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陶淵明> 《陶淵明飲酒》原文及翻譯 集錦8篇

《陶淵明飲酒》原文及翻譯

《陶淵明飲酒》原文及翻譯 集錦8篇

《陶淵明飲酒》原文及翻譯 1

  陶淵明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註釋】:

  1. [結廬]:構築房舍。結,建造、構築。廬,簡陋的房屋。 在這裡意為“居住”

  2. [人境]人世間。

  3.「問君」二句:設為問答之辭,意謂思想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淵明自謂。

  4. [何能爾]為什麼能夠這樣。爾,如此、這樣。

  5.「山氣」二句:意謂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

  6.「此中」二句:意思是:這裡面蘊藏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明,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此中,此時此地的情境,指山中景象,也指隱逸生活。

  7.[見]通常讀作xiàn,但有時也被人讀作jiàn。(學術界仍無確切定論,但大部分學者認為xiàn更好,彷彿南山出現在眼前。如:風吹草低見牛羊。)

  8.[悠然]自得的樣子。

  9.[南山]泛指山峰。一說指柴桑(今江西九江)以南的廬山。

  10.[日夕]傍晚。

  11.[相與還]相伴而歸。

  12.[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辨,辨識。

  13.[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鬧聲。指沒有世俗的交往。

  14.[心遠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心高志遠,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

  15.[佳]美好。

  16.[山氣]指山中景象、氣息。

  17.[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義。

  18.[言]名詞作動詞,用言語表達。

  【作者簡介】:陶淵明簡介歷代名家評陶淵明。

  【翻譯】:

  生活在人間,卻沒有車馬的囂喧。你問我何能如此,心靈清遠,地自靜偏。採摘菊花在東籬之下,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人眼簾。山氣氤氳,夕陽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飛鳥,結著伴兒歸還。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達,欲要說明,卻又忘記了語言。

  【翻譯二】: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牆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迴翔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有人生的真義,我該怎樣表達內中深奧!

  【朗讀節奏劃分】:

  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寫作背景】:

  陶淵明是東晉開國元勳陶侃的後代。只是到了他這一代,這個家族已經衰落了。他也斷斷續續做了一陣官,無奈靠山不硬,脾氣卻分外高傲,玩不來官場中鑽營取巧的一套,終於回家鄉當隱士去了。《飲酒》詩一組二十首,就是歸隱之初寫的,大抵表述醉中的樂趣和對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簡析】:

  《飲酒》組詩共二十首,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詩表現了陶淵明歸隱田園後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讀者喜愛它,不僅僅因為它語言淺近,結構巧妙,寫景如畫,意境高遠,還由於它所蘊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反對"心為行役"的"物化".詩的前四句袒露了詩人能夠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遠地自偏",後六句寫隱逸生活的樂趣,表現了詩人棄官歸田後遠離塵世,醉心田園的情志,這其中既有不滿現實,潔身自好的一面,同時也流露出迴避矛盾,與世無爭的消極情緒。

《陶淵明飲酒》原文及翻譯 2

  魏晉陶淵明

  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竟抱固窮節,飢寒飽所更。

  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

  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

  譯文

  自小不同人交往,一心愛好在六經。

  行年漸至四十歲,長久隱居無所成。

  最終抱定固窮節,飽受飢餓與冷。

  屋風淒厲,荒草掩沒前院庭。

  披衣坐守漫長夜,盼望晨雞叫天明。

  沒有知音在身邊,向誰傾訴我衷情。

  註釋

  罕人事:很少有世俗上的.交往。遊好:遊心,愛好。六經:六種儒家經典,指《詩》、《書》、《易》、《禮》、《樂》、《春秋》。這裡泛指古代的經籍。

  行行:不停地走,比喻時光流逝。向:接近。不惑:指四十歲。淹留:久留,指隱退無成:指在功名事業上無所成就。

  竟:最終。抱:持,堅持。固窮節:窮困時固守節操,意即寧可窮困而不改其志。飽:飽經,飽受。更:經歷。

  弊廬:破舊的房屋。交:接。悲風:淒厲的風。沒:掩沒,覆蓋。庭:庭院。

  “披褐”二句:表現寒夜飢寒交迫的窘狀,即《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詩中所說“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之意。

  孟公:東漢劉龔,字孟公。皇甫謐《高士傳》載:“張仲蔚,平陵人。好詩賦,常居貧素,所處蓬蒿沒人。時人莫識,惟劉龔知之。”陶淵明在這裡是以張仲蔚自比,但是慨嘆陶淵明卻沒有劉龔那樣的知音。翳(yì):遮蔽,隱沒。此處有“鬱悶”之意。

《陶淵明飲酒》原文及翻譯 3

  飲酒·其一

  魏晉 陶淵明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

  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

  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

  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

  譯文

  衰榮沒有固定在,彼此相互的。

  邵先生瓜田中,難道像東陵時!

  寒暑有代謝,人的思想總是這樣。

  樂觀的人明白他會,我將不再懷疑。

  忽然給一杯酒,日夕暢飲著。

  註釋

  衰榮:這裡是用植物的衰敗與繁榮來比喻人生的衰與盛、禍與福。無定在:無定數,變化不定。更:更替,交替。共之:都是如此。

  邵生:邵平,秦時為東陵侯,秦亡後為平民,因家貧而種瓜於長安城東,前後處境截然不同。

  代謝:更替變化。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規律。每:每每,即常常。茲:此。

  達人:通達事理的人,達觀的人。會:指理之所在。逝:離去,指隱居獨處。

  忽:儘快。筋:指酒杯。持:拿著。

《陶淵明飲酒》原文及翻譯 4

  原文:

  飲酒·幽蘭生前庭

  幽蘭生前庭,含燻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

  譯文:

  幽蘭生長在前庭,含香等待沐清風。清風輕快習習至,雜草香蘭自分明。

  前行迷失我舊途,順應自然或可通。既然醒悟應歸去,當心鳥盡棄良弓。

  註釋:

  (1)這首詩以幽蘭自喻,以蕭艾喻世俗,表現自己清高芳潔的品性。詩末以“鳥盡廢良弓”的典故,說明自己的歸隱之由,寓有深刻的政治含義。

  (2)薰:香氣。

  (3)脫然:輕快的樣子。蕭艾:指雜草。屈原《離騷》:“何昔日之芳草兮,今

  直為此蕭艾也。”

  (4)行行:走著不停。失:迷失。故路:舊路,指隱居守節。“失故路”指出仕。任道:順應自然之道。

  (5)鳥盡廢良弓:《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蜚(飛)鳥盡,良弓藏。”比喻統治者於功成後

  廢棄或殺害給他出過力的人。

  賞析:

  作品賞析

  其十七(1)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2)。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3)。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4)。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5)。[註釋](1)這首詩以幽蘭自喻,以蕭艾喻世俗,表現自己清高芳潔的品性。詩未以“鳥盡廢良弓”的典故,說明自己的歸隱之由,寓有深刻的政治含義。(2)薰:香氣。(3)脫然:輕快的樣子。蕭艾:指雜草。屈原《離騷》:“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4)行行:走著不停。失:迷失。故路:舊路,指隱居守節。“失故路”指出仕。任道:順應自然之道。(5)鳥盡廢良弓:《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蜚(飛)鳥盡,良弓藏。”比喻統治者於功成後廢棄或殺害給他出過力的人。

《陶淵明飲酒》原文及翻譯 5

  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譯文: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牆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迴翔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有人生的真義,我該怎樣表達內中深奧!

  賞析

  陶淵明的《飲酒》組詩共有20首,這組詩並不是酒後遣興之作,而是陶淵明借酒為題,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為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境下借醉酒來逃避迫害。他在《飲酒》第二十首中寫道“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可見其用心的良苦。這裡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這首詩以情為主,融情入景,寫出了陶淵明歸隱田園後生活悠閒自得的心境。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陶淵明擺脫塵俗煩擾後的感受,表現了陶淵明鄙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後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陶淵明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陶淵明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寫陶淵明雖然居住在汙濁的人世間,卻不受塵俗的煩擾。“車馬喧”,正是官場上你爭我奪、互相傾軋、奔走鑽營的各種醜態的寫照。但是,陶淵明“結廬的人境”,並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麼會聽不到車馬的喧鬧呢?陶淵明好像領會了讀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個設問句“問君何能爾”,然後自己回答“心遠地自偏”。只要思想上遠離了那些達官貴人們的車馬喧囂,其他方面也自然地與他們沒有糾纏了。這四句,包含著精闢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淨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心遠”一詞,反映了陶淵明超塵脫俗,毫無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有了“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會悠閒地在籬下采菊,抬頭見山,是那樣地怡然自得,那樣地超凡脫俗!這兩句以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陶淵明的閒適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說明陶淵明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蘇東坡對這兩句頗為稱道:“採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見”字也用得極妙,“見”是無意中的偶見,南山的美景正好與採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種忘機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麼勝景,致使陶淵明如此讚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也是陶淵明無意中看見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黃昏景色中,飛鳥結伴飛返山林,萬物自由自在,適性而動,正像陶淵明擺脫官場束縛,悠然自在,陶淵明在這裡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諦。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從這大自然的飛鳥、南山、夕陽、秋菊中悟出了什麼真意呢?是萬物運轉、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則嗎?是對遠古純樸自足的理想社會的嚮往嗎?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嗎?是直率真摯的品格嗎?陶淵明都沒有明確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問題,讓讀者去思考,而他則“欲辨己忘言”。如果結合前面“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來理解,“真意”我們可以理解為人生的真正意義,那就是人生不應該汲汲於名利,不應該被官場的齷齪玷汙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應該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賞大自然的無限清新和生機勃勃!當然,這個“真意”的內涵很大,作者沒有全部說出來,也無須說出來,這兩句哲理性的小結給讀者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想象餘地,令人回味無窮。

  全詩以平易樸素的語言寫景抒情敘理,形式和內容達到高度的統一,無論是寫南山傍晚美景,還是或抒歸隱的悠然自得之情,或敘田居的怡然之樂,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於情趣,又饒有理趣。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那樣景、情、理交融於一體的名句不用說,就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這樣的句子,雖出語平淡,樸素自然,卻也寄情深長,託意高遠,蘊理雋永,耐人咀嚼,有無窮的理趣和情趣。

《陶淵明飲酒》原文及翻譯 6

  飲酒

  作者: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註釋

  1.[結廬在人境]:構築房舍。結,建造、構築。廬,簡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問君」二句:設為問答之辭,意謂思想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淵明自謂。

  3.[爾]如此、這樣。

  4.「山氣」二句:意謂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5.「此中」二句:意謂此中含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如何用語言表達。

  6.[見]通常讀作xiàn,但有時也被人讀作jiàn。(學術界仍無確切定論,但大部分學者認為xiàn更好,彷彿南山出現在眼前。如:風吹草低見牛羊)

  7.[悠然]自得的樣子。南山:指廬山。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

  8.[日夕]傍晚

  9.[相與]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辨,辨識。

  11.[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鬧聲。指沒有世俗的交往。

  12.[心遠]心遠遠地超脫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氣]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義。

  16.[言]名詞作動詞,用言語表達。

  翻譯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路,然而沒有煩神去應酬車馬的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籬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無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迴歸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裡有人生的真義,已經無需多言。

《陶淵明飲酒》原文及翻譯 7

  飲酒

  詩人: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氣息與傍晚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

  這裡面蘊含著人生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註釋

  (1)結廬:建造住宅,這裡指居住意思。

  (2)車馬喧:指世俗交往喧擾。

  (3)君:指詩人自己。

  (4)何能爾:為什麼能這樣。 爾:如此、這樣。

  (5)悠然:自得樣子。

  (6)見:看見(讀jiàn),動詞。

  (7)南山:泛指山峰,一說指廬山。

  (8)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9)相與還:結伴而歸。

  賞析

  表達了詩人厭倦官場腐敗,決心歸隱田園,超脫世俗追求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生命價值,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與不安之中。而社會總是有一套公認價值標準,多數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依據。拿陶淵明時代來說,權力、地位、名譽,就是主要價值尺度。但陶淵明透過自己經歷,已經深深地懂得:要得到這一切,必須費盡心機去鑽營、去爭奪,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雲覆雨,都是少不了。在這裡沒有什麼尊嚴可說。他既然心甘情願從官場中退出來,就必須對社會公認價值尺度加以否定,並給自己生命存在找到新解釋。

  這詩前四句就是表現一種避世態度,也就是對權位、名利否定。開頭說,自己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喧鬧。所謂“車馬喧”是指有地位人家門庭若市情景。陶淵明說來也是貴族後代,但他跟那些沉浮於俗世中人們卻沒有什麼來往,門前冷寂得很。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問:你怎麼能做到這樣?而後就歸結到這四句核心——“心遠地自偏”。精神上已經對這爭名奪利世界採取疏遠、超脫、漠然態度,所住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心遠”是對社會生活軌道脫離,必然導致與奔逐於這一軌道上人群脫離。

  那麼,排斥了社會價值尺度,人從什麼地方建立生存基點呢?這就牽涉到陶淵明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叫作“自然哲學”,它一方面強調自耕自食、儉樸寡慾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視人與自然統一與與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關係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是,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精神主體,都是面對著整個自然與宇宙而存在。從本源上說,人生命是自然一部分,只是由於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在虛幻、毫無真實價值權位、名利中競爭、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滿了一得一失喜憂無常焦慮與矛盾。因而,完美生命,只能在歸復自然中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在詩裡,就變成論文了;真正詩,是要透過形象來表現。所以接著四句,詩人還是寫人物活動與自然景觀,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中寫到,自己在庭園中隨意地採摘菊花,無意中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會。“悠然見南山”,這“悠然”既是人清淡而閒適狀態,也是山靜穆而自在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間,有一種共同旋律從人心與山峰中同時發出,融合成一支輕盈樂曲。所見南山,飄繞著一層若有若無嵐氣,在夕陽照耀下,顯出不可名狀美,而成群鳥兒,正結伴向山中飛回。這就是自然平靜與完美,它不會像世俗中人那樣焦慮不安,那樣拼命追求生命以外東西。詩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完美境界。

  最後二句,是全詩總結:在這裡可以領悟到生命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語言來表達。實際意思,是說人與自然與諧,根本上是生命感受,邏輯語言不足以表現它微妙與整體性。

  陶淵明詩,大多在字面上寫得很淺,好象很容易懂;內蘊卻很深,需要反覆體會。對於少年人來說,有許多東西恐怕要等生活經歷豐富了以後才能真正懂得。

  開頭四句,以具體生活體驗,用一問一答形式,揭示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很有理趣生活現象——“心遠地自偏”。“採菊”四句,即由“心遠地自偏”生出,言東籬採菊,在無意中偶然得見南山,於是目注心搖,又為南山傍晚時出現絢麗景色所吸引。結廬人境,而採菊東籬;身在東籬,而又神馳南山,全篇主旨總在顯示“心遠”二字。最後兩句所說“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謂“真意”,其實就是這種“心運”所帶來任真自得生活意趣;所謂“忘言”,就是在陶淵明看來,世間總有那麼一些趨炎附勢,同流合汙人是無法體驗到這種生活理趣!

《陶淵明飲酒》原文及翻譯 8

  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譯: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

  這裡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註釋:

  結廬:建造住宅,這裡指居住的意思。

  車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擾。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爾:為什麼能這樣。爾:如此、這樣。

  悠然:自得的樣子。

  見:看見(讀jiàn),動詞。

  南山:泛指山峰,一說指廬山。

  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相與還:結伴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