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委任》原文和譯文
人主以委任為難,人臣以塞責為重。任之重而責之重,可也;任之輕而責之重,不可也。愚無他識,請以漢之事明之。高祖之任人也,可以任則任,可以止則止。至於一人之身才有長短取其長則不問其短情有忠偽信其忠則不疑其偽。其意曰:“我以其人長於某事而任之,在他事雖短何害焉?我以其人忠於我心而任之,在他人雖偽何害焉?”故蕭何刀筆之吏也,委之關中,無復西顧之憂;陳平亡命之虜也,出捐四萬餘金,不問出入;韓信輕猾之徒也,與之百萬之眾而不疑。是三子者,豈素著忠名哉?蓋高祖推己之心而置於其心,則他人不能離間,而事以濟矣。
後世循高祖則鮮有敗事,不循則失。故孝文雖愛鄧通,猶逞申屠①之志;孝武不疑金、霍,終定天下大策。當是時,守文②之盛者,二君而已。元、成之後則不然,雖有何武、王嘉、師丹之賢,而脅於外戚豎宦之寵,牽於帷嬙近習③之制,是以王道浸微,而不免負謗於天下也。中興之後,唯世祖④能馭大臣,以寇、鄧、耿、賈之徒為任職,所以威名不減於高祖。至於為子孫慮則不然,反以元、成之後,三公之任多脅於外戚、豎宦、帷嬙近習之人而致敗,由是置三公之任,而事歸臺閣,以虛尊加之而已。然而臺閣之臣,位卑事冗,無所統一,而奪於眾多之口,此其為脅於外戚、豎宦、帷嬙近習者愈矣。至於治有不進,水旱不時,災異或起,則曰三公不能燮理陰陽而策免之,甚者至於誅死,豈不痛哉!衝、質之後,桓、靈之間,因循以為故事。雖有李固、陳蕃之賢,皆挫於閹寺⑤之手,其餘則希世用事全軀而已,何政治之能立哉?此所謂任輕責重之弊也。
噫!常人之性,有能有不能,有忠有不忠,知其能則任之重可也,謂其忠則委之誠可也。委之誠者人亦輸其誠,任之重者人亦荷其重,使上下之誠相照,恩結於其心,是豈禽息鳥視⑥而不知荷恩盡力哉?故曰:“不疑於物,物亦誠焉。”且蘇秦不信天下,為燕尾生⑦,此一蘇秦傾側數國之間,於秦獨以然者,誠燕君厚之之謂也。故人主以狗彘畜人者,人亦狗彘其行,以國士待人者,人亦國士自奮。故曰:常人之性,有能有不能,有忠有不忠,顧人君待之之意何如耳。
(選自《古文觀止》,中國華僑出版社)
【注】 ①申屠,即申屠嘉,漢文帝時任丞相。②守文:遵守成法。③帷嬙近習:帷嬙,後宮宮女;近習,皇帝身邊的親信心腹。④世祖:指漢光武帝劉秀。⑤閹寺:宦官。⑥禽息鳥視:像禽鳥棲止那樣左顧右盼地看人(意為膽小害怕)。⑦尾生:傳說中堅守信約的人。《莊子·盜蹠》記載: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他事雖短何害焉 害:妨礙
B.由是置三公之任 置:設定
C. 而奪於眾多之口 奪:強行改變
D. 委之誠者人亦輸其誠 輸:獻出
9、B(置:放棄)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請以漢之事明之 B. 而脅於外戚豎宦之寵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
C.此所謂任輕責重之弊也 D. 知其能則任之重可也
鵬之徙於南冥也 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10、A(介詞,用。B表被動/向C助詞,的/主謂之間D表承接/錶轉折)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至於一人之身/才有長短/取其長則不問/其短情有忠偽/信其忠則不疑其偽
B.至於一人/之身才有長短取其長/則不問其短/情有忠偽信其忠/則不疑其偽
C.至於一人/之身才有長短/取其長則不問其短情/有忠偽信其忠/則不疑其偽
D.至於一人之身/才有長短/取其長則不問其短/情有忠偽/信其忠則不疑其偽
11、D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漢高祖認為蕭何、陳平、韓信雖各有不足,但根據各人特長和忠心來任用。這種用人不疑的態度使各類人才幫助高祖成就了帝王之業。
B.漢高祖之後,孝文、孝武遵守高祖的用人原則,國家繼續繁榮昌盛;西漢元帝、成帝則用人不當,導致外戚宦官專權,國勢日漸衰微。
C.東漢衝、質之後的當權者開始削減三公職權,把重任歸於臺閣,使人才受到壓抑摧殘,即使有一二賢臣也難起作用,以致國家滅亡。
D.全文由如何用人之理入事,再由事而理,把用人之道歸結到“人君待之之意何如”這一點上,使得文章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
12、C(“削減三公職權,把重任歸於臺閣”光武帝時便開始了)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是三子者,豈素著忠名哉?蓋高祖推己之心而置於其心,則他人不能離間而事以濟矣。(6分)
(2)故人主以狗彘畜人者,人亦狗彘其行,以國士待人者,人亦國士自奮。(4分)
13、(1)這三個人,難道向來就擁有忠誠的名聲嗎?大概是高祖把自己的心和他們的心放在一起,別人不能挑撥關係從而事情就能成功了。(6分。要點:“是”“素”“著”“濟”句意各1分)
(2)所以君主把人當作豬狗來蓄養,人的行為就像豬狗一樣;把人當作國士來對待,人們也用國士的標準來振作自我。(4分。每句1分)
【參考譯文】
君王把委任官員作為難事,大臣把盡職看成重要的事。委任的擔子越重要求他的越多,這是可以的;委任的擔子很輕要求他的卻很多,這是不行的。我也沒有什麼見識,請讓我用漢朝的事情說明這個道理。高祖任命官員時,可以委任的才委任,應該罷黜的就罷黜。至於每個人的自身,才能有長有短,選取他的長處不計較他的'短處;情義有忠誠有虛假,相信他的忠心而不懷疑他的虛假。他的意思是說:“我因為某人擅長某事才用他,在其他方面即使不擅長有什么妨礙呢?我因為某人忠於我才任用他,他對別人即使虛假有什麼妨礙呢?”所以蕭何雖然是個管文案的小官,把整個關中交給他治理,不用再擔憂西部的安危;陳平是個逃亡的俘虜,送給他四萬金而不過問賬目的出入:韓信是個輕薄狡猾的傢伙,給他上百萬的軍隊也沒有懷疑過。這三個人,難道向來就擁有忠誠的名聲嗎?只不過是高祖把自己的心和他們的心放在一起,別人不能挑撥關係從而事情就能成功了。
後代遵循高祖的事例就很少有失敗的事,不遵循就會失敗。因此孝文帝雖然喜歡鄧通,還是能達成申屠嘉的心願;孝武帝不懷疑金日磾和霍光,最終才決定了天下大事。在那時,極力遵守高祖成法的只有這兩位君主罷了。元帝、成帝之後卻不是這樣,即使有何武、王嘉、師丹這樣的賢人,卻受到驕寵的外戚宦官的脅迫,依賴於後宮和近侍,因此王道逐漸消失,不免受到天下人的議論。光武帝中共以後,只有世祖善於管理選用臣子,任用寇、鄧、耿、賈等人,所以他的威名不小於高租。在為子孫考慮這件事上不是這樣想,反而認為元帝、成帝以後三公受到外戚宦官和後宮近侍的威脅才導致失敗,因此放棄三公的職責,把事務歸到臺閣,只給他們一個高貴的空頭銜而已。然而臺閣大臣地位卑微,事務繁多,無人主政,被眾人的言論強行改變,這樣受到外戚宦官、後宮近侍的脅迫更嚴重了。到了不能治理天下得平安的地步,再加上不時發生水旱災害,有時還有其他怪異的景象,於是有人就說三公不能調理陰陽,也想不出計策免除混亂,甚至有的三公被殺了頭,怎麼不讓人痛心呢?衝、質以後,到了桓帝、靈帝時,卻又按照前朝的舊例辦事,雖然有李固、陳蕃這樣的賢人,也被宦官打敗,其他人都只是迎合世俗保全自身而已,國家政治怎麼能確立起來呢?這就是委任得輕而要求過重的缺陷。
唉!普通人的本性,有的有才能有的沒有才能,有的忠心有的不忠,知道他有能力就委以重任是可以的,認為他忠心就正式授以官職是可以的。委任真誠的人,他會獻出自己的真誠,委以重任的,他也會承擔這個重任,使國君和下屬以誠相待,在心中常存恩義,這樣難道會像禽鳥棲止那樣左顧古盼卻不知道感巴戴德盡心盡力嗎?因此說:“不懷疑別人,別人也就有誠心。”蘇秦不信任天下人,只相信燕國,一個蘇秦周旋於幾個大國之間,他卻只對燕國這樣,實在是因為燕國國君恩待他。所以君王把人當作豬狗來蓄養,人的行為就像豬狗一樣;把人當作國士來對待,人們也用國士的標準來振作自我。所以說平常人的本性,有的有才能有的沒才能,有的忠心有的不忠心,只看國君對待待他們的心意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