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陶淵明> 名人之後的陶淵明為何選擇歸隱?

名人之後的陶淵明為何選擇歸隱?

名人之後的陶淵明為何選擇歸隱?

  東晉時期,名人的後代都想撈個一官半職。即使你不想做,也會有人因為你的上一輩曾經風光過,會照顧你一下,讓你也揚揚名、露露臉,你看像司馬德宗那樣的白痴加口吃,不是照樣在龍椅上一坐就是20年嗎?二十年,這個傻子皇帝能有什麼作為呀。

  陶淵明也是可以做官的,他有資本。他曾祖父可是東晉的要員,曾經的開國元勳陶侃,曾經做過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也不是一般人物,都曾做過太守。按理說陶淵明也可以春風得意一把。只是先是牛刀小試了之後,竟不為五斗米而折腰,棄官歸隱。做了一個逍遙快樂的農民,這裡面有沒有別的緣故呢?

  江湖分,陶淵明歸隱原因有以下幾條:

  其一,家道沒落。陶淵明時代,自己的家庭已經破敗成不像樣子。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苟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孟嘉的生活方式,深深的影響了年幼的陶淵明,喜歡飲酒,得意時旁若無人。

  其二,陶淵明家雖曾出過高官,可是仍然出自寒門。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為做官之前,就曾生活舉步維艱。當時陶侃的母親為了款待陶侃的朋友,不惜削斷自己的頭髮換取酒菜。陶淵明也是如此,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

  其三,人情薄如紙。俗話道:人在人情在,人走茶就涼。你家在官位的時候,多少人慕名巴結,可是一旦倒臺後,很少有人前來看看。這就叫: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居深山有遠親。此時的陶淵明無權無勢,自然很少有人前來雪中送炭。

  第四,不屑於同流合汙。陶淵明是個志向高潔的人,是個有著遠大理想的人,不想蠅營狗苟,做個無恥的小人。如果他願意屈就,肯定能得到桓玄的賞識,此人當時對東晉江山虎視,自然要招募很多有本領的`人物。

  第五,不願意做國臣子的幫兇。本來在當時,劉裕起兵討伐桓玄的時候,他很激動,也很興奮:“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榮木》第四章,可是後來看到劉裕排殺異己,驅逐能臣,方才明白此人比桓玄更可惡,,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督郵,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遂授印去職。

  江湖曰:陶公,高尚士也。懷抱一腔熱血,意欲隻手正乾坤。“猛志逸四海,思遠”,可惜生不逢時,去官後,在家與夫人同耕共織,一腔才華,傾注於筆端,形成了曼妙的文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至今仍炙人口。而那篇優美的《桃花源記》,更是凝聚了作者的理想,成為千百年來後世文人的一個夢。真的感謝陶淵明憤而辭官,因為貪官汙吏時時都有,而有作為的詩人並不多見。唐朝大詩人李白也說過: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無弦,酒用葛巾。清風北窗下,自謂皇人。何時到慄裡,一見平生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