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童話> 談安徒生與格林童話

談安徒生與格林童話

談安徒生與格林童話

  一

  現代生活遭人詬病的眾多特徵——非理性主義、民族主義、對群情民意的盲目崇拜——或許能追溯到反抗啟蒙運動與古典教育的浪漫主義運動;但這一運動同時成就了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的作品,他們以及他們的繼承者使童話故事成為大眾教育的一部分,這是一項造福民眾的功績。同樣,十九世紀中產階級家庭生活也存在諸多弊病,但在嚴苛的道德訓誡、馬毛沙發和難以下嚥的飯菜中長大的普通孩子被允許甚至被鼓勵在想象世界裡過一種激動人心的生活。我們這個時代的葛梗比那時還要多,二十世紀有待產出能與漢斯·安徒生童話集、愛德華·李爾的《胡謅詩集》、兩部《愛麗絲》、《蓬頭彼得》或儒勒·凡爾納科幻小說匹敵的兒童讀物。

  住宅小了,僕人少了,媽媽們給孩子念故事的時間少了,或者說她們認為少了,而連環漫畫和收音機尚未成功取代真人講述的故事,後者容許重複和被打斷。

  當今任何從事與專業教育有關工作的人都意識到,越來越多的人期望學校取代父母,完全接管孩子的成長,這是一項非但不可能而且極其危險的任務。

  有人說當代每個國家所面臨的巨大威脅是政府權力對公民個體的侵犯,如果他們果真這麼認為,他們就不該拒絕為教育孩子出力而邀請政府在孩子最易受影響的年紀來塑造他們的思維。

  筆者希望,格林與安徒生童話故事以較為廉價的一卷本出版將是交還父母教育自己子女的權利和義務這項運動的一項舉措。部分出於他們自己的過失,部分由於外部環境,他們正面臨著永遠失去此項權利和義務的危險。

  

  反對兒童接觸童話的大有人在,他們給出的理由各異。讓我們先以看似最合理的理由為例:我們透過閱讀格林和安徒生所熟悉的童話在現代文化中難以為繼。他們認為,這樣的童話脫胎於一個相信巫術的封建主義架構的社會,和我們這樣的工業化民主社會格格不入。所幸的是,可行性測試倒是簡單易行。假如一個故事受讀者或觀眾喜愛,它就是可行的;假如讀者或觀眾認為它無趣或費解,則不然。比方說,一個沒有自然科學及相應方法論的文化群體不太可能弄懂福爾斯;一個相信前途完全被命定的社會不太可能明白以願望為主旨的故事;歐洲童話故事中的某些細節可能無法移植到美國。瑪格麗特·米德女士告訴我在歐洲,傳統意義上的繼母是心理學對惡毒母親的委婉稱呼,在這裡卻容易引起誤解,因為有太多真正的繼母;同樣,人們懷疑和在父權訓導的陰影下長大的我們相比,在一個父親只是次要角色的社會,比如美國,童話裡的巨人就不是一個那麼令人膽戰心驚的重要人物。然而,要知道哪裡需要改動(如果有什麼地方要改動的話),我們只需要講故事,同時觀察聽眾的反應。

  一般而言,一旦孩子喜歡一個故事,他會希望大人用一模一樣的話複述它,但父母不應為此把印刷的童話故事奉若聖經。講述一個故事總是好過直接照著書念,如果父母能依照所處時代和孩子的實際情況對刊印文字做出改進,則善莫大焉。

  針對童話的另一項指控是,它們嚇唬孩子,或喚起其施虐衝動,以此給孩子造成傷害。要證明後一點,必須透過對照實驗證明讀過童話的孩子比沒讀過童話的孩子通常更具虐待傾向。好鬥、破壞和施虐衝動存在於每個孩子的身上,總的來說,他們象徵性的言辭流露與其說是挑起其公然採取行動的一種刺激,不如說是一個安全閥。至於恐懼,即孩子被某些童話故事嚴重驚嚇,我認為確實存在真實可靠的案例,但這通常是因為這個孩子只聽過一遍故事。透過重複講述,在孩子熟悉故事後,因恐懼而生的痛苦往往會變成直面並征服恐懼的快樂。

  最後,還有一種人,他們反對童話的理由是,它們不具客觀真實性,即巨人、女巫、雙頭龍、毯等等都是子虛烏有;他們認為孩子應該透過學習歷史和機械學學會如何適應現實,而不是終日沉浸在童話的幻想中。我必須承認,我覺得持這種想法的人冷漠古怪至極,我不知道怎樣同他們論理。假如他們的理由站得住腳,這個世界就會充斥著堂吉訶德式的瘋子——他們不是試圖騎著掃帚從紐約飛到費城,就是對著電話一通狂吻,認為那是他們被施了法的女友。

  從沒有童話故事聲稱自己是對外部世界的描繪,也從沒有心智健全的兒童那麼認為。當然,有孩子(還有成人)相信法,也就是說,他們指望毫不費力就能實現願望,但那是由於他們的父母給予他們的愛太少,對他們過分寵溺所致,即便他們從未聽過“法”一詞,也仍然會如此行事。根據我的個人經驗,一個內向的孩子,無論是給他一匹飛馬還是一個水輪機,他都能輕易從外部世界抽身。

  我認為童話裡存在的妨礙孩子健康成長的唯一危險是內在於所有藝術作品中的危險,即讀者容易在主人公春風得意時感同身受,而在其遭遇逆境時全身而退。故事的讀者知道故事的結局是圓滿的,但他忽略了故事中的主人公並不知道它將結束的事實,因而無法切身體會主人公所遭受的磨難。和理智一樣,想象力也是人類的一種能力,因此不可能萬無一失。

  三

  與歡樂故事(merry tale)或動物故事不同,童話是以人類為主人公、有著圓滿結局的嚴肅故事。主人公的發展軌跡和悲劇英雄的發展軌跡相反:在故事開頭,他要麼籍籍無名,要麼因為愚蠢、平庸、缺乏英雄美德而遭人視,但在結尾處,透過展現英雄氣並贏得名譽、財富和愛情,他讓所有人大跌眼鏡。儘管他最終取得了成功,但他的成功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因為和他作對的不僅有如璃山或火焰屏那樣的自然阻礙,還有敵對的邪惡力量、繼母、嫉妒的兄弟和女巫。事實上,在許多情況下,如果沒有友善力量的幫助——給他指點或替他完成他本人力所不能及的任務,他就不可能成功;換言之,除了自身力量,他還需要運氣,但運氣不是平白無故的,而取決於他的性格和行動。故事以正義的確立收場;好人終得善報,惡人受到懲罰。

  以“生命之水”為例。三個兄弟為尋找能使國王(他們生病的父親)恢復健康的生命之水,分別踏上了一段艱難的旅程。每個人都在途中遇到了一個詢問他們去向的小矮人。兩位兄長的回答粗魯無禮,被囚禁在深谷受罰。老三的回答謙恭有禮,作為回報,小矮人告訴了他哪裡能找到生命之水,以及如何安撫守衛它的獅子,並告誡他必須在時鐘敲十二點前離去。他到達被施了法的城堡,在那兒遇見了一位公主,後者讓他一年後回來娶她。在這個節骨眼上他差點功虧一,因為他睡著了,勉強在鐘敲響十二點時逃脫,當鐵門合上時,他的鞋後跟被切去一塊。在回家的路上他又遇見了那個小矮人,他懇求他放了他的兩個哥哥,他照做了,但告誡他他們心術不正。兩個哥哥從他那兒偷走生命之水,把它偷換成海水,結果他父親下令私下將他射殺。被賦予這一使命的獵人動了惻隱之心,讓小王子躲進了森林。接著展開了一場追求公主的爭奪。她派人築了一條用黃金鋪成的路來考驗她的追求者。那個騎著馬沿著路面直抵宮門的人將被允許入內,而騎著馬從路旁邊抵達宮門的則不被允許。兩個哥哥來到這條路前,心想“騎著馬在這麼漂亮的路上跑未免太可惜了”,於是沒能透過考驗。一年的期限到了,被放逐的老三也騎著馬來到王宮前,但他一心只想著公主,壓根沒注意金子鋪的路,直接從上面跑了過去。有情人終成眷屬。老國王得知兩個哥哥當年如何出賣小王子的真相。為逃避懲罰,他們乘船出海,從此再也沒回來。

  主人公地位卑微。(小兒子繼承的財產最少。)有兩個探索任務,每個任務都涉及一項考驗,主人公能順利透過,而他的哥哥們則不能。

  第一項考驗是遭遇小矮人。兩位哥哥忽略他,1)因為他看上去最不像可能幫助他們的人;2)他們缺乏耐心,急於求成;3)他們對任務的專注錯在,第一,對自己能力的過分自信,第二,動機的自私。他們並不真正愛自己的父親,而只想得到他的獎賞。

  另一方面,主人公1)謙恭有加;2)非常關心父親的康復;3)對所有人親切友善,所以他向小矮人求助,並得到了幫助。

  第二項金子路的考驗和第一項考驗正相反:這一次正確的做法是無視它。對小矮人置之不理的哥哥們因為金子路的世俗價值而在意它,對他們而言,它比任何公主都重要;而關注小矮人的主人公卻無視那條路的存在,因為他對公主是真愛。

  生命之水和公主由獅子守護;在這個故事裡,它們並非凶神惡煞,只是為了確保沒有掌握正確方法的人與成功無緣。主人公在這裡差點功虧一,因為他忘了小矮人的警告而睡著了;而且,正是因為他睡著了沒有留心兩個哥哥,才差點使他們毀滅他的陰謀得逞。易於入睡表明主人公對人的信任和無畏,正是這樣的品質給他帶來了成功;同時作者也指出,過於輕信和膽大也會給他造成危險。

  四

  如果這樣一個故事不是歷史,那它是關於什麼的?括地講,在多數情況下,童話是精神生活以象徵性意象為形式的戲劇投射,每當它所傳達的資訊適用於人性,它就可以從一個國家傳播到另一個國家,從一種文化跨越到另一種文化,儘管兩種環境存在差異。只要虛構正當合理,無論敘事藝術價值的高低,故事情節和它的基本意象就會吸引人;真正的虛構,比如卓別林扮演的小丑,總能因為其雅俗共賞的吸引力被公眾認可。此外,任何刻意的分都無法窮盡其意義。但既然意識到這點,那不妨嘗試給出一種分。

  於是,讀“生命之水”讓我想到,這兩個探索任務——尋找治癒老國王疾病的水和追求公主(與她成婚就能開始新生活)——其實是同一件事,雖然只有透過復原過去才能發現未來的道路。一個人真正的實力往往不在於他引以為豪的能力和才幹,而在於他視為不重要甚至弱點的能力和才幹。單憑主觀意志的活動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成功總是需要恩典或運氣的合作。但恩典不會隨意降臨;對任何懂得祈求恩典的謙卑之人,它總會施以援手,而那些拒絕恩典的人在做出這一行為時便將它轉化成了一股負面力量;他們最終得償所願。沒有冒險和苦難,就沒有喜悅和成功。企圖逃避苦難的人不但得不到快樂,而且仍舊要遭受磨難。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不應為最終成敗而憂慮,而應該只關心眼下必須要做的'事。看似在一段時間內持續進行的故事事實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甚至現在驕傲和妒忌的人仍穿著熾熱的鞋在跳舞或者被裝在佈滿釘子的桶裡滾下山;而對他人充滿信任和關愛的人已經與公主喜結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