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望嶽> 《望嶽》全詩及註解

《望嶽》全詩及註解

《望嶽》全詩及註解

  《望嶽》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五言古詩。這首詩透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讚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嶽》全詩及註解,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望嶽》全詩及註解 篇1

  一、《望嶽》全詩及註解

  望嶽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註釋

  1.嶽:此指東嶽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嶽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

  3.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鬱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

  4.造化:天地,大自然。鍾: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麗。

  5.陰陽:這裡指山北山南。割:劃分。這句是說,泰山橫天蔽日,山南向陽,天色明亮;山北背陰,天色晦暗。同一時刻卻是兩個世界。

  6.決:張大。眥:眼眶。決眥形容極目遠視的樣子。入歸鳥;目光追隨歸鳥。

  7.會當:一定要。凌:登上。

  譯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麼宏偉壯麗?

  你既挺拔蒼翠,又橫跨齊魯兩地。

  造物者給你,集中了瑰麗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層層雲氣升騰,令人胸懷盪滌,

  看歸鳥迴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總要登上你的絕頂,

  把周圍矮小的群山們,一覽無遺!

  二、《望嶽》賞析

  這是杜甫現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約作於開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遊齊趙時,詩人當時是二十五歲。這是一首氣勢宏大的寫景詩,展示巍峨秀麗的泰山景觀。詩中洋溢著詩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和青年時代胸懷大志,積極進取,樂觀自信的精神。前人於此詩評贊頗多,"齊魯青未了"一句,眾口稱道,劉辰翁稱此"五字雄蓋一世";郭濬曰:"他人遊泰山記,千言不了,被老杜數語說盡"(上二人語均見《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唐詩別裁》雲:"五字已盡太山。"此詩最後兩句也頗得佳評,浦起龍《讀杜心解》雲:"末聯則以將來之凌眺,剔現在之遙觀,是透過一層收也……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

  《望嶽》全詩及註解 篇2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五嶽之首得泰山啊,怎麼樣?那一脈蒼莽得青色橫亙在齊魯無盡無了。天地間得神奇峻秀啊,都在這一山凝結聚繞,那山北山南一邊暗一邊明,判若黃昏和晨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看峰巒層雲迭起,胸中一陣陣盪滌波濤,睜裂雙眼目送那漸入山林得點點歸鳥。啊,將來我一定要登上得峰巔站得高高,俯首一覽,啊眾山匍伏在山腳下是那麼渺小。

  【評析】

  杜甫“望嶽”詩共三首,這一首是寫望東嶽泰山得。詩以“望”入題,讚歎東嶽,謳歌造化。希望凌頂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壯志。

  開首兩句,寫泰山得高峻偉大,先寫對它得仰慕,再寫它橫跨齊魯兩地得壯偉。三、四句寫近望,所見泰山得神奇秀麗和能分割日夜得巍峨形象。五、六句寫遙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心胸為之盪滌。最後兩句寫望嶽而生登臨峰頂之意願。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之雄心,顯示出他堅韌不拔得性格和遠大得政治抱負。“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

  【譯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麼宏偉壯麗?你既挺拔蒼翠,又橫跨齊魯兩地。

  造物者給你,集中了瑰麗和神奇,你高峻得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層層雲氣升騰,令人胸懷盪滌,看歸鳥迴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總要登上你得絕頂,把周圍矮小得群山們,一覽無遺!

  【註解】

  [1]岱宗:泰山別名岱,居五嶽之首,故又名岱宗。

  [2]鍾:賦予、集中。

  [3]決:裂開。

  [4]凌:躍上。

  希望透過這篇翻譯,能是同學們更加深刻得體會到作者當時得心情。

  《望嶽》全詩及註解 篇3

  【註釋】

  ①嶽:此指東嶽泰山,泰山為五嶽之首,其餘四嶽為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

  ②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嶽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

  ③青:山色。未:不盡。青未:指鬱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

  ④造化:大自然。鍾: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麗。

  ⑤陰陽:陰指山北(水南),陽指山南(水北)。割:劃分。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⑥蕩胸:心胸搖盪。

  ⑦決眥:決:裂開。眥:眼角。決眥:極力張大眼睛。

  ⑧入歸鳥;目光追隨歸鳥。入:受到眼裡,即看到。

  ⑨會當:定要。

  ⑩凌:登上。

  【譯文】

  泰山的面貌怎麼樣?綿延不絕的'青色在齊魯也看得見。大自然在這裡聚集英靈之氣,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與晚上。層出不窮的雲霧使人心胸盪漾,我睜大眼睛極力看見想要歸巢的飛鳥。應當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在上面俯視的話,眾山都會顯得矮小。

  【賞析】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暮,並由望嶽懸想將來的登嶽。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摩勁和驚歎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裡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緻。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是經過一番揣摩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的註腳。“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而詩人或許也鍾情於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裡,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眼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這也從側面體現泰山的深遠,巍峨。而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一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 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靡屈賈壘,目短曹劉牆”,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也寫出詩人的偉大抱負和雄心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