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勃> 王勃是唐朝什麼時期?

王勃是唐朝什麼時期?

王勃是唐朝什麼時期?

  導語:王勃的一生雖然很短暫,但他有著不可忽視的文學成就,其詩文在唐代有很高的聲譽,並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王勃是唐朝什麼時期呢?

  王勃(650— 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祖父王通,是隋末學者,著有《元經》、《中說》行於世,去世後諡為“文中子”。叔祖父王績是唐初著名詩人,父親王福畤做過文職小官。王勃自幼聰明過人,六歲時就能作文章,構思敏捷,詞情豪邁。九歲時他得到顏師古《〈漢書〉注》,便作《指瑕》,指出注中的錯誤。顏師古是頗負盛名的學者,王勃敢加以評論,表現了少年老成的不凡膽識。兄長王勔、王勮都很有才氣,當時王福畤的友人杜易就稱這兄弟三人為“王氏三珠樹”。

  麟德元年(664)右相劉祥道巡行關內,王勃寫了一篇《上劉右相書》。他指陳朝政,主張“信賞而必罰,道德而齊禮”,提倡“重耕耘之務”,闡發了“德治”和“法治”並用的政治思想。雖然不是什麼新的創見,但出自一少年書生之口,劉祥道深為賞識,稱譽他為“神童”。劉祥道上表朝廷加以推薦,對策得高第,被任朝散郎,時王勃才十四歲。

  乾封元年(666),唐高宗封禪泰山,王勃寫了《宸遊東嶽頌》,東都洛陽造乾元殿,他又上《乾元殿頌》。沛王李賢聽到他很有名聲,召為沛府侍讀兼修撰,他奉命撰寫《平臺秘略》 10篇,沛王對他非常愛重。當時,諸王之間盛行一種鬥雞的遊戲,王勃戲作一篇《檄英王鬥雞文》,風傳一時。此文為高宗得知,斥責其意在挑撥諸王的矛盾,禁止他入府。以後他漫遊江漢,客居劍南,登山遠望,睹物思古,並賦詩以抒懷。

  咸亨元年(670)王勃到虢州,經友人推薦,被補為參軍。這時他寫了不少詩賦。但由於他耿介清高,恃才傲物,為同僚所嫉忌。有個官奴曹達犯了罪,逃到王勃處隱藏起來。王勃擔心被人發覺危及自己,於是殺曹達以滅口。結果事洩被告發,應判死刑,幸逢上元元年八月改元大赦,得免一死。他父親時任雍州司戶參軍,因受其連累,貶職為交趾令。

  上元三年(676)王勃再次前往交趾探望父親。在渡南海時,不幸溺水,被人救起後,心悸而死。年僅二十七歲。

  王勃壽命很短暫,但有不可忽視的文學成就,其詩文在唐代及以後有很大影響。《新唐書》本傳說他“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這是很出名的文學典故。他的散文雖然承襲了漢魏六朝駢體文的文風,辭藻華美,卻能推陳出新,寫出前人未能道及的意境。王勃寫《滕王閣序》是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據《唐摭言》卷五載,顯慶(656 —660)年間,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曾在章江和廣潤門之間修建了一處滕王閣。後閻伯嶼繼職任洪州都督,上元三年(676)九月九日重陽那天在滕王閣上設宴。閻公讓自己的女婿吳子章寫好一篇宴滕王閣的文章,藉此在眾賓客面前誇耀女婿的才華。勃正往南方探望父親,路過洪都,也被邀請參加。宴會開始,閻公故作姿態,拿出紙筆,遍請各位來賓作序,知情的賓客都推辭了。當閻公請到王勃時他一點也沒有謙辭,接過紙筆滿懷信心地寫了起來。閻公因精心安排被打亂,非常生氣。藉口更衣離開了宴席。可是他不放心,遣人窺探王勃所撰之文,並一一彙報。起初,報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公不以為然,認為這不過是老生常談。又報,“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公聽了沉吟不語。當聽到再報:“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兩句時,閻公便矍然而起,感嘆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這篇有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通稱《滕王閣序》。這篇序文與六朝堆砌辭藻、晦澀難懂的駢文文風不同,表現了很高的藝術技巧。如“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層臺聳翠,上出重霄;飛閣翔舟,下臨無地”;“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等,描寫了眼前自然景色和樓臺殿閣的壯麗,極為簡練優美又富有情趣。其中以“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最為精絕,成為千古名句。

  王勃還在文中抒發了自己的感慨:“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表明自己仕途屢遭坎坷,但不甘自棄,仍要振作精神、有所作為的強烈願望。

  王勃一生雖年未滿三十歲,但著作不少,據統計,文章有數百篇,文集30卷,可惜多已亡佚,僅存40餘篇。王勃寫詩反對六朝以來的浮豔詩風,說:“沈、謝爭騖,適足兆齊、梁之危;徐、庾並馳,不能止周、陳之禍。”他的作品使初唐的詩風為之一變,特別是反映社會現實而富有價值的五七言詩。七言詩代表作有《採蓮曲》、《騰王閣》。如《滕王閣》寫道:

  滕王高閣臨汪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詩中即景抒情,表現了物存人亡,歲月無情的感慨。其風格高昂,氣勢雄放,與六朝的浮靡詩風迥然不同。

  王勃五言律詩寫得尤有特色。如:《山中》寫道: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復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歷來為人們傳誦的名作。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是王勃在長安時為去四川的友人杜某送別之作。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語言豪放,意境高雅,明白貼切,爐火純青,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其他如《九日》、《詠風》、《別薛華》等也都很有特色。《全唐詩》收有王勃詩2卷,60餘篇。還有楊炯所編並序的《王子安集》行於世。

  王勃的唐朝

  在中國,有一種最詩意的古典,那就是唐朝。唐朝雍容華貴,芳香四溢,魅力無窮。唐朝的清風裹挾著絲絲誘人的馨香醉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唐朝的春雨輕輕灑落,走出多少撐著油紙傘的幻影。泛黃的書頁間,就那麼不經意地飄落詩意的王勃,他的人生際遇註定與唐朝息息相關。

  其實,嶄露才華的王勃還是非常幸運的。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並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後,授予朝散郎一職;隨後,春風得意的王勃又被沛王李賢徵為王府侍讀。十幾歲的王勃在人才如雲的唐代脫穎而出,順利進入官場,在現在看來,也是不可思議的。只不過,才情滋盛、經驗不足的他怎麼也不會想到一篇《檄英王雞》會將自己打入十八層地獄!

  這場玩笑開得太大了!王勃本來想著為沛王助興,把英王的鬥雞激怒一下,誰知卻偏偏捲入zz漩渦,讓皇帝龍顏大怒。無意的王勃觸動了高宗皇子爭鬥的最敏感的那根神經,結果皇帝一怒之下,立即下詔廢除他的官職,將其逐出沛王府。不過,對王勃來說,那篇激情四射、文采似錦如繡的文章的確讓他興奮異常,陣陣喝彩之聲彷彿還在耳邊迴盪。“牝晨而索家者有誅,不復同於彘畜;雌伏而敗類者必殺,定當割以牛刀”,這是王勃最為得意的句子,這神來之筆簡至如珠圓玉潤,每每想來令人擊節嘆惋。可憐的、毫無zz敏感和經驗的王勃就這樣稀裡糊塗地被趕出京城,踏上了去蜀地的征程。

  這次打擊,是少年得志的王勃人生的第一次大挫折,心情由狂熱一下子變得冰冷。面對沉沉暗夜,他慨嘆世事蒼涼,“天地不仁,造化無力,授僕以幽憂孤憤之性,稟僕以耿介不平之氣。頓忘山嶽,坎坷於唐堯之朝;傲想煙霞,憔悴於聖明之代。”含淚對蒼天,感慨何人訴!

  這年五月,王勃從長安出發,開始了他近三年的漫遊生活。他是在一個料峭的早晨出發的,簡單的幾件行李,揮揮手,與冰冷的洛陽告別,恓恓惶惶,走入大霧瀰漫之中。短亭,長亭,親友相送,眷眷深情,幽幽別離。父母的叮囑,兄弟的安慰,讓王勃肝腸寸斷,淚眼婆娑的他做夢也不會想到,人生朝暮間會天翻地覆!霧塞蒼天,淚雨迷濛,太多的無奈,隨著飄浮的白雲而去吧。從此,王勃走進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段悽迷而孤獨的歲月。

  五月,綠樹成蔭,百花爭豔,可王勃的內心卻滿是刺骨的寒風。他揹著空空的行囊趔趔趄趄地走在唐朝這塊淒寒的大地上,內心陣陣抽搐。漫天的大霧,曼曼修遠的路途,哪裡才是自己的人生歸所?

  一隻折翅的小鳥,仆倒在水面上痛苦地掙扎。王勃快步跑過去,用雙手輕輕捧起,把它放在樹枝上,他又轉身默默離去。天空,變得碧藍,高飛的.鷹隼展翼翱翔。此情此景,忽然改變了王勃的心情。人生旅途漫長,坎坷泥濘又算得了什麼!也許,就是自己的無知導致了這場不期而遇的災禍;也許,在睡意朦朧中皇帝就會想起那個才思敏捷、詩情勃發的自己;也許,他還未到蜀地,那紙充滿期待和溫暖的詔書已從京城出發……王勃,憂愁不再,迷惘已無,在這個大霧迷離的日子,他拽開腳步,向前方奮勇前行。

  鮮花鋪地、烈火著錦的京城裡,依舊歌臺舞榭。皇恩浩蕩,宮廷內日以繼夜的仍然是絲竹琴絃。三千佳麗,妖豔梳妝;王公大臣,走雞鬥狗;士人遊女,筵宴酬唱。春風殆蕩,萬物極樂,好一派太平景象!此時的王勃,已在蜀中將近三載。三年的歲月,一千多個日夜,足以讓人頹廢沉淪。狂熱的功名利祿之心漸趨平靜,生活的體驗,山川的感召,讓這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真正步入了隱士生活。在簡陋的住處前,他開闢了一小塊空地,種上喜歡的秋菊,還有些菜蔬。鋤地鬆土,澆水施肥,朝看霜露,午拔雜草,詩意地生活。遠遠近近的鄉人捧茶執酒,相知相樂。與友人詩詞酬唱交往,愈來愈多,他用真情賦出了一首首富有田園情趣的詩篇。沒有絲竹管絃,他自制樂器。三五詩友相邀,舉酒月明之下,詩情勃發之時,便引吭高歌,友人擊木相和,聲振山林間。

  王勃,詩意的王勃,願終生與林相伴,與月相依,與友相和,與鄉鄰相守。在一個醉酒的深夜,他熱淚盈眶,給千里之遙的父親寫了一封家書,書中表達了他甘心永住蜀南之意。這封情真意切的長信,越過千山萬水,在幾個月後,到達父親手中。父親覽畢,慨然一嘆,潸然淚下,一腔悲憤湧上心頭。

  造化弄人,蜀中的生活讓王勃留戀。這期間,朝中雖曾先後徵召過他,心灰意懶的王勃都稱病辭謝。公元六百七十二年,一紙詔書,王勃結束了他的蜀中生涯。帶著無限眷戀和不捨,他終於回到了京城。

  這時,唐高祖的兒子李元嬰於公元653年建造的滕王閣已風雨飄搖,新任洪州都督閻伯嶼已數次登臨,多次徵求同僚的意見,正欲加以重修。然而,也許好事多磨,他還要等上三年,因為那個詩意的王勃還要在人間遭受一場坎坷與磨難。

  簷宇虛敞,丹刻華麗的滕王閣註定要與詩意的王勃同行,那個器宇軒昂的唐朝註定是王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