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嶽》公開課的教學反思
一
教學設計反思
這首古詩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20課(第五單元的第四課),根據單元提示和預習提示,我設計如下:
學習目標
1.瞭解詩人生平及詩歌創作背景。
2.能飽滿情感的朗讀古詩。
3.運用對比,找出本詩與《春望》的相同點或不同點,學習借景抒情表現手法,瞭解詩人青年中年時期風格變化,體會詩人情感與情懷。
學習環節
環節一:朗讀古詩
環節二:體悟情感
環節三:小結(談收穫)。
學法
朗讀法,批註法,討論法,體悟法。
二
教學過程反思
匯入
化用孔子語“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想以此匯入,讓學生對《望嶽》有一個初步的印象,但效果不夠好,在用語上需再積極一些。
學習環節
1.朗讀古詩
朗讀古詩這一環節萌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關注了學生全體,但學習熱情不夠,教師自身的引導與點撥不到位。教師放棄了示範朗讀指導。有個讀,有齊讀,缺範讀。提出了要讀出節奏、感情,但缺具體方法指導。
2.體悟情感
透過本詩與《春望》的對比,學習借景抒情手法,體悟作者詩風變化與情感變化。在這一環節設計插入詩歌寫作背景介紹,起初本設計為課件,後改成紙質資料,直接讓學生看。
這一環節學生思考較為充足,學生學習效果不錯,但教師對詩人詩風和情感變化的強調與突出還不夠,對詩人這種變化的原因引導也不夠。
3.小結(談收穫)
在小結環節意在有一個總結,讓學生談收穫,加深印象,加強鞏固,做到課標“一課一得”。由於時間把控不好,這一環節匆促結束,沒有完成收穫預設。
課件運用
另外,在這兩個環節之前,教師為了PPT的精簡,捨去了學習目標PPT的展示,以至於學生課前不清楚學習目標,不知方向,不明目的。
板書設計
只有標題板書,忘了內容設計板書。
三
存在問題反思
匯入用語需再改進
第一學習環節“朗讀古詩”
1.教師應示範怎樣讀,給出具體朗讀的方式方法。
2.應用PPT展示出詩歌節奏,示範給學生。
這要做到三讀步驟清晰、分明:
一讀讀準字音
二讀讀出節奏
三讀讀出情感
3.應在“朗讀古詩”開始時,就展示出另一詩歌《春望》,讓學生與《望嶽》同步朗讀讀,然後再插入背景,讓學生更透讀,更能讀出語氣、情感。
4.對學生關注與尊重不夠。
如:一學生說喉嚨痛不能讀,教師就因馬上sorry,請他坐下。可是教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為喉嚨痛學生是因為害羞,不知怎樣讀,教師便自作多情,鼓勵學生大膽讀出來,並自作聰明叫另一學生幫他範讀。師真羞也。
5.這一環節的學習氛圍不濃,沒有能讓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教師因給予充分的調動。
6.課堂較為隨意,時間把握嚴重欠缺。
7.銜接過渡粗糙,沒有自然巧妙地過渡到第二學習環節。
第二學習環節“體悟情感”
透過“說說這兩首詩之間的相同點或不同點”,進一步領悟詩歌情感,學習借景抒情寫作手法。
1.找異同點的方向提示過多。
教師給出八點,過多,本想讓學生多有選擇,實則干擾了學生選擇,應進行合理壓縮。
2.找異同點這一環節,教師沒有給出具體範例,如果有展示學習範例更好。
3.應撇開一切“旁逸斜出”,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
4.對詩人生平背景的穿插,不巧妙。
5.對《春望》的朗讀沒有考慮周全。
6.過於擔心學生思考時間不夠。
7.課前對學情關注與瞭解沒到位。
8.學生找異同點時,沒有巧妙引導做批註。
9.忘記對“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與“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縱向拓展,而且也沒有能巧妙的拓展。
10.沒有自然巧妙的.展示出內容的板書。
四改進措施
1.加強自身的專業學習,提高教學水平,磨練教學技巧。多看有關教育教學理論方面的書,加強教學實踐,多反思,多總結。
2.課前深入研讀文字,充分掌握學情。課中把握課堂,尊重學生,關注學情,做一個有“溫度”的教師。
3.敢於解剖,虛心接受意見。不給落後找藉口,只找原因和方法。
4.踏實學習,努力做到教學環節的科學、簡潔、靈活、巧妙。
5.熟悉各種文體教學架構,精細朗讀環節。
6.儘量善於學習,自覺成長。
7.在本次教學設計上,認為可改進為:
第一學習環節,教師給方法,給示範,插入背景,充分朗讀兩首古詩。第二學習環節抓住兩點“表現手法與主旨”展開,自然引入杜甫詩風變化與情感變化及其原因,達到學習借景抒情手法運用與體會詩人個人壯志與家國情懷的教學目標。當然,這個設計是否合理,還待定。
總之,這堂課不成功。雖然比較注重引導與追問,比較關注學生全體與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兩個學習目標也基本完成,給予了學生較為充足的思考,特別是其中兩個孩子有精彩回答,教師語言表達較為乾淨。但整個課堂學習氛圍還不濃,學習熱情還不高,學習效果還不好,時間把控更差。
非常感謝各位老師的包容、建議與坦誠,以後我定虛心改進,加強學習,努力實踐,爭取上一堂較為滿意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