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望嶽》優秀教學設計(精選21篇)
作為一名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詩《望嶽》優秀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詩《望嶽》優秀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2、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重點】
1、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2、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難點】
詩中哲理的理解;
【基礎知識】
1、作者生平;
2、泰山的有關知識;
3、字音、字形;
【教學方法】
朗讀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勝古蹟數不勝數。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誰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嶽”,因為有語云:“五嶽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嶽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泰山──五嶽之首,“泰山歸來不看嶽”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講授新課
1、板書課題,指名簡介作者:
我們學過很多杜甫的詩篇,下面我首先請一位同學將杜甫介紹一下。師板書: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人稱詩聖;其詩被喻為“詩史”;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範讀課文,強調字音、字形。
這首詩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學們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決眥;同學們一齊讀兩遍。
3、初讀課文,瞭解詩句大意。
下面同學們自讀課文,藉助文中的註釋理解詩句的含義。閱讀後同學之間可以相互提問詞句的含義。然後老師將點名抽查掌握情況。
4、精讀課文,體會詩句所表現的情感。
下面同學們將課文一齊朗讀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兩句,我們應該用什麼感情來讀呢?為什麼?討論一下,再試著讀讀。
同學們再一起將這首詩朗讀一遍。首聯遠望泰山,表現了作者驚歎之情;那麼頷聯、頸聯、尾聯又分別從哪些角度來描寫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別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呢?討論一下,然後我請同學來讀。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嶽遠望之景,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望”字成了全詩的線索。在望嶽的過程中表現了作者驚歎、讚美、陶醉、豪邁之情。
5、品讀課文,理解景色的特點,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好,讀得很好,比開始有很大的進步。同學們想一想,作者為什麼產生如此的情感呢?他驚歎什麼,又讚美什麼?為什麼這麼說?
因景而生情,這是客觀因素;有沒有作者的主觀因素在裡面呢?當時詩人二十幾歲,這也是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裡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詩中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兩句詩中還蘊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高峰,就能俯視萬物。
齊讀。聯絡自己的社會生活實際,談談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達雄心壯志和遠大的抱負的名言名句。哪個同學能說兩句。小學時我們學過一首詩《登鸛雀樓》,哪個同學將它背一下?其中有兩句詩和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意境相似。哪兩句?“
同學們一齊將這首詩再朗讀一遍,領略詩中美景,感悟詩人的豪情。
這首詩寫得很美,下面我請同學來談一談自己學了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賞詩中這一句……,是因為……。”格式說一說。
說得都不錯,課後將這首感情背誦。課前,我讓同學們找一關於泰山的資料,有沒有找到?下面我請同學拿出來讀一讀。老師這裡也準備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
三、總結課文
1、小結:很好,透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東西,我請同學來總結一下。好,下課。
2、佈置作業:當堂檢測。
古詩《望嶽》優秀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1、知識與能力:誦讀能力;聯想,想象能力,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
2、過程與方法:在誦讀中理解詩的意境,背誦此詩。
3、情感與價值觀: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重點、難點】
體會詩的意境,品味詩中的“美點”。
【板書設計】
望嶽
杜甫
遠望──綿延高聳
近觀──神奇秀麗 熱愛
細看──胸懷浩蕩、眼界開闊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你們登過泰山嗎?站在泰山之巔,俯瞰群山,感受如何呢?唐代大詩人杜甫卻另有一種感受。這節課我們就來欣賞一下他的佳作《望嶽》。
二、背景和作者簡介
三、齊讀本詩二遍(要求聲音響亮,讀音準確,停頓正確。)
四、理解此詩的意境
討論:
1、這兩聯“望”的角度有什麼不同?詩人是怎樣表現泰山的高遠幽深、神奇秀麗的?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稱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麼樣呢?“夫”,在這裡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誇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齊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後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雲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裡是近望,讚歎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後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偉壯觀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鍾。“造化”,指天地自然。“鍾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鍾”,聚集的意思。
2、這兩聯“望”的角度又有什麼不同?詩人是怎樣抒發情感的?
“蕩胸生層雲,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雲氣層生,一定會震盪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蕩胸”,心頭滌盪,胸襟為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雲疊起,衝擊滌盪著心胸,胸襟為之開豁。“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眥”,眼框。“入”,收入眼裡,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嶽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餘而後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絕頂”,最高峰。“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3、找出詩中的對偶句,分析它們在結構上的特點,模仿著寫兩組對偶的句子。
小結: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蘊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研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五、課上練習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
2、填空:《望嶽》中富有哲理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背誦這首詩。
六、學習小結(學生自己歸納)
古詩《望嶽》優秀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1、匯入新課,瞭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知識。
2、朗讀詩歌,瞭解大意,領會泰山雄奇壯麗的景色。
3、討論詩歌,體會詩句情感,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4、背誦詩歌,理解詩歌的風格。
二、教學過程:
(一)以問置疑,匯入新課
1、我們的祖國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山大川不計其數。要說山,最有名的當然是“五嶽”了。那麼,請問,“五嶽”分別指那幾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嶽”之首呢?
2、從古到今,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讚美泰山的詩句,其中唐代的大詩人所寫的一首詩被譽為吟誦泰山的壓卷之作。那麼,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作者如何描繪和讚美泰山雄奇壯麗的景色呢?現在,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首詩。
3、板書課題,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解題,明白作者近嶽而望,並沒有登山。
(二)講授新課
1、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知識。天寶三年,25歲的杜甫科舉不第。當時,他的父親在山東做官,杜甫借省親之機去山東遊歷,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後的詩作,往往覺得他是一個沉鬱寡歡的老人;在這首詩中,你能看出科舉失敗後消極、頹廢的情緒嗎?如果沒有,那麼,這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麼?
2、初讀詩歌,強調字音,把握節奏,明確體裁。
(1)學生默讀詩歌,老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如“岱”、“夫”、“眥”等。
(2)學生劃分詩歌停頓的節奏,同桌互讀,指名讀,老師總結並評價後,集體朗讀詩歌。
(3)老師指導學生明確詩歌體裁:五言古詩。
3、再讀詩歌,理解詩句含義。學生藉助課下注釋逐句理解,小組內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基本掌握詩句含義。老師逐句朗讀詩歌,學生集體複述句義,再讀詩歌。
4、細讀詩歌,理解前六句詩描寫泰山景色的特點。
(1)詩題是《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實有虛。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區別。
(2)試以兩句為一組,學生分組討論哪些詩句是寫景?前六句詩具體描寫了泰山景色的什麼特點?老師指導點撥,學生髮言。
5、討論詩歌最後兩句,體會詩句情感,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1)討論作者從想象登山的過程和登頂俯視中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豪邁之情)
(2)由情入理,引導學生討論詩歌蘊含的哲理。學生獨立思考,老師適時點撥。(只要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高峰,就能俯視萬物。)
(3)感悟詩歌氣勢磅礴、雄放健撥的風格。
6、品味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總結掌握學習詩歌的方法。
(1)學生討論回答: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絕唱,那麼,這首詩什麼地方最吸引你,為什麼?
(明確:寫景抒情;虛實相生;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2)課堂小結:如何學習古詩?(解題讀詩——釋義悟情——明理誦詩)
7、背誦古詩。
8、當堂檢測,佈置作業。
(1)當堂檢測。
(2)佈置作業:比較這首詩與杜甫的另一首詩《春望》的不同風格。
三、教學反思:
這首詩的教學環節井然有序,體現了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層次性,符合學生由簡單到複雜的認知規律。教學中能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實現師生學習中的平等對話。既注重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又注重培養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逐步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最終目標。
美中不足的是,由於部分學生基礎差,水平參差不齊,加之本人能力所限,還存在如下需要改進之處:
1、明視訊記憶體在單一性。學生學習方法單一,自主合作探究千篇一律,不能體現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還有,設計問題的程式化,為保證教學任務按時按量完成,所有問題都是老師預設,學生討論回答。不能真正做到讓學生自由發言,提出問題,各抒己見。
2、課堂結構上的缺陷。一節課前松後緊,教學過程時間多,檢測時間所剩無幾,顯得虎頭蛇尾。
古詩《望嶽》優秀教學設計 篇4
八年級的學生經過幾年的古詩學習,能夠比較準確的朗讀和把握節奏,但是我們以前接觸的杜甫憂國憂民的形象比較熟悉,青年的杜甫形象不是多見,透過本文學習我們要體會杜甫的不怕困難、敢於挑戰的豪情壯志。體會“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人生哲理。感受青年作者的豪情壯志。
(一)導語
柳宗元帶我們領略了小石潭的淒寒幽靜,吳功正帶我們欣賞了阿里山的靜謐神奇,馬信德帶我們遊覽了威尼斯的瑰麗奇特。今天我們再請古代的一位詩人帶我們去一個地方。
板書:望嶽 唐 杜甫
(二)圍繞“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裡呀?你從何得知?泰山。從“嶽”“岱宗”“齊魯”得知
補充資料:東嶽、西嶽、南嶽、北嶽、中嶽
《望嶽》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們一起透過杜甫的一個動作“望”來欣賞泰山的景色。請同學們先一起大聲朗讀詩歌,思考杜甫從第一句實際上一直望到哪裡。
(1)描繪泰山景色。也即首聯、頷聯、頸聯。
(2)想象登頂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實際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請同學們任選一聯說一說。
(1)首聯:望到了泰山綿延不絕、樹木蔥鬱的景象。這是遠望。“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麗又巍峨高大的景象。這是近望。
“鍾”:聚集,寵愛、鍾愛,既寫出神奇秀麗,又寫出詩人的喜愛讚歎之情。
“割”:陰暗對照之明顯,陽光像一把刀一樣有力地把陰暗隔開,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雲湧雲翻的壯闊景象和鳥兒歸巢的傍晚景象。這是細望。“層雲生而蕩胸,鳥兒歸而入眼”
(三)名句賞析
1、泰山如此綿延不盡,如此神奇秀麗,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產生了一個願望。杜甫的願望是什麼?我還沒有登上山頂景色就如此神奇美麗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覽眾山小。
2、請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覽眾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絕頂眼界變寬了,心胸開闊了,登上絕頂才能欣賞到絕美的風景,這是身在低處的人永遠無法體驗到的。所以孔子登上了東山就認為魯國很小,登上泰山胸懷竟然博大得認為天下都很小。林則徐更說過“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4、這句話中蘊含了怎樣的人生啟示?它告訴我們:不怕困難,勇攀高峰,不但望得遠,而且可以雄視一切,包舉天下。它鼓勵人們樹雄心立壯志,不怕困難,堅持到底就一定能獲得更大勝利。
(四)瞭解青年杜甫
1、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望到一個什麼樣的杜甫?豪情勃發,壯志凌雲,樂觀向上,滿懷建功立業,意氣風發,信心滿懷
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楊雄敵,詩看子建親。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會發展到最富庶的時期,他家境優越,詩才橫溢,因此意氣風發,信心滿懷,渴望著建功立業。
3、過了二十年左右,47歲的杜甫在首都長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破敗,荒涼,蕭條。
4、我們望到了一個什麼樣的中年杜甫?愁苦,焦慮,憂國憂民,流淚的,感傷的,飽經風霜的。
5、國家的苦難,人生的坎坷,生活的艱苦可以磨掉杜甫的意氣風發,磨掉杜甫的驕狂,使他的詩歌風格由雄豪而變沉鬱,卻始終磨不掉青年時期立下的志向,磨不掉他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乃至困頓至極的他竟然能發出使人震撼的呼喊,這就是被後人尊奉為詩中聖人的杜甫。
古詩《望嶽》優秀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準確流暢的背誦詩歌。
2、蒐集資料,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初步瞭解杜甫詩歌的創作風格。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的意境,品味詩中的美點。
2、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透過想像與聯想,體味詩歌的深層意蘊。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年少立下遠大志向的胸懷。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感知詩歌的意蘊美。
2、透過想像與聯想,把握詩歌的景與情。
教學難點: 體會最後一聯的深層意蘊。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介紹作者情況。(屏顯)杜甫與“詩仙”李白齊名,世稱"李杜"。李白的詩歌浪漫、飄逸、豪放,帶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杜甫的詩歌沉鬱、凝重,是現實主義的典型代表。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及國家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今天我們學習《望嶽》,體會作者在詩中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
二、資源共享
1、補充作者的資料及寫作背景。請一位同學給大家念一下。(屏顯)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死。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的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袞州(今屬山東省)去省親—其父杜閒當時任袞州司馬。此後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遊,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詩中熱情地讚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
2、欣賞泰山的雄偉景象。(屏顯)泰山,古稱東嶽,又名岱山、岱嶽、岱宗、泰嶽,為五嶽之首。泰山拔起於齊魯丘陵之上,長達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勢險峻,峰巒層疊,形成“一覽眾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曠氣勢。泰山多松柏,更顯其莊嚴巍峨蔥鬱;又多溪泉,故而不乏靈秀與纏綿。縹緲變幻的雲霧則使它憑添了幾分神秘與深奧。它既有秀麗的麓區、靜謐的幽區、開闊的曠區,又有虛幻的妙區、深邃的奧區;還有旭日東昇、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等大自然奇觀及石塢松濤、對松絕奇景觀,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
三、整體感知
1、朗讀
大聲朗讀,注意節奏,讀準字音。多讀幾遍。
讀準字音:岱 dài 夫fǘ 眥zì 曾céng
2、理解詩歌內容
反覆朗讀,對照註釋,理解內容。
思考題: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首句發問“那泰山的景色是怎麼樣的呢?”詩人望見了什麼?
指名回答。
明確: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泰山地域之廣闊,景色之優美,山勢之高峻。熱情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
四、細緻研讀
1、詩中每一聯都有“望”的意思,但角度和內容不同,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請同學們展開想象和聯想,看圖說話。
(大螢幕依次展示圖片,生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合作探究,準備作答)
明確:首句設問,極寫詩人初見泰山時興奮不已,令人頓生懸念,次句作答,總寫泰山地域廣闊,以上遠望。
三句寫泰山的神秀之氣,四句寫山勢之高峻,以上兩句近望。
五六句情由景生,詩人的胸懷隨泰山之雲霧繚繞而激盪,眼界因極目仰望而為之開闊。以上細望。
七八句化用“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也表達詩人誓欲大展宏圖於未來的雄心壯志。以上兩句是望中所感。
2、品味詩歌語言。
引導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品味詩歌語言之妙。
生思考、交流
明確:“鍾”字擬人,寫泰山獨享“神秀”之天賦,也展現了作者的愛慕之情。“割”字,突現南陽北陰的景色,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躍然紙上。
3、七、八句中的“望”並不是實寫,而是作者的想象。大家再讀一讀,結合當時的背景,你從中領悟到什麼哲理呢?
反覆讀,悟。
明確:尾聯是作者的望中所感,體現出作者勇攀峰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因而成為千古名句。
小結:這首詩歌突出的藝術特色是以一“望”字統攝全詩,結構嚴整,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精於煉字煉句。
學生讀、背詩歌。
五、體味意境
透過以上的學習,同學們都理解了詩歌內容,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和感受詩歌的意境。
思考,指名回答。
明確: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泰山地域之廣闊,景色之優美,山勢之高峻。熱情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並流露出詩人早年“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
六、課堂小結
《望嶽》寫的是詩人遊歷山川名勝,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自己的遠大抱負,其感情基調熱情奔放。同學們透過這首詩,把握詩人早期的思想感情,從而為理解詩人思想發展的軌跡打好基礎。
七、作業
1、背誦默寫《望嶽》。
2、預習新課。
板書
望嶽
杜甫
地域廣闊
望景色秀美 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
山勢高俊 表達了早年誓欲大展宏圖於未來的雄心壯志。
遠大抱負
古詩《望嶽》優秀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對照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2 、過程與方法: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默寫古詩。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用詞的精妙,品味語言,培養語感,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情感。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心靈共鳴。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準備:關於杜甫及《望嶽》的相關資料。
教學方法:古詩四步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我們學習了杜甫的《望嶽》,能說說板塊的題目嗎?
這一冊板塊專案與12冊有何不同,你是怎樣理解的?(12冊把泰山做為中華文明,泰山是一種文化)
2、敘述板塊題目
(體會泰山是一處名勝,更是華夏文明中的一種)
二、簡介作者及作品
三、師生共同賞析研讀古詩
1、(1)配樂朗誦《望嶽》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指導學生朗讀
(4)教師範讀
2、指導學生參照詮釋,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1)巡視。隨機指導。
(2)引導學生質疑,學習釋疑。
3、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品悟詩句,賞析。
設問:
(1)詩題為《望嶽》,但全詩卻不風一個“望”字?
(2)全詩視望,而句句寫向嶽而望,角度有什麼不同?
(第一句遠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時所見的景象,最後一句是神遊玉皇頂所見)
4、引導學生思考:
詩言志,詩歌創作無一不是為了傳情達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四、感情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維拓展(作業)
透過畫一畫、說一說、寫一寫,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六、板書
遠望
近望
望嶽 凝望 驚歎、讚美、陶醉、豪邁
願望
七、課後小結
古詩《望嶽》優秀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 能借助拼音讀通古詩,知道作者。
2. 能初步理解古詩所表達的意思。
3. 能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錄音,幻燈片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學習《營州歌》
1.出示古詩,聽錄音
2.簡介作者高適
3.小組學習
(1) 讀通全詩
(2) 理解詩意
4. 大組交流
(1)指名朗讀
(2)理解詩意:
營州少年從小就習慣了茫茫的原野和叢林,曠闊的原野孕育了他們粗曠豪邁的性情。在城外的郊野上,時時可以見到他們穿著毛茸茸的狐皮袍子,騎在駿馬上賓士獵射的矯健身影。這種崇尚通武的精神真讓人歎服。聽說,他們個個好酒量,千鍾萬杯也修想灌醉他們,而且,十歲的孩子,就都會騎馬賓士了。這可真叫我們中原人感到驚奇,甚至不可思議了。
5、朗讀,試背
二、 學習《望嶽》
1.聽錄音
2.自由朗讀,理解意思
3.詩意:
號稱五嶽之首的泰山究竟是什麼樣的?告訴你,在整個齊魯大地,你都可以看到他清脆的山影,雄偉綿延的山勢。正是由於大自然的偏愛,才使泰山集中了神奇秀麗的景色。日光照射下的山峰拔地參天,使山北和山南像黑夜和白天那麼分明。望著層層繚繞的雲氣,不禁使我胸懷激盪。我睜大眼睛,久久地望著這迷人的景色,甚至連黃昏時歸巢的鳥兒也盡入眼簾。啊,總有一天,我要登上泰山最高的山頂,去領略那眼底的群山變得低矮、渺小師的雄偉景象。
4.對照詩意,朗讀理解,嘗試背誦
5. 積累:你還學過哪些杜甫的詩
三、 佈置作業:背誦古詩
古詩《望嶽》優秀教學設計 篇8
一、匯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五嶽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詞、短語或語句來描繪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影片及圖片,請同學們自由發言。簡單點評後轉入杜甫的《望嶽》)
二、教學新課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出示幻燈)
(二)朗讀詩歌
1、配樂詩朗誦《望嶽》(出示影片和音訊材料)。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古箏曲)
3、學生推薦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4、教師範讀,學生輕吟。
(三)瞭解詩的內容
1、學生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學習小組交流,有否疑難及互答)
2、全班交流問題及解答。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四)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加幻燈圖片),要求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想象詩人當時望嶽的情景,出示問題,小組研討。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2、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向嶽而望,並且角度有別,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研討後,師生共同賞析:
“岱宗”兩句:“遠望”(補充背景常識:此句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200公里。)
問(1):“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朗,也更強烈。)
問(2):此句寫出了泰山的什麼特點?詩人是如何寫的?對你有何啟發?(沒有抽象地說,而是別出心裁的寫出自己的體會,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兩句:“近望” 問:能否透過對這兩句品度,各用一個字分別概括詩人眼中泰山的特點?(“神”或“秀”,“高”。這兩句詩突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蕩胸”兩句:“細望” 問:展開合理的聯絡和想象,用你的語言再現當時的畫面。
“會當”兩句:由“望嶽”想到了將來的“登嶽”。
(五)進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問: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後遊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敗後消極頹廢情緒嗎?那整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麼?(詩人熱情讚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後兩句,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你還能聯絡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詩句?(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再次齊讀詩歌,讀出感情來。(配樂)
(六)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問: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絕唱,談談這首詩什麼地方歲吸引你,指出來並說明理由。
(示例:1、煉字。鍾--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的有情有義。割--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虛實相生 。)
(七)背誦古詩。(齊背)
三、拓展補充《春望》,試比較兩首詩風格的異同。
(《望》--形象高大,已經壯闊,顯示出氣勢磅礴,雄放健拔的風格。
《春》--感情凝重,景象悽清,風格沉鬱,具有悲愴美。)
四、佈置作業。
寫出《春望》的賞析感言。(100-200字)
古詩《望嶽》優秀教學設計 篇9
學習目標:
1、瞭解杜甫生平及詩歌背景
2、學會詩歌鑑賞的方法
3、感受並學習青年杜甫的豪情。學習重點:學會詩歌鑑賞的方法
學習難點:賞析詩中名句蘊含的人生哲理學習方法:朗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準備:PPT
教學程式:
一、【匯入新課】
1、同學們,在上課之前,老師有兩個問題想讓同學們幫忙解答,第一個問題:有這樣一個人,他的筆下流淌的多是對黑暗社會的揭露和對黎民百姓的同情。一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被人稱為“詩聖”,詩被稱為“詩史”。這人是誰?第二個問題,有這樣一座山,鬼斧神工,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就連孔夫子都為之發出感嘆“登泰山而小天下”。這是什麼山?看來老師小瞧同學們了
2、欣賞泰山景色並描繪泰山
師:那麼,同學們,當詩人中的詩人與大山中的大山相遇時會上演怎樣的傳奇呢?希望透過今天的學習,能夠解答這樣一個疑問:當杜甫遇到泰山,。好,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品讀唐朝詩人杜甫及其名作《望嶽》 。
【活動一】作者簡介(由學生介紹、教師總結)PPT展示
1.杜甫,唐代詩人,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他有“詩聖”之稱,他的詩被譽為“詩史”。他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詩仙”李白齊名,世稱“李杜”。
2.時代背景簡述。
二、走入課程
閱讀思路:讀--品---悟
(一)、讀:美、高昂、氣勢
1、聽範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節奏。
2、請學生讀,指點朗讀語氣。再齊讀。
(二)、品:詩聯品析(合作探究)
(1)、品題目師:怎樣理解題目
生:望即看之意。嶽:山高謂之嶽,這裡特指泰山。就是看泰山。
師:現在我們要隨著杜甫的目光去看泰山,那我們應抓住哪一個字呢? “望”
(2)、品詩意(合作探究)
問:請選擇一句詩進行解讀要求:
我們組選擇詩,根據方法:
(a),解說註釋
(b)、描述詩聯
(3)品析字句並說出作者望到了哪些景象?
小結:“岱宗”兩句:青翠蒼鬱,延綿不絕----驚歎----遠望
“造化”兩句:神奇秀麗,巍峨高大----讚美----近望
“蕩胸”兩句:雲湧雲翻,鳥兒歸巢----陶醉----細望
“會當”兩句:志向高大,縱覽群山----豪邁
1.全詩以“望”字貫穿,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虛有實,那麼每句分別是從“望”的哪些角度來描寫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別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呢?
(明確: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嶽府望之景,在望嶽的過程中表現了作者驚歎、讚美、陶醉、豪邁之情。)
2.從這首詩,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樣的泰山?(廣、高、美)
師小結:我們隨著杜甫一步步的觀望而下,我們縱覽了五嶽之首泰山的美景。作者除詩題中有有一個“望”字之外,詩中卻不見一個“望”字,而我們卻能感受到所望之景,這就是作者的獨具匠心。來,我們踏著杜甫的足跡一起再一次朗讀詩歌,重走望嶽之路。
(三)悟:有感而發
1、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望到一個什麼樣的杜甫?
附:豪情勃發,壯志凌雲,樂觀向上,滿懷建功立業,意氣風發,信心滿懷。
小結: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會發展到最富庶的時期,他家境優越,詩才橫溢,此時的他芳齡24歲,因此意氣風發,信心滿懷,渴望著建功立業。這首詩正代表杜甫青年時期光芒四射、積極進取的人生。
2、請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覽眾山小”的景象和感受,並把它寫下來
師:同學們,杜甫筆下的泰山確實美,堪稱仙境。但我們要知道,但凡一位偉大的詩人,絕不僅僅是就山寫山,就水寫水,這山水的背後定有深刻的含義。作者在最後一句中表達的是凌雲壯志,人生抱負,那麼討論:這句話中給予你什麼人生啟示?
附:不怕困難,勇攀高峰,不但望得遠,而且可以雄視一切,包舉天下。它鼓勵人們樹雄心立壯志,不怕困難,堅持到底就一定能獲得更大勝利。
師小結:說得好,道出了“我不輕狂枉少年”的激越。老師也希望大家能牢記這種精神,當遇到困難時能為自己吟上一句“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三、課堂總結
師:泰山,杜甫,望嶽,同為獨尊。面對神聖的事物,我們要學會崇敬。請學生齊聲背誦《望嶽》。為了加強感情,把最後一句處理成重複。
四、佈置作業
續寫我們沒有完成的命題:當杜甫遇到泰山,。
古詩《望嶽》優秀教學設計 篇10
一、關於教學目標的設計
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是:
1、體會《望嶽》詩歌的意境及作品風格;
2、領略詩歌和音樂完美結合的神韻,吟唱仿寫古詩詞;
二、關於教學重點的確定
本堂課的教學重點是領會《望嶽》一詩的意境,並譜曲自唱,嘗試古詩詞的的寫作,古詩的格律不作過多要求。
三、關於教學方法的選擇
教學方法以吟唱、仿寫為主。
針對教學的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拓展語文學習的渠道。我嘗試過借鑑過很多古詩詞的教學方法:如誦讀法、品析法、故事導讀法、以畫配詩法等等,效果都不錯。我現在所教班級的學生,人才濟濟。他們喜歡唱流行歌曲,喜歡模仿,喜歡嘗試。所以,我採用吟唱——仿寫的方法來教《望嶽》。這種方法也便於貫徹自主、合作、探究這種學習方式。首先吟唱,就要求學生自主地深入地領會詩歌的內容,這樣才能選擇感情相吻合的音樂曲目來配詩。在演唱時,學生可以尋求合作,可以獨唱,可以合唱。仿寫詩歌,既要學生自己寫,更須同學互評互改,一起來錘鍊字詞,共同去探尋詩歌創作的奧秘。
四、關於板書的設計
《望嶽》這首詩形象很鮮明,寫了泰山廣、高、美的特點。所以,我在板書時勾勒泰山的圖畫,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給人一種美感。同時也把泰山的特點板書出來,給學生一目瞭然的印象。
五、關於課後作業的設計
我想透過《望嶽》一詩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讀古詩的能力。所以設計了兩個作業,一是給熟悉的詩詞譜曲既可套用現成的音樂曲目,也可自創曲目。二是把仿寫的詩歌編訂成冊,出版一期詩歌集。
古詩詞的影響是深遠的,古詩詞的教學方法是多樣的,只要我們勇於嘗試,必定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
古詩《望嶽》優秀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習古代詩歌朗讀技巧。
能力目標:品味詩歌語言,理解詩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德育目標:提高審美情趣。教學重點難點:
借詩歌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一、匯入
我國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勝古蹟數不勝數。在眾多景物之中,中國人對山是情有獨鍾。而群山之首當屬五嶽。古人曾說“王嶽歸來不看山”。
師:你知道五嶽指哪五座山?(泰山、華山、恆山、衡山、嵩山)師:五嶽之首呢?泰山
的確,我國自漢代確立“五嶽”之說以來,泰山就以它五嶽之首的獨有風姿卓然屹立在世人面前,留下了無數經典傳說和美詞佳句。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一首詩《望嶽》。
二、板書課題:望嶽
三、教學過程:
1、杜甫共寫過三首《望嶽》,一首是詠東嶽泰山,一首是詠西嶽華山,還有一首是詠南嶽衡山。今天我們學的這首《望嶽》是詠東嶽泰山的。
這是杜甫現存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裡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氣。題解:什麼是嶽?(高大的山)標題是“遙望泰山”之意。作者簡介:(螢幕)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
2、介紹本詩寫作背景(螢幕)
3、指導朗讀:
師:要理解一首詩,朗讀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怎麼來讀呢?大家一定還記得:“凡讀書必須要做到字字響亮,不可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全詩。指導學生朗讀。教師範讀全詩。
4、整體感知詩意:
指導學生參照詮釋,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1)巡視。隨機指導。
(2)引導學生質疑,學習釋疑。
5、內容品析。
“詩聯賞析法”來品析這首詩。它需要以下幾個步驟:(螢幕)
第一步:解說註釋(藉助書下注釋,無註釋的補充資料。字典等工具書)第二步:描述詩聯(將零散的字詞解釋連成一句通順的話)
第三步:品析字句(哪個字用的好,用的準,寫出了什麼,表現了什麼)
第四步:揣摩情感(全詩表現作者什麼思想感情)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前兩部分內容
6、串講四聯意思(藉助書下注釋)
7、賞析:師:杜甫被稱為“詩聖”。“聖”乃極至也。無人能敵。中國文化史上的孔子孟子都是聖。他們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
在這首詩中,你覺得哪些詞句超乎尋常?讓你感受與眾不同?再讀:
讀出讚美之情——前三聯
讀出期盼之意——最後一聯詩人都是站在什麼角度來望的呢?
詩言志,詩中到底想表達什麼樣的情懷?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願望。點明題旨,氣勢不凡,意境深遠。表達出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詩句中我們並未看出他科舉落地的失落,正是眼前的泰山給了他神奇的力量,而他給了泰山以精神的光芒。使這句成為千古名句。
“詩出於人,有子美之人,而後有子美之詩”。人們常說心中有筆下才有。透過這些詩句,你看到了怎樣的杜甫?
鬥志,渴望,志向遠大。(登了山頂不僅僅是他的志向,對人生充滿遠大志向)可見寫此詩時的杜甫正是充滿人生豪情的'年輕時期。也正是想要實現遠大抱負躊躇滿志的時期。
他的遠大抱負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也有濟世蒼生的情懷。杜甫一生各種求官之道都試圖找過。他曾給當時的尚書左丞前後的韋濟寫過兩首詩以求他的援引,韋濟雖然賞識杜甫的詩才,但沒能給他以實際的幫助。此時他已在長安求功名三年,結果處處砸壁,素志難伸。他一生最大的官就是左拾遺。才一年左右。(武則天時設的,是對皇帝進行規諫並薦舉人才的。白居易也做過左拾遺) (螢幕)杜甫人生四個時期。
總結全詩。
總結:今天我們再讀望嶽,不僅感受的是對泰山美景的讚揚,更是一種泰山精神的崇敬。千百年過去了,《望嶽》以及詩歌體現的精神與泰山同垂不朽。它被譽為寫泰山詩的絕唱,以後很多人寫泰山詩卻無人能敵。明代有位詩人寫到:“齊魯至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大有眼前有景道不得,早有杜詩在上頭之感。
全詩讓我們感受到的是自然美與人格美合二而一的優美境界。讓我們再讀全詩。體會作者是鬥志豪情!
板書
首聯:雄偉寬大——驚歎
望
頷聯:巍峨高大——讚美
嶽
頸聯:高峻幽深——喜愛、陶醉
尾聯:想像,登山決心——期盼
古詩《望嶽》優秀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a、掌握重點字詞的含義;
b、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c、理解並學習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重點】:
a、重點字詞的含義;
b、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難點】:
a、名句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PPT、道具
【教學程式】:
一、匯入新課
1、“五嶽”匯入。
2、欣賞泰山景色並描繪泰山。
二、作者並背景介紹
1、指名簡介作者。師補充要點:杜甫人稱“詩聖”;與“詩仙”李白齊名,世稱“李杜”。
2、背景:應試落第。
三、初步朗讀
1、聽範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節奏。
2、全體學生齊讀。
四、整體感知
1、結合註釋,瞭解詩歌內容。
2、速搶答,字詞解釋。
五、深入研讀
師:詩題叫《望嶽》,杜甫實際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1、首聯“岱宗”兩句。
●這是什麼修辭手法?——設問。
●字詞解釋,梳理大意。
重點:“岱宗”、“夫如何”、“夫”、“齊魯”、“青”、“未了”。
●指導概括並板書:遠望青翠蒼鬱、綿延不絕。
●齊讀。
2、“造化”兩句。
●字詞:“造化”、“神秀”、“鍾”、“陰”、“陽”、“割”。
●指導概括並板書:近望神奇秀麗、巍峨高大。
板書——“近望”
3、“蕩胸”兩句。
●字詞:“蕩胸”、“決眥”“入”
●看PPT圖片,演示“決眥入歸鳥”。
●指導概括並板書:細望雲湧雲翻、鳥兒歸巢
六、名句賞析
1、泰山如此綿延不盡,如此神奇秀麗,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產生了一個願望。杜甫的願望是什麼?——一覽眾山小。
2、“會當”兩句釋義。
3、抒發了杜甫怎樣的情感?
討論後明確:不怕困難,勇攀高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
4、聯絡自己的學習生活實際,談談啟示。
七、總結課文
1、完成填空: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的景色,表達了詩人思想感情。
討論後明確: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表達了詩人積極向上、不怕困難、勇攀高峰的精神和遠大抱負。
八、背誦競賽
九、作業:
1、字詞解釋抄2遍。
2、抄寫原詩並翻譯。
板書:
望嶽
(唐)杜甫----“詩聖”
首聯:遠望綿延不絕、樹木蒼翠
頷聯:近望神奇秀麗、巍峨高大
頸聯:細望雲湧雲翻、鳥兒歸巢
尾聯:不畏艱難俯視一切
古詩《望嶽》優秀教學設計 篇13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走進唐詩,就是走進一個神奇迷人的王國。那是一個人類精神之花全面盛開的季節。我們的大師從一張薄薄的書頁上站起來,沿著字裡行間向我們走來,一襲古裝,長髮飄飄,風姿萬千……
用眼睛去讀,用心靈去讀,用人生去讀。永遠的唐詩,永遠也讀不盡……
他是誰?
他是唐代最偉大現實主義的詩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年代。
他的詩多沉鬱頓挫。
後人尊稱他為“詩聖”。
他的詩反映了當時的現實,故被譽為“詩史”。
杜甫
世人對於杜甫還有其它哪幾種稱呼?
子美(字)、杜少陵、杜工部
為何稱之為杜少陵?
因為杜甫曾經居於長安城南少陵這個地方。
為何稱之為杜工部?
因杜甫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為杜工部。
二、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稱“詩聖”,其詩是“詩史”。因曾居長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官致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在文學史上,他把現實主義傳統推向了一個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階段,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詩歌分類:
青年時期《望嶽》(25歲,現存最早的杜詩)
《春望》(被安史之亂叛軍所俘,帶回長安)
安亂時期《石壕吏》“三吏”“三別”(《新安吏》、
《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
《垂老別》)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亂平息)
《蜀相》《春夜喜雨》《江畔獨步尋花》
成都時期《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老年時期《登高》《登岳陽樓》《江南逢李龜年》
三、初讀課文
望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四、整體把握: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袞州(今屬山東省)去省親—其父杜閒當時任袞州司馬。此後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遊,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詩中熱情地讚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
詩文解釋
泰山是如此雄偉,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大自然在這裡凝聚了一切鍾靈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為黃昏與白晝。望著山中冉冉升起的雲霞,盪滌著我的心靈,極目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
1、《望嶽》可分兩大層,都是切著“望”字寫的,但望的角度不同。試對此做具體的解釋。
前兩聯為第一大層,著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
後兩聯為第二大層,也寫了泰山景物,但著力表現的是詩人的感受。
2、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地域之廣闊齊魯青未了
景色之秀美造化鍾神秀
山勢之高峻陰陽割昏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品讀體會
首聯——遠望仰慕之情溢於言表
挺拔雄偉橫跨齊魯
頷聯——近望神奇秀麗
巍峨高大
頸聯——細望雲氣層出不窮
心胸為之盪滌
尾聯—望中所感望嶽而生登頂之意願
五、主題分析
詩篇描繪泰山雄偉而磅礴的氣象,以及詩人企望攀登絕頂的心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之雄心,抒發了詩人嚮往登上絕頂的壯志,表現了一種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顯示出詩人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遠大的政治抱負,極富哲理性,充分顯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創作才華。
古詩《望嶽》優秀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自學生字詞,能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中理解詩意,昇華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象,體會 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
教學難點:由詩句感悟作者情感。
教學過程:
同學們,你知道我們祖國的“五嶽”名山嗎?五嶽之首是那座名山?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唐代大詩人杜甫一起去領略泰山的風姿。
(一)朗讀詩歌。
1、觀看多媒體課件,邊聽邊在文中劃出節奏,不認識的字要標音。
2、自由讀文,讀出古詩的韻律。
3、點名讀文,師生點評。(教師適機指導朗讀,大體上每句詩的前兩個字讀緩,第三個字重讀,後兩個字上揚。)
(二)藉助註釋和工具書,小組研讀,理解詩意。
1、重點理解“夫”的作用,夫在這裡是虛詞,表示感情強烈。並讓學生對比朗讀,“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
2、自由彙報對詩的理解,師生共同參與。
3、整理詩意。(五嶽之首的泰山是怎樣的景象呢?她的峰巒在齊魯大地綿延,青翠的山色無窮無盡望不到邊際。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麗都匯聚在這裡,山南山北雖在同一時刻,但一邊明亮如清晨;一邊卻陰暗似黃昏。看著山間升騰的層層雲霧,真是令人胸懷蕩然。極力張大眼睛把飛鳥歸山的景象映入眼簾。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群山!)
(三)深入品讀。
1、有感情的誦讀全詩。
詩的第一句什麼意思?(五嶽之首的泰山是怎樣的景象呢?)作者又是怎樣回答這一疑問的呢?從中你能體會到作者筆下的泰山有何特點?
2、詩雖以《望嶽》為題,但文中卻無一個望字,但又處處不離望,請同學們再讀此詩,感受作者都是從哪些角度去望泰山的?(前兩句遠看,三四句近看,五六句細看。)
3、正因為作者看到了如此美景,才有了怎樣的願望呢?(引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從這一句中你能體會到詩人怎樣的胸懷?
(四)再讀悟情。
這首詩是詩人科舉落榜後遊歷齊、趙時,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落榜的消極情緒嗎?整首詩又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詩人熱情讚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後兩句,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
你還能聯絡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詩句?(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五)知識延伸。
泰山自古一來就被文人墨客所青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贊泰山。(課件出示泰山圖片)學生結合課下收集的內容彙報描寫泰山的語句。其他人可以有選擇的記錄。
(六)小結作業。
杜甫雖一生坎坷,但卻能憂國憂民。這首詩就抒發了他遠大的理想和抱負。課下請同學繼續收集杜甫的詩句,感受“詩聖”的情懷。
古詩《望嶽》優秀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2.藉助註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詩歌中蘊涵的哲學道理。讀好詩句,整體把握,誦讀賞析,領悟情感,拓展延伸。
3.體會詩人在詩歌中所流露出的強烈情感。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藉助註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影片匯入,讓學生了解作者以及寫作背景。小組合作學習有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不但可以增加學生學以致用的機會,更可以增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還可以使他們接受不同的觀點,擴充套件他們的視野,促進思維的發展讓他們團結協作,鍛鍊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點講可以幫助學生完善相關知識點學習。透過拓展,讓學生閱讀水平進一步提高
同學們,在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永開不敗。有這樣一位詩人,他胸懷大志,博覽群書;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屢受排擠,報國無門;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獨上高樓,難尋知音。於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從心中來,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的詩。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領略中華古詩的魅力。
全班分6個小組討論以下問題,將討論結果寫在大卡上。
一.學習《幽州臺歌》
①結合註釋說說詩句的意思。
②你從詩句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並說說你是怎麼體會到的?
③小組交流自己的體會
1.詩句研讀:詩人登上幽州臺,放眼山河,思緒萬千。他心中到底是憂慮大唐社稷還是感傷文化的蕭條呢?詩句中的“獨”該怎麼理解?
2.初步理解:詩意能幫我們更好地讀書。讀全詩說說這首詩大概講了什麼?
3.詩人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的,表達詩人什麼情感?
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大卡,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結果點講以上問題,並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二.學習《望嶽》
(1)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那種欣喜驚歎仰慕的情形,非常傳神。“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寫出了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這是近望泰山所見的景象。“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這顯然是詩人神遊玉皇頂之所見。
(2)詩言志,詩歌創作無不是為了傳情達意。這首詩流露出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1.小結:
是的,詩人是不幸的,報國無門,獨上高臺,知音難覓,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詩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他留下了這樣一首足以萬古不朽的詩作,我們也是幸運的,在一千多年以後能欣賞到這樣一首名垂千古的詩篇,讓我們拿起自己的筆,把詩人的情懷也流淌在我們的紙上吧。
2.拓展:課外閱讀陳子昂和杜甫的詩歌,並作賞析。
古詩《望嶽》優秀教學設計 篇16
教學內容:
《望嶽》。
一、匯入
介紹泰山:
1、展示泰山圖片。
“天下第一山”的美譽,是中國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位於山東省中部的泰山,古稱東嶽,又稱岱嶽,被尊為五嶽之首。自古有許多吟誦泰山的詩作,而以杜甫的這首《望嶽》最為著名,因此被刻於碑碣,立於山麓。
教師可補充;
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後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它們是:東嶽泰山(1532米),位於山東泰安市。西嶽華山(1997米),位於陝西華陰市。南嶽衡山(1512米),位於湖南長沙以南的衡山縣。北嶽恆山(2017米),位於山西渾源縣。中嶽嵩山(1440米),位於河南登封市。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嶽看成是神的象徵。東嶽泰山為五嶽之首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曆代曾有72個皇帝到泰山封禪。東嶽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北嶽恆山之幽,中嶽嵩山之峻,南嶽衡山之秀,早已聞名於世界。人們常說五嶽歸來不看山,也有“恆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唯有南嶽獨如飛”的說法。
2、背景:
杜甫20—35歲時曾遍遊中國的大江南北。《望嶽》這組詩就是在他24歲時寫成的。這組詩共三首,分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書上這首詩即東嶽泰山,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裡行間洋溢著青壯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
二、介紹杜甫
杜甫,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人稱為杜少陵。開元后期,舉士不第,漫遊各地。後居長安近十年。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後曾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現存詩1400首,這些詩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這一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象,展現出廣闊的生活畫面,成為唐代社會的歷史,歷來被稱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代表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別”。
杜甫詩歌創作歷程:
1、讀書和壯遊時期《望嶽》。
2、長安十年時期《哀王孫》、《春望》。
3、戰亂流離時期“三吏”:《石豪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4、漂泊西南時期《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三、朗讀詩歌
1、利用工具書,自主查詢並標註生字字音。
2、聽範讀,學誦詩歌。
3、自讀詩歌。
四、整體感知內容
提問:結合註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的內容。
五、詩句賞析
1、文題是《望嶽》,在詩中哪些詩句寫了詩人望到的景色?
明確:前三聯。
2、最後一聯和前三聯有什麼區別?
最後一聯是詩人的想象,前三聯是實寫。
3、提問:分組研討,理解詩句內容及情感,分析望的角度有什麼不同。
明確:
首聯:泰山的雄偉壯闊——遠望。
頷聯:泰山的高大秀美——近望。
頸聯:詩人的胸懷浩蕩、眼界開闊。表現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細望。
尾聯:想像之景,也是作者的願望,表現了詩人想要實現人生遠大抱負,登臨人生頂峰的雄心壯志。
六、交流啟示
自學交流學習本詩得到的啟示。
明確:胸懷雄心壯志。不怕困難,勇於攀登。
七、拓展
誦讀並積累杜甫的詩《春望》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八、作業
1、積累杜甫詩歌名句。
2、背誦並默寫詩歌。
古詩《望嶽》優秀教學設計 篇17
【教學目標】:
掌握重點字詞的含義;
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理解並學習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重點】:
a、重點字詞的含義;
b、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難點】:
a、名句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ppt
【教學程式】:
一、匯入新課
(幻燈1)
詩歌,是一種文學體裁,透過語言,除了表達文字的意義外,也表達情感與美感。詩歌是觀照詩人情感的一面鏡子。詩配上音樂則稱為歌。
詩歌作為中國文學領域的一顆璀璨的名珠,好多詩人的形象也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看下面這句話是對哪個詩人的評價?
二、作者並背景介紹
1.說說你印象中的杜甫
師補充要點(幻燈3)
我們今天就來欣賞下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筆下的泰山是怎樣的一番景象。
(板書課題,並釋題)
“泰山” 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又稱東嶽
2.《望嶽》寫於唐開元盛世時期,詩人二十四五歲,正值青年時期。
三、初步朗讀
1、聽範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節奏。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句式特點為“二二一”或“二一二”)
2、自由讀、指名讀、全體學生齊讀。
四、整體感知(分組討論)
1.結合註釋,瞭解詩歌內容。
2.快速搶答,字詞解釋。
3、釋句。
五、深入研讀
師:詩題叫《望嶽》,杜甫實際上望到了哪些景象?(幻燈7想一想)
2、這首詩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來?
3、詩題為《望嶽》,但全詩沒有一個“望”字,而句句寫向嶽而望,而且角度不同,試對此作具體分析。
4、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指導概括並板書: 首聯: 遠望 綿延不絕、樹木蒼翠 頷聯: 近望 神奇秀麗、巍峨高大 頸聯: 細望 雲湧雲翻、鳥兒歸巢 尾聯: 不畏艱難 俯視一切
六、名句賞析
有人說詩歌是要“品”的,就跟茶一樣。你不細細的品,是品不出它的味道的,你要一個字一個字的慢慢的品,才能品出他的味道。
例如這兩個字:(幻燈8品一品)
1、“陰陽割昏曉”中的“割”一直被後人推崇,為什麼?
2、賞析“造化鍾神秀”中“鍾”字的妙用。
七、中考連結
我們學生學習古詩除了可以陶冶情操外,還要能直面最後的中考,下面看看有關這首詩的中考賞析題。
(幻燈9)
八、背誦競賽。
九、教師小結。
十、作業:
古詩《望嶽》優秀教學設計 篇18
一、活動目標
1、掌握古詩的主要內容,理解詩意。
2、有感情地朗讀。
3、培養誦讀能力,鑑賞古詩的能力
4、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感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培養遠大的志向和抱負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進入意境,體會詩人情感。
三、活動準備:
PPT課件、古詩錄音
四、活動過程
(一)活動匯入
同學們,我們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勝古蹟數不勝數。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誰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嶽”,因為有語云:“五嶽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嶽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泰山――五嶽之首,“泰山歸來不看嶽”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簡介作者
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他有“詩聖”之稱。他的詩被譽為“史詩”,他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瞭解五嶽:東嶽泰山,位於山東泰安市。
西嶽華山,位於陝西華陰縣。
南嶽衡山,位於湖南長沙以南的衡山縣。
北嶽恆山,位於山西渾源縣。
中嶽嵩山,位於河南登封縣。
東西南北中,泰華衡恆嵩
欣賞圖片
(三)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約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後。此時,詩人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當他遊歷到山東,被泰山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望嶽》詩。
(四)朗讀詩歌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2、聽配樂朗讀,學生聽讀
3、學生推薦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4、全體學生齊讀。
(五)詩句翻譯:泰山到底怎麼樣?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色都匯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兩部分。層出不窮的雲霧使人心胸盪漾,我睜大眼睛看見正在歸巢的飛鳥。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舉目四望,眾山都會顯得矮小。
(六)詩句賞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此句的視角,用了什麼修辭,作用是什麼?
用了誇張的修辭,寫了遠望中泰山的山勢連綿不斷。同時借齊魯大地烘托泰山參天聳立的形象。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此句的視角,用了什麼修辭,作用是什麼?
此句寫了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鍾”字用了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泰山景色的神奇秀麗。“割昏曉”用了誇張,寫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寫的是實景,是凝望之景。
詩人抓住這兩個景物細節雲氣和黃昏時的歸鳥,表達了心情的激盪和眼界的空闊 。詩人此時的心情是對山頂嚮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舉目四望,眾山都會顯得矮小。這兩句富有象徵性和啟發性,不僅寫出了泰山的雄偉,也表現了作者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不可缺少的品質,它激勵著歷代讀者去力爭上游,為理想而奮鬥。
(七)中心思想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全詩圍繞“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重在描寫描寫望山所見所感。寫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也表現了作者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八)理解詩意
以“我最欣賞這首詩中(字或句)是因為”談一談,鞏固理解。
(九)合作探究
1.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
2.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3.”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中的“鍾”,“割”字用的好,歷來被人稱道,試著分析它的妙處。
4.詩言志,詩歌創作無不是為了傳情達意,這首詩歌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十)讀人生
透過對《望嶽》的學習,想想你從中獲得了哪些人生的啟示?
小結:詩人熱情的讚美的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後兩句,表現了詩人敢於攀登頂峰和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日子裡能用這句話來時時激勵自己不斷進取,勇往直前!
(十一)朗誦古詩。(齊聲)
古詩《望嶽》優秀教學設計 篇19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知識。
2、朗讀詩歌,瞭解大意,領略泰山雄偉壯麗的景色。
3、體會詩句所表現的情感,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4、學會賞析名句,領悟詩歌的哲理。
【重點、難點】
體會詩句所表現的情感,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賞析名句,領悟哲理。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
二、文學常識:
1、關於作者:
《望嶽》的作者是 唐 代詩人 杜甫 ,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他有“ 詩聖 ”之稱。他的詩被譽為“ 史詩 ”他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 “三吏”“三別”, 這是一首詠東嶽泰山的詩。
“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瞭解“五嶽”: 東嶽泰山( 1532 米),位於山東泰安市。 西嶽華山( 1997 米),位於陝西華陰縣。 南嶽衡山( 1512 米),位於湖南長沙以南的衡山縣。 北嶽恆山( 2017 米),位於山西渾源縣。 中嶽嵩山( 1440 米),位於河南登封縣。( 東西南北中 泰華衡恆嵩)
三、朗讀詩歌
初讀詩歌,強調字音,把握節奏,明確體裁。
( 1 )學生自己默讀詩歌,教師則強調一些字的讀音,如“岱”、“夫”、“了”、“眥”等。
( 2 )學生劃分詩歌停頓的節奏,同桌互讀,指名讀,教師總結、評價,最後,再集體朗讀詩歌。
四、感知探究
1、再讀詩歌,理解詩句含義。 ( 學生藉助課下注釋逐句理解,小組內同學間互相交流,掌握詩句的含義。 )
完成後,教師再點名檢查、集體點撥自學情況。學生集體複述句義,再讀詩歌。
2、細讀詩歌,哪些詩句是寫景?前六句詩句具體描寫了泰山景色的什麼特點?
3、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虛有實。那麼每句分別
五、背景介紹
六、 品情感,賞名句
1、談談你對“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句話的理解。
(溫馨提示:賞析名句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1、分析內容 2、抒發情感 3、蘊含哲理 4、運用修辭 5、煉字角度)
1 )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舉目四望所有的山都是那麼的矮小。表達了作者希望登上山頂,俯視群山的意願。
2 )表現了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豪邁氣概。
七、拓展延伸
1、總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偉高大的山勢的句子是 :
2、描寫近望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3、詩人細望泰山而時間之久,表現對祖國河山的熱愛的詩句是(表現詩人欣賞泰山而入神的句子):
4、充分表現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成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明全詩主旨並 表達作者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人生哲理)的詩句是:
5、包含一切有所作為的人都應具有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哲理的詩句是:
古詩《望嶽》優秀教學設計 篇20
教學目的
1.學習《望嶽》這首詩,朗讀、背誦這首詩詞。
2.透過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1.重點:(l)朗讀、背誦這首詩詞。(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理解詩歌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說說你對杜甫的瞭解。
三、學習《望嶽》。
1.作家作品簡介。
杜甫詩現存1400多首,這些詩真實、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極盛走向衰落這一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象,展現出廣闊的生活畫面,成為唐代社會的形象的歷史,歷來被稱為"詩史"。他的詩在思想性、藝術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這首詩寫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
2.分組學習,學生合作探究。
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有什麼值得探究的問題?
3.全班進行交流,學生評析詩句。
4.背誦指導。
四、意境的賞析。
分組寫賞析短文,堂上交流。
五、作業。
1.默寫這首詩。
2.完成掌握語文的有關練習。
古詩《望嶽》優秀教學設計 篇21
1、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借物抒發的不同情感,學會意象—意境—詩情的鑑賞方法。
2、教學難點:
熟練掌握詩歌賞析四步法,學會透過此方法鑑賞詩歌。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行為設計意圖
一、引入新課,介紹基本常識。多媒體展示詩歌賞析四步法:明背景、抓意象、析意境、賞手法。介紹杜甫基本情況,並引述詩的四時期,講解本詩寫作背景。做好筆記,課堂上應掌握基本的文學常識。讓學生對如何賞析詩歌有一個初步的瞭解,並對作者的生平等基本情況進行掌握。
二、明詞義。講解重點字詞及詩歌的結構。對通假字、“陰、陽”二字等重點字詞進行講解,如“夫”的讀音。同時透過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這四部分分析詩歌結構,從中體會詩歌藝術特色。對重點字詞做好筆記,按照老師的教授步驟,對每一句詩的藝術特色進行賞析。掌握詩歌中重點字詞,有助於學生更好理解詩歌內涵,同時對每一句詩進行深刻的分析。
三、抓意象。透過字詞的含義教學生如何領會詩歌的意象。如:“青未了”、“鍾”、“割”、“生”等字,讓學生明白作者為什麼這樣寫,這樣用字。欣賞多媒體泰山的畫面,在結合字詞的講解,讓學生抓住詩歌的意象,解答學生的疑問。字畫結合,有助於學生形象的理解這些字詞用的精妙之處。
四、明感情。析意境多媒體繼續播放泰山的畫面,並播放朗讀錄音,讓學生進入畫面中,老師結合第三部分的講解,深刻分析詩歌的意境,點明本詩歌的思想感情。學生會感覺到熱血沸騰,對祖國河山的熱愛,懷揣遠大抱負,這時可以運用“隨機點撥,因文入理”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賞析詩歌。透過運用“隨機點撥,因文入理”的方法。讓學生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並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和遠大抱負的願想。
板書設計
遠望設問由遠襯高雄偉高大
(虛)
近望擬人險峻神秀
(實)
望嶽
細望對偶反襯神奇力量
(實)
願望想象抒發抱負
(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