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陶淵明>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課文賞析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課文賞析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課文賞析

  《五柳先生傳》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自傳文。文章立意新奇,剪裁得當;採用白描手法,塑造了生動的藝術形象;行文簡潔,絕無虛詞矜譽。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課文賞析,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五柳先生傳

  作者:陶淵明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賞析

  古代人物傳記通例,開篇先敘傳主之姓名籍貫。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亦循此例,卻有意同讀者開了一個大玩笑: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傳主生於何時,長於何地,何姓何名,概莫能知,這位五柳先生簡直是天外來客。唯一與傳主身份產生聯絡的,只是宅旁有五柳樹而已!

  沈約《宋書·隱逸傳》引《五柳先生傳》且評之曰,陶淵明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陶宅之旁廣種柳樹,可視為實錄,此有陶詩為證。《歸園田居》: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擬古》:榮榮窗下蘭,密密堂前柳。然作為一篇自況之文,五柳這一自然景觀僅僅是陶淵明因以為號的觸發點,卻完全不能解釋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的根本原因。錢鍾書先生於《管錐篇》中指出:豈作自傳而並不曉己之姓名籍貫哉?正激於世之賣聲名、誇門第者而破除之爾!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正是針對世俗有感而發,意欲破除此種賣聲名、誇門第之社會風氣。

  魏晉時代,門閥制度盛行。曹魏制訂的九品官人法賦予了世家大族政治上的特權。朝廷於州郡設立中正,評定士人之品。中正由世家大族名流充任,同宗士人理所當然獲得高品位。而品位之高下又直接與官職起點之高低掛鉤。於是,世家大族累世公卿,高爵顯位代代相因,形成一種上品無寒門,下品無賤族的局面。這種制度,延續到陶淵明生活的東晉時代達到鼎盛,以致高門華族,有世及之榮,庶姓族人,無寸進之路(趙翼《二十二史札記》)。終東晉之世,朝廷權力一直掌握在王、庾、桓、謝四大家族手中,成為門閥制度高峰期的顯著標志。

  上層如此,士流趨鶩。族姓閥閱既成為進入仕途的根本條件,世家士子,視門第作鐵飯碗,郡望作護身符,族譜作通行證,至於德、才二字,則完全退居次要地位。於是整個社會彌散著一種重門閥輕才德的社會風氣。士人競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劉知己《史通·邑里》),以炫耀祖宗榮光、託庇死人餘輝為榮,成了一種社會流行病。

  對這一世人司空見慣的現象,陶淵明冷眼觀之十分不滿。世與我而相違(《歸去來兮辭》)這種不趨流俗的個性,註定了陶淵明與門閥之風的不調和。自傳文《五柳先生傳》中,郡望、門第、宗譜一概闕如,看似不合常規,其實是對時風世俗的反撥。自號五柳先生,是對門閥制度的一種揶揄,對世族名士的一種調侃。陶淵明以不知何許人嘲弄了郡望之尊崇,以不詳其姓字嘲弄了門第之高貴,以宅邊五柳樹嘲弄了地位之顯赫,以不慕榮利嘲弄了官爵之矜誇可以說,陶淵明藉以自況的五柳先生形象,完全是針對東晉門閥制度的`崇尚自塑的,是陶淵明遺世獨立清高絕俗的個性的一種外在表現。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五柳先生之名一出,知名晉宋並享譽後世,王、庚、桓、謝四大豪門雖然煊赫一時,而今安在哉!

  當然,陶淵明不是天外來客,雖非名門望族,其家族淵源本也可作自我誇飾。其曾祖陶侃為晉大司馬,祖父陶茂任武昌太守,父親陶敏擔任過中低階官吏而後歸隱。陶淵明在《命子》《贈長沙公》《晉故徵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等詩文中列舉過這些事實。陶淵明的自述宗譜和士流的自我矜誇是不可相提並論的。陶淵明以辭官歸隱的實際行動表現了自己的人生理念和人格價值,而五柳先生這一稱謂,正明確地表明瞭詩人與世俗觀念的徹底決裂。

  白話譯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麼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為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就把這個作為號了。他安安靜靜,很少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他喜歡讀書,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他生性喜愛喝酒,家裡窮經常沒有酒喝。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境況,有時擺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說走就走。簡陋的居室裡空空蕩蕩,遮擋不住嚴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滿了補丁,盛飯的籃子和飲水的水瓢裡經常是空的,可是他還是安然自得。常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從此過完自己的一生。

  讚語說: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於發財做官。這話大概說的是五柳先生這一類的人吧?一邊喝酒一邊作詩,因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無比的快樂。不知道他是無懷氏時代的人呢?還是葛天氏時代的人呢?

  創作背景

  對於《五柳先生傳》的寫作年份一般有作於少年和作於晚年兩種說法。

  王瑤根據蕭統的《陶淵明傳》的敘述認為,《五柳先生傳》作於太元十七年(392年)陶淵明為江州祭酒以前。魏正申在《陶淵明探稿》中曾提到:“他在二十八寫下的《五柳先生傳》中,表示了自己的從文志願。”如果這說少年時所作的話,那麼這便不是自傳了,有可能是陶淵明在年少時對生活的構想,表明志向,規劃未來。

  可是,“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可見陶淵明筆下五柳先生窮困潦倒,家境貧寒。如此情境不似為自己規劃未來,所以有研究者認為文章創作於晚年時期。清代學者林雲銘指出文中讚語中“無懷氏”“葛天氏” 傳達了安貧樂道的情懷和不為官的態度,可以推測這是陶淵明辭官後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