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安石> 泊船瓜洲王安石翻譯及賞析

泊船瓜洲王安石翻譯及賞析

泊船瓜洲王安石翻譯及賞析

  導語:泊船瓜洲表現了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以下是由應屆畢業生文學網網小編為您整理的泊船瓜洲的翻譯及賞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註釋

  1、泊船:停船。泊,停泊。 2、京口:在今江蘇省鎮江市,長江的南岸,和瓜洲相對。

  2、瓜洲:瓜洲在今天江蘇省揚州市邗(hán)江區縣南,與京口相對

  3、一水:這裡的“一水”指長江。

  4、間(jiān):在一定的空間(時間)內。要注意不能誤讀成去聲,不是動詞“間隔”的“間”。根據本詩平仄格律、“間”字固有的詞義,以及古人語言習慣,此“間”字必須為平聲。“一水間”為體詞性偏正片語,內部結構與“咫尺間”、“幾步間”、“一瞬間”、“一念間”相同,中心詞為“間”,限定成分為“一水”。整句的意思是說京口和瓜州就一條(橫向的)河的距離之內。按古人文言的說法,即所謂僅“一水之遙”。王安石是想說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說它們之隔離。

  5、鐘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詩人當時家居於此。

  6、隔:間隔。

  7、數重:幾層。讀shù chóng

  8、綠:吹綠了。 9、何時:什麼時候。

  10、還:回。

  譯文

  春日夜裡,行船停泊在瓜洲岸邊,我隔江遙望對岸的京口,心裡想,這裡與我居住的鐘山也就只隔著幾座大山,和煦的春風吹綠了長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時才能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鄉呢?

  賞析

  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長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與這邊的“瓜洲”這麼近,就一條江水的距離,不由地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座山了,也不遠了。次句“鐘山只隔數重山”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為千古名句,再次寫景,點出了時令已經是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後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後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現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註釋

  1、泊船:停船。泊,停泊。 2、京口:在今江蘇省鎮江市,長江的南岸,和瓜洲相對。

  2、瓜洲:瓜洲在今天江蘇省揚州市邗(hán)江區縣南,與京口相對

  3、一水:這裡的“一水”指長江。

  4、間(jiān):在一定的空間(時間)內。要注意不能誤讀成去聲,不是動詞“間隔”的“間”。根據本詩平仄格律、“間”字固有的'詞義,以及古人語言習慣,此“間”字必須為平聲。“一水間”為體詞性偏正片語,內部結構與“咫尺間”、“幾步間”、“一瞬間”、“一念間”相同,中心詞為“間”,限定成分為“一水”。整句的意思是說京口和瓜州就一條(橫向的)河的距離之內。按古人文言的說法,即所謂僅“一水之遙”。王安石是想說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說它們之隔離。

  5、鐘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詩人當時家居於此。

  6、隔:間隔。

  7、數重:幾層。讀shù chóng

  8、綠:吹綠了。 9、何時:什麼時候。

  10、還:回。

  譯文

  春日夜裡,行船停泊在瓜洲岸邊,我隔江遙望對岸的京口,心裡想,這裡與我居住的鐘山也就只隔著幾座大山,和煦的春風吹綠了長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時才能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鄉呢?

  賞析

  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長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與這邊的“瓜洲”這麼近,就一條江水的距離,不由地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座山了,也不遠了。次句“鐘山只隔數重山”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為千古名句,再次寫景,點出了時令已經是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後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後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現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作者介紹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說到蘇東坡的政敵,最難措辭的莫過於王安石了,然而事實上又絕對無法迴避王安石,因為兩人不但分屬兩個政治營壘,又是上下級關係,而且彼此之間還有糾纏不清的私人恩怨。王安石去世後,中書舍人蘇軾為其撰《王安石贈太傅》的"制詞",足見關係的不一般。

  東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舊黨爭,他的父親和弟弟、他敬愛的朝中元老、他的親朋好友,幾乎無一不是站在舊黨一邊的。當然,更重要的是東坡本人的政治觀念與新法南轅北轍,他的學術思想也與新學格格不入,忠鯁讜直的他不可能違心地對方興未艾的新政沉默不言,他勢必要成為新黨的政敵,也勢必要與新黨黨魁王安石發生衝突。

  蘇洵與王安石素不相協,嘉祐年間蘇洵以文章名動京師,王安石卻未有一言褒獎。王安石的母親去世,朝中大臣紛紛前去弔唁,蘇洵獨不前往。東坡對其父寫《辨姦論》是不以為然的,認為有些話說得太過分。東坡對王安石的文才也非常讚賞,曾稱道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實錄》為本朝史書中寫得最好的。

  但是東坡對王安石好為大言詭論的行為非常不滿,曾在祭劉敞的祭文中予以譏刺。熙寧二年(1069),東坡上疏論貢舉之法不當輕改,神宗非常重視,當天就予接見,然後又想讓東坡修中書條例,王安石阻攔併力薦呂惠卿。同年,東坡為國子監舉人考官,策題以歷史上君主獨斷或興或亡之事為問,王安石大為不悅。神宗又想讓東坡修起居注,王安石卻說東坡不是“可獎之人”。神宗說東坡文學出眾,為人亦平靜,司馬光、韓維等大臣都稱道之。王安石回答說東坡是“邪險之人”,還說1066年東坡遭父喪時,韓琦等贈送賻金不受,卻利用運喪的官船販賣蘇木入蜀,還說此事是人所共知,所以東坡雖有才智和名望,但只能當個通判,不可大用。

  然而王安石卻絕非奸佞小人,他與蘇東坡的矛盾僅僅是政治觀念的不同,為了推行新政,王安石當然要打擊,排斥清洗反對派,但也僅僅是將其降職或外放,從不羅絡罪名陷害對手,也從未企圖將對方置於死地。甚至,當“烏臺詩案”發生時,已經辭官的王安石還挺身而出上書皇帝,營救朋友兼政敵蘇東坡,直言“豈有聖世而殺才士乎”。要知道王安石與蘇東坡長期政見不和,而蘇東坡卻正是因為蔟擊新政而罹禍,王安石卻能摒棄私見主持公道。更何況,當時不但蘇軾本人已經屈打成招,就連他自己的許多親朋好友都噤若寒蟬,無人敢為蘇東坡說一句話,而王安石這時卻是一個被皇帝和百官厭棄的人,此時他受盡攻擊遍體鱗傷,又痛失愛子家破人亡,一人孤獨在家獨守貧寒,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冒險在蘇東坡的親友都不敢為他說話時上書皇帝為他申冤,正因為個人品德高尚,所以他可以不顧個人好惡寧肯冒著危險在別人都不敢為蘇軾說話,甚至連其親朋好友都不敢為其說話時在自己失勢的情況下仍然挺身而出為蘇軾向皇帝直言鳴冤,真可謂高風亮節!

  同樣,蘇軾對王安石的不滿也僅僅限於政治觀念上,蘇東坡不但在王安石落難之後寫詩給他,說“從公已覺十年遲”,而且在代宋哲宗所擬的敕書中,高度評價自己的這位政敵,說正因為天意要託付“非常之大事”,才產生王安石這樣的“希世之異人”,並稱贊他“名高一時,學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期言;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

  此外,王安石的品行不論是他的敵人還是朋友都十分敬佩,無話可說。王安石質樸,節儉,博學多才,在當時士大夫中有極高威望,且是歷史上惟一不坐轎子不納妾,死後無任何遺產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