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別薛華原文及翻譯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出自王勃的《別薛華》。下面是文學網小編Lynn整理的唐代詩人相關內容資料。(更多唐代詩人內容請關注文學網)
【原文】
《別薛華》 王勃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里道,悽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譯文】
送了一程又一程前面有很多艱難的路,匆匆忙忙只有一人去尋路。
在千里的行途中悲涼失意,寂寞冷落會摧垮人生不過百年的身體。
你我的心情都是漂泊不定,我們的'生活同樣悽苦辛酸。
不論是離開還是留下,都會是對方夢中出現的人。
【註釋】
薛華:即薛曜,字曜華,父薛元超,祖父薛收。薛收是王勃祖父王通的弟子。薛王為累世通家。薛華以詩文知名當世,是王勃最親密的朋友。
窮路:即窮途末路之意,喻世途艱難。
遑遑(huáng):驚恐不安貌;匆忙貌。問津:問路。津:渡口。
千里道:極言道路長遠,非指實裡數。
悽斷:悲痛欲絕。百年:極言時間之長;亦指人的一生。
心事:心中所思慮或期望的事情。漂泊:隨水漂流或停泊。比喻行止無定所。
生涯:人生的極限。
去與住:即去者與住者,指要走的薛華與留下的自己。
夢中人:睡夢中的人,意即夢中相見,或前途未卜。
【知識拓展 王勃成就】
思想方面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釋、道多種文化因子。他直接繼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張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濟世,雖然在宦海中幾沉幾浮,但最終難以割捨的依然還是何時濟世和如何濟世。從人格精神來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遠,勇於進取;才華橫溢,文采斐然;但同時也處事疏闊,缺少謀略。其次他還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視塵俗。王勃崇信佛教,認為佛教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在社會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詩歌方面
王勃的詩歌直接繼承了貞觀時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風尚,又注入新的時代氣息,既壯闊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體來講,送別詩或氣勢磅礴、雄渾壯闊,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寫離別之情,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慰勉,意境開闊,一掃惜別傷離的低沉氣息;或優美靜謐、隱約迷濛,如《江亭夜月送別》其二“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寂離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繪的是一幅美麗的江邊月夜圖,畫面優美迷濛,讓人心醉;或重在抒發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別薛華》,整首詩並不著意抒寫惜別之情,而是時時處處抒發對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傷之痛。“煙霧”意象在王勃送別詩中出現頻率極高,是王勃對前途命運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現,如《秋日別王長史》中“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田野籠罩在濃濃的秋霧中,淒寒而朦朧,遠處的山峰在沉沉暮靄中聚斂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霧暮煙中顯得隱約迷濛,似夢似幻。相思詩則抒發了千里之外羈客的情感:思念家鄉,懷念親友,傷春感懷,如《羈春》,則透過寫景抒發深沉的思鄉之情。園林山水詩既寫景生動、錘鍊精工,又詩境美好,充滿生機,如《郊興》。同時,在描寫手法、詩境開拓等方面,又進行了新的嘗試,並取得顯著的藝術效果。遠遊山水詩不僅充分展現了奇險壯麗的入蜀途中風光,而且因傾注了鬱積之氣而尤顯深沉悲涼,底蘊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