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安石> 即事王安石閱讀答案

即事王安石閱讀答案

即事王安石閱讀答案

  在學習、工作中,我們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閱讀答案,藉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題方法和解題技巧。那麼你知道什麼樣的閱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即事王安石閱讀答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即事王安石閱讀答案1

  即事

  【宋】王安石

  徑暖草如積,山晴花更繁。

  縱橫一川水,高下數家村。

  靜憩雞鳴午,荒尋犬吠昏。

  歸來向人說,疑是武陵源。

  14.從題材上看,本作品屬於_______。(1分)

  15.對本作品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首聯由近及遠描摹綠草如茵,山花爛漫,表現出旖旎山色。

  B.頷聯以“縱橫”“高下”為對,構織了一幅和諧勻稱的畫面。

  C.尾聯運用典故,直抒胸臆,表達對武陵源的讚美之情。

  D.全詩以質樸清新之語描摹自然宜人之景,與陶詩風格相近。

  16.賞析作品的頷聯和頸聯。(4分)

  14.(1分)田園詩。

  15.(3分)D

  16.(4分)賞析的角度可以從情感內涵、煉字煉句、情景關係、表現手法、語言風格等方面擇一作具體分析。

  答案示例:

  ⑴(煉字煉句角度)本詩造語平淡,語言洗練,善於煉字煉句。頷聯以“縱橫”、“高下”為對,工穩恰切,而且經緯交織,構成了一幅諧和勻稱的畫面:一道河水曲折流過,村中高高低低地散佈著幾戶人家。自由寧靜的氣氛溢於言表。句中“縱”與“橫”、“高”與“下”,本身又各自相對;且又以“一”與 “數”相對,運用數詞,使畫面清晰可辨;由此可見詩人的煉字之工。頸聯仍用對偶,以“雞鳴”、“犬吠”寫鄉村荒野之幽靜,側面寫出村民的悠閒恬適,意象鮮明,意境清幽。

  ⑵(情感內涵)頷聯和頸聯描繪了一幅寧靜優美、自由閒適的農村生活畫面:流水曲折,村社稀疏,雞犬相聞,生活安逸。這種畫面正是作者理想的寧靜安謐、悠閒恬淡的隱逸生活,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意境一致,所以詩人才會“疑是武陵源”。

即事王安石閱讀答案2

  即事原文及問題

  【宋】王安石

  徑暖草如積,山晴花更繁。

  縱橫一川水,高下數家村。

  靜憩雞鳴午,荒尋犬吠昏。

  歸來向人說,疑是武陵源。

  問題:請任選一個角度賞析本詩。

  即事王安石閱讀答案

  ⑴(煉字煉句角度)本詩造語平淡,語言洗練,善於煉字煉句。頷聯以“縱橫”、“高下”為對,工穩恰切,而且經緯交織,構成了一幅諧和勻稱的畫面:一道河水曲折流過,村中高高低低地散佈著幾戶人家。自由寧靜的氣氛溢於言表。句中“縱”與“橫”、“高”與“下”,本身又各自相對;且又以“一”與“數”相對,運用數詞,使畫面清晰可辨;由此可見詩人的煉字之工。頸聯仍用對偶,以“雞鳴”、“犬吠”寫鄉村荒野之幽靜,側面寫出村民的悠閒恬適,意象鮮明,意境清幽。

  ⑵(情感內涵)本詩描寫春末或夏初山村午景,選取暖徑、積草、晴山、繁花、河川、村落、雞鳴、犬吠等典型意象,營造了一幅靜穆悠遠的桃源圖。表達了詩人對寧靜安謐、悠閒恬淡的隱逸生活的嚮往。前六句繪景,造語平淡,而欣羨之情溢於言表;後二句抒寫遠足感受,直陳胸臆——對桃源生活的憧憬。

  即事閱讀譯文及註釋

  譯文

  野徑溫暖鋪著柔厚的碧草,山氣晴淨雜花更顯得茂繁。

  一川清水曲曲折折無聲流淌,數戶村居高高低低依山而築。

  午間靜憩傳來幾聲雞鳴,訪尋幽境又遇犬吠暮煙。

  出遊歸來向人談起此事,以為所經本是武陵桃源。

  註釋

  即事:以當前事物為題材寫詩。

  徑:小路。積:積聚,堆積,形容草叢茂盛。

  憩:休息。雞:一作“鳩”。

  荒尋:猶言尋幽。昏:黃昏。

  武陵源:即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描寫的一處世外桃源,中有“雞犬相聞”之語。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常德

  即事創作背景

  王安石晚年離開政壇以後,退居江寧,過著平淡的生活,心情也平靜了許多,此時期所作的詩歌多為淡泊的短章,富有韻味。這首詩也是他晚年之作。

即事王安石閱讀答案3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8分)

  鐘山即事

  王安石

  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簷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

  [往]王安石辭相後,晚年居住在江寧的鐘山。

  8.簡析“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中“繞”和“舞”字的妙處。(4分)

  答:

  9.王安石認為,與其“鳥鳴山更幽”,不如“不鳴山更幽”。你怎麼看?(4分’

  答:

  答案:

  8.(4分)“繞”字寫了出澗水在竹林間迴環往復、靜靜流淌的情態;“弄”字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竹林西邊草地上,花草隨春風頻頻舞動、款款弄姿的情態。表達了作者對鐘山美景流連喜愛之情。

  9.(4分)

  同意:我覺得王安石的話有道理。本詩寫於他隱居鐘山時候,雖然他退出了政治舞臺,但內心並不平靜,過去的成敗利鈍,當今的朝政得失,還時時縈繞於心懷,這種心態就必然在詩中有所表現。所以“一鳥不鳴山更幽”就不單純是描寫山中的幽靜,更重要的是表達詩人內心岑寂和對寂寞的不滿足,以及對喧鬧春天的期待。一個“山更幽”的“更”字,便把作者的心境集中的表現出來。

  不同意。我認為“鳥鳴山更幽”更好,因為這句詩以動襯靜,和無聲的靜寂相比較而言,用鳥鳴襯托山澗的幽靜,一個“更”字使人感受到靜的情趣和生命力。

即事王安石閱讀答案4

  鐘山即事

  宋王安石

  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簷相對③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

  【註釋】

  ①鐘山:山名。

  ②即事:有感於當前事物的詩,常被冠以即事之類的題目。

  ③相對:對著山。

  【試 題】

  ⑴詩中哪些詞語寫出了鐘山春景的幽?

  ⑵全詩表現出詩人怎樣的心情?

  【參考答案】

  (1)無聲(或澗水無聲)、不鳴(或一鳥不鳴)

  (2)表現了詩人悠閒平和以及對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

  閱讀練習二:

  1.簡析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中繞和舞字的妙處。(4分)

  答:繞字寫了出澗水在竹林間迴環往復、靜靜流淌的情態;弄字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竹林西邊草地上,花草隨春風頻頻舞動、款款弄姿的情態。表達了作者對鐘山美景流連喜愛之情。

  2.王安石認為,與其鳥鳴山更幽,不如不鳴山更幽。你怎麼看? (4分

  答:同意:我覺得王安石的話有道理。本詩寫於他隱居鐘山時候,雖然他退出了政治舞臺,但內心並不平靜,過去的成敗利鈍,當今的朝政得失,還時時縈繞於心懷,這種心態就必然在詩中有所表現。所以一鳥不鳴山更幽就不單純是描寫山中的幽靜,更重要的是表達詩人內心岑寂和對寂寞的不滿足,以及對喧鬧春天的期待。一個山更幽的更字,便把作者的心境集中的表現出來。

  不同意。我認為鳥鳴山更幽更好,因為這句詩以動襯靜,和無聲的靜寂相比較而言,用鳥鳴襯托山澗的幽靜,一個更字使人感受到靜的情趣和生命力。

  【譯文】

  山間的溪水在竹林中無聲無息的環繞流淌,竹林邊的花草也在濃濃的春意中默默地擺弄著嬌羞柔美的身姿。在屋簷下對著鐘山整整靜坐了一天都沒聽見一聲鳥叫,真是太幽靜了。

  【補充註釋】

  弄春柔:在春意中擺弄柔美姿態的.意思。

  茅簷相對坐終日:意思是說在屋簷下對著鐘山坐了一整天。

  一鳥不鳴山更幽:一聲鳥叫都聽不到,山中更顯得幽靜了。反用梁代王藉《過若耶溪》鳥鳴山更幽意。王安石曾對黃庭堅說過,古詩鳥鳴山更幽,我以為不如不鳴山更幽。幽,幽靜,幽閒。

  【作者簡介】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臨川(今江西臨川縣)人,是我國封建社會一位身體力行致力於改革的傑出的政治家,也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據史料記載,王安石公元1069年開始推行新法,數年後,因新舊黨爭十分激烈,宋神宗終於下令權罷新法,王安石也被迫辭官。晚年在鐘山過著隱居生活。

  【鑑賞】

  王安石在晚年罷相隱居之後,詩歌創作也發生了變化,政治題材減少了,寫湖光山色的小詩多了,壯年時代的豪放雄奇的風格改變了,取而代之的是清空精絕、雅麗低迴。這個時期的作品在藝術上則更為成熟了,使人有一唱三嘆之感。

  這首詩表達的是王安石變法失利後,辭去相位退居金陵,日遊鐘山是的所見所感。看似脫去世故,其還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詩,以表達心中的不平。

  在詩人王安石的筆下,一切都是鮮活的,都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澗是鮮活的,在山間竹林裡迴環往復,奔騰跳躍,唱著歌,帶著笑流向遠方;竹也是鮮活的,彷彿在你的思維深處亭亭玉立,舞動腰身,款款弄姿,將那婀娜的影子倒影於流水之中;再看那花草,正在舞弄柔情。

  然而,在詩人的筆下,一切又都那麼幽深靜寂,澗是幽靜的,竹是幽靜的,花草也是幽靜的,無聲無息,自生自長,隨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人呢?茅簷相對坐終日,整天整日一聲不響地在屋簷下對著大山靜靜的坐著,幽閒、寂寞至極。山林呢?連一聲鳥叫都沒有,那山林深處究竟有多幽靜就可想而知了,何況還特意在幽前邊著了一個更字呢?

  作品看似表露詩人心中的一種閒適自得,然而細細品味則不難體會出字裡行間蘊含著的孤獨、寂寞和政治上的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