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改寫作文(精選20篇)

題西林壁改寫作文

題西林壁改寫作文(精選20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題西林壁改寫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題西林壁改寫作文 篇1

  金秋時節,秋色宜人,陽光明媚,冷風襲過面頰,好不愜意!夏女孩悄悄的退到背後,秋姑娘摩肩接踵。我拿著攝像機,看到了蘇軾帶著他的老父親蘇洵、侄子蘇轍、親妹妹蘇小妹一起去廬山去玩。來廬山去玩的遊人都讚歎廬山的氣體太新鮮了。親身感受一下,深吸進鼻,清爽不己,釋放著土壤和大山的氣場。我的小李森深深地吸了一口,好像進了天然的氧吧。蘇軾抬起眼睛環視四周,周圍的群山靠在一起,像一隻小羊,又像一隻翠綠色的蛟龍的照片,他們誰也不孤單,趾高氣揚,山川彷徨,更清晰睜大雙眼看,好像這才算是真實的世外桃園呢!山腰緩緩的籠著一層晨霧,一座座山如同一位位小仙女披上面具在扇舞……“啊,這廬山簡直精巧絕倫啊!”蘇軾讚歎道。蘇軾一邊扶著老父親,一邊叫他的弟弟妹妹跟緊。她們順著蜿蜒曲折的小道,慢慢向前。

  道旁很多叄天的古樹堅挺著——櫻花樹拿著小扇子,紅楓樹在擺動著自身的身體,彷彿在呈現它那幽美的身型,展現它如火一樣的激情……順著山峰向前,忽然奇蹟了——廬山的山嶺改為了山峰的樣子!山峰有的峰巒雄偉,直插雲霄;有的像一把利刃……那邊奇峰怪石,形態各異。蘇軾拿出軟筆,在西林寺的牆面上寫了一首詩:“題西林牆”旁邊是嶺邊為峰,附近的高度各不相同。不知廬山本來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改寫作文 篇2

  金秋時節,秋高氣爽,天氣晴朗,涼風襲過臉頰,好不愜意!夏姑娘悄悄地退到幕後,秋姑娘粉墨登場。我拿著攝影機,看到了蘇軾帶著他的老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妹妹蘇小妹一起去廬山遊玩。

  來廬山遊玩的遊客都讚歎廬山的空氣太新鮮了。親自體驗一下,深吸入鼻,清新不已,散發著泥土和高山的氣息。我小李森深吸一下,好像進了天然氧吧一樣。蘇軾舉目四望,周圍的山嶺一座挨著一座,像一隻只綿羊,又像一條條青綠色的蛟龍,它們誰也不孤峰突起,盛氣凌人,群山繚繞,更像是那雲間的仙境啊!睜大眼睛看,似乎這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呢!半山腰輕輕地籠著一層薄霧,一座座山就像一位位仙女披著面紗在舞動……“啊,這廬山真是名不虛傳啊!”蘇軾讚歎道。

  蘇軾一邊牽著老父親,一邊喊弟弟妹妹跟緊了。他們沿著蜿蜒的小路,緩緩前行。路旁許多參天的古木挺立著——銀杏樹拿著小扇子,楓樹在搖擺著自己的身子,好像在展現它那優美的身材,展示它如火般的熱情……

  沿著山峰前行,突然奇蹟出現了——廬山的山嶺改成了山峰的模樣!山峰有的高聳入雲,直插雲霄;有的像一把利劍……那裡怪石嶙峋,千姿百態。蘇軾拿出毛筆,揮筆在西林寺的牆壁上寫下了一首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從此,蘇軾所寫的《題西林壁》這首詩聞名天下,廬山也吸引來了成千上萬的遊客。人們慕名而來,想親眼目睹廬山的神秘。

  題西林壁改寫作文 篇3

  早晨,我從遠望去,山上白茫茫的一片,大地被雪覆蓋。雪姑娘給大樹們送去一件件雪白的衣裳。樹上披著一層雪,冰凌垂掛,一串串晶亮的冰凌一塵不染,晶瑩剔透,猶如絲綢一般垂掛在樹上。看那雪花玲瓏剔透,潔白如玉,它像天使的翅膀,它像翩翩起舞的玉蝶,點綴著廬山的崇山俊嶺、懸崖峭壁。

  陽光透過雲彩,照耀著廬山連綿起的山巒。山巒有的像沉睡的獅子;有的像駱駝的駝峰;還有的猶如一位老人,一隻手拿著柺杖,一隻手指向前方。

  順著老人手指著的方向,我看到了一處瀑布。一道瀑布飛流直下,一瀉千里,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每一個水柱衝下來,撞到石頭,激起千千萬萬朵水花,在陽光下化作五彩繽紛的水珠,配著周圍雪白的懸崖,美極了!這使我想起李白的一句詩: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哦,廬山雪景,它江山如畫,山明水色,讓人流連忘返!

  題西林壁改寫作文 篇4

  “哎,竟然被貶了!”

  大詩人蘇軾坐在船上,慢慢的向湖南駛去。因為要路過了廬山,所以他準備和當地的朋友去廬山上玩,來散散心。

  俯瞰足下,白雲瀰漫。環視群峰,迷霧繚繞。一個個山頂探出雲霞外,似朵朵芙蓉出水。在陽光下遠山就像洗過一樣,歷歷在目,青翠欲滴。路兩邊群山起伏,林海莽莽。路邊還時不時看到一簇簇小黃花。進入廬山山峰裡面,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景色和氣勢也渾然不同。不管怎麼看也看不到廬山到底是什麼樣的。

  “從不同的地方看廬山,看到的景色不一樣,是因為我們身在此山中啊!”詩人一邊看看自己所處的位置,一邊自言自語道。“看來如果我想看到廬山的真面目,我必須要離開這個地方,來到一個沒有任何遮擋的地方,登高望遠,才能看到廬山的真面目啊!”於是他便在西林寺的牆壁上寫下了一首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就是一首富有哲理的七言絕句: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改寫作文 篇5

  有一天,蘇軾和她的兄弟姐妹一起去遊覽廬山。因為,他們聽說唐代大詩人李白去過廬山,看過廬山瀑布,並寫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麗詩篇。他們也想看看這美麗的廬山。

  早上一起床,他們就開始啟程了。蘇軾和她的兄弟姐妹來到廬山腳下,抬頭一看:“啊,這麼高的山呀!”蘇軾的妹妹喊道。他們一邊爬山一邊看。他們看到山中的樹林就像一張長長的綠色的被子,小溪叮咚叮咚的唱著歌,好像在歡迎他們的到來。蘇軾和大家一起爬著爬著覺得累了,就在一塊大石頭上坐了下來。蘇軾說:“橫著看廬山就像山巒起伏、連綿不斷的山嶺,到處都是綠色。可爬著爬著景色怎麼變了?你們看,側著一看廬山是高聳入雲的山峰,好像一把把鋒利無比的利劍和一棵棵嫩綠的竹筍。”他的弟弟說:“是啊,是啊。你看從遠處看像一群群綠色的小綿羊,從近處看山霧環繞,神秘莫測。”接著,他的妹妹說:“從高處看下面是不知深淺的山溝,從下面仰望到處是懸崖峭壁。”

  不知什麼時候,他們看到了一個巨大無比的瀑布,水留下來的聲音震耳欲聾。原來這就是大詩人李白仰望過的廬山瀑布。看完瀑布後,他們我一言你一語的辯論起廬山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蘇軾說:“我們站在廬山的中間,看不到廬山的真面貌是因為我們就身在其中。”

  遊覽完廬山後蘇軾便在西林寺的牆壁上寫下了《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改寫作文 篇6

  金秋時節,晴空萬里,蘇軾與他的父親、弟弟、妹妹一同去秋色宜人的廬山西林寺遊玩。

  蘇軾與他的家人來到廬山。蘇軾他們下了馬車,迫不及待地深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氣,彷彿來到了天然氧吧一般。

  蘇軾舉目四望,只見山峰一座挨著一座,連綿起伏:像一隻只綠色的小綿羊;又像一條青綠色的蛟龍;更像一個個披著面紗的仙女,一陣風微微吹過,仙女就翩翩起舞。

  蘇軾牽著年邁的父親,與弟弟妹妹沿著蜿蜒的小路緩緩地前行。一中上參天古木,鬱鬱蔥蔥。銀杏樹似乎在扇動著金黃的葉子,楓樹葉火紅的臉蛋,好像在歡迎蘇軾與他家人的到來。小溪唱起了優美動聽的歌:“叮咚——叮咚。”時而快,時而慢。

  又走了一陣子,蘇軾看了看廬山,突然奇蹟出現了——蘇軾看見了山峰的新面目!剛才連綿不斷的山嶺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高聳入雲的山峰,它們直插雲霄,有的山峰像把利劍,有的像嫩綠的竹筍……怪石嶙峋:有的怪石像一個桃子,有的像老人頭,還有的像一隻展翅欲飛的雛鷹……讓蘇軾覺得走進了夢幻一般的仙境。

  蘇軾詩興大發,與家人快步來到西林寺,從包裡拿出筆墨,在西林寺的壁上寫下一首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與家人遊玩一日,盡興而歸。但這首吸引著許多人來廬山遊玩,欣賞景色,誦讀古詩……

  題西林壁改寫作文 篇7

  金秋時節,秋高氣爽,天氣晴朗,夏姑娘悄悄地退到幕後,秋姑娘粉墨登場,蘇軾帶著他的老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妹妹蘇小妹一起去廬山遊玩。

  廬山的空氣真是太新鮮了,蘇軾深吸一下,真像進了天然氧吧一樣。蘇軾舉目四望,周圍的山嶺一座挨著一座,像一隻只綿羊,又像一條條青綠色的蛟龍,它們誰也不孤峰突起,盛氣凌人。半山腰輕輕地籠著一層薄霧,一座座山就像一位位仙女披著面紗在舞動……廬山真是名不虛傳!

  蘇軾一邊牽著老父親,一邊喊弟弟妹妹跟緊了。他們沿著蜿蜒的小路,緩緩前行。路旁許多參天的古木挺立著——銀杏樹拿著小扇子,楓樹在搖擺著自己的身子,好像在展現它那優美的身材,展示它如火般的熱情……

  沿著山峰前行,突然奇蹟出現了——廬山的山嶺改成了山峰的模樣!山峰有的高聳入雲,直插雲霄;有的像一把利劍……那裡怪石嶙峋,千姿百態。蘇軾拿出毛筆,揮筆在西林寺的牆壁上寫下了一首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從此以後,《題西林壁》這首詩引來了成千上萬的遊客。人們慕名而來,想親眼目睹廬山的神秘面目是否和蘇軾寫的.一模一樣。

  題西林壁改寫作文 篇8

  今日,我去郊外觀賞美景,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風景宜人的了廬山。山上到處都是雲海,有時,雲霧冉冉上升,將整個廬山淹沒在茫茫雲海中。有時還可以看到“瀑布雲”的情景,有時它像涓涓細流,流入幽谷,有時又似奔騰的江河,洶湧澎湃,飛流直下,一瀉千里。不光只是雲海,廬山瀑布也是“名人”,從山上彙集而來的泉水,經過山川石階,折成三疊,全長近百米。從高高的山頭凌空而下,宛如一幅水簾懸掛在空中。

  我繼續向前,穿稜在一座座連綿起伏的高山中,那些高山好像會“變臉”,橫著看是壯觀的山嶺,而側著看卻成了雄偉的山峰。當你身處這景色秀麗的廬山之中,無論償是從遠處望、近處看,還是高處俯視、低處仰望,所見景象完全不同,好像看見了一個個“變臉大王”,一會兒變成這樣,一會兒又變成了那樣。

  “哇!哇!”仙人洞、三疊泉、白鹿洞、天池……這些壯觀的景象讓人的眼睛應接不暇,讓人讚歎不已,美中不足的是我根本弄不清“廬先生”的真面目,是“如花似玉”?還是“英俊瀟灑”?我置身於廬山之中,卻猜不透也摸不到它的樣子,可真是當局者迷呀!

  這次廬山之旅真是一次開闊視野的奇妙之旅,突然我詩興大發,拿出隨身攜帶的刻刀在石壁上刻上: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並取名“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改寫作文 篇9

  一大早上,蘇軾剛剛起床,房間外便傳來了一陣電話鈴聲。

  “喂,你好。”蘇軾急忙跑去接。“喂,你是蘇軾啵?”“嗯,是的。請問找我有什麼是嗎?”“我是你妻子呀。”“哦,原來是老婆呀,你找我有什麼事嗎?”“我現在在江西廬山這兒呢;你快點過來。”“哦,好的。”說完,蘇軾便拿起鑰匙,走下樓去,開起了小轎車便出發了。

  到了廬山,蘇軾簡直被這天然的氧吧迷住了。蘇軾和妻子一起去享受著廬山瀑布的美景。

  蘇軾從正面觀看廬山,似連綿起伏的山嶺,他從側面觀看廬山又似一座拔地而起的山峰。蘇軾便說:“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啊!”

  蘇軾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觀看廬山;看到的景象卻完全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說

  蘇軾觀看完所有的景點後,便陷入了沉思:這廬山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是高大的,還是小巧,長秀的呢?哦,我明白了;我看不清這廬山的真實面目,原來是因為我身處這廬山之中呀。蘇軾心中大樂,於是想起了和剛才兩句詩對應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

  蘇軾一回到家就開啟電腦,把剛才那首詩取名為《題西林壁》,他把這首詩發到了各個好朋友的郵箱中了。於是便有了這首千古名詩。

  題西林壁改寫作文 篇10

  春天的廬山風景如畫。山上的樹木長出了一點兒嫩芽,還有許多花盛開了。有的黃澄澄的,微風吹來,隨風擺動,好像在與風一起跳舞呢!有的紅彤彤的,像個害羞的姑娘,十分惹人喜愛。還有的白花花的,讓人覺得很高貴、優雅。

  夏天的廬山可以稱得上是樹的天堂。山上的樹木鬱郁蒼蒼,好像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

  秋天的廬山令人心曠神怡。樹葉全部都變黃了,一陣微風吹來,樹葉像蝴蝶似的在空中翩翩起舞。有幾片樹葉沒有飛走,好像不想離開樹媽媽似的。

  冬天的廬山更是別有風味。積雪覆蓋在山上,如同給廬山穿上一層輕紗,十分美麗,還讓人有種神秘莫測的感覺。

  啊!一年四季的廬山真是美不勝收呀!

  題西林壁改寫作文 篇11

  在這秋高氣爽,金風送暖,秋色宜人的季節,大詩人我到江西廬

  山遊玩。

  我一下馬車,就呼吸了一下廬山的新鮮空氣。舉目四望了一下週圍,只見山峰連綿起伏;彷彿像駱駝,又像仙女。橫著看像連綿起伏的山嶺,側看又像陡峭的山峰。

  看了這邊的景色,蘇軾又像前緩緩前行。我停下了腳步,觀賞了路旁的樹木,“銀樹像一把扇子,風兒一吹它就不停的扇;銀杏樹的葉子像一個個火紅的臉蛋,萬物是多麼美呀!”我不禁的讚歎。

  接著我又往前走了走,又在一處美不勝收之地停了下來,我又讚美道:“這奇形怪狀的石頭裡的水多麼清澈;”並且還讚歎道:“廬山風景真美,處處是青山。”

  沿著山峰行走,我在一個地方站了一下準備路準備看廬山的其他風景,卻沉默了一會拿出筆,在一個石壁下寫了一首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改寫作文 篇12

  廬山自古以來就被不少文人墨客所喜愛。太白曾經遊歷廬山,大筆一揮,寫就一篇《望廬山瀑布》。今天,當我真正來到這裡時,我才明白廬山是多麼美麗!

  廬山雄偉壯闊。從正面看,連綿起伏的山脈上面覆蓋著一層厚厚的植被,高大挺拔的墨綠色大樹彷彿是一個個士兵站在山上不動分毫。太陽高高地掛在天空中,懶洋洋的散發出金芒,陽光如絲如縷的照在樹木上,時不時引來幾聲鳥兒的鳴囀、歌唱,讓人耳目一新。我又來到廬山的另一側,忽然,廬山又從連綿不絕的山脈變成了一座高聳入雲的山峰。怪石嶙峋,山險坡陡。雲霧飄緲,圍繞著廬山,讓它更添幾分神秘。

  廬山為什麼會產生這樣大的變化呢?為什麼廬山會從山脈變成高山呢?原來,正是因為我自己身處廬山,所以才看不出廬山的“真面目”!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我們認不出事物的全貌時,我們只需要跳出局外,重新審視全域性,就能對局面得到更全面,更有效地認識!

  題西林壁改寫作文 篇13

  有一年秋天,我和我的好詩友朱熹受朋友王安石的邀請來到了他的家廬山去玩。一路上,看著廬山的美景,我在想:廬山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王安石似乎讀懂了我的心思,說:“你馬上就會知道了。”

  到了廬山,我一下車就被廬山的美景震撼了:廬山不論是遠看還是近看,都非常美麗。遠看,猶如仙境一般:山上的樹木鬱鬱蔥蔥,整個山被雲霧繚繞,好像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輕紗,美極了。近看,給人留下畫一般的美感,瀑布雄偉壯觀,花兒五顏六色,各種各樣的小動物穿梭於其中。於是,我忍不住作詩的慾望,便在西林寺的牆壁上,把筆一揮,半首詩就在上面展現了出來:橫看成嶺側成風,遠近高低各不同。王安石和朱熹看了,連忙誇到:“好手筆,好手筆。”

  欣賞完廬山美景,我們到山上的一家土菜館吃飯,那裡的飯菜真好吃呀,有蝦、紅燒肉、石魚煎蛋等。吃完飯,我提出想到山頂去玩,他們欣然答應了,到了山頂,我往下看,山下那些高高大大的房子在我看來就是一個小小練習本,行走的路人就像一個個的小螞蟻,不值一提。雖然我站在山頂上,但還是看不到廬山你的全貌,想到這裡,我連忙跑回了西林寺,在牆上又寫下了下半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游完廬山,朱熹看了看太陽說:“太陽快下山了,我們回去吧。”我們相互告別,就各自東奔西走回自己的家了。

  題西林壁改寫作文 篇14

  一年春天,我和詩友陸游受王安石的邀請去廬山遊玩。

  廬山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天空湛藍深遠,空氣清新甜潤。

  我正沉迷在這美麗的景色之中,突然,我腳下一空,跌進了一個泥潭裡,我趕緊爬起來,往河裡一跳,哇!河水冰涼冰涼的,我浮在水面上,看著雄偉的廬山,不禁感嘆:“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我曬乾衣服,已經到了傍晚了。我們來到一戶人家門前,敲了敲門,問:“請問可以在這借宿一晚嗎?”這家主人只是冷冷地說一聲:“進來。”但等他看清楚是我們時,連忙說:“快請坐,快請坐!來吃飯吧!”早已餓得飢腸轆轆的我們狼吞虎嚥,不一會兒便吃得精光,連最後一點兒油也吃了。

  晚飯過後,我們外出散步,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走到了一條瀑布旁,我們坐在草地上,晚霞把草地變成了金色的,瀑布也為成了金色的,遠遠望去,好像一條金色的毛巾掛在那裡,看著這美麗的景象,又一句詩脫口而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陸游好奇地問:“此句何意?”我笑道:“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而視野太狹窄造成的。”王安石大笑:“老兄,你已經玩了一天還不夠呀!哈哈哈!”其他人也捧腹大笑,山中久久迴盪著我們的笑聲。

  一次旅遊在歡快的笑聲中結束了。

  題西林壁改寫作文 篇15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 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 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 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 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 然,耐人尋味。

  題西林壁改寫作文 篇16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大家好,我就是北宋文豪,蘇軾、又名蘇東坡,號稱東坡居士。我為人直率坦誠,愛品茶,愛交朋友,我在文學和書畫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我和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題西林壁》是我47歲的時所作,我離任黃洲,就職汝洲時,途經江西聽人說那裡景色迷人,我便去那兒看了一眼,一待就待了十餘日,果然是山清水秀。我走到一座山前,抬頭一看,這座山高大,俊秀,從山中間流出一條瀑布,如同銀河從天而降,劍氣的水花猶如一串串珍珠,在陽光的照耀下,出現了一架彩虹紅。瀑布下面有一潭清澈見底的水。水面上有波紋和我們的倒影,裡面有魚,石子,水草等。我捧起一些水,洗了把臉,頓時感到涼爽無比。然後我站起身來仔細聆聽,瀑布的嘩嘩聲,鳥兒的歌聲和風的沙沙聲此起彼伏,組成了一首優美的交響樂。

  廬山的瀑布雖美,但我還是喜歡廬山的山,橫著看這些山此起彼伏綿綿不斷,側著看像一把劍,直入雲端。這些山就像用墨線勾勒出來的的一樣,線條柔美。顏色就像用綠色渲染的一樣,那麼綠。

  透過這十餘日的遊覽,我知道了人們觀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是擺脫了主客觀的侷限,要想看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題西林壁改寫作文 篇17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大家好!我就是北宋文豪的蘇軾,又名蘇東坡,號稱東坡居士。我為人直率坦誠,愛品茶,愛好交友,寫的詩縱橫恣意,詩體裁廣闊,清新豪健,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我47歲離任黃州去汝州時途經江西,我暢遊廬山十餘日,被廬山的山雄秀麗的景色所吸引,進入廬山,我直接跑到高大俊秀的廬山的腳下,從山間落下的瀑布像銀河一樣從天而降,濺起的水花像一串串珍珠,在陽光的照耀下,升騰霧氣,形成一道彩虹。流下的瀑布形成了一潭水,潭的表面到處是波紋,還有我們的倒影,潭的裡面,到處是魚;到處是石子;到處是水草,真是美麗極了!我捧著一手水洗臉,渴了喝一口水,既涼爽又甘甜。聽見這廬山裡的水、鳥、風,此起彼伏,像一首樂曲。

  廬山的水雖美,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廬山的山。

  在這裡近看青山雲霧濛濛,層層蒼翠;遠看山的輪廓是淺淺的墨綠,像用淡淡的墨色描出來的。向山下望,山下小城像被籠上了一層輕紗,若隱若現,讓人看著不禁浮想聯翩。“山不在高,有水則靈”。彷彿像在仙境中一樣。

  這十幾天觀察景物,讓我明白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結論。人們只要擺脫了主客觀的侷限,置身廬山之處,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正面目。要想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題西林壁改寫作文 篇18

  大家好,我是宋代詩人蘇軾,又名蘇東坡,號稱東坡居士。我是個書法家、文學家、畫家,我為人直率坦誠,愛好品茶和交朋友,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我47歲那年,到汝州去做官,途經江西廬山,被它雄奇秀麗的景色所吸引,所以,在廬山遊玩了十來天,寫下了十來首詩,這是其中一首。

  我在廬山裡,看到了瀑布,如同銀河從天而降,飛濺起來的水花彷彿水晶和珍珠,在陽光的折射下,出現一道美麗無比的彩虹。我聽到了嘩嘩的流水聲,那節奏,猶如一支交響樂,時而緩、時而急、時而弱、時而強,瀑布飛下來的水形成了一片潭,我伸手一摸,一種清涼湧入我的全身,我手一捧,俯下身子喝一口清涼的潭水,頓時神清氣爽。山中的野猴跳躍在山間,吸收了山中的靈氣,十分機靈,還會時不時的跳出來向你要吃的,山上還有老翁在砍柴、釣魚。

  雖然這些景物很美,但是讓我最喜歡的還是廬山的山。廬山橫著看時綿延逶迆,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綿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像一把寶劍直插入雲霄。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也各不相同,從各面看都不同。

  在廬山這幾日,讓我悟出了: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遮蔽,才能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但我覺得它的美又是那麼難以捉摸,我永遠無法看清它真實完整的美。

  題西林壁改寫作文 篇19

  蘇軾今天正好閒著,準備去看看遠近聞名又壯美的廬山。

  蘇軾一趕到廬山,就被它的雄奇壯觀給吸引住了。這裡景色真是千姿百態,讓人目不暇接啊!橫著看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面看就成了山峰,遠看、近看、俯瞰、仰望各不相同。

  蘇軾不由的問道:“為什麼我只能看到一部分呢?為什麼我不能看清楚廬山的真面目呢?”他又不由的感嘆道:“只因為我身在廬山之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區域性。”

  啊!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想要全面瞭解,就得站在客觀角度看待問題。

  題西林壁改寫作文 篇20

  一天蘇軾去了江西廬山漫遊,覺得峰迴路轉,景色千姿百態,令人應接不暇。

  蘇軾看到了廬山,廬山面目多樣,美麗極了。橫著看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面看又成了高峰。遠看、近看、俯瞰、仰望,景色各不相同。廬山的樣子可真是多種多樣!

  蘇軾爬上了高大、壯麗的山峰。爬到山頂後,蘇軾才發現,自己已經不認識廬山的真正的,美麗的景色了。為什麼蘇軾看不清廬山的美麗的景色了呢?是因為他眼花了嗎?並不是的,蘇軾之所以看不清廬山本來的景色,是因為他自己本身就在這層巒疊嶂的深山之中。

  到了傍晚,蘇軾有些疲憊了,他找了一戶人家,到他家住了下來。蘇軾到了那裡,他一看那個家裡有一個生病的母親和一個四歲的小孩,那個小孩正在照顧她。蘇軾覺得那戶人家有些貧窮,於是就把自己的乾糧和錢財給了他們。他們說:“好人有好報,好人有好報啊!您真是一位好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