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安石> 王安石《材論》原文翻譯及賞析

王安石《材論》原文翻譯及賞析

王安石《材論》原文翻譯及賞析

  文字像精靈,只要你用好它,它就會產生讓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無論我們說話還是作文,都要運用好文字。只要你能準確靈活的用好它,它就會讓你的語言煥發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王安石《材論》原文翻譯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王安石《材論》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

  王安石《材論》原文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眾,患上之人不欲其眾;不患士之不為,患上之人不使其為也。夫材之用,國之棟樑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眾﹑不使其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敢蔽者,以為吾之位可以去辱絕危,終身無天下之患,材之得失無補於治亂之去辱絕危之數,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於敗亂危辱,此一蔽也。又或以謂吾之爵祿貴富足以誘天下之士,榮辱憂戚在我,是否可以坐驕天下之士,而其將無不趨我者,則亦卒入於敗亂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養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為天下實無材,則亦卒入於敗亂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為患則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猶可以論其失者,獨以天下為無材者耳。蓋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異於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畫策而利害得,治國而國安利,此其所以異於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審用之,則雖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異於眾,況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異能於其身,猶錐之在囊,其末立見,故未有有實而不可見者也。”此徒有見於錐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馬之在廄也。駑驥雜處,其所以飲水、食芻,嘶鳴、蹄齧,求其所以異者蓋寡。及其引重車,取夷路,不屢策,不煩御,一頓其轡而千里已至矣。當是之時,使駑馬並驅,則雖傾輪絕勒,敗筋傷骨,不捨晝夜而追之,遼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後騏驥騕褭與駑駘別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為無材,盡其道以求而試之耳,試之之道,在當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脩簳,鏃以百鍊之精金,羽以秋鶚之勁翮,加強駑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雖有犀兕之捍,無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決勝覿武之所寶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撲,則無以異於朽槁之梃也。是知雖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於是銖量其能而審處之,使大者小者、長者短者、強者弱者無不適其任者焉。其如是則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奮其所知以效小事,況其賢能、智力卓犖者乎?嗚呼!後之在位者,蓋未嘗求其說而試之以實也,而坐曰天下果無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於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獨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則能復先生之法度。能復先王之法度,則天下之小事無不如先王時矣,此吾所以獨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噫!今天下蓋嘗患無材。吾聞之,六國合從,而辯說之材出;劉、項並世,而籌劃戰鬥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謨謀諫諍之佐來。此數輩者,方此數君未出之時,蓋未嘗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廣,人物之眾,而曰果無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王安石《材論》註釋

  1、材論:即人才論。

  2、蔽:遮擋,障礙。指錯誤想法。

  3、去辱絕危:遠離恥辱,斷絕禍害。

  4、數:命數,命運。

  5、偃然:安然,任意。肆:放縱,展開。

  6、卒:終於。敗亂危辱:失敗、動亂、危亡、恥辱的結局。

  7、爵祿:官位和俸祿。誘:誘導,吸引。

  8、憂戚:憂傷。戚:悲傷。

  9、是否:或是或否。坐驕:傲視。

  10、趨我:趨向我,依附我。

  11、諰諰然:恐懼、憂慮貌。

  12、特:僅僅,只不過。

  13、形:外貌。何以:以何,憑藉什麼。

  14、畫策:策劃,出謀獻策。畫:謀劃。

  15、上之人:在上位的人,這裡指統治者。

  16、皋、夔、稷、契:皋,皋陶,又作咎繇,姓偃,相傳曾被舜帝任為管刑法的官。夔,舜時期的樂宮。稷,是厲山氏的兒子,名農,能種植百穀。契,相傳為舜帝的司徒官,主管教化,助禹治水有功,封於商,為商朝的祖先。

  17、囊,口袋。末,尖端。見:通現,顯露。

  18、廄:馬房。

  19、駑:劣馬。驥:好馬。

  20、芻:喂牲畜的草。

  21、蹄:用蹄刨地,或用蹄踢蹶(同類)。齧:咬。

  22、引:牽引,拉動。

  23、夷路:平路。

  24、策:本指馬鞭。這裡指鞭打。

  25、御:駕馭。

  26、頓:振,抖動。轡:控馭牲口用的嚼子和韁繩。

  27、傾輪:車輪傾斜。絕勒:韁繩拉斷。勒:帶嚼口的馬絡頭。

  28、不捨晝夜:不分晝夜。

  29、遼乎:遙遠的樣子。

  30、騏驥:良馬。騕褭:駿馬名。駑駘:劣馬。

  31、南越:古國名,其地在今廣東一帶。脩簳:細長的竹稈。

  32、鏃:箭頭。此處謂安裝箭頭。精金:即精鋼。

  33、鶚:一種長翼而兇猛的鳥。鷹鵰一類。勁翮:堅硬的翎管。

  34、彍:張滿弓弩。此處指射至。

  35、犀:雄犀牛,兩角。兕:雌犀牛,一角。捍:兇猛,彪悍。

  36、覿武:以武力相見,指打仗。覿:相見。

  37、敲撲:古時用作鞭刑的兩種刑具。長者為撲,短者為敲。

  38、朽槁:枯乾。梃:棍子。

  39、瑰材桀智:奇偉傑出的人才。

  40、銖量:仔細稱量。引指詳盡地考察衡量。銖:古代衡制中一個微小的重量單位。

  41、卓犖:超凡、傑出。

  42、六國合從:指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聯合起來與秦國抗衡。因六國地連南北,故稱他們的聯合為合縱。從:通縱。

  43、辯說之材:指縱橫家之流。

  44、劉、項:劉邦、項羽,皆為秦末反秦起義軍領袖。

  45、籌劃戰鬥之徒:謀士與戰將。陸續聚集於劉邦旄下的,謀士有蕭何、張良、陳平諸人;戰將則有韓信、彭越、樊噲等。

  46、唐太宗:即李世民,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唐朝第二代皇帝。

  47、謨謀:設謀劃策。諫諍:規勸爭辯。

  王安石《材論》翻譯

  況且有才能的人,他們的外表憑藉什麼和其他人不一樣呢?在於他們遇到事情能夠處理好,出謀劃策能夠得到好處,治理國家能夠使國家安定,這就是他們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所以在上位的人如果不能夠認真選拔,正確任用,即使他們胸懷如皋、夔、稷、契等人一樣的智慧,尚且也不能使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啊!何況他們是處於下位的人呢?世上目光短淺的人還說:“一個人如果身懷不凡的能力,就像錐子處於口袋中,它的尖端立刻會鑽到外面來,所以不存在有能力卻沒有表現出來的人。”這只是他看到錐子在口袋中的情形,卻原本沒有看到馬在馬廄中的情形。劣馬與良馬混雜相處,一樣地喝水吃草,嘶叫踢咬,要尋找它們不同的地方,那是很少的。等到良馬拉著沉重的車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多次鞭打,不煩勞人駕馭,一拉韁繩,千里遠的路程已經走到了。在這個時候,讓劣馬和它並駕齊驅,那麼即使劣馬跑翻了車輪,扯斷了馬籠頭,弄得筋斷骨傷,日夜不停地追趕它,也遠遠地趕不上啊。在這之後良馬和劣馬才能區別開。古代的君主知道這種情況,所以不認為天下沒有無才的人,於是就想盡辦法來尋找並且考查他們罷了。考查的方法就在於讓他們擔任適合自己的工作罷了。

  王安石《材論》賞析

  《材論》是北宋著名的詩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的詩詞作品,本文論述統治者應如何去發現人才和使用人才,對人才的重要性和選拔任用人才的方法,作了相當精闢的論述。

  王安石對如何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和使用人才有比較全面的看法。他在不少文章中都談到過這個問題。如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就說到人才須人主“陶冶而成之者”,所謂陶冶而成,“亦教之養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而在《取才》裡,又具體說到科舉考試中,“策進士者”、“策經學者”皆應從衡量考生的實際本領出發。而在本文中,主要是強調起用人才的重大意義。他認為能否起用人才實際上關係到國家治亂興衰的命運,因此處於上層地位的人(包括皇帝在內)要十分重視人才、善於發現人才和使用人才。他尖銳地指出:“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眾,患上之人不欲其眾;不患士之不欲為,患上之人不使其為也。”這番話表明作者闡述他對人才問題的看法,是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的。

  王安石《材論》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2

  原文

  材論

  王安石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眾,患上之人不欲其眾;不患士之不為,患上之人不使其為也。夫材之用,國之棟樑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眾﹑不使其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吾之位可以去辱絕危,終身無天下之患,材之得失無補於治亂之數,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於敗亂危辱,此一弊也。又或以謂吾之爵祿貴富足以誘天下之士,榮辱憂戚在我,吾可以坐驕天下之士,而其將無不趨我者,則亦卒入於敗亂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養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為天下實無材,則亦卒入於敗亂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為患則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猶可以論其失者,獨以天下為無材者耳。蓋具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異於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畫策而利害得,治國而國安焉,此其所以異於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審用之,則雖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異於眾,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異能於其身,猶錐之在囊,其末立見,故未有有其實而不可見者也。”此徒有見於錐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馬之在廄也。駑驥雜處,飲水食芻,嘶鳴啼齧,求其所以異者蓋寡。及其引重車,取夷路,不屢策,不煩御,一頓其轡而千里已至矣。當是之時,使駑馬並驅,則唯傾輪絕勒,敗筋傷骨,不捨晝夜而追之,遼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後騏驥騕嫋與駑駘別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為無材,盡其道以求而試之。試之之道,在當其所能而已。

  噫!今天下蓋嘗患無材。吾聞之,六國合從,而辯說之材出;劉、項並世,而籌畫戰鬥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謨謀諫諍之佐來。此數輩者,方此數君未出之時,蓋未嘗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廣,人物之眾,而曰果無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譯文

  天下的憂患,不擔心人才不多,只擔心在上位的人不追求人才;不擔心士不想有作為,而擔心在上位的人不想要士有所作為人才是國家的棟粱,得到了就會使國家安定繁榮,失去了就會使國家滅亡遭屈辱。然而在上位的人不想讓人才多,不想使用人才,是為什麼呢?這有三個受矇蔽。他們甘願受矇蔽,認為自己的地位可以遠離屈辱危險,終身沒有天下的大患,人才的得失對於安定和不安定沒有什麼幫助,所以不追求人才,隨著自己的心志辦事,而最終陷於失敗危難之中,這是第一條矇蔽。也有的人認為自己的奉祿富貴足以誘惑天下計程車,盛衰樂憂在於我,我可以在天下之士前驕橫,他們將沒有不到我這裡來的,那麼最終也陷於失效危難之中,這也是一個矇蔽。又有的人不追求用來養育取用的辦法,卻恐懼擔心認為天下實在沒有人才,最終也陷於失敗危難之中。這也是一矇蔽。這三條矇蔽,它們所導致的禍患是一樣的,他們的用心不是不好,唯獨說他們的過錯在於認為天下沒有人才。他們是存心不想用天下的人才,也不知道其中的原由。

  況且有才能的人外表和一般的人沒有什麼不同,只是他遇到事情能夠辦好,出謀劃策能辨明利害,治理國家能使國家安定昌盛,這就是他不同於一般人的地方。所以在上層的人假如不能精細地考察他,慎重地使用他,那麼,即使他有奉、夔、杖、契那樣高的才智,也不能使自己突出於一般人,何況才智不及他們的呢?世上有偏見的人才會說:“人懷有特別的才能在身上,就像錐子放在布袋裡一樣,它的尖端立刻就能顯落出來,所以沒有懷才而看不出來的人啊。”這只是看到了錐子放在布袋裡,而本來沒看到馬在馬棚裡的(情景)。劣馬和良馬混雜在一起,喝水吃粗根,嘶鳴啼叫互相嘴咬,想看出(哪匹)不同於其它的馬是沒有的啊。到了它牽引著沉重的車子,走不平坦的道路,不需要多次鞭打它,也不需要繁多地駕馭,只要一拉它的韁繩就已經到了千里以外的地方了。在這個時候,讓劣馬和它一起趕路,那麼(那劣馬)即使傾覆了車的輪子,斷了線繩,損壞了筋骨,日夜追趕,遙遠得已經趕不上了,這以後良馬和劣馬才有分別了。古代的人君懂得這個道理,因此並不認為天下沒有人才,而是用盡一切方法去尋求人才、考察人才。考察人才的辦法,就是給他於適合於他的才能的工作罷了。

  唉!現在仍然有擔心沒在人才可用的人呢!我聽說,戰國時期六國合縱,辯論遊說的人才便紛紛的出現。劉邦和項羽並起,楚漢相爭,出謀劃策、勇敢善戰的人才就不斷湧現了。唐太宗決心治理天下,而多謀敢諫的輔巨就投奔他來了,這些人才,當那幾位君主還沒出來的時候,他們也沒有被發現,人君假如想求得人才,他們就來了。今天的情況也正是這樣,怕的就是在上層的人不去尋求人才、不使用他們罷了。天下那麼大,人物那麼多.而說沒有人才,我就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