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昌齡> 《從軍行七首(其二)》王昌齡唐詩鑑賞

《從軍行其二》王昌齡唐詩鑑賞

《從軍行七首(其二)》王昌齡唐詩鑑賞

  從軍行七首(其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

  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

  高高秋月照長城。

  王昌齡詩鑑賞

  這是一首格調沉鬱的邊塞詩。

  此詩只抓住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透過軍中飲宴一個鏡頭,跌宕起伏地表現出當時邊塞軍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悶無聊,也使征戍者的深沉、複雜的感情躍然活現。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令人陶醉的千古絕唱,然而在久戍邊關的軍士眼中,又是使人厭倦而單調的景象。天天都是那連綿不斷的亂山、長城,白天與“大漠”、“落日”為伴,晚上又是“寒光照鐵衣”的荒野。即使軍中作樂,通宵盡歡,樂聲嘹亮,也難以消除軍士們積鬱內心的惆悵。

  “琵琶起舞換新聲”。琵琶不斷奏出新的曲調,隨著旋律的變化,人們翩翩起舞。琵琶是富於邊地色彩的樂器,而軍中作樂,離不開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這些樂器,對戍邊者來說,帶有異域的情調和征戰的音律,易喚起戰士們強烈的感觸。既然是“換新聲”,應該給人以新的感受,帶來新的歡樂吧?然而“總是關山舊別情”。“總是”二字,轉折得有力,巧妙。此句的“舊”與上句的“新”二字相承應,意味無窮。“新聲”與“舊別情”互相影射,形成詩意的波折,造成抑揚頓挫的音情,尤顯出“意調的酸楚”,邊愁的深重。征戍者離鄉背井,因此,“別情”

  是軍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儘管曲調花樣翻新,而喚起的“總是”人們的離愁別緒呵!《樂府古題要解》雲:“《關山月》,傷離也。”句中“關山”二字,雙關《關山月》曲調,含意頗深。

  “撩亂邊愁聽不盡”。儘管撩起了紛亂的.邊愁,卻總也聽不盡。這是詩中又一次波瀾,又一次音情的抑揚。“ 聽不盡”三字,含蓄有致,感情複雜,意味深長,只要邊患未除,就依然彈下去,聽下去,所以“邊愁”既是思歸的哀愁,又何嘗不含有更多的意味呢?

  “高高秋月照長城”既是寫景,又是抒情。詩人輕輕宕開一筆,“景中含情,更慘”, 以景結情。彷彿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後,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你會生出什麼感想?

  是無限的鄉愁?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於現實的優怨?

  也許,還應加上對於祖國山川風物的深沉的愛,等等。

  一個渺茫而悲涼的境界。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細流一波三折地發展後,到此卻匯成一灣深沉的流水,盪漾迴旋。“秋月照長城”,為全篇情感之凝結處。這時離情入景,奇想層出,使詩情得以昇華。正因為情不可盡,詩人“以不盡盡之”,“思入微茫,似脫實粘”,將征戍者複雜的內心世界和豐富的思想感情表達得入木三分。此詩被譽為“詩之最上乘也”,除音情曲折外,也得益於這絕處生姿的一筆。

  僅二十八字的絕句,卻展現了一幅廣闊而生動的畫面,而且包含極其豐富的內涵。新的聲,舊的情,撩亂的旋律,婆娑的舞姿,天上的秋月,腳下的長城。

  既有動作,又有聲響,還有那色彩斑斕的邊塞景色,..這一切,都交織在邊將士卒們複雜的、撩亂的、蕭索的、延綿無盡的離情思鄉之感中了。

  清人云:“前者(指《從軍行》其一)以海風為景,以羌笛為事,景在事前。此首以琵琶為事,以秋月為景,景在事後。當觀其變調。”乃此絕句之特色也。無怪乎明代詩評家將王昌齡的七絕稱為“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