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熱門】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熱門】

  作為一名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題西林壁》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抓住關鍵詞句,讀中感悟,理解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思想感情。

  3.複習以前學過的古詩。

  二、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匯入

  同學們,你們以前學過那些古詩啊,還記得嗎?誰來背給大家聽聽?(學生踴躍背詩)

  2.讀題

  真不錯你們會背這麼多的古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新古詩《題西林壁》(齊讀課題)

  3.解題

  你們知道嗎?《題西林壁》中的題是什麼意思?你是怎麼知道的?那麼整個題目的意思你知道嗎?(在西林寺的牆壁上題詩)

  4.介紹題壁詩

  (二)學習古詩

  1.過度

  是誰在西林寺的牆壁上題詩呢?(蘇軾)那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蘇軾的這首題壁詩。

  2.自由讀詩

  3.讀完了這首古詩,你有什麼體會啊(自由說說)

  4.解讀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讀

  C.我們偉大是詩人是從那些方面來寫廬山的,請找出這句話中表示方位的字詞

  橫:正面;側:側面;遠、近、高、低

  D.從正面看到的廬山是怎麼樣的?側面呢?(展示課件)

  E.此時你們的心情是什麼樣的?

  F.廬山是如此雄偉、壯麗,你們能用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嗎?(自由讀指名讀)

  G.作者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卻不同,你們有沒有碰到過這種事情啊,舉個例子說說。

  5.解讀第二句

  A.你們認為作者看清楚了廬山的真面目嗎?為什麼?

  B.出示第二句,解釋緣的意思。

  C.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D.是小結:我們看事情也一樣,要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誦古詩

  1.自由讀

  2.指明背誦:不會背的可以跟著輕聲的讀,會背的可以輕聲的跟著背。

  3.齊背

  (四)拓展訓練

  1.複習: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描寫廬山的古詩?

  2.課後自己找一找還有那些古詩是描寫廬山的?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默寫古詩。

  2.體會詩人在廬山時,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1.藉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1.橡皮泥。

  2.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師吟誦):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你們都知道老師吟誦的是哪首古詩吧?(題西林壁)今天,讓我們隨著詩人一起,到廬山去領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請全班開啟課本第22面,齊讀古詩《題西林壁》。

  (生讀古詩,師板書課題)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會背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解詩題,知作者

  抓字眼,明詩意

  多誦讀,悟詩情

  二、學習課文

  (一)解詩題,知作者

  1.師:請結合課文的註釋,理解一下本詩題目的意思。(書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2.師:誰知道蘇軾的生平?(生交流蘇軾的資料。)

  (蘇軾,字子瞻,好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為“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遊記詩之一。)

  (二)抓字眼,明詩意

  1.(師指名讀古詩)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2.師: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你們從這句詩中讀懂了什麼?

  3.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作者)

  橫看成嶺側成峰:橫著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著看卻彷彿變成了一座山峰。

  4.師:你們能用橡皮泥捏出蘇軾描繪的這座山嗎?

  遠近高低各(重讀)不同:向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廬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師:從這兩句詩中,你知道為什麼廬山在蘇軾的眼中,會有怎麼多種變化嗎?

  (蘇軾站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

  6.師: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著廬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說一句話嗎?(出示小黑板)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識:認清)“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7.師:這一句裡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呢?(“緣”字)讓我們一起來疏通一下筆畫。

  (三)多誦讀,悟詩情

  多誦讀:

  1.師: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為什麼要描寫廬山?(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緻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說,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讚美之情用優美的嗓子朗讀出來?好,現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誰還記得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齊誦、輪誦、唱誦、表演讀、疊誦......)好,現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這首古詩。

  2.四人小組表演

  悟詩情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吳老師有一個地方卻怎麼也不能理解:作者為什麼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了嗎?(因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是站在遠處看的,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則是身在廬山時看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瞭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三、總結

  師:《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更包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業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結合生活事例,說說你是怎麼理解“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的意思。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瞭解詩句的意思。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解讀詩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 透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課時安排 1課時

  相關資料

  背景資料: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描寫山的詩歌:

  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2.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4.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5.《望廬山瀑布》《大林寺桃花》

  教學過程

  一、導語(由介紹詩人入手)

  師: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光輝燦爛、歷史悠久,燦爛的古文化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值得後世人們的不斷探索,反覆學習。而古詩文則像是這個巨大寶庫中的一顆璀燦的明珠,熠熠生輝,永放光芒,創造出這光輝文化的先人們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師就帶你們一起認識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蘇軾)

  1.簡介蘇軾(重點介紹他的成就及詩風)

  2.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其中的一首詩。(出題解題)

  3.簡介詩的生成背景。(幫助學生理解詩意,體會意境)

  在蘇軾四十九歲時,當時已經被貶到黃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貶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時,途經江西廬山,廬山的奇美秀麗景色讓他詩興大發,作了五首記遊詩,這首是最後一首。

  二、學習古詩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1)同桌互讀,檢查預習情況,互相指正。

  (設計意圖:因為本首詩沒有生字,學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間指正,讀好,也能落實互相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培養。)

  (2)指名讀,師作適當的鼓勵評價。

  (3)全班齊讀古詩。

  2.再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1)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學習任務”。

  學習任務:

  a、根據“註釋”試著說說每句詩的意思。(小組要說明自己是用什麼方法學習的)

  b、在學習過程中,試著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起解決。

  (師巡視,對各小組的學習作必要的指導。)

  (2)反饋小組學習情況

  師:剛才大家的討論非常熱烈,現在老師想聽聽來自各小組的彙報,告訴老師你們讀懂詩意了嗎?小組運用了什麼好辦法理解詩意的?

  (指名各小組代表說,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及時表揚、推薦好的方法)

  理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嶺”、“峰”的不同概念體會廬山景象的多變。讓學生運用簡筆畫描述。

  (根據學生的感知特點,形象認識能較快幫助他們區分理解。)

  出示小練習

  (1)在括號裡填上表示“看”的詞語

  在遠處_______, 在近處______,在高處_______,在低處______,廬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項練習的設計旨在幫助學生快速理解詩意,降低理解難度,同時又落實了語文知識的積累與運用。)

  (2)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廬山的變幻莫測)

  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3)指名讀讀這句詩,並說說詩意。

  理解“緣”並指導寫法。糹緣(右上部分是兩筆:撇折橫折)

  師:此山是指哪兒?作者為什麼會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為他就在廬山之中。

  生:因為他就在廬山之中,所以視力受限,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生:因為他離廬山太近了

  ┉┉

  (4)指導朗讀,要求讀出作者感慨的語氣。

  3.復讀古詩,結合實際體會詩中所含的哲理。

  (1)師:同樣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卻有著不一樣的樣子,你們有過和作者一樣的感受和經歷嗎?

  (生結合實際舉例說說)

  那麼,你們認為作者僅僅只是在說廬山嗎?你們從中受到什麼啟發了嗎?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鋪墊,學生很快就能說出:要想全面認清一個事物,必須要全面地、客觀地認識,多角度觀察。)

  (2)出示練習2

  看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們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設計意圖:強化難點的突破,變深奧的道理為學生的內化動力。

  (3)指導朗讀。

  4.感情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 能感情朗讀並背誦、默寫古詩。

  2 瞭解詩句的意思。

  3 體會詩中所包含深刻哲理。

  教學重難點:

  1 透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2 背誦並默寫古詩。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

  2 學會全面地看待問題。

  教具準備:

  寫有練習題的幻燈片

  教學設計:

  一、 導語(由介紹詩人入手)

  師: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光輝燦爛、歷史悠久,燦爛的古文化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值得後世人

  們的不斷探索,反覆學習。而古詩文則像是這個巨大寶庫中的一顆璀燦的明珠,熠熠生輝,永放光

  芒,創造出這光輝文化的先人們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師就帶你們一起認識一位非常了

  不起的人物(出示:宋 蘇軾)

  1、 簡介蘇軾(重點介紹他的成就及詩風)

  2、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其中的一首詩。(出題解題)

  3、 簡介詩的生成背景。(幫助學生理解詩意,體會意境)

  在蘇軾四十九歲時,當時已經被貶到黃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貶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時,途經江西廬山,廬山的奇美秀麗景色讓他詩興大發,作了五首記遊詩,這首是最後一首。

  二、 學習古詩

  1、 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1) 同

  桌互讀,檢查預習情況,互相指正。

  (設計意圖:因為本首詩沒有生字,學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間指正,讀好,也能落實互相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培養。)

  (2) 指

  名讀,師作適當的鼓勵評價。

  (3) 全

  班齊讀古詩。

  2、 再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1) 四

  人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學習任務”。

  學習任務:A、根據“註釋”試著說說每句詩的意思。(小組要說明自己是用什麼方法學習的)

  B、在學習過程中,試著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起解決。

  (師巡視,對各小組的學習作必要的指導。)

  (2) 反饋小組學習情況

  師:剛才大家的討論非常熱烈,現在老師想聽聽來自各小組的彙報,告訴老師你們讀懂詩意了嗎?

  小組運用了什麼好辦法理解詩意的?

  (指名各小組代表說,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及時表揚、推薦好的方法)

  理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嶺”、“峰”的不同概念體會廬山景象的多變。讓學生運用簡筆畫描述。

  嶺

  峰

  (根據學生的感知特點,形象認識能較快幫助他們區分理解。)

  出示小練習

  (1) 在

  括號裡填上表示“看”的詞語

  在遠處_______, 在近處______,在高處_______,在低處______,廬山的景象各不

  相同。

  (此項練習的設計旨在幫助學生快速理解詩意,降低理解難度,同時又落實了語文知識的積累與運

  用。)

  (2) 指

  導有感情朗讀(讀出廬山的變幻莫測)

  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 指

  名讀讀這句詩,並說說詩意。

  理解“緣”並指導寫法。 糹 緣(右上部分是兩筆:撇折 橫折)

  師:此山是指哪兒?作者為什麼會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為他就在廬山之中。

  生:因為他就在廬山之中,所以視力受限,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生:因為他離廬山太近了

  (2) 指

  導朗讀,要求讀出作者感慨的語氣。

  3、 復讀古詩,結合實際體會詩中所含的哲

  理。

  (1)師:同樣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卻有著不一樣的樣子,你們有過和作者一樣的感受和

  經歷嗎?

  (生結合實際舉例說說)

  那麼,你們認為作者僅僅只是在說廬山嗎?你們從中受到什麼啟發了嗎?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鋪墊,學生很快就能說出:要想全面認清一個事物,必須要全面地、客觀地認

  識,多角度觀察。)

  (2)出示練習2

  看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們要___________________

  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設計意圖:強化難點的突破,變深奧的道理為學生的內化動力。

  (3) 指

  導朗讀。

  4、 感情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

  教學難點:體會含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教學準備ppt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同學們去過廬山嗎?誰能簡單地介紹一下廬山的風景或是景點的.名稱。

  1. 廬山的瀑布氣勢磅礴。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寫過一首【課件出示】《望廬山瀑布》唐·李白,這首詩中有一句特別有名的經典:

  【課件出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指導朗讀

  2. 廬山不僅瀑布有名,山也特別有名氣。李白以廬山的山為背景還寫過一首另一首詩【課件出示】《望廬山五老峰》:其中有一句是:

  【課件出示】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唐·李白 指導朗讀

  這首詩讓你感覺到廬山的山在李白的眼中又是怎麼樣的呢?(削出——聳立 金芙蓉——金蓮)廬山的五老峰就像是漂浮在雲層裡的芙蓉。

  3.廬山的景美呀!遠在1600多年的東晉,廬山便成為山水詩的謳歌物件,受到文人騷客的青睞。首先關注廬山的是山水詩的先驅人物——謝靈運。喜歡遊山玩水的謝靈運來到廬山,登上絕頂,放眼四顧,靈感飛來,題寫了【課件出示】《登廬山絕頂望諸嶠》。他在詩中寫道:

  【課件出示】晝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指導朗讀

  在謝靈運的眼中,廬山又有著怎樣的魅力?

  4. 同樣是廬山的景觀,不同的景色就有不同的美感。同樣以廬山為背景,不同的詩人,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在我們古代,還有很多著名的詩人,如我們熟悉的張九齡、杜牧、蘇軾、孟浩然、白居易、元稹等也曾經遊覽廬山,寫下了很多讚美廬山壯美景觀的詩篇。其中蘇軾就曾經寫下了五首廬山記遊詩。還將最後一首題於西林寺的牆壁之上。這首詩就是【課件出示】題西林壁《題西林壁》是一首題壁詩。當時題壁詩盛行,因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詩歌不能刻印出來,於是題壁就成了詩人“發表”作品的途徑之一。因為題壁簡單易行,只要把作品寫在牆壁上,天南海北的過往行人過而讀之,就可以傳播開來。

  5.結合老師剛才的介紹有誰知道“題西林壁”是什麼意思?

  二、讀《題西林壁》

  1.仔仔細細讀上4遍,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尤其注意哪些字是前鼻音,哪些字是後鼻音,要把詩念得字正腔圓;讀後兩遍的時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順,注意詩的停頓。

  2.指名讀《題西林壁》,其餘同學注意聽,聽他詩中的前鼻音和後鼻音有沒有讀準確。

  3.評價,齊讀。

  4.讀古詩,不僅要的的準確,還要讀得有節奏,要讀得有板有眼。師生合作讀:生讀前四字,師讀後三字。交換角兒色再度。

  5.齊讀。

  6. 讀古代的詩詞,不但要把它讀正確,讀得有節奏,還要儘可能讀出它的味道來。老師示範,學生評價怎樣讀才是讀出味道來了。

  7. 學生試著讀一讀,爭取讀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覺來。

  8.指名讀,其餘學生注意聽,看看聽出了什麼味道來。

  9.齊讀。

  三、解《題西林壁》:

  1.讀了這麼多遍,這首詩到底寫了什麼?你們能不能自己讀懂呢?這首詩一共只有28個字,請你輕輕地讀一讀,認真地想一想,然後和同桌交流一下,聽聽你的同桌對這首詩是怎麼理解的。你說給他聽,他說給你聽。

  2.這首詩的大體意思懂了嗎?老師提三個問題,如果都能答出來,就說明你讀懂了。

  (1)這首詩中藏著幾個方位詞,誰能找出來。

  板:橫 側 遠 近 高低

  (2)作者欣賞廬山是不是就真的就是橫著看了看,側著看了看,遠處看了看,近處看了看,高處看了看,低處看了看呢?這些方位詞在詩中起什麼作用?

  板:角度不同

  角度不同,景色就怎麼樣呢?從詩中找證據。(遠近高低各不同)

  板:景色不同

  結合開始讀的古詩,誰能用下面的句式說明這個道理?

  【課件出示】站在 看到的是

  站在壺口瀑布前,看到的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站在五老峰,看到的是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站在廬山絕頂,看到的是晝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結合你對廬山的瞭解,誰還能用事實說明這個道理?

  這一句是概括的寫,還有一句具體的寫出了角度不同,景色就不一樣。

  賞析:橫看成嶺側成峰

  大文豪到底是大文豪啊!寥寥幾句,區區14字,既有概括地寫,又有具體地寫。這樣就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樣。

  請你結合你對廬山的瞭解,結合前面幾個大詩人的描寫,想象一下,假如你來到了廬山,你站在廬山的某一個角度,你看到了什麼樣的景物?

  【課件出示】圖片欣賞(老師也到廬山去過,而且還從不同的角度拍下了一些照片,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3)看完以後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課件出示】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區域性,不能看到全面。

  3.有一個人一天晚上下班,在等車時無聊向自己上班的工廠望去,忽然發覺那是另一番的美景,白色的樓房在綠綠的大樹的襯托下,加上夕陽的映襯顯得十分壯觀。他就想,我來到這二年有餘,一直沒有這樣遠望過,更沒有如此欣賞過。也就從來沒有覺得電廠這麼壯觀、漂亮過。於是,他輕輕地吟誦了一句詩,這句詩是什麼,你們知道嗎?

  這中間的兩個山是不是指的是真正的廬山?這個廬山可以是指一樣東西,也可以是指一件事情,更可以是指一個人。

  譬如說: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碰到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情況呢?舉個例子說一說。

  小結:這首詩不僅僅感受到了廬山景觀的奇麗,還告訴了我們一個人生的哲理。

  4.齊讀古詩。

  四、悟《題西林壁》

  (1)我們再回過頭來讀一讀,寫廬山的幾句詩,看看這幾句詩和《題西林壁》在內容上有些什麼不同?

  (2)小結:別的詩人寫廬山,都從不同的角度來讚美廬山的美景,作者卻另闢蹊徑,由自己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一樣得出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人身哲理。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處,是這句詩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的妙招。讓我們一起來背誦詩的最後一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五、鞏固練習

  1.背誦《題西林壁》

  2.抄寫《題西林壁》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橫側遠近高低

  角度(不同) 景觀(不同)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本節課教學內容屬於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二組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本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專題編排,教學內容都是關於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秘的。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是蘇軾在1084年遊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

  3. 學會觀察的方法,樂於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題,瞭解詩人和寫作背景。

  1. 複習《望廬山瀑布》,觀賞廬山圖片,引出本詩。

  2. 學生閱讀閱讀資料(一):課文學習。瞭解本詩的作者和寫作背景。

  二.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1. 讀詩題,解釋題目的意思。

  2. 指明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流利。

  3. 小組交流,藉助註釋解釋古詩的意思。

  4. 學生彙報。

  三.質疑解疑,體會詩義。

  學生質疑。例:為什麼作者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 作者身在廬山之中,看到的是什麼樣的景象呢?這景象是廬山的真面目嗎?

  2. 作者要怎麼樣才能看到廬山的真面目呢?

  3. 你從這句話中懂得了什麼道理?

  4. 觀察事物,如果只看一個方面,會有什麼後果呢?學生閱讀資料(二):明理篇(《盲人摸象的故事》《公雞和貓頭鷹的爭論》《一次考試》《一則寓言的啟示》)

  5. 學生交流閱讀後的感受,深化觀察事物要多角度、全面地觀察的道理。

  6. 討論:如果你能去廬山,你還會從哪些別的角度去觀察?

  四.指導朗誦、背誦古詩。

  1. 推薦兩種朗讀方法:突出觀察角度的詞語和突出觀察結果不同的詞語的讀法,學生練習。

  2. 配樂朗讀。

  3. 背誦比賽。

  五. 拓展閱讀,體會多角度觀察事物的精彩,學習觀察和寫作的方法,

  1. 學生閱讀閱讀資料(三):佳作欣賞。

  2. 從觀察和習作的角度談談閱讀的收穫。

  六.小練筆:我愛觀察。(多角度地觀察一樣事物,寫具體,寫生動)

  七.總結。

  板書:

  題西林壁

  角度不同

  觀察 多角度、全面

  結果不同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的詞語,並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景象。

  4、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和美,領悟知識與實踐的關係以及從讀書中不斷吸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時間:兩課時

  題西林壁

  學習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詩歌語言的魅力。

  2、培養學生探索詩意的能力。

  3、樹立正確的認識事物的觀念。

  課前準備:

  收集蘇軾的生平資料。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認識蘇軾。

  (一)揭示課題。

  1、師: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中的藝術奇耙,它們有的格調清新, 有的意味深長,有的耐人尋味。

  2、師:古詩我們要怎樣學習呢?(題目入手、讀好詩歌、瞭解意思、體會意境)

  3、師:學古詩更重要的是要讀出詩味,悟出意蘊來。

  4、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宋代詩人蘇軾寫的《題西林壁》。 (課件出示題目)

  5、生齊讀題目

  (二)認識蘇軾。

  1、師:關於蘇軾,你瞭解多少?

  2、生根據蒐集資料回答,教師點評,引導查閱資料的方法和內容:生平、朝代、出生地、貢獻。

  3、課件出示介紹: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對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著有《東坡全集》。

  (三)瞭解題意。

  1、師:知道題的意思嗎?西林又是什麼意思?(課件出示西林寺圖片)

  2、師:題目中的關鍵詞都知道了,能把題目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嗎?

  3、師:帶著你們的理解再讀題目。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一)自讀古詩。

  1、師:可能有同學接觸過這首詩,會讀的同學想想怎樣讀得更好,不會讀的試著把它讀正確。

  2、生自由讀

  (二)檢查反饋。

  1、師:誰來試一試? 生個別讀 男生讀 女生讀集體讀

  2、師:有沒有需要提醒一下的?讀得正確流暢嗎?相機糾正學生的讀音

  3、師:我們一起來把整首詩讀一讀。

  (三)吟誦詩歌。

  1、師:會讀詩歌還不夠,我們還要讀出詩歌的韻味來,現在再讓我們有滋有味地讀讀詩歌。

  2、生個別讀,男生讀,女生讀,師並隨時進行點評,相機範讀

  (師:你對自己的朗讀滿意嗎?讀出了古詩的滋味了嗎?)

  三、品味詩意,感悟哲理。

  (一)學習前兩句詩。

  1、師:等我們理解了詩的意思,會讀得更好。先讓我們來看詩的前半部分,請你們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意思,只要說通了,說順了,就可以了,不一定要逐字逐句地去扣。

  2、生自由練說

  3、師:你還有什麼不理解的嗎?生根據學生的問題相機引導

  4、師:你覺得嶺和峰有什麼不同嗎?你能用詞語形容一下嶺和峰嗎?(課件圖片出示嶺和峰的圖片)

  5、師:遠近高低是指什麼呢?

  6、集體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師:你能說一說詩句的意思嗎?(從正面橫著看廬山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顯出各不相同的姿態。

  7、師: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看廬山的?

  8、師:廬山到底是怎樣的呢?你們想不想親眼看看?就讓我們一同觀看廬山的錄象,注意觀察廬山的姿態,相信我們對這兩句詩的體會更深,看時可以交頭接耳,可以指指點點。(課件播放錄象)

  9、師:你們都看到了怎樣的廬山?(連綿起伏、高聳入雲、危峰兀立、懸崖陡坡)

  10、師:為什麼你們看到的廬山各不一樣呢?(作者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

  11、師:如果同一座山呢,看到的會不會一樣呢?(課件出示同一座山不同角度的圖片)

  12、師:同一東西呢?能再舉例子嗎?(課件出示其他圖片)

  13、師:就讓我們帶著理解再來讀讀這兩句話。

  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

  (二)學習後兩句詩。

  1、師:現在讓我們來看詩的後兩句,一起讀讀這兩句。

  生齊讀,自由讀

  2、師:在說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了嗎?

  3、師: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意思嗎?

  4、師:你們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真面目呢?(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

  5、師:平時的說話、寫作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事例呢?我們還沒有這樣類似的詞語、故事?(盲人摸象,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身當臨絕頂,一覽眾山曉)

  6、師:正如大家所說的那樣,對事物、事情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這就是這首詩蘊含的道理,最後兩句也因此成為千古佳句,請同學們一起再來讀讀最後兩句——————生接讀 。

  生個別讀 配樂讀

  (三)迴歸整首詩歌。

  1、師:當我們回過頭來讀這首詩時,相信我們的感受更加深刻了。

  2、師:現在我們都是詩人,身在美麗的廬山,想想詩人吟誦的樣子,你也來吟誦一番。你可以怎樣吟誦呢?(可以加上動作讀)

  3、生自由練習 (生邊寫邊吟,邊走邊吟,邊捋著鬍子吟誦,揹著手吟誦)

  4、師:誰來展示一下自己的吟誦?生上臺表演。

  5、生齊背古詩。

  四、古詩拓展,領悟特色。

  1、師:蘇試筆下的題西林壁讓我們領略了山的千姿百態,再讓我們看看他遊覽廬山寫的另一首詩,這首詩又向我們展示了廬山怎樣的景觀呢?(課件出示)

  高巖蔽(bì)①赤②日,

  深谷③來悲風④ 。

  擎⑤(bò)開青玉峽,

  飛出兩白龍⑥ 。

  註釋:

  ①蔽 (bì) :遮住

  ②赤:紅色

  ③深谷:深深的峽谷

  ④悲風:呼嘯的風

  ⑤擎(bò):同掰( b āi)

  ⑥兩白龍:兩條白色的瀑布,東瀑和西瀑

  2、師:請你根據我們剛才學習的方法來學學這首詩。

  3、生自由讀後交流意思(課件瀑布圖片)

  4、生吟誦詩歌,檢查讀的情況

  師:心情會怎樣,是驚喜?是讚歎?是感慨?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個別讀 集體讀

  5、師:自由讀讀這兩首,比較一下,這兩首詩有什麼不同?(一個寫景 一個先寫景後哲理)

  6、蘇軾遊覽廬山時被廬山秀色所陶醉,一氣之下記下了五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五首中的最後一首。這些詩,有的是描繪廬山的一種景象,有的寫出了自己的一種感覺。題西林壁是總結性的一首,也最耐人尋味——————生接讀。

  7、正因為如此,九百多年過去了,這首詩還閃閃生輝,在文人的著述裡,在遊客的談笑間,在學生的課堂裡,有多少人在揣摩他,回味他。——————生接讀,配樂讀。

  五、課堂小結,延伸課外。

  師:這節課,我們用學古詩的方法,不僅讀好了詩,理解了詩的意思,還體會了詩的意境。相信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當我們以後再來讀這兩首詩又將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觀書有感

  一、複習匯入。

  1、有感情地朗讀。

  2、背誦古詩。

  二、學習《觀書有感》。

  1、按自學提綱自學古詩。

  出示投影片:

  自學提綱:

  (1)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2)藉助字典或聯絡詩句理解詞語“鑑”“徘徊”“渠”“如許”等,並說說詩句的意思。

  (3)記下不懂的問題。

  2、交流自學情況。

  (1)、配樂範讀。邊聽邊思考: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2)學生交流讀懂的內容。

  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

  準確理解一些詞語鑑:鏡子。徘徊:在一個地方走來走去,詩中指天光雲影映在水塘中閃耀浮動。渠:它,指方塘。如許:如此。

  理解“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意思。

  邊讀邊理解邊想象。

  質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看圖,聽錄音,進一步感受詩的意境,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

  (2)學生自由練讀。(讀中領悟:正像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池塘變得如些清澈那樣,人要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變得更加聰明)

  (3)指名讀。

  (4)練習背誦。

  三、學習本課生字。

  1、記憶字形;說一說你用什麼方法記住“聿”“鑑”“徘徊”這幾個字的。

  2、正確書寫:你認為哪個容易寫錯,給大家提示一下。

  3、練習書寫。

  四、由學生推薦課外自學的古詩。

  1、分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詩。

  提示:先讀讀古詩,說說作者是誰。還可以用自己的話簡單說說詩句和意思,最後和大家讀一讀。

  2、請二、三名同學當小老師,向全班同學推薦古詩。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默寫課文。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

  3、背誦古詩,對重要詞句能夠默寫。

  4、體會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5、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並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1、師:同學們,你們平時到公園或其他名勝古蹟遊玩,有沒有注意到在樹杆上、竹子上、柱子上和牆壁上有些什麼東西?

  學生說出“某某到此一遊”……

  2、師:是啊,在公共場合,這是破壞環境的行為,我們可不能做呀。可是在古代,這卻是發表作品的一條途徑呢。古代的酒樓、驛站、寺院等地,大多有一處粉刷不錯的牆壁,專供文人墨客題詠留名。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宋代詩人蘇軾留在一座寺院的牆壁上的。(板書課題)

  3、大家看課題,對照文中的註釋,誰來跟我們說一下課題的意思呢?

  學生回答。

  4、師:大家說得對,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篇發表在寺院的古詩說了些什麼。

  二、熟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廬山的風景錄影。看了這段錄影,大家對廬山有怎樣的印象?

  學生說出“廬山真雄偉”、“山峰連綿不斷、高低起伏”……

  2、師:大家觀察仔細,說得不錯。我們再來看看作者眼裡的廬山又是怎樣一種情形呢。請大家朗讀課文,對照註釋,試著翻譯,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學生反覆自由誦讀,劃詞語。

  3、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詩的大意,然後請同學們評一評,看是否把詩中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說出來。

  三、體會詩境,感悟道理

  1、教師配樂誦讀,學生思考:作者是站在一個地方來觀察廬山的嗎?從哪裡可以看出來?

  2、學生回答:

  從“橫”、“側”、“遠”、“近”、“高”、“低”幾個字可以看出詩人每到一個地方都在仔細地觀察、欣賞。

  3、師:“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意思大家都瞭解,可是,誰能明白這種現象呢?請大家伸出自己的手掌,從正面和側面觀察一下,看看有什麼不同。學生照做,發現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事物會看到不同的模樣。教師引導學生明白該詩句的意思。

  4、學生想象“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畫面。

  5、分組討論下面幾個問題,然後交流:

  ⑴廬山到底是什麼樣的呢?為什麼始終看不出呢?

  ⑵從詩中你受到了什麼啟發?大家想想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⑶“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各不相。”你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一說。

  四、指導朗讀,背誦古詩

  1、師:這麼富有哲理的一首古詩,我們是不是應當把它背誦下來呢?背誦的訣竅就是多讀,在讀的時候,要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的朗讀方法。如詩中的“嶺、側、峰、低、各、同、山、目”要適當延長聲音;“遠近高低”都是重音,但也要讀出起伏;“真”、“只”要讀重音。

  2、分組競賽背誦古詩。

  3、抄寫古詩,提醒學生要書寫正確、規範。然後試著默寫課文。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9

  《題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詩。宋朝著名詩人蘇軾在遊覽廬山後採用敘事與說理相結合的方式,將自己的所看所感記在廬山西林寺的牆壁上,成為不朽的佳作。本設計對古詩的教學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主要教學程式如下:

  一、 談話與匯入

  1、 師生談話:大家都旅遊過哪些地方?

  2、 師板書:廬山,生跟讀兩遍。

  3、 請學生自己談談對廬山都知道些什麼。

  4、 師生共同觀看風光片《廬山》。

  5、 小組交流觀後的感受。

  6、 請學生用一個詞語描述一下廬山,並把詞語寫在黑板上。

  二、 初學與感知

  1、 廬山是歷史文化名勝。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詩人蘇軾花幾天時間遊覽廬

  山,對廬山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他感受頗多,在廬山西林寺的牆壁上寫下了一首詩。

  2、 多媒體出示西林寺的圖片和《題西林壁》這首詩,師配樂朗讀。

  3、 學生自由讀詩,要求讀準字音。

  4、 教音:嶺ling 峰feng 不識bushi 只緣zhiyuan

  5、 指名兩生和兩組讀。

  6、 認識“緣”字。

  ①請學生自己透過部首查字典來認識該字。

  ②完成填空:“緣”字用部首查字法查,應查____部首,再查___畫。第四筆是___,名稱是________,第五筆是___,名稱是______。

  ③多媒體演示“緣”字的書寫順序,學生再跟寫一遍。

  ④學生在自己紙上練寫“緣”字。

  7、 再讀全詩,要求讀流利。

  8、 學生練習後,小組比賽讀。

  9、 請學生把全詩分成兩部分,並說說理由。

  三、 理解與感悟

  (一)學習第一部分

  1、 齊讀一、二句詩。

  2、 自查字典,理解“嶺”“峰”的意思。

  3、 根據字典的解釋和自己的理解,在紙上畫出“嶺”“峰”,請兩生在黑板上

  畫。( 嶺: 峰: )

  4、 說說“嶺”“峰”的區別。

  5、 小組討論:同樣的山,為什麼有這樣的區別?( 因為觀看的角度不同 )

  6、 繼續討論:作者分別從哪些角度來觀看廬山的?

  7、 體會“橫看”“側”“遠近高低”的意思。

  8、 配合相應的風景圖片,完成填空:從左向右看,廬山是_________________;從上往下看,廬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從遠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___;從近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_______;從高處(山頂)看廬山,像___________________;從低處(山腳)看廬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在小組中交流這兩句詩的意思。

  (二)學習第二部分。

  1、 自讀。

  2、 同座討論,完成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之所以_______________,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指名學生自主選擇其中的一種句式來說。

  4、 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5、 想象一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6、 質疑。

  四、 朗讀與背誦

  1、 按自己的理解來讀讀這首詩,注意讀出感情。

  2、 請學生說說為什麼這樣讀,讀後評價。

  3、 提供四段背景音樂( ①古琴曲《高山流水》;②古箏曲《漁舟唱晚》;③二胡曲《二泉映月》;④江南絲竹《茉莉花》),學生自主選擇音樂,配樂朗讀。

  4、 學生個人或以小組為單位把這首詩根據自己熟悉、喜愛的曲調唱出來。

  五、 昇華與拓展

  1、 觀看成語故事片《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 說說觀後的感受。

  3、 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這個道理。

  4、 介紹有關廬山的詩:《望廬山瀑布》《登廬山》《廬山詩》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抓住關鍵詞句,讀中感悟,理解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完美思想感情。

  3.複習以前學過的古詩。

  二、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匯入

  同學們,你們以前學過那些古詩啊,還記得嗎?誰來背給大家聽聽?(學生踴躍背詩)

  2.讀題

  真不錯你們會背這麼多的古詩。今日我們來學習一首新古詩《題西林壁》(齊讀課題)

  3.解題

  你們明白嗎?《題西林壁》中的題是什麼意思?你是怎樣明白的?那麼整個題目的意思你明白嗎?(在西林寺的牆壁上題詩)

  4.介紹題壁詩

  (二)學習古詩

  1.過度

  是誰在西林寺的牆壁上題詩呢?(蘇軾)那我們一齊去欣賞一下蘇軾的這首題壁詩。

  2.自由讀詩

  3.讀完了這首古詩,你有什麼體會啊(自由說說)

  4.解讀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讀

  C.我們偉大是詩人是從那些方面來寫廬山的,請找出這句話中表示方位的字詞

  橫:正面;側:側面;遠、近、高、低

  D.從正面看到的廬山是怎樣樣的?側面呢?(展示課件)

  E.此時你們的心境是什麼樣的?

  F.廬山是如此雄偉、壯麗,你們能用自我的朗讀表達出來嗎?(自由讀指名讀)

  G.作者從不一樣的角度觀察,結果卻不一樣,你們有沒有碰到過這種事情啊,舉個例子說說。

  5.解讀第二句

  A.你們認為作者看清楚了廬山的真面目嗎?為什麼?

  B.出示第二句,解釋緣的意思。

  C.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D.是小結:我們看事情也一樣,要從不一樣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誦古詩

  1.自由讀

  2.指明背誦:不會背的能夠跟著輕聲的讀,會背的能夠輕聲的跟著背。

  3.齊背

  (四)拓展訓練

  1.複習: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描述廬山的古詩?

  2.課後自我找一找還有那些古詩是描述廬山的?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11

  一、教材簡析:

  《題西林壁》這是蘇軾遊廬山時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詩的頭兩句寫所見,概括敘述遊覽廬山的總體印象。“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強調因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後兩句寫所感,講了從看廬山的經歷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客觀、全面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區域性現象所迷惑。《題西林壁》這首詩重在說理,借物喻理,詩中有理。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瞭解詩句的意思。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學生解讀詩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

  透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把孩子們分成四組,每組排成一排,每個組員快速出列觀察隊形。先站在正面看,再站到側面看。

  2、每組派代表交流觀察到的結果,並說說為什麼會看到這樣的現象,由此得出站的角度不同,觀察到的結果也就不同的結論。

  3、老師順勢匯入:今天我們學的古詩也和觀察的角度有關係,這會是一首寫什麼的詩呢?齊讀課題。

  二、熟讀古詩,整體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課題的意思。老師簡介題壁詩。作者在西林寺的牆壁上會題些什麼呢?讓我們也跟隨大詩人一起去瀏覽一番,領略其中的滋味。

  2、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進行朗讀,也可以是全詩。練習後抽讀進行指導;師生輪流讀;男女生分別讀;全班朗讀。要求讀出自己的感受。

  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懂的地方,解決疑難點。

  三、啟發想象,理解詩意。

  1、讀“詩”百遍,其義自見。相信同學們對這首詩一定有了自己的瞭解和感受。剛才你們和詩人遊的是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的——廬山。還記得另外一個詩人也在瀏覽廬山之時,情不自禁地寫下了一首《望廬山瀑布》。還記得嗎?

  (齊背)

  2、兩個詩人一山一水,寫出了不同的意境。李白著重寫的是瀑布飛流直下的壯觀,蘇軾從——(引導學生說出橫、側、遠、近、高、低)各個角度寫了廬山的雄偉壯麗。你想從哪個角度來欣賞這巍峨挺拔的廬山呢?(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角度,師因勢出示相關圖片)

  3、站在這個角度,你看到的廬山是——(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見所想。)播放音樂,帶領學生進入情境,閉眼想象,用筆畫下腦海中呈現的景象,然後再全班交流。(分別從橫、側、遠、近、高、低不同角度想象。)

  4、師引導理解說出:橫向看到的廬山是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山嶺;側面看到的卻是高聳的山峰;(橫看到的是廬山的“長”,側看到的是廬山的“高”。)無論是從遠處眺望、近處細看,還是從高處俯瞰,低處仰望,廬山都呈現出它變化多姿的面貌,讓人不得不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產生共鳴,領悟道理。

  1、同是廬山,我們卻能看到那麼多千姿百態的景象,是因為我們“移步”,讓廬山“換形”。我們以前也學過一篇有“移步換形”效果的文章,是——《畫楊桃》。背誦“提起楊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有時候看起來真像個五角星。因此,當我們看見別的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麼角度看的。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我們這首《題西林壁》,也是要告訴大家—— 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們只看到片面的時候,不要忙著下結論,而是要客觀、全面地去觀察、去發現,才能真正地認識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這也是詩人在遊廬山後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訴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傳誦的千古名句。我們平時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正是此理。

  2、那如果我們要看清廬山的真面目,你們覺得要如何去看,才能完整地看清它的樣子呢?

  3、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時候,不管是看景,還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帶領學生在校園內以不同的角度觀察校園,再站到樓頂看全貌,感知“不識學校真面目,只緣身在校園中”。然後再讓學生舉例,也可老師舉例引導。

  五、課後拓展。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另外還有四首,同學們可以在課後繼續瞭解學習,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詩裡,還可以看到更多的廬山的美和詩人豐富的感情。

  材料補充:

  初入廬山國 登廬山懷李十使君渤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平湖浸山腳,雲峰對虛榭。

  自昔懷清賞,神遊杳靄間。 紅蕖紛欲落,白鳥時來下。

  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猶思隱居勝,亂石驚湍瀉。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

  可怪深山裡,無人識故侯。

  過廬山下 過圓通詩

  亂雲欲霾山,勢與飄風南。 石耳峰頭路接天,梵音堂下月臨泉。

  群儕相應和,勇往事驂驃。 此生初飲廬山水,他日徒參雪竇禪。

  可憐薈蔚中,時出紫翠嵐。 袖裡寶書猶未出,夢中飛蓋已先傳。

  雁沒失東嶺,龍騰出西龕。 何人更識嵇中散,野鶴昂藏未見仙。

  一時供坐笑,百態變立談。

  暴雨破坱圠,清飈掃渾涵。

  廓然歸何處,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數松雪,雙溪落天潭。

  雖雲默禱應,已有移文慚。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誦並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

  (三)、教學難點:

  體會含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四)、教學過程:

  一、揭題匯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山川秀美(背景圖),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遊歷祖國的名山大川時留下了千古佳句。今天,高老師就帶來了兩首古詩,一首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蘇軾的《題西林壁》,另一首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遊山西村》。

  二、自讀古詩,讀準字音

  你知道這兩首古詩是寫哪兒嗎?來,同學們,看著手中的書,自由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

  1.指導學生讀《題西林壁》題目,解題:題寫在廬山西林寺的牆壁上。

  2.學生讀《遊山西村》

  正音

  渾 豚 重

  三、學習《題西林壁》一、二句:

  1.讓我們隨著蘇軾來遊覽一下美麗的廬山吧!(配樂課件)教師有感情地朗讀。

  2.詩人從哪幾個角度來觀察廬山,請大家在書上圈圈畫畫。

  3.“橫看”是怎麼看?(課件,橫:①使物體成橫向。②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跟“豎”、“直”、“縱”相對。③縱橫雜亂。④漢字由左到右的筆形。)讓學生判斷選擇。

  4.從正面看,你看見了什麼?“嶺”是怎樣的呢?你能畫一畫嗎?這是怎樣的山嶺?(課件顯示連綿起伏的山嶺)指導讀“橫看成嶺”。

  5.從側面看,你看見了什麼?(課件)這是一座什麼樣的山峰?(陡峭)指導讀第一句。

  6.那麼,從遠處看廬山是怎樣的?(課件顯示遠近高低的圖片)從遠處看是隱天蔽日,從近處看是危崖險巖,從高處向低處俯瞰是幽谷深澗,從山下仰望則是重巒疊障,所以說是“遠近高低各不同”。

  7.(課件顯示六張廬山圖片)從不同的角度看,所見的形狀、姿態各不相同,讓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看看你能把廬山的美讀出來嗎?(個別讀,集體讀,配樂讀)真是百看不厭,越看越美呀!

  四、學習《題西林壁》三、四句:

  1.廬山究竟美在哪裡?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究竟看清楚了廬山的真面目嗎?他找到原因了嗎?

  2.是呀,之所以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_____,視野受到侷限。咱們還可以換個說法,因為_____,所以_____。

  3.是呀,作者為看不到廬山的真面目而嘆息,但他似乎又明白了點什麼?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後兩句詩。有的同學已經背出來了,誰來適一適?

  4.看山如此,看事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地多方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正應了那句老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五、學習《遊山西村》一、二句:

  1.學了《題西林壁》,我們既欣賞了美麗的風景,又明白了一些生活的哲理。(板書:賞景明理)下面我們隨著詩人陸游到山西村去看看、走走,想想又能悟出什麼道理呢?

  2.詩人陸游因為被朝廷罷官迴歸故里,途經山西村,他此時非常沮喪,非常鬱悶,鄉親們又是怎樣招待這位從遠方歸來的遊子呢?請讀讀一、二句。

  3、讀著讀著,你眼前彷彿看見了什麼?又彷彿聽見鄉親們說了些什麼?指導朗讀。

  六、學習《遊山西村》三、四句:

  1.受到鄉親們熱情款待的陸游心情豁然開朗。他騎上毛驢,流連於山水之間。山巒重重,水道彎彎,正懷疑____,突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麼?(課件顯示山重水複,柳暗花明)眼前柳綠花紅,又是一個美麗的小山村。

  2.眼前之景不正和陸游此時的心境相吻合嗎?被罷官的陸游本以為前途渺茫,陷入了困境,但是樸實的鄉親們卻給了他走出困境的信心。這份欣喜之情,你能讀出來嗎?(指導朗讀)

  3.在學習中,生活中,你有過和詩人相同的感受嗎?當你做一道應用題百思不得其解,正為此懊惱時,______。當你和小夥伴下棋,感覺無路可走,打算放棄時,______。

  七、配樂朗誦,感悟情境

  同樣的觸景生情,同樣的耐人尋味,讓我們隨著詩文再次來賞景明理。

  八、課外連結,拓展延伸

  其實,還有很多詩像這樣於寫景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有興趣的同學不妨在課後把它找來,讀一讀,背一背。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只緣身在最高層。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意,想象詩中所描述的景象。

  2、感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活力匯入

  我們以往學過唐代大詩人李白描述廬山的詩,《望廬山瀑布》誰願意給大家背一背,師指名背誦。這節課我們一齊來學習另一首描述廬山的詩《題西林壁》師板書課題

  誰來說一說題目的意思?題:書寫,壁:牆壁(石壁)

  誰介紹一下廬山的資料,課件出示

  詩簡單介紹作者蘇軾

  二、學習古詩,說詩意

  1、師範讀

  2、學生練讀

  3、詩糾正讀音

  4、藉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

  橫看:從正面看

  不識:看不清

  真面目:全貌

  緣:因為

  5、逐句理解詩意學生分組自學

  6、師指名學生說詩意,(全班交流)

  三、誦讀體會

  啟發討論1、為什麼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2、怎樣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呢?

  3、從這首詩中,你懂得了什麼道理?

  全班討論交流彙報

  四、鞏固應用

  1、練習背誦古詩

  2、默寫古詩

  五、總結學法

  讀詩句——說詩意——悟意境——吟誦詩

  六、作業

  背誦古詩和詩句的意思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嶺側——嶺

  遠近高低——各不一樣

  不識——真面目

  只緣——此山中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14

  教材分析:

  本節課教學資料屬於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二組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本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專題編排,教學資料都是關於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秘的。

  《題西林壁》公開課教學設計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是蘇軾在1084年遊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全詩不僅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並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貼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

  3、學會觀察的方法,樂於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

  教學重點、難點:想象詩歌描述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方法:熟讀、簡析、體情、自主學習。

  教學過程:

  一、活力匯入

  1、大家都旅遊過哪些地方

  (板書:廬山)(生跟讀兩遍。)

  2、請學生自我談談對廬山都明白些什麼(指名說)

  3、廬山是歷史文化名勝。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詩人蘇軾花幾天時間遊覽廬山,對廬山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他感受頗多,在廬山西林寺的牆壁上寫下了一首詩。這首詩就是:《題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課題(結合註釋理解題目意思)(板書:解詩題)

  2、你們瞭解蘇軾嗎(指名說)(板書:知作者)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此刻就讓我們一齊走進詩,請同學們大聲讀,等會教師要請一些同學來讀。(指名分行讀)

  強調嶺ling峰feng壁、緣,還有同學想讀嗎那就全班一齊讀吧!

  3、誰能說說詩句的意思請同學結合註釋或經過查字典,來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能夠打上“”。

  三、合作交流

  1、誰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說)此刻請同學們在小組中互相解決問題,看看哪個小組解決的又快又好!

  2、哪個小組能夠說說詩的意思

  3、(解釋第一句)明白嶺和峰的區別嗎(學生畫嶺和峰圖)

  4、弄懂了嗎那同桌互相說一說這一句的意思。

  5、那從遠處和近處看又有什麼不一樣嗎誰能說說這句的意思

  6、學完前兩句,你有什麼疑問(為什麼看廬山不一樣呢)

  7、答案就在詩中,快讀讀吧!誰明白原因了快來說說!

  8、“之所以...是因為......”句式練習說話,再倒過來說“因為......所以.......”

  9、誰能把整首詩的意思完整的說下來同桌先是著說說吧!(指名說)(板書:理詩句)

  10、說的真不錯,讓我們再來讀讀詩吧!

  四、拓展閱讀

  1、“從不一樣的角度觀察,結果就不一樣。”在生活中你遇到過這樣的情景嗎舉個例子說一說。(指名說)

  2、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當怎樣看(是隻看他缺點,以此評價他呢還是隻看他優點呢)要從不一樣解度看。

  3、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畫楊桃》,還記得課文講了一個什麼道理嗎。

  4、那你認為怎樣看才能看清楚廬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說)

  5、是呀!就像下象棋,圍觀的人總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這就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6、此刻就讓我們飽含感情,讀讀這首蘊涵深刻道理的詩吧!(齊讀)

  7、想試著背背嗎你能夠選擇獨自背或同桌背,看誰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們全班來一遍吧!已經會背的同學能夠合上書背,不會背的同學請你看書讀。(齊背)

  9、教師那裡還有幾首描述廬山的詩,請讀一讀吧!

  初入廬山

  蘇軾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遊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可怪深山裡,無人識故侯。

  登廬山懷李十使君渤

  蘇軾

  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平湖浸山腳,雲峰對虛榭。

  紅蕖紛欲落,白鳥時來下。猶思隱居勝,亂石驚湍瀉。

  10、古詩雖然學完了,可是教師期望下課後,同學們能收集、瞭解更多關於廬山的詩。

  教學反思:

  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詩句意思淺顯,學生看看註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學會“緣”字。2、背誦《題西林壁》。3、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資料、體會詩人富有哲理的詩句。教學重點難點則為:理解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句所蘊含的哲理,從中獲得啟示。針對我校學生特點和一些語文教師對古詩教學難以把握的情景,課前我設計的教案儘量簡潔、步驟清晰,以期給出一個能夠參考的操作模式:一、解詩題(結合註釋)二、知作者(包括必須程度的寫詩背景);三、理詩句(小組合作學習古詩,知大意,如利用字典、課後註釋來理解這首詩歌);四、明詩理(結合說實際和上學期課文《畫楊桃》理解,感悟道理:從不一樣角度觀察,結果是不一樣的)。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題西林壁》古詩。

  3、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4、體會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教學重點:

  1、藉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

  師:我們的祖國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由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讚頌祖國大好河山的佳作,你們都積累了那些有關這方面的古詩呢?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後,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二、初學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把不認識的自勾出來。

  指名讀。正音

  再來讀一遍,注意停頓。

  三、理解感悟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讀熟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師生共同概括:

  (一)、解詩題,知作者

  說一說這首詩題目的意思嗎?

  說說關於蘇軾的瞭解

  (二)、抓字眼,明詩意

  指名讀古詩。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麼在蘇軾的眼中會呈現出這麼多種形態呢?

  師:你們真是愛思考的好孩子。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著廬山……

  完成填空:從左向右看,廬山是_________;從上往下看,廬山是____________;從遠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_;從近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高處(山頂)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低處(山腳)看廬山,像___________。

  師:作者瀏覽了廬山,不只是看,而是細心觀察廬山的特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還用心去思考,你從哪看出來的

  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想象一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誦讀,悟詩情

  師:作者為什麼要描寫廬山?

  師:作者從多個角度,細緻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表達了他對廬山那讚美之情。你能不能用優美的語調把你對廬山的情感朗讀出來?

  生:用各種方法誦讀古詩提供背景音樂: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有一個地方卻很難讓人理解:蘇軾為什麼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了嗎?

  師: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麼收穫?從中悟出了一個什麼道理?

  師:總結,對於比較複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區域性的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板書)。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瞭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四、昇華與拓展

  1、觀看成語故事片《盲人摸象》。

  2、說說觀後的感受。

  3、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這個道理。

  五、想象成詩人,多種形式背誦古詩。

  教學總結:

  《題西林壁》這是蘇軾在1084年遊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峰怪穴,流泉飛瀑山亭雲閣,氣象萬千,不可勝數。前兩行詩寫詩人在廬山漫遊,覺得峰迴路轉,目不暇接。廬山究竟美在哪裡?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為什麼呢?在三四行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的真面目,只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區域性,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看,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課前,我佈置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有關於題壁詩的,有關於蘇軾生平的,還有蘇軾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課前預習的資料查閱,讓他們更全面地瞭解了詩歌的背景、相關的內容,更有助於詩歌學習。在學習這首詩時,我先讓學生回想我們學古詩的方法:

  1、解詩題,知作者。

  2、初讀詩,正字音。

  3、再讀詩,清節奏。

  4、抓字眼,明詩意。

  5、多誦讀,悟詩情。

  然後安排學生先自主學習,藉助有關資料和書上的註釋,自己去讀,去理解詩所表達的意思。接著在全班交流,走進廬山,感受那裡的高山峻峰,想象詩人當年在廬山寫下這首詩時的情景。在指導學生朗讀古詩時,可以是齊誦、輪誦、唱誦或表演讀,形式多樣,重在讀出理解,讀出感受。

  有了這些奠定後,我們就要直奔本課的重難點,即引導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經師生討論,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區域性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你還發現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會看見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學生談及如人的立場不一樣,所以評定一個人是好是壞的結果也不一樣;犯錯誤時,自己往往不能發現,總是當別人指出後方才醒悟等等。

  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1、由於學生感悟很多,所以預設的拓展的內容沒有出示;雖然力求關注每位學生,設計了多樣化評價、解說式評價、引導性評價等評價方式,但真正到了課堂上,還是覺得不盡完美。

  2、在處理教學難點時,有點急於求成。在前兩句詩歌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基本明白“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但要他們談談學習古詩後有什麼啟發時,學生思維轉不過來,於是我直接點撥,沒有給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機會(心裡擔心著時間所剩無幾了)。其實,應該給學生充分思考、討論的時間,最後的拓展閱讀完不成的話,可以放到課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