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望嶽賞析
望嶽這首詩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首小時候經常讀的詩詞,你有沒有賞析過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下文關於最新的望嶽賞析 ,歡迎借鑑!
望嶽賞析1
《望 嶽》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賞析評價】:
詩中以飽滿的熱情形象地描繪了這座名山雄偉壯觀的氣勢,抒發了作者青年時期的豪情和遠大抱負。
六句實寫泰山之景。
開頭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設問統領下文。二句的“齊魯青未了”自問自答,生動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綿延 、高大。“青”字是寫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現山勢座落之廣大 ,青翠之色一望無際。這是遠望之景。
三 、四句是近望之勢。“造化鍾神秀”是說泰山秀美無比,彷彿大自然將一切神奇秀麗都聚集在這裡了,一個“鍾”字生動有力。“陰陽割昏曉”,突出泰山的高聳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與昏暗的兩個天地 。“割”字形象貼切,給參天矗立的山姿賦予了生命力。
五 、六兩句是近看之景,並由靜轉動。“蕩胸生層雲”描寫山腰雲霧層層繚繞,使胸懷滌盪,騰雲而起,用“層雲”襯托出山高。“決眥入歸鳥”,是瞪大了眼睛望著一隻只飛回山林中的小鳥,表現出了山腹之深。一個“入”字用得微妙傳神,好象一隻只小鳥從遠處徐徐而來,又徐徐而去,足見山腹是何等深遠了。
最後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 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產生了登臨的願望。“會當凌絕頂”中的“凌”字,表現了作者登臨的決心和豪邁的壯志。“一覽眾山小”,寫詩人想象中登上絕頂後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顯得低小,以此襯托出泰山的'高大。
這首詩的題目是“ 望嶽”,全篇緊緊抓住“望”字寫景,寫景中又處處烘托著一個“高”字。從而把泰山的萬千景色、高大的氣勢渲染得纖毫畢現,令人如親臨其境。故此《望嶽》一詩,成為歷代描寫泰山的佳篇,被人們傳頌不絕。
望嶽賞析2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約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後。此時,詩人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當他遊歷到山東,被泰山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望嶽》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遊生活。作者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第一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第二首詩作於作者中年時,宰相房琯敗績喪師於陳濤斜被罰,抗疏救之而獲罪被貶而滿是失意。第三首作於作者暮年。
【內容講解】:
五嶽之首的泰山到底怎麼樣呢?(乍一見泰山高興的不知如何形容的驚歎和仰慕之情)
在古代齊魯兩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裡的泰山蒼翠的青色。(以距離之遠烘托泰山的高大)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於泰山(寫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寫出泰山的高大)山中的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我一定要登臨泰山極頂,俯瞰群山,它們都將變得那麼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