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陶淵明> 陶淵明《閒情賦並序》原文與譯文

陶淵明《閒情賦並序》原文與譯文

陶淵明《閒情賦並序》原文與譯文

  (序文)

  初,張衡作《定情賦》,邕作《靜情賦》,檢逸辭而宗泊,始則蕩以思慮,而終歸閒正。將以抑流之邪心,諒有助於諷諫。綴文之士,奕代繼作;因並觸類,廣其辭義。餘園閭多暇,復染翰為之;雖文妙不足,庶不謬作者之意乎。

  譯文:

  從前,張衡寫過一篇《定情賦》,邕寫過一篇《靜情賦》,從此寫愛情的辭賦就以恬淡寡欲為宗旨,二賦開頭情如潮水奔湧,到最後又風平浪靜。用禮法抑制放蕩的邪念,想來也是有助於委婉的批評,以此諷喻時弊、因事勸諫。寫言情賦的文人們,代代相傳,佳作連篇,都是觸類旁通,情思的辭義被他們發揮的淋漓盡致。我在田舍隱居多有空閒時間,也來提筆揮毫寫成一篇,雖然自己的才華妙思可能比不上前人精妙,但絕不會違背自己的創作意圖! 【注:原文意思是:大不會違背那些前輩的創作宗旨吧!駱駝譯文將原文的委婉謙說的潛在含義意譯出來。古文裡的“作者”一詞並非指自己,而是指上文所指的那些寫言情賦的作家】

  (正文)

  夫何瑰逸之令姿,獨曠世以秀群。表傾城之豔色,期有德於傳聞。佩鳴玉以比潔,齊幽蘭以爭芬。淡柔情於俗內,負雅志於高雲。悲晨之易夕,感人生之長勤;同一盡於百年,何歡寡而愁殷!朱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纖指之餘好,皓袖之繽紛。瞬美目以流,含言笑而不分。曲調將半,景落西軒。悲商叩林,白雲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鳴弦。神儀嫵媚,舉止詳妍。激清音以感餘,願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結誓,懼冒禮之為愆;待鳳鳥以致辭,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寧,魂須臾而九遷:願在衣而為領,承華首之餘芳;悲羅襟之宵離,怨秋夜之未央!願在裳而為帶,束窈窕之纖身;嗟溫涼之異氣,或脫故而服新!願在發而為澤,刷玄於頹肩;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而枯煎!願在眉而為黛,隨視以閒揚;悲脂粉之尚鮮,或取毀於華妝!願在莞而為席,安弱體於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經年而見求!願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節,空委棄於床前!願在晝而為影,常依形而西東;悲高樹之多蔭,慨有時而不同!願在夜而為燭,照玉容於兩;悲扶桑之舒光,奄滅景而藏明!願在竹而為扇,含悽飆於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顧襟袖以緬!願在木而為桐,作膝上之鳴琴;悲樂極而哀來,終推我而輟音!考所願而必違,徒契契以苦心。擁勞情而罔訴,步容與於南林。棲木蘭之遺露,青松之餘陰。儻行行之有,交欣懼於中襟;竟寂寞而無見,獨(絹去補忄或可與狷通?)想以空尋。斂輕以復路,夕陽而流嘆。步徙倚以忘趣,色慘慘而就寒。葉以去條,氣悽悽而就寒,日負影以偕沒,月媚景於雲端。鳥悽聲以孤歸,獸索偶而不還。悼當年之晚暮,恨茲歲之慾殫。思宵夢以從之,神飄飄而不安;若憑舟之失,譬緣崖而無攀。於時畢昴盈軒,北風悽悽,炯炯(本作忄旁,從辭海,通)不寐,眾念徘徊。起攝帶以侍晨,霜於素階。雞斂翅而未鳴,笛流遠以清哀;始妙密以閒和,終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茲,託行雲以送懷;行雲逝而無語,時奄冉而就過。徒勤思而自悲,終阻山而滯河。迎清風以怯累,寄弱志於歸波。尤「草」之為會,誦「召南」之餘歌。坦萬慮以存誠,憩遙情於八遐。

  正文譯:

  啊!她的綽約風姿是多麼瑰麗飄逸呀!她真是一個超凡脫俗的絕代佳人;她外在的美貌可謂傾城傾國,她內在的品德譽滿天下。她純潔的好比那佩戴的美玉,芳香可與那高雅的幽蘭美。她柔情似水卻不流俗,她志趣高雅如懷彩雲;可嘆朝陽西落時光易逝,可嘆人生在世幾多辛勞;人的壽命都不過百年,為什麼歡樂太少憂愁很多呢?她揭開紅色的幔帳端端正坐,彈奏起清幽的琴曲自娛自樂。撥動琴絃的芊芊玉指優美動人,潔白的衣袖也隨之上下飛舞。她美目流波左右顧盼,似含笑似呢喃很難分辨。曲子演奏到一半,夕陽斜照進西窗,悲涼的秋聲叩擊著林木,白雲戀戀地依偎在山頂。佳人時而仰望天空,時而低頭彈出急促的高潮旋律。她的神情儀態嫵媚可愛,一舉一動都顯得安詳美麗。她的琴音深深打動了我的心,好想和她親近促膝交談,打算親自和她結下盟誓,又害怕唐突失禮鑄成大錯;要等待鳳凰或青鳥替我傳遞愛意。又擔心別人搶在我前面。心神不寧猶豫不決,片刻間我的魂魄好多次飛到她的身邊。

  我願化作佳人的衣領,去承受她玉容的芳香;可惜她夜寢時會脫掉衣裳,我只有抱怨漫長的秋夜。

  我願化作佳人的裙帶,去抱住她嬌媚的腰肢;可嘆秋天的天氣冷熱多變,她會脫下舊衣更換新裝。

  我願化作佳人的髮油,去滋潤她溜肩的秀髮,可惜她免不了要常常洗滌,我卻在沸水裡經受熬煎。

  我願化作佳人的粉黛,隨著她張合的眼睛起舞,可她的胭脂必須保持新鮮,重新化妝又把我毀掉。

  我願化作佳人的竹蓆,讓她三秋都躺在我身上;可惱冬天又被皮褥子替代,要等到來年才用的上。

  我願化作佳人的繡鞋,緊緊貼住她雪白的腳丫,而她總會有休息的時候,我又被脫掉扔在她床下。

  我願化作佳人的影子,伴隨她始終形影不離,當她走到高高的大樹下,我又被樹蔭無情地吞沒。

  我願化作佳人的燭光,夜半在堂柱間照亮她的嬌容;可悲太陽昇起的時候,我又被她倉促間吹滅。

  我願化作佳人的竹扇,為她煽起爽身的涼風;可恨白露霜降天氣轉涼,我又不得不離開她的衣袖。

  我願化作一塊快桐木,被製成她膝上的瑤琴,可當她心情煩的時候,終究會把我推開懶得再彈。

  想來想去我的心願都不能實現,只能獨自苦苦的把她思戀。

  滿懷失戀的情緒無人訴說,暫且獨自徘徊在南林中。棲留在木蘭花的殘露裡,隱蔽在青松的樹蔭下;渴望能在她散步時巧遇相見。相遇的興奮和失望的擔憂交織在心中,終於沒能見到她令人多麼寂寞,只是我單相思白費心機罷了。提起衣襟順原路返回,凝望著落日長吁短嘆;流連彷徨中不知該向哪兒去,一幅面容悽苦神情沮喪的樣子。

  樹葉沙沙的從枝條上飄落,天氣悽清越來越冷,太陽帶著它的光彩一同沉沒了,皎潔的月亮遊動在雲間。失群的鳥兒悽切的哭叫著,獨行的野獸急切的尋找伴侶。可嘆我風華壯年快要過去,可恨這一年時光又白白的流逝,只能在夢裡盼望著與她相依相隨。失魂落魄,憂思漫漫,像坐在丟失了雙槳的小船上,又像在爬懸崖峭壁無處攀援。

  此刻窗外的天空群星,北風淒厲的呼嘯,瞪著雙眼怎麼也睡不著,萬般思緒在心裡盤旋。起身穿衣等待天明,石階上的寒霜閃閃發亮,打鳴的公雞還沒有抖動翅膀,遠處傳來悽清哀婉的笛聲,開始的聲音細密平緩,後來變得高亢而悲哀;我猜想佳人就在附近,託行雲傳遞我的思慕之情,行雲一語不發默默的飄去,轉眼間一片不見。可憐我徒勞相思苦苦思念,她和我終究是阻隔著高山帶河。

  讓清風吹散心裡的纏綿相思,一顆疲憊的心也該歸航了。如果我們真能邂逅相會,理應共唱《詩經》的《草》詩篇,高聲朗誦《詩經》的《召南》情歌。公開心底的秘密我還要珍藏赤誠的愛,讓那純真的愛馳騁在八荒極遠的天地之間。

  小注:《草》和《召南》都是詩經裡的篇章,《草》的內容是男女間的約會.《召南》的內容是男女間的互守禮節。

  題解:

  以愛情為題材的作品,陶淵明集中唯此一篇。賦中刻畫了一個曠世獨秀、品德高尚的美女形象;接著以十願淋漓盡致的抒發了對她的熱烈思慕之情;最後,表示絕不做有違心志的苟合,而要屏出萬眾思慮,使情感超越塵俗,自由馳騁,並以迴歸禮儀作結。

  陶淵明這篇賦作的寫作時間,一說是他年輕時的作品,一說大約完成於作者任職或歸隱期間。

  關於這篇賦作的主旨和作用,歷來眾說紛紜,褒貶不一。

  南朝.梁 蕭統《陶淵明集序》裡說此賦是陶集中的“白璧微瑕”;他認為陶淵明一生高尚其志,耿介清脫,大不必寫出如此兒女私情之作。

  宋蘇軾則認為此賦做到了《國風》那樣“好色而不淫,合乎風騷之旨。”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曾指出:“此賦愛情自由的大膽,《文選》不收陶潛此賦掩去了他也是一個既取民間《子夜歌》意,而又拒以聖道的遇士”。

  周勳初、許結認為在陶淵明一生中,出仕與歸隱的矛盾長期曲折的纏繞著他的心靈,是他在尋求解脫只是又往往陷入不可能解脫之中。《閒情賦》正是這種矛盾心態的藝術寫照。這是一篇神采豐盈,旨趣深,文情並茂的抒情詠志的賦章,充滿上下求索之意。

  錢書先生對鍾在《詩品》中將陶潛屈居“中品”,就不以為然:“竊謂屈陶潛、鮑照居中品,魏武居下品,最遭後世非議。”他譴責說:“於陶潛均非知音。”而錢先生對昭明太子的《陶淵明集·序》首推陶潛“文章不群超類”,則大加讚賞,說蕭統衡文具眼,邁輩流之上,得風會之先。又或月旦文苑,未可識英雄於風塵草澤之中,相騏於牡驪黃以外,而能於藝事之全體大用,高矚周覽,冀結所在,談言微中,諸後世,其論不刊(即無須修削不可磨滅之謂)。(《管錐編》四,第393頁)

  錢先生在點評《五柳先生傳》時說:一個“不”字乃全文眼目。“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氏,不慕榮利,不求甚解,家貧不能恆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風日,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一口氣說了九個“不”字,即示狷者之有所不為。豈作自傳而並不曉己之姓名籍貫哉?激於世之賣聲名、誇門第者而破除之爾。(《管錐編》四第25頁)當今流行“我祖某姓俺乃幾十幾代孫”,“比你們闊多了”之類炫耀,似乎可以休矣。

  但錢先生對蕭統說的:“白璧微瑕,惟有《閒情》一賦”之論,卻持反對態度。

  他說:瞬美目以流,含言笑而不分。意思是漂亮的目光,好像說話,眼眉飛動,又似有愛意或好感。錢先生說:陶潛以前,未見有此刻畫,莎士比亞劇(即《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女角雲:“咄咄!若人眼中、頰上、唇邊莫不欲言,即其足亦解語”。這就是今人常說的“會說話的眼睛”;愚以為,此乃心為情本,眼是心媒,飛眼擲心,魂與色授之情狀也。

  據袁行考證,《閒情賦》乃淵明十九歲時所作。這首情詩之所以婉轉動人,錢先生自有他獨特的見解:詩中有十願,我願當你的衣領、衣帶、發膏、眉筆、佩環、繡鞋……但可惜啊,這些總有離開你的時刻。十個美好的想像,終難長好常圓,顯示世界終歸有缺陷,十“願”適成十悲。錢先生說:更透一層,禪家所謂“下轉語”也。

  喬羽作詞的《思念》,之所以打動人心傳唱不衰,秘密就在於:突然見面的驚喜,轉瞬之間便化作分手的悲哀。這就是“下轉語”的感情辯證法。人一生本來就是悲喜交集的.複雜糾集,一首情詩不過是將他們加以辯證地濃縮罷了。當今歌詞創作之大弊,喜則瘋狂妄,悲則抽嗒哀嗥,這叫做感情的便溺,實不足取也。

  錢書喜愛引用梅堯臣《讀邵不疑》的名句:“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但這與當今紅得獲大獎的一派,以口水冒充平淡迥異,鬧劇醜聞,不值一提。“好詩如靈丹,不雜葷腸。大巧謝雕琢,至剛反摧藏”。(《談藝錄》上第349頁)錢先生把高周攬人生,與藝術上藏奇崛於沖淡,寓哀傷於歡樂之中的詩詞創作方法聯絡起來,稱之為“嗜好矛盾律”;姑且錄之,聊供參考耳。

  賞文摘1:

  全賦徵文可分為三段。

  第一段描寫自己想象中女子的品德儀容之美和自己的嚮往愛慕之情。即將作者情志人格化、形象化,描寫出一位外貌美豔、品行高尚,情感豐富、舉止優雅的女子。她的“令姿”、“柔情”、“美德”、“雅態”既是作者的自喻,也是其美好的追求和嚮往。

  第二段用一連串暗示性的比喻,表現對愛情的追求的熱烈幻想,以及對愛情失意的擔心。這一段中的“十願”描繪貫通著熾熱的感情,橫陳了不平的機遇,每一追求均以“願”字寫出來,表現情之堅貞,委婉隱忍,然而每一願字又以“悲”字作結,表現的正是人生坎坷、壯志未酬的情懷。

  第三段集中寫愛情追求中的猶豫不決和流連悵惘的矛盾心情。最後用“發乎情止於禮”的思想來解脫苦悶,使愛情歸於閒情閉止。這一段表現了作者一切希望皆成了泡影,回首往事,既感情五彩繽紛,又覺朔漠淒涼,於此夜不能寐,眾態徘徊的迷惘中,以防閒之意結束全賦。

  結尾六句的正文由對作者寫作主旨的不同理解,呈現多種譯法。例如:讓早晨的清風除去我心靈的疲憊吧,把思念寄託于歸向大海的青波。

  魯迅先生從陶淵明此篇作品中表現的突破封建禮教束縛的角度,風趣的加以稱讚、欣賞,說“那些胡思亂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膽的”。

  此賦雖然有模仿曹植《洛神賦》的痕跡,但在結構上並不雷同,尤其是當中的十願,語言清新,設想奇特,體現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思想風格,表現了作者極大的創造才華與能力。此外,賦作對人物的心理刻畫也細緻入微,十分生動傳神,並能巧妙地以景物襯托穿插其間,造成一種濃厚的抒情氣氛,堪稱抒情小賦的傑作。

  賞文摘2:

  《閒情賦》,也可以叫"十願",在《陶淵明集》中別具一格,賦中描寫了一位作者日夜懸想的絕色佳人,幻想與她日夜相處,形影不離,甚至變成各種器物,附著在這美人身上。他的詩歌,他的小賦並非渾身恬淡靜穆,雖然有金剛怒目式的作品,也有對愛情的追求。

  至於是不是愛情,觀點不一。《東山草堂陶詩箋》卷5說:“其賦中‘願在衣而為領’十段,正脫胎《同聲歌》中‘莞覃衾幄’等語意,而吳競《樂府題解》所謂‘喻當時七君子事君之心’是也。《詩》曰:‘雲誰之思,西方美人。’朱子謂‘託言以指西周之盛王’,如《離騷》‘怨美人之遲暮’,亦以美人目其君也。此賦正用此體。”其意思是說,此賦是寄寓政治抱負的作品。但此說顯得牽強附會,雖然描寫了美人,但並非美人一定是寄寓盛君而言的。

  這篇小賦確鑿是為愛情而作的。其理由有三,其一,他本人在序中說:“初,張衡作《定情賦》,邕作《靜情賦》,檢逸辭而宗泊,始則蕩以思慮,而終歸閒正;將以抑流之邪心,諒有助天鳳諫。綴文之士,奕代繼作,並因觸類,廣其辭義。”他是繼續張衡、邕之作而作,仍是抒情之作。其二,俞文豹《吹劍四錄》、張宗祥《吹劍錄全編》第107頁也這樣論述:“張衡作《定情賦》,邕作《靜情賦》,淵明作《閒情賦》,蓋尤物能移人,情蕩則難反,故防閒之。” 其三,“賦情始於楚宋玉、司馬相如,而平子、伯繼之《定》、《靜》之辭。而魏則陳琳、阮作《止欲賦》、王作《閒邪賦》、應煬作《正情賦》、曹植作《靜思賦》、晉張華作《永懷賦》,此靖節所謂‘奕代繼作,並因觸類,廣其辭義’者也。”(何孟春《陶靖節集》卷5)黃子云《野鴻詩的》評價陶淵明:“古來稱詩聖者,唯陶、杜二公而矣。……餘以為靖節如老子,少陵如孔子。”黃子云評價準確!

  陶淵明他對愛情的熱烈追求,正是他對生活的熱愛的體現。我們藉此能看到偉大詩人的另一側面。他的《閒情賦》正是這樣一篇充滿想象的愛情佳作,他的愛情長出了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