣賞——拓展遷移總結”透過聽說讀品等一系列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在互動中使理解加深,對鄉愁這一中國詩歌中歷久常新的普遍主題有一定的認識

  教學重點:學習現代詩歌的基本朗讀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讀;透過朗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讓學生體會美

  教學難點:是透過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讀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詩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透過誦讀、欣賞、聯想等方法,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以便激發學生“為中華之掘起”而讀書

  教具準備:自制課件(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實錄:

  一、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鄉愁是思念家鄉的憂傷心情,可以說是中國詩歌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子裡就會湧現出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下面就請同學們交流蒐集到的有關鄉愁的詩句

  生1:我搜集的詩句是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生2:我搜集的詩句是崔顥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生3:我搜集的詩句是王灣的“鄉書何由達,歸雁洛陽邊”

  生4:我搜集的詩句是杜甫的“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

  ……

  師: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都會牽動遊子的離愁別緒,勾起對故鄉的眷戀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臺灣當代詩人的思鄉之作——《鄉愁》

  二、作者簡介

  師:請大家開啟課本第98頁,先來了解作者書上的介紹非常簡單,哪位同學能介紹得更詳細些?

  生1:余光中,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臺灣,1958年赴美進修,1959年任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講師,1974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生2:我補充一下,余光中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白玉苦瓜》

  三、朗讀吟誦

  師:在二00四年中央電視臺的春節晚會上,余光中親自朗誦了這首詩,那麼,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筆下的《鄉愁》抒發的是怎樣的濃愁呢?我們來聽一下.

  (播放春節晚會片段)

  師:那麼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麼感情?

  生:思念家鄉

  師:那麼你看作者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生:憂鬱深沉

  師:透過聽你覺得讀時語速應該是什麼樣呢?

  生:稍慢

  師:對,憂鬱深沉的感情基調決定了我們所選擇的應該是稍慢且舒緩.

  師:要讀好一首詩,不公要注意感情基調,還要把握什麼朗讀技巧?

  生紛紛:語速,節奏,輕重音

  師:下面老師劃分了第一節,同學們來讀一下

  (課件展示第一節的節奏及輕重音)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明確:節奏:按音節或意義單位來劃分,重音:能突出物件的特點,能體現中心、突出主題,是段中的關鍵、句意的重點或情感強烈的地方,如“小小”這一個詞應讀得很重,它能體現郵票的特點,且“小小”能更襯托出濃濃的鄉愁,我在這頭語氣應提高,後一句應降低以體現思母之情

  師:請同學們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組討論:以第一節為例,劃分節奏並標出重讀音讓學生注意以下地方的正確讀法:

  (課件展示:)

  1)後來啊(注意“啊”與前一字連讀輕聲,不能當單字重讀)

  2)大陸/在那頭(“在——那——頭”要氣流不斷,讀出激越慷慨之感)

  生按要求做

  師:我們請一位同學讀一下他劃的詩,節奏停頓要誇張些,讓大家聽出你的節奏處理

  生讀其他同學認真聽

  師:剛才這位同學的節奏劃分大家聽出來了麼?(聽出來了)和你的一樣麼?(一樣)

  師:和老師的節奏劃分方式也是一樣的請同學們按照以下要求自由讀一下(簡報展示朗讀詩歌方法)

  1)把握朗讀基調(語氣、語調);

  2)講究朗讀節奏;

  3)注意朗讀重音;

  4)調節朗讀速度;

  5)投入朗讀感情(用心去讀)

  生各自抑揚頓挫地吟讀

  師:透過朗讀,我想大家對詩歌所表達的情感領悟得更深刻了誰能給我們讀一讀呢?

  生讀

  師:她們讀得好麼?

  生紛紛:好

  師:那大家集體來讀一下

  生集體讀

  師:請同學們根據板書背誦課文,

  生自由背誦課文

  師:請同學們集體背誦課文

  生齊聲背誦

  師:哪個同學來背誦一遍?

  生:(兩名學生分別背誦)

  四、品味欣賞

  師:鄉愁是一種抽象的情緒,詩人借什麼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呢?

  生:詩人透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來表達不可捉摸的鄉愁

  師:那這四者各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生1:思母之愁、夫妻離愁 、喪母哀愁 、思歸濃愁

  生2:母子之情、夫妻之愛、喪母之哀、戀國之思

  師:同學們說的都很好,哪詩人為什麼要用這四個來意象表現自己的情感呢?

  生1:小時候的我外出求學、打工,最使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親對母親的思念寄託在一封封家書之中,而保證這封信能夠從“這頭”到“那頭”,干係就在一張郵票上小時候的“我”一定最關注郵票;郵票便是小時候最突出的“鄉愁”

  生2:長大後的我在外邊了,最思念的是新娘,所以年輕的他每當手持一張窄窄的船票時夫妻離愁就上心頭,所以他用此來表現自己的相思殷殷

  生3:後來呵,大概中年的我,祭掃母親的墳墓時,腦海裡浮現出昔日母親的面容,所以墳墓矮矮,哀痛濃濃

  生4:臺灣與大陸,本應密切往來,但卻相互隔絕,既不能通郵,也不能通航,這淺淺的海峽去阻隔了兩岸親人團圓的夢想,所以海峽淺淺,悲愴深深

  師:同學們都想像的很好,我們看看這四節,第四節在內容和情感表達上與前三節有何不同?

  生1:這一節寫的是對祖國大陸的思念

  生2:這一節作者由家愁由上升到國思

  師:只是作者對祖國大陸的思念麼?

  生:不,是所有臺灣人民

  師:是啊,前三節寫的都是家愁,這一節可以說寫的是國愁師:學了這首詩後,你最想對誰說一句話,說句什麼話?

  生:我想對臺灣同胞說臺灣同胞,你們一定會回到祖國的懷抱的

  生:我想對余光中說余光中先生,你的願望一定會實現的

  生:我想對臺灣搞獨立分子說臺灣搞獨立分子們,你們的陰謀不會得逞的,國家統一是不可抗拒的

  ……

  師:大家說得很好,說出了我們全中國人民的心聲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遠不會老去願同學們透過本課的學習,更愛自己的家鄉,更愛自己的祖國!讓我們共同祝願臺灣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

  五:拓展遷移

  學習了余光中老先生的詩,同學們能不能用形象的語言即興表達出你想家的感覺呢?

  生1:鄉愁是一臺電話機;

  生2:鄉愁是一座橋樑;

  生3:鄉愁是一本厚厚的日記本;

  生4:鄉愁是一隻潔白的信鴿;

  生5;鄉愁是一輪圓月

  ……

  六:佈置作業

  席慕容也有一首《鄉愁》,請同學們課後比較一下它與本文的異同

  (課件展示席慕容的《鄉愁》)

  七:總結

  師:(放歌曲──佟鐵鑫演唱的《鄉愁》)同學們,鄉愁是一首久唱不衰的歌,今後無論走到哪裡,同學們都不要忘記故鄉,月是故鄉明,回家的感覺真好!同時祝願臺灣同大陸早日統一

  板書設計:

  小時候(少年)少年清愁

  長大(青年) 夫妻離愁 思鄉 渴望祖國

  後來(中年) 喪母哀愁 愛國 早日統一

  現在(老年) 思歸濃愁

  教後反思:

  這節課的設計依據了詩歌體裁特點,教給學生學習詩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延伸(感情)”的品讀法透過本節課的學習, 讓學生了解《鄉愁》一詩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善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整堂課教學氣氛熱烈,學生學習興趣高

  《鄉愁》賞析

  鄉愁是一種綿延在心底的苦,是一種偉大的`情愫,它佔領了我們心靈中最深邃的部分。余光中的《鄉愁》,是海外遊子深情而美的戀歌,關於余光中《鄉愁》鑑賞,至今都還有人在細細品味和理解。

  我們會慢慢的懂得鄉愁是一本歷史的鉅著,它送給我們的不僅是沙漠甘泉,也給人間的旅人澆灌上心智的露水。寄願鄉愁伴隨人類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墳冢中重新復甦,不要再讓我們人類丟失為數不多的幾畝夢田。

  第一小節,此時的作者是“少小離家”為讀書,未經世事滄桑,略帶“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覺,更多的是對母親的依戀;

  第二小節,妻子是相約一生共白頭的親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賞的亮麗風景。朗讀時應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絲絲溫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節,恰當運用顫音,表達一種如泣如訴的深深的哀傷;

  第四小節,文章最後,詩人由個人的悲歡離合昇華到家國之思:此時猶如樂曲達到高潮!所以要讀得蕩氣迴腸,一波三折。特別是最後一句要一字一頓,語調上揚,“在——那——頭”要氣流不斷,讀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詩人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B、小時侯(少年)——母子分離、長大後(青年)——夫妻分離、後來(中年)——母子死別、 現在(老年)——遊子與大陸的分離

  C、運用了獨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難以捕捉的離愁別緒為具體可感的東西,這是詩歌創作中常用的一種寫作技巧:託物寄情。在許多古典詩歌中,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中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余光中從親歷的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來寄寓情感,這種取象看似平常,卻蘊涵飽滿的詩情:

  郵票——母子深情(濃烈) 船票——夫妻恩愛(熱烈)

  墳墓——生離死別(悲痛) 海峽——思鄉念國(深沉)

  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 並且用了“一枚、一張、一方、一彎”等量詞,是不是說明余光中的鄉愁比較淡?

  郵票雖小,牽繫綿長母子情,船票雖窄,負載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墳墓載不下巨大的悲痛,淺淺的海峽阻礙了無盡的鄉思,落筆雖小,卻詩情飽滿。把鄉愁濃縮於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物件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全詩以時間的變化組詩,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詩情層層推進昇華,最後將鄉愁上升到民族和國家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