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王安石傳原文翻譯
上學期間,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看懂文言文發愁,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宋史王安石傳原文翻譯,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意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鞏攜以示歐陽修,修為之延譽。擢進士上第,籤書淮南判官。再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欲與民,出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彥博為相,薦安石恬退,乞不次進用,以激奔競之風。尋召試館職,不就。修薦為諫官,以視母年高辭。修以其須祿養言於朝,用為群牧判官,請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入為度支判官,時嘉佑三年也。
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辨博濟其說;果於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於是上萬言書,以為: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壞,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這耳目,器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蒼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仛,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元一旦之憂乎?願監苟且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於當世之變。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者也。後安石當國,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
俄直集賢院。先是,館閣之命屢下,安石屢辭;士大夫謂其無意於世,恨不識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明年,同修起居注,辭之累日。閣門吏齎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隨而拜之,則避於廁;吏置敕於案而去,又追還之;上章至八九。乃受。遂知制詔,糾察在京刑獄,自是不復辭官矣。以母憂去,終英宗世,召不起。
神宗在潁邸,(韓)維為記室,每講說見稱,輒曰:此非維之說,維之友王安石之說也。及為太子庶子。又薦自代。帝由是想見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寧府。數月,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對,帝問為治所先,對曰:擇術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當法堯、舜、何以太宗為哉?堯、舜之道,至簡而不煩,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難。但末世學者不能通知,以為高不可及爾。帝曰:卿可謂責難於君,朕自視眇躬,恐無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輔朕,庶同濟此道。
二年二月,拜參知政事。上謂曰: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安石對曰:經術正所以經世務,但後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為經術不可施於世務爾。上問:然則卿所施設以何先?安石曰:變風俗,立法 ,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為然。於是設制置三司條例司,命與知樞密院事陳昇之同領之。安石令其黨呂惠卿任其事。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役相繼並興,號為新法,遣提舉官四十餘輩,頒行分下。
御史中丞呂誨論安石過失十事,帝為出誨,安石薦呂公著代之。韓琦諫疏至,帝感悟,欲從之,安石求去。司馬光答詔,有士夫沸騰,黎民騷動之語,安石怒,抗章自辨,帝為巽辭謝,令呂惠卿諭旨,韓絳又勸帝留之。安石入謝,因為上言中外大臣、從官、臺諫、朝士朋比之情,且曰:陛下欲以先王之正道勝天下流俗;故與天下流俗相為重輕,流俗權重,則天下之人流俗;陛下權重,則天下之人歸陛下。權者與物相為重輕,雖千鈞之物,所加損不過銖兩而移。今奸人欲敗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為,於是陛下與流俗之權適爭輕重之時,加銖兩之力,則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權,已歸於流俗矣,此所以紛紛也。上以為然。安石乃視事,琦說不得行。
三年十二月,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歐陽修乞致仁,馮京請留之,安石曰:修附麗韓琦,以琦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則壞一郡,在朝廷則壞朝廷,留之安用?乃聽之。富弼以格青苗解使相,安石謂不足以阻奸,至比之共、鯀。靈臺郎尤瑛言天久阻,星失度,宜退安石,即黥錄英州。唐坰本以安石引薦為諫官,因請對極論其罪,謫死。文彥博言市易與下爭利,致華嶽山崩。安石曰:華山之變,殆天意為小人發。市易之起,自為細民久因,以抑兼併爾,於官何利焉。閼其奏,出彥博守魏。
七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憂形於色,對朝嗟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數,堯、湯所不免,此不足招聖慮,但當修人事以應之。帝曰:此豈細事?騰所以恐懼者,正為人事之未修爾。今取免行錢太重,人情諮怨,至出不遜語。自近臣以至後族,無一言其害。兩宮泣下,憂京師亂起,以為天旱更失人心。安石曰:近臣不知為誰,若兩宮有言,乃向經、曹佾所為爾。馮京曰:臣亦聞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為歸,故京獨聞此言,臣未之聞也。監安上門鄭俠上疏,繪所見流民扶老攜幼困苦之狀,為圖以獻,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俠又坐竄嶺南。慈聖,宣仁二太后流涕謂帝曰:安石亂天下。帝亦疑之,遂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
呂惠卿服闋,安石朝夕汲引之,至是,白為參知政事,又乞召韓絳代已。二人守其模,不少失,時號絳為傳法沙門,惠卿為護法善神。而惠卿實欲自得政,忌安石復來,因鄭俠獄陷其弟安國,又起李士寧獄以傾安石。絳覺其意,密白帝請召之。八年二月,復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來。《三經義》成,加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以子雱為龍圖閣直學士。雱風御史中丞鄧綰,復彈惠卿與知華亭縣張若濟為奸利事,置獄鞠之,惠雱出守陳。
華亭獄久不成,雱以屬門下客呂嘉問,練亨甫共議,取鄧綰所列惠卿事,雜他書下制獄,安石不知也。省吏告惠卿於陳,惠卿以狀聞,且論安石曰:安石盡棄所學,隆尚縱橫之末數,方命矯令,罔上要君。此數惡力行於年歲之間,雖古之失志倒行而逆施者,殆不如此。又發安石私書曰:無使上知者。帝以示安石,安石謝無有,歸以問雱,雱言其情,安石咎之。雱憤恚,疽發背死。安石暴綰罪,云為臣子弟求官及薦臣婿蔡卞遂與亨甫皆得罪,皆斥。
安石之再相也,屢謝病求去,及子雱死,尤悲傷不堪,力請解機務。上益厭之,罷為鎮南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哲宗立,加司空。
元佑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聖中,諡曰文。
翻譯: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任都官員外郎。王安石少年時喜好讀書,一經過目終身不忘。他寫文章落筆如飛,初看好像漫不經心,完成後,見到的人都佩服他的文章精彩奇妙。朋友把他的文章帶給看,歐陽修為他播揚美譽。王安石考中進士,名列上等,任籤書淮南判官。以前的制度規定,任職期滿,准許呈獻文章要求考試館閣職務,唯獨王安石沒有這樣做。再調任鄞縣知縣,他在鄞縣修築堤堰,浚治陂塘,使水陸交通得到方便,把官谷借貸給百姓,秋後百姓加些利息償還,使官倉中的陳谷能夠換新糧,鄞縣的百姓也感到方便。再任舒州通判。文彥博做宰相,向皇帝推薦王安石,說他淡於名利,請求越級提拔,想以此來遏止為名利而奔走競爭的風氣。不久,朝廷召他考試館職,他不肯參加。歐陽修推薦他任諫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辭謝。歐陽修對朝廷說王安石須用俸祿養家,因此任命他為群牧判官,他請求擔任常州知州。調任提點江東刑獄,入京任度支判官,當時是仁宗嘉三年。
王安石的議論高深新奇,善於用辯論駁難和旁徵博引來維護自己的學說,敢於按照自己的意見辦事,滿懷激情地立下矯正世事、改變傳統風俗的志向。於是他向仁宗上萬言書,認為:“如今天下的財力一天比一天困難窮乏,風俗一天比一天衰落敗壞,癥結在於不知道規律,不效法先王政令的緣故。效法先王政令,在於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我們所實行的更改變革,既不至於驚擾天下人的視聽,也不至於引起天下人的喧譁,也就必然合乎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來生產天下的財富,徵收天下的財富來供給天下的費用,自古代以來的太平治世,不曾因為財富不足而造成國家的憂患,憂患在於治理財政沒有符合它的規律。居官任職的人才既然不足,城鄉又缺少可供使用的人才,國家的重託,疆域的保持,陛下能夠以長久依靠天幸為常法,而沒有一旦發生憂患的考慮嗎?我希望陛下能明察朝中苟且因循的弊病,明文詔令大臣,逐漸革除這些弊病,以期符合當前世事的變化。我所說的,流於頹廢風俗的人是不講的,而議論國家大事的人又認為這是不近事理的陳詞濫調。”後來王安石執政時,他所施行的政策措施,大多是根據這份萬言書而來的。
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賢院。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達委任他擔任館閣職務的命令,他都辭謝了;士大夫們認為他是無意顯赫於世以求仕途暢達,都恨自己不能結識他,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擔任名利優厚的美官,只是怕他不就任。第二年,任命他同修起居注,他推辭了好多天。門吏拿著委任敕命到他府上交給他,他拒不接受;門吏隨即下拜,他卻躲避到廁所裡去;門吏把委任敕命放在桌上離去,王安石又追上去把委任敕命交還給門吏;他上章辭謝了八九次,才接受了同修起居注的任命。於是任知制誥,糾察在京刑獄,從此他不再辭官了。
有位少年得到一隻善斗的鵪鶉,朋友向他討取,他不給,朋友仗著與少年平時關係親暱就拿走了鵪鶉,少年追上去把朋友殺了。開封府判決這位少年當處死刑,王安石反駁說:“按照法律,公開的奪取、偷竊都是盜竊行為。少年不肯把鵪鶉送給他,而他拿了就走,這是盜竊的行為。少年追上去把他殺死,是追捕盜賊,雖然殺了人,也不應當加以追究。”於是彈劾開封府審判機構將不該判刑的反而判了重刑,犯了錯誤。開封府的官吏不服,皇帝把這件事交給審刑院、大理寺再審,審刑院、大理寺一致認為開封府的判決是正確的。皇帝下詔免於追究王安石這次彈劾錯誤,他應當到門前謝罪。王安石說“:我沒有罪。”不肯謝罪。御史全都上奏皇帝,皇帝置之不問。
當時有詔令規定舍人院不得申請刪改皇帝詔書文字,王安石爭辯說:“確實如詔令所說,那麼舍人就再不能履行他們的職責,而聽任大臣為所欲為,這雖不是大臣為了私利而侵奪舍人職權,不過立法也不應該如此。今天大臣中軟弱的人不敢為陛下執法守紀,而剛強的人則假借陛下的旨意來製造命令,諫官、御史都不敢違揹他的旨意,我實在感到害怕。”王安石的這些話侵犯了執政大臣,從此更加與執政大臣相牴觸。王安石因母親去世離任,一直到英宗朝結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復任職。
王安石本是楚人,在朝中並不知名,因為韓、呂二族是世家大族,想借助韓、呂來取得別人對自己的尊重。於是就和韓絳、韓絳弟韓維以及呂公著深交,這三人更加對人稱道讚揚王安石,王安石的聲望才開始顯著。神宗在潁王府時,韓維任記室,每當他的談話得到神宗稱讚時,就說:“這不是我的說法,是我朋友王安石說的。”當他升任太子庶子時,又推薦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記室之職。神宗因此很想見到王安石,剛一即位當皇帝,就委任他為江寧府知府。幾個月後,召入朝廷任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元年四月,王安石才到朝廷。他進宮答對神宗詢問時,神宗問治理國家應當首先做什麼事?他回答說“:首先要選擇推行政策的方法。”神宗問道“:唐太宗怎麼樣?”他答道“:陛下應當效法堯、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呢?堯、舜之道,極其簡明而不煩雜,扼要而不迂闊,容易而不繁難。但是後世學者不能曉,才以為高不可及。”神宗說:“你這可說是以難為之事要求我了,我自顧微末之身,恐怕無法與你的這番好意相稱。你可以盡心盡意地輔助我,希望共同成就這一目標。”
一天講學,大臣們都退朝了,皇上讓王安石留坐,說:“我有一些事情想和你慢慢討論。”因此說“:唐太宗必須得到魏徵,劉備必須得到諸葛亮,然後可以有所作為,這二人確實不是代代都有的傑出人物。”王安石回答說:“陛下果真能為堯、舜,那必然會有皋陶、後夔、后稷、;果真能為高宗,那必然會有傅說。魏徵、諸葛亮兩人都是有識之士所不恥的,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呢?以天下之大,人民之多,百年治平相承,學者不能說不多。然而經常憂慮無人可以幫助陛下治理國家,這是因為陛下選擇人才的方法不明確,誠意待人做得不到家,雖然有皋陶、後夔、后稷、、傅說那樣的賢人,也會被小人遮蔽,藏身退隱而去的。”神宗說:“哪個朝代沒有小人?即使是堯、舜時代,也免不了有四凶。”王安石回答說:“只有能夠辨別四凶而懲處他們,這才所以成為堯、舜。假使讓四凶任意讒害忠良,妄為邪惡,那麼皋陶、後夔、后稷、難道也肯得過且過地拿著俸祿而虛度一生嗎?”
登州有名婦女厭惡自己丈夫相貌醜陋,夜裡用刀砍殺丈夫,傷重沒有死。這件案子上報朝廷後,朝中討論一致認為這名婦女應判死刑,獨有王安石引用法律辯駁證明,適合從謀殺傷律條,減死刑二等論處。神宗同意王安石的意見,並且把它定為法律。
熙寧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神宗對王安石說“:人們不能瞭解你,以為你只知道經學,不明白世上的事務。”王安石回答說“:經學正可以用來治理世上的事務,但是後世所謂學習經學的讀書人,大都是些庸人,所以世俗就認為經學不可以施行於世務了。”神宗又問“:那麼你首先要施行設定的是什麼呢?”王安石說:“改變風俗,建立法度,為今天當務之急。”神宗認為很對。於是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任命王安石和知樞密院事陳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令他的同黨呂惠卿承擔條例司的日常事務。從此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法相繼問世,稱為新法,並派遣提舉官四十多人,頒行新法於天下。
青苗法,是把糴買常平糧的本錢作為青苗錢,散給百姓,要他們出二分的利息,散出收回。均輸法,是把發運的職能改為均輸,朝廷給予錢幣和米糧,凡是上供朝廷的物品,都必須離開價錢高的地區而在價錢便宜的地區購買,以路程近的地區代替路程遠的地區,預先報告京城倉庫需要購買的物品,以便能在價錢便宜時購買貯存。保甲法,鄉村人口編入戶籍簿,兩名男丁取一人,十家為一保,保丁都發給弓弩,教他們戰鬥陣法。免役法,根據百姓家庭財產多少,分別令他們出錢僱人充役,下至單丁戶、女戶,本來不要服役的家庭,也一概出錢,叫助役錢。市易法,允許私人向官府賒購或借貸貨物錢款,以自己的田地、住宅或金帛作為抵押,出息十分之二,超過期限沒有交納的,利息之外每月另加罰金百分之二。保馬法,凡是五路義勇保甲願意養馬的,每戶養一匹,用牧馬監現有的馬給他們餵養,或是官府給買馬的錢,讓他們自行購買,每年檢查一次馬的肥瘦程度,死亡或生病的要補償。方田法,把東、西、南、北各千步,相當於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作為一方,每年九月,縣令、縣佐分地丈量計算,檢驗土地肥瘠,確定這些土地的成色,分為五個等級,按照土地的等級,均定賦稅數額。還有免行錢,規定京城各行各業根據獲利多少,都必須交納免行錢,給予免除行戶當差。自從這些法令推行以後,全國各地爭言農田水利,古代的陂塘和廢棄的堤堰,都必須興建修復。又下令平民百姓可以投遞密封狀,增加價錢購買坊場,又增加茶、鹽的稅收數額,又設定河北糴便司,在臨近河流的州縣廣積糧食,以備糧餉運輸。從此賦稅聚斂越來越重,而天下騷動不安了。
御史中丞呂誨說王安石有十大過失,神宗為此派呂誨去做地方官,王安石推薦呂公著代替呂誨任御史中丞。規勸神宗停止實行青苗法的奏疏送到朝廷,神宗感到醒悟,打算同意韓琦的意見,王安石立即要求辭職離去。司馬光為神宗起草批答詔書,其中有“士大夫沸騰,百姓騷動”的話,王安石大怒,上章為自己辯護,神宗用恭敬的言語表示歉意,派呂惠卿傳達旨意,韓絳又勸神宗留下王安石。王安石入朝謝恩,因而對神宗說了朝廷內外大臣、從官、臺諫官、朝士互相依附勾結的情況,並且說:“陛下想用先王的正道戰勝天下流於頹靡風俗的人,所以是與天下流俗相互較量輕重。流俗的這個秤錘重了,那麼天下的人們就都歸向流俗;陛下的這個秤錘重了,那麼天下的人們就都歸向陛下。秤錘與物體較量輕重的時候,雖然是重達千鈞的物體,增加或減少秤錘一銖一兩的.重量就會使準確性發生改變。今天奸邪之人想敗壞先王的正道,以此阻止陛下所做的改革。現在正是陛下和流俗的秤錘較量輕重的時候,流俗增加銖兩的重量,雖然極其微小,但是天下這一秤錘,已歸屬於流俗了,這就是天下議論紛紛的緣故。”神宗認為是這樣。於是王安石重新任職治事,韓琦的意見沒有得到採納。
王安石與司馬光一直相交甚厚,司馬光根據朋友之間互相督促行善的道理,三次寫信給王安石反覆勸說,王安石很不高興。神宗欲起用司馬光任樞密副使,司馬光還沒有任職時,而王安石執政,於是這項任命就中止執行了。雖然呂公著是王安石推薦的,也因為請求罷除新法而被派出任潁州知州。御史劉述、劉琦、錢豈頁、孫昌齡、王子韶、程顥、張戩、陳襄、陳薦、謝景溫、楊繪、劉摯,諫官範純仁、李常、孫覺、胡宗愈都因為與王安石意見不合,相繼離開朝廷。王安石很快提升秀州推官李定任御史,知制誥宋敏求、李大臨、蘇頌封還任命詔令,御史林旦、薛昌朝、範育彈劾李定違背孝道,都被罷免並逐出朝廷。翰林學士範鎮三次上疏議論青苗法,被罷免職務而退休。呂惠卿因父親去世離開朝廷,王安石不知道把呂惠卿離開後的空缺委任給什麼人時,得到了曾布,很信任他,信任的程度僅次於呂惠卿。
熙寧三年(1070)十二月,王安石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第二年春天,京東路、河北路發生暴風的異常現象,百姓十分恐慌。神宗批示中書省,令省事安靜以應付天變,放還這兩路應募的農夫,責罰不如實反映彙報情況的監司、郡守。王安石扣住而不下達這道詔令。
開封百姓為逃避保甲,有切掉自己手指、砍斷自己手腕的人,知府韓維報告朝廷,神宗問王安石,王安石回答說“:這些事我固然還沒有知道,即使有這種情況,也不足為怪。今天士大夫對於新政,尚且吵吵嚷嚷感到驚異;何況二十萬戶百姓,必然會有由於愚蠢而受到別人蠱惑煽動的人,怎能因為這種人而不敢有所作為?”神宗說“:聽取百姓的各種意見就能取得成功,百姓的意見也不能不畏懼。”
東明縣百姓有人攔住宰相的馬頭控訴助役錢,王安石對神宗說:“知縣賈蕃是的女婿,喜好附和流俗,導致百姓做了這種事。”又說“:治理百姓應當知道他們的真假利弊,不可以向他們表示無原則的姑息寬容。如果放縱他們使之妄經中書省、御史臺等中樞機構,擊鼓攔駕,憑藉人多以圖僥倖,這不是治理國家的辦法。”王安石強詞奪理,違背常理,都像這樣。
皇帝起用韓維為御史中丞,王安石懷恨韓維以往的言論,指責韓維善於附和流俗以此否定神宗所建立的新法,這次任用因韓維的辭謝而結束。歐陽修請求退休,馮京要求朝廷挽留他,王安石說“:歐陽修依附韓琦,推崇韓琦是關係國家安危的大臣。這樣的人,在一郡就敗壞一郡,在朝廷就敗壞朝廷,留下他有什麼用呢?”於是神宗同意歐陽修退休。富弼因為阻撓施行青苗法被解除了宰相職務,王安石說這不足以阻止奸邪小人,甚至把富弼比作為共工、鯀。靈臺郎尤瑛說天氣陰了很長時間,星辰失去了正常執行,應該黜退王安石,朝廷立即把尤瑛刺面發配到英州。唐穅本是因王安石的推薦而擔任了諫官,只因他借請求奏對的機會極力論說了王安石的罪過,結果被貶謫而死。文彥博說市易法是與百姓爭利,致使華山崩塌。王安石說:“華山的變化,僅是天意為小人而發作的。市易法的起用,是由於平民長久窮困,用它來抑制兼併,對官府有什麼利益呢?”壓下了文彥博的奏章,把他派出去任魏地留守。呂公著、韓維,是王安石憑藉他們樹立自己聲譽的人;歐陽修、文彥博,是推薦王安石的人;富弼、韓琦,是曾追隨王安石的人;司馬光、範鎮,是與自己友情甚厚的人,王安石都不遺餘力地加以排斥。
禮官討論確立太廟中太祖神主牌位東向的位置,王安石獨自決定把僖祖的神主牌位奉入祧廟,參加討論的官員聯合起來與王安石爭論,沒能改變他的決定。上元節的傍晚,王安石跟隨聖駕騎馬進入宣德門,守門衛士大聲呵叱阻止,並鞭打王安石騎的馬匹。王安石發怒,上章要求逮捕懲辦這些衛士。御史蔡確說“:宮廷中值宿的衛士,保衛皇帝而已,宰相不在他應該下馬的地方下馬,衛士理所應當加以呵叱制止。”皇帝終於還是杖打衛士,斥責內侍,王安石還是憤憤不平。王韶開拓熙河成功向朝廷報告功績,神宗因為這是王安石的建議,解下自己身佩的玉帶賜給王安石。
熙寧七年春天,全國一直乾旱,饑民流離失所,皇帝憂容滿面,上朝時感嘆不已,想要罷除全部不好的法度。王安石說“:水旱災害是常會發生的事,堯、湯時代也不能避免,這事不足以使陛下憂慮,不過應當治理好人為之事來應付天災。”神宗說“:這怎麼是小事,我所以感到恐懼,正是因為沒能做好人為之事。現在收取免行錢太重,人們怨嘆,甚至有人說出對朝廷不恭順的話來。自親近大臣到皇后家族,沒有不說免行錢有害的。兩宮太后聲淚俱下,擔憂京城裡會發生動亂,認為天旱更加失去了人心。”王安石說“:親近大臣不知是誰,如果兩宮有這種話,那一定是向經、曹佾所幹的。”馮京說“:我也聽說了。”王安石說“:士大夫中不如意不得志的人都歸附馮京,所以只有馮京聽到這些話,我是沒有聽說。”監安上門鄭俠上疏,把所見到的流民扶老攜幼的困苦情狀,畫成圖進獻神宗,說:“旱災是由王安石招致來的。罷免王安石,上天一定會下雨。”鄭俠又因為這事被放逐到嶺南。慈聖、宣仁兩位太后痛哭流涕地對神宗說:“王安石擾亂了天下。”神宗也懷疑王安石,於是罷免了他的宰相職務,任命為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從禮部侍郎超九轉而為吏部尚書。
呂惠卿服喪期滿時,王安石早晚不停地推薦他,這時,王安石奏請皇帝讓呂惠卿任參知政事,又要求召韓絳代替自己。二人堅持王安石制定的成法,沒有絲毫改變,當時韓絳的綽號是“傳法沙門”,呂惠卿的綽號是“護法善神”。然而呂惠卿實際上是想自己掌握大權,害怕王安石重新回來當政,就乘辦理鄭俠案件的機會陷害王安石弟弟王安國,又興起李士寧案件來傾覆王安石。韓絳覺察到呂惠卿的用意,秘密奏知皇帝請求召回王安石。熙寧八年二月,王安石再次被委任為宰相,他接到詔令後,立即兼程赴京。《三經義》寫成,王安石加官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任命他的兒子王蚞為龍圖閣直學士。王蚞推辭不就,呂惠卿勸說皇帝接受他的請求,因此王、呂間猜疑成仇更加明顯。呂惠卿被蔡承禧彈劾,在家等待皇帝的處理詔令。王蚞暗示御史中丞鄧綰再次彈劾呂惠卿和華亭縣知縣張若濟共同犯法謀利事,立案審查他們,呂惠卿被派出任陳州知州。
十月,彗星出現在東方,神宗下詔徵求直言得失,以及詢問政事之中不能與百姓相和諧的方面。王安石帶領同朝大臣們上疏說:“晉武帝五年,彗星出現在軫宿;十年,又有孛星出現。然而晉武帝在位二十八年,與《乙巳佔》所預言的日期不符合。這是因為天道遙遠,先王雖然有官方占卜的預言,但他所相信的仍是人為之事。天文的變化無窮無盡,上下牽強附會,難道就沒有偶然的巧合?周公、召公,怎麼會欺騙成王。他們說到中宗在位的時間很長,就說‘中宗謙虛謹慎,兢兢業業,用天命約束自己,勤於治民不敢荒廢政事’。他們說夏、商兩朝維持很長時間時,也說是由於‘施行德政’而已。裨灶預言火災能夠應驗,想用祭祀求免災禍,國僑不聽他的意見,裨灶就說‘:不採納我的意見,鄭國又將會發生火災。’國僑沒有聽他的意見,鄭國也沒有發生火災。有像裨灶這樣的人,未免荒誕,何況今天的占卜星象之人呢?現在流傳的佔書,又是歷代所禁止的,謄寫訛誤尤其不知道有多少。陛下的品德至善至美,不僅比商中宗更加賢能,而且周公、召公所說的話早已全部看過了,哪裡需要蠢人、盲人再有什麼陳述。我聽說兩宮太后因為這件事而擔憂,希望陛下用我們所說的這些道理,盡力地開導勸慰。”神宗說“:聽說民間極苦於新法。”王安石回答說“:嚴寒,暴雨,百姓尚且怨恨,這不用撫卹。”神宗說:“不能使冬天嚴寒夏天暴雨這種怨恨也沒有嗎?”王安石聽後很不高興,回家託病臥床,神宗安慰勸勉,王安石才上朝治理政事。他的同黨出計謀說“:現在不要選取皇上歷來不喜歡的人迅速提拔重用,那會使自己變輕,這時就將有窺伺君臣間隙的人。”王安石同意這個謀略。皇帝高興王安石出來執政,聽從他的一切意見。當時軍隊出征安南,密探得到安南的露布,說:“中國推行青苗、助役法,使平民百姓十分貧困。我國今天出兵,是要幫助拯救那裡的百姓。”王安石惱怒,自己起草敕牘詆譭安南。
華亭案久久未能成立,王蚞把它交給門客呂嘉問、練亨甫共同商議,他們取來鄧綰所列舉的呂惠卿的事項,夾雜在其他的皇帝下達的文書中,王安石不知道這件事。省吏到陳州把這件事告訴了呂惠卿,呂惠卿報告給皇帝,並控告王安石說“:王安石完全拋棄了自己所學的先儒教誨,崇尚縱橫家的末流方法,違背君命假傳號令,欺騙皇上,要挾君主。一年之間極力幹了許多惡事,縱然是古代喪失志行而倒行逆施的人,恐怕都沒有這樣的。”又揭發王安石在私人書信中寫有“不要讓皇上知道”的話。神宗把這些材料給王安石看,王安石謝辭說沒有這些事,回家問王蚞,王蚞說出這些事的情況,王安石責備了他。王蚞憤怒怨恨,背上的癰疽發作而死。王安石公開宣佈鄧綰的罪過,說:“鄧綰為我的子弟求取官職及舉薦我的女婿蔡卞。”於是鄧綰和練亨甫都獲罪。鄧綰開始是以依附王安石而做到諫官的,到王安石和呂惠卿互相傾軋時,鄧綰極力幫助王安石攻擊呂惠卿。神宗很厭惡王安石的所作所為,鄧綰懼怕失勢,多次留在皇上身邊,說話無所顧忌;練亨甫邪惡不厚道,巴結奉承王蚞得到進用,這時他倆都被貶斥了。
王安石再次任宰相後,多次託病請求離職,到兒子王蚞死去,更是悲傷得不堪承受,極力請求解除樞要職務。神宗愈加厭惡他,罷免了他的宰相職務,任命他為鎮南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第二年,改任集禧觀使,封舒國公。王安石多次乞求把自己的將相大印交還朝廷。元豐二年,再次被任命為左僕射、觀文殿大學士。換官特進,改封荊國公。哲宗即位,加封司空。
元元年,王安石去世,終年六十六歲,追贈他為太傅。紹聖年間,賜諡為“文”,配享神宗廟庭。徽宗崇寧三年,又配享文宣王廟,位次排在顏回、孟子之後,追封為舒王。欽宗時,楊時有議論,皇帝下詔停止王安石在文宣王廟配享。高宗採納趙鼎、呂聰問的意見,停止王安石在宗廟配享,並削去他的王位封號。
拓展:宋史·王安石傳王荊公閱讀答案
(甲)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安石少好讀書,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辯博濟其說,果於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
俄直集賢院,以母憂去,終英宗世,召不起。
熙寧二年二月,拜參知政事。上謂曰:“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安石對曰:“經術正所以經世務,但後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為經術不可施於世務爾。”上問:“然則卿所施設以何先?”安石曰:“變風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為然。於是設制置三司條例司,命與知樞密院事陳昇之同領之。
安石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罷黜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復相,歲餘罷。終神宗世不復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傳》有刪改)
(乙)
論曰:朱熹嘗論安石“以文章節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濟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為,庶幾復見二帝三王①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於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問韓琦曰:“安石何如?”對曰:“安石為翰林學士則有餘,處輔弼之地則不可。”神宗不聽,遂相安石。嗚呼!此雖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宋史·王安石傳》有冊改)
(丙)
若乃於三代②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悠悠千祀,間生偉人,此國史之光,而國民所當買絲以繡,鑄金以祀也。距公之後,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國民之視公何如,吾每讀宋史,未嘗不廢書而慟也。以不世出之傑,而蒙天下之詬,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則有克林威爾,而在吾國則荊公。
(清·梁啟超《王荊公》節選)
【注】①二帝三王:唐堯、虞舜及夏禹、商湯、周文(武)王。②三代:夏商周。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而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
B. 而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
C. 而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
D. 而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熙寧”,宋神宗的年號。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每一位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
B. “三司”,古代官職名。宋代以“鹽鐵、度支、戶部”為三司,專掌國家的財賦,都由朝廷重要的大臣掌管。
C. “領”,兼任,指以本官兼較低職,同樣意思的還有“判”,而“攝”指暫時兼任比本官高的職務。
D. “荊公”是對王安石的尊稱,因他曾被封為荊國公。古代對平輩或長輩也可稱“字”表尊敬,如“王介甫”。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王安石思維敏捷,志向遠大。他寫文章下筆如飛,文章精妙讓人歎服;立有改變世事、風俗的志向。
B. 王安石剛愎自用,固執已見。遇事不管對與錯,他都堅持自己的意見。當宰相時,因為旱災,被罷免官職。
C. 乙文中韓琦曾明確指出王安石不可擔任宰相,神宗沒有聽取他的建議,《宋史》作者認為這是宋朝也是王安石的不幸。
D. 甲文主要透過敘述人物言行來突出王安石的特點,乙文主要引用朱熹和韓琦之言來褒貶他,而丙文用克林威爾(今譯克倫威爾)做類比來評價他。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俄直集賢院,以母憂去,終英宗世,召不起。
(2)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於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
14. 朱熹和梁啟超分別是如何評價王安石的?請簡要說明。
【答案】
10. D 11. A 12. B
13. (1)不久王安石擔任直集賢院(或在集賢院當值),因母親去世離任,一直到英宗朝結束,朝廷徵召他,他都不肯應徵就職。
(2)最終導致眾多奸邪小人相繼為虐,貽害社會(災害流傳天下),到了崇寧、宣和年間,禍亂達到了極點。
14. (1)朱熹肯定王安石文章、品行、才幹,讚揚他以崇尚道德、經世濟民為己任,而否定他在變法中迫不及待地將財物貨利、征戰作為國家首要事務以及用人不當造成惡果的做法。
(2)梁啟超高度讚美王安石,認為他是蓋世英傑,有傑出的才能,併為他遭受世人的詬罵和誤解叫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