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望廬山瀑布> 望廬山瀑布古詩教學反思

望廬山瀑布古詩教學反思

望廬山瀑布古詩教學反思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對自己進行反思,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望廬山瀑布古詩教學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望廬山瀑布古詩教學反思1

  今天上《望廬山瀑布》及杜甫的《絕句·兩隻黃鸝明翠柳》主要是以自讀自悟的方式進行。

  沿過去古詩學習中感受詩的意境的教學及學習基礎,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我讓學生觀察文中插圖,讓學生透過插圖大致瞭解詩人所佔位置和所見的景物。在看圖後,我認為學生對詩人所處的位置應該瞭解得比較清楚了,但設想到,學生眼裡有山頂,山崖,山腰山腳,就是沒有“遠處”一詞。我只好笨拙地引出:是在遠處還是在近處?。由此看來,在成人眼中,很快而且很容易想到的“遠處”卻讓我在孩子們面前大跌眼鏡,他們的思維是直觀的,形象的,而遠處是從直觀抽象出來的。因此,我們讓學生品析時就不能只憑老師自己的理解去界定你的教學或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效。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我調整了一些方式,儘可能從學生的形象、直觀的思維入手,對體會廬山瀑布的壯美,儘可能讓學生從可抓、可摸、可聞、可見的東西入手,再在此基礎上體會全詩。如理解“望”字,我先讓學生看老師的幾個動作,讓學生從老師的動作中直觀感受,找到有關望的詞語,如“看”,“瞧”“瞅”“眺望”,“遙望”,“仰望”,等,然後聯絡課文插圖,應用“遙望”用自己的話說:在遠遠的地方看,再想,為什麼要遠遠的看的,這樣學生聯想到了瀑布的高與大,從形象實體體會其壯美,然後讀詩,體會詩中寫實的部分“掛前川”,進一步感受其高大,為下一步體會“飛流”句做了較好的鋪墊。

  體會詩的意境是學習古詩的非常重要的方法,這種意境有時靠人們的言傳,就破壞了個人對詩境的理解個性,而作為教師又不能不講,不講學生就很難理解,就如“飛流直下三千尺,這樣以誇張手法表現的意境,學生是不容易體會的,因此,教學中就要想辦法縮短學生現有關知識與詩的意境的距離,以便,更好地體會。如前面對“望”的理解就是從直觀的觀察到實景的觀察再到句子的描寫,層層遞進,而對“望”字的理解,又成為學生理解全詩的一座橋樑,這樣對“望”字的品讀,理解就應當是有效果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如能抓住關鍵詞、句,以達到對詩的理解,應當是我們作為語文教師的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望廬山瀑布古詩教學反思2

  《望廬山瀑布》意在讓學生熟讀的基礎上知道:在陽光的照射下,廬山的香爐峰升起紫色的雲霧。一條白練似的瀑布從青翠的山壁間跌落下來,好像一條大河掛在山前。那長長的瀑布飛快地直往下瀉,真讓人以為那是銀河從九重天外落了下來。多麼壯觀的景象啊!詩人李白運用極其誇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我在仔細研讀了教材之後,將目標設定為:1、學會4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讚美之情。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二年級的學生學習重點仍然在識字、寫字上,而在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則為難點。

  一、畫面匯入,激發學生學詩興趣。

  課的一開始,我透過深情地匯入,讓學生對李白充滿敬佩之情。師:我們的祖國是詩的國度,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留下了無數輝煌的詩篇。在詩歌的創作史上,唐代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湧現了無數優秀的詩人,李白是當時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我們曾經學過他的幾首詩,誰願意來背一背?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詩,在回憶中引出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接著讓學生欣賞廬山瀑布的圖片,在學生驚訝的讚歎聲中發現孩子們已經被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景象吸引了。揭示課題就順理成章。

  二、讀誦詩句。

  1.掃清障礙,主要解決生字。學生小組間互相幫助學習,然後檢查個別字朗讀,並透過為生字比較、組詞讓學生鞏固生字。這首古詩裡生字比較簡單,學生學起來比較輕鬆。

  2.理解古詩。首先讓學生讀,讀通讀準古詩。接著幫助學生逐句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李白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可以透過給個別組詞理解字義,比如照就可以組為照射;學生理解香爐是指香爐峰,用簡筆畫配合手勢理解“生紫煙”;猜哪個字解釋為河(川);“三千尺”是作者用誇張的方法,“銀河落九天”是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繪廬山瀑布的雄偉壯美。之後又讓學生讀,有感情的讀,讀出廬山瀑布氣勢磅礴的感覺。在熟讀的基礎上成誦。

  三、拓展詩句,體會寫作特點。

  李白的詩激情浪漫,多采用誇張、比喻、想象等寫作方法巧妙地表達詩的意境和豐富的情感。在這首詩中詩人李白運用極其誇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方法和比喻、想象等,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教學中我用直觀形象的數字舉例讓學生理解“三千尺”誇張寫法,還透過講解理解、圖片演示理解“銀河”“九天”“香爐峰”的意思。還結合以前學過的詩句和拓展詩《秋浦歌》體會李白誇張寫法特點。受到很好的學習效果。

  望廬山瀑布古詩教學反思3

  知識學習的同化理論認為:一切新知識的學習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展開的,牢固地掌握學過的知識,並找到新舊知識間的聯絡,將有助於新知識的學習。在教學古詩《望廬山瀑布》時,我讓學生聯絡曾經學過的詩歌《瀑布》,展開想象,訓練說話,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望廬山瀑布》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作品,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描繪出一幅氣勢磅礴的飛流瀑布圖。那麼,怎樣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那磅礴雄偉的氣勢呢?在學生欣賞意境、感受美景時,我設法讓學生聯絡《瀑布》,巧妙地進行知識的遷移與鋪墊。在學生感受“瀑布掛前川”時,讓他們想象真是“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在學生體會“飛流直下三千尺”時,讓他們想象發出的巨大聲響。好像疊疊的浪湧上岸灘,又像陣陣的風吹過鬆林”;衝到潭下,濺起一團團水霧,隨風揚起,“如煙,如霧,如塵”。這樣,學生找到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絡,感受得深,理解得透。有一位學生在用自己的話。

  口述詩意時這祥說:“太陽照在香爐峰上,紫色的煙霧不斷升騰。遠遠望去,瀑布像是掛在山前的一條河流,真是‘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瀑布飛快地直衝下來,足足有三千尺長啊!發出巨大的聲響,‘好像疊疊的湧上岸灘,又像陣陣的風吹過鬆林’。衝到潭下,濺起一團團水霧,‘如煙、如霧、如塵’。詩人想,可能是天上的銀河從天的最高處落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