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安石> 《王安石傳》(有刪節)文言文閱讀附答案

《王安石傳》(有刪節)文言文閱讀附答案

《王安石傳》(有刪節)文言文閱讀附答案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鞏攜以示歐陽修,修為之延譽。

  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辨博濟其說,果於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

  二年二月,拜參知政事。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役相繼並興,號為新法,頒行天下。

  歐陽修乞致仕,馮京請留之,安石曰:“修附麗韓琦,以琦為社程臣。如此人,在一郡則壞 一郡,在朝廷則壞朝廷,留之安用?" (帝)乃聽之。於是,呂公著、韓維,安石藉以立聲譽者也; 歐陽修、文彥博,薦己者也;富粥、韓琦,用為侍從者也;司馬光、範鎮,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遺力。

  七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憂形於色,對朝搓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 旱常數,堯、湯所不免,此不足招聖慮,但當修人事以應之。"帝曰:此豈細事,反所以恐懼者,正為人事之未修爾。自近臣以至後族,無不言其害。兩宮泣下,憂京師亂起,以為天旱,更失人心。"安石曰:近臣不知為誰,若兩宮有言,乃向經、曹仿所為爾。"馮京曰:臣亦聞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為歸,故京獨聞其言,臣未之聞也。"監安上門鄭俠上疏,繪所見流民扶老攜幼困苦之狀,為圖以獻,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俠又坐竄嶺南。愚聖、宣仁二太后流涕謂帝曰..安石亂天下。"帝亦疑之,遂罷為現文股大學士、知江寧府。

  元佑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大傅。

  初,安石訓釋《詩》、《書》、《周禮》,既成,頒之學官,天下號曰"新義"。晚居全陵,又作《字說》 ,多穿鑿傅會。一時學者,無敢不傳習。主司純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說,先儒傳注,一切廢不用。黠《春秋》之書,不使列於學官,至戲目為"斷爛朝報"。

  安石未貴時,名震京師,性不好華腴,自奉至儉,或衣垢不流,面垢不洗,世多稱其賢。蜀人蘇洵獨曰:這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患。"作《辯奸論》以剌之。

  安石性強忮①,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意不田。至議變法,而在廷交執不可,安石傅經 義,出己意,辯論輒數百言,眾不能訟。甚者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昔種宗欲命相,問韓琦曰"安石如何?"對曰"安石為翰林學士則有餘,處輔部之地則不可。"神宗不聽,遂相安石。嗚呼,此雖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一《宋史列傳第八十六》

  {注}①忮;zhi,剛愎、狠戾。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其屬文動筆如飛屬:通"囑",囑咐

  B.俠又坐竄嶺南坐:被判罪

  c.或衣垢不浣 浣:洗

  D.鮮不為大奸患 鮮:少

  3.以下四個選項中,都能體現王安石強硬態度的一組是(3分)

  ①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

  ②司馬光、範鎮,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遺力

  ③先儒傳注,一切廢不用

  ④性不好華膜,自奉至儉

  ⑤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

  ⑥天變不是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4.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歐陽修曾經提攜過王安石。當歐陽修申請退休的時候,有人挽留他,王安石卻極力排斥。

  B.當時的宋朝發生了嚴重的旱災,百姓流離失所,朝延上下都歸罪於王安石,王安石遂被罷相。

  C.王安石生活儉樸,所有人都認為他是一個道德高尚的賢者。

  D.王安石當宰相,是他自己的不幸,也是宋王朝的不幸。

  5.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友生曾鞏攜以示歐陽修,修為之延譽。(3分)

  (2)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3分)

  參考答案:

  2.B

  3.(3分)C (①所說的是王安石具有遠大的志向。③非王安石所為。④所說的是王安石儉樸的品質。

  4.(3分)C( 不是所有人都認可,蘇洵就認為王安石很可能是個奸詐的人。)

  5.(6分)

  (1)(3分)朋友曾鞏帶著他(王安石)寫的'文章給歐陽修看,歐陽修為王安石傳播聲名。

  (主要賦分點:補出以“之”,示,之)

  (2)(3分) 大旱是因為王安石(變法)引起的,罷免了王安石,天上就會下雨了。

  (主要賦分點:致,去,雨)

  【譯文】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王安石從小就喜歡讀書,一過目就終身不忘。他寫文章動筆如飛。起初好像不是很留意,等到寫完以後,讀者都歎服他文章的精妙。朋友曾鞏帶著他(王安石)寫的文章給歐陽修看,歐陽修為王安石傳播聲名。

  王安石的議論文章高深奇麗,能用許多文辭來證明他的觀點,對自己的信仰很堅定,慷慨有改變世俗風氣的志向。

  熙寧二年二月,王安石擔任參知政事。農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輸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馬法、方田法等相繼出臺,稱為新法,在全國頒佈推行。

  歐陽修請求辭官回鄉,馮京奏請讓歐陽修留任,王安石說:“歐陽修依附韓琦,把韓琦當作國家的支柱。像這樣的人,在一個地方就會敗壞一個地方,在朝廷就會敗壞朝廷,留他有什麼用?”皇帝於是聽從了王安石的看法。在這個時候,呂公著、韓維,是王安石依靠他們來樹立聲譽的人,歐陽修、文彥博,是推薦他的人,富弼、韓琦,是他曾經跟隨的人,司馬光、範鎮,是所交朋友中關係比較好的人,王安石都不遺餘力地排斥他們。

  熙寧七年春天,天下已經乾旱很久了,飢餓的百姓流離失所。神宗憂形於色,在朝廷上嗟嘆不已,想廢除所有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說:“水災旱災,是上天執行的常數,就是堯、湯也無法避免。這不足以招致聖上憂慮,只要做好變法中的各種事情來對付這種情況就可以了。”神宗回答說:“這哪裡是小事呢,我之所以恐懼,正是因為沒有處理好變法中的事情啊!從士大夫到後宮,沒有不議論它的危害性的。兩位太后向我哭訴,擔心京城發生混亂,認為乾旱雖可怕,更怕失去民心。”王安石回答說:“說這個話的大臣不知道是誰,如果說兩位太后說這些話,那是向經、曹佾進的讒言。”馮京說:“臣也聽說了。”王安石說:“士大夫不滿的意見,都集合到馮京處,所以馮京才聽到這些議論,臣就沒有聽說。”京城安上門監門官鄭俠將自己的奏疏,以及畫著他所見的災民扶老攜幼、困苦掙扎慘狀的長卷,向神宗上呈。鄭俠在奏摺裡說:“大旱是因為王安石(變法)引起的,罷免了王安石,天上就會下雨了。”於是鄭俠被判罪流放到嶺南。慈聖、宣仁二太后流著眼淚對皇帝說:“王安石亂了天下!”神宗也開始猶豫懷疑了,於是免掉了王安石的宰相,改任他為觀文殿大學士、管理江寧府。

  元祐元年,王安石去世,享年六十六歲,追贈太傅的封號。

  當初,王安石給《詩》、《書》、《周禮》三本書作註解,寫完之後,在學校裡頒佈發行,天下人把王安石所寫的這些註解稱為“新義”。晚年他在金陵居住的時候,又寫了《字說》一書,其中的內容多為穿鑿附會。當時求學的人,沒有人敢於不學習王安石的書的。官府只用這作為錄取讀書人的標準,因此沒有一個讀書人能夠表達自己的看法,先儒解釋經典的文字,全部被廢棄不用。廢黜《春秋》之類的書,不讓這類書在學校裡出現,以至於《春秋》被戲稱為“斷爛朝報”。

  王安石還未做高官時,名聲就震動京城。他的本性不喜好浮華,對待自己十分儉樸,有時衣服髒了也不洗,臉髒了也不洗,大多數人都稱許他為賢者。只有四川人蘇洵說:“這樣不近人情的人,很少不會成為奸人的。”寫了一篇《辨姦論》來諷刺他。

  王安石性格剛愎自用,遇到事情不考慮是否可行,堅持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等到王安石商議變法時,在朝廷上與反對者爭執不下,王安石引經據典,抒發自己的觀點辯論時滔滔不絕,眾人無言以對。他甚至有言論說:“自然界的災變不必畏懼,祖宗的法令制度也不足以效法,他人的流言蜚語不足以顧慮。”

  以前宋神宗想任命宰相,問韓琦說;“王安石當宰相如何?”韓琦回答說:“王安石當翰林學士是遊刃有餘的,但讓他處於輔佐天子的位置上卻不行。”神宗沒有聽韓琦的話,於是任命王安石為宰相。唉,這雖然是宋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