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陶淵明詩歌風格
陶淵明,中國是中國文學史上堪與屈原、李白、杜甫、蘇軾比肩的偉大詩人。陶詩風格質樸,其詩作體現了質樸自然的創新美、自然淡永的抒情美、意境盎然的形象美、質樸無華的語言美,對後代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探究陶淵明詩歌風格
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詩人,自晉以降,他的人品和詩作都受到人們的好評。宋人曾紘評論陶詩的創作風格時說:“餘嘗評陶公詩,造語平淡而寓意深遠,外若枯槁,中實敷腴,真詩人冠冕也。”曾紘評語不但概括了陶詩藝術風格造詣的深遠,而且中肯指出了其藝術內涵的豐腴和陶詩在中國詩壇的地位。
宋代惠洪論及陶詩時指出:“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造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冷齋夜話》)。宋代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論及陶淵明和謝靈運二人詩歌風格時指出:“淵明之詩質而自然耳。”綜觀陶詩,自然質樸當是陶詩風格的基調。
一、自然質樸的創新美
陶淵明的詩在生活題材上,在語言錘鍊上,在表現手法上,都具有鮮明的創新性。其田園詩作,繼“風騷”,承“三曹”,開詩壇田園之先河。在《歸園田居》其三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蘇軾與友人讀畢此詩,在《書淵明詩》中無限深情的寫道:“覽淵明此詩,相與太息。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矣!”勞作的甘苦,透過陶淵明的田園詩,首次在文人創作中得到歌頌。四十四歲以後,詩人連遭不幸,閱歷日深,對衣食和勞動有了更加現實深刻的理解。《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詩劈面則提出“人生歸有道,衣食故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詩人高於晉人和文學史上很多優秀作家之處,就在於他以躬耕不懈尋求到了人生的新意境。
他的“平疇交遠風,良畝亦懷新。”“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在語言上的通俗、樸素、精練、深情而近似“田家語”的白描手法,都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的藝術效果。“櫚庭多落葉,慨然已知秋”的信筆拈來,“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農務各自歸,閒暇則相思”等用質樸語言形象創新性的反映了詩人對勞作的新認識、新感情,蘇軾稱“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語;非餘之世農,亦不能識別此語之妙也。”(《題淵明》)陶詩不煩繩削的佳作,較之晉宋那些窮力追新,極貌寫物,因辭累句疊而損傷了真正自然美的山水詩,給人以清新自然的享受。
二、自然淡永的抒情美
詩的生命是情感,陶詩有對田園寧靜恬淡鄉間生活的寫照:“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對他親躬隴畝則更是自然樸實的抒情:“白日掩荊扉,虛世絕塵想。”農村生活環境較之官場的“雷同毀異,物惡其上”的喧囂傾軋,更使詩人深感田園生活的清淨閒適。在田園勞作中,他也切實找到了和勞動人民“話桑麻”的共同語言:“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移居》其二)仕途痛苦反覆使他清醒看到官場生涯與他“性本愛山丘”的心性是不相容的,“久在樊籠裡,始得返自然”。清人溫汝能說:“陶詩多真趣。”(《陶詩匯評》)這裡點出的陶詩中那種舒適淡永的一往深情,確實是發自內心的,他對田園之愛於字裡行間真切流出,給人以豐富有韻、回味無窮的美的感染。
元代陳繹真評論陶詩風格時說:“陶淵明心存忠義,心處閒逸,情真景真,幾於《十九首》矣。”《詩譜》這段話點明瞭陶詩所寫的事均出自他的真情實感,自然美妙。在表達感情的方式上,陶詩善於把自我抒情自然融合於客觀事物中:《飲酒》其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於自然摹寫典型景物中,物我合一,表現了詩人閒適、恬靜、淡泊的自我心境。陶詩的質樸自然抒情,是和詩的內容相關聯的,質樸來自貧困寒微的生活境遇,清淨自然淡永是傲視腐敗罪惡社會和崇尚自由人生品格的體現。
三、意境盎然的形象美
陶詩在創作過程中所塑造的形象是用點染白描手法,多取材於現實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並不著意刻畫,東坡說:“淵明詩初視若散緩,熟視之有奇趣。”(《冷齋夜話》)所謂“奇趣”,包括詩中流露出的真情實意,也包含詩人藝術上的獨特創造所給人的審美意境,古人曾指出陶詩“遇境成趣,趣境兩忘”的特點。(許學夷《詩源辯體》)
陶詩塑造的形象還富有理想的色彩。詩人在《陶花源詩並記》提出了“陶花源”的社會理想:這裡人人參加勞動“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勞動成果歸自己,沒有封建剝削:“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陶詩在塑造形象時,能夠使景:“依依遠人村”,事:“種豆南山下”,理:“欲辯已忘言”,巧妙融合,創造出景、情、理渾融深厚的藝術境界。詩人把對自然景色的觀賞體會與領悟到的人生真意聯絡到一起,使詩歌的景、情、理達到了高度完美的統一,正如蘇軾所言“質而實綺,癯而實腴。”這種獨特塑造形象的風格構成了陶詩意境盎然的形象美。
四、質樸無華的語言美
陶詩語言雖然極近普通的“田家語”,卻是經過高度藝術提煉的,而在這精粹傳神的語言中又都含有豐富的情感、典型的'形象。“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蔭”一個“貯”字,用在這裡,形象生動新鮮傳神,中夏清幽林蔭好像是可貯存、可掬取的一泓清泉。“有風自南,翼彼新苗”一個普通的“翼”字,同樣使我們清晰動感地看到那和煦南風溫存撫愛著欣欣向榮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平淡無奇的四句詩卻寫出了一片生動田園生活和諧歡快的聲音和氣氛。北宋詩人梅堯臣說:“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陶詩語言能夠做到如此平淡樸素而又寓意深遠,的確難能可貴。他的一些詩句如“久在樊籠裡,始得返自然。”“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悲風愛靜夜,林鳥喜晨開。”看似淡然沒有精雕細琢,細細品味,其實都是頗具匠心的“奇句”。
“奇文共欣賞”,陶詩對後代田園詩創作有著極明顯的影響,單以有唐一代而論,受其藝術薰染的“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閒遠,儲太祝有其樸實,韋左司有其沖和,柳儀曹有其峻潔;皆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說詩日卒語》)。唐以後歷代“效陶”、“擬陶”、“和陶”之作更是汗牛充棟。“詩品即人品”,陶淵明高尚的人格,對後世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後世許多優秀詩人很少沒接受過他的藝術薰陶和思想影響,其詩歌風格對後來詩家的啟迪,在中國文學史上都是頗為罕見的。
拓展閱讀:陶淵明典故
中國古代有不少因維護人格,保持氣節而不食的故事,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東晉後期的大詩人陶淵明,是名人之後,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於蒼生”之志,可是,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年月裡,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汙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為了生存,陶淵明最初做過州里的小官,可由於看不慣官場上的那一套惡劣作風,不久便辭職回家了。後來,為了生活他還陸續做過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陶淵明最後一次做官,是義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過“不惑之年”(四十一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有一次,縣裡派督郵來了解情況。有人告訴陶淵明說:那是上面派下來的人,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淵明聽後長長嘆了一口氣:“我不願為了小小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傢伙獻殷勤。”說完,就辭掉官職,回家去了。陶淵明當彭澤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他這次棄職而去,便永遠脫離了官場。
此後,他一面讀書為文,一面參加農業勞動。後來由於農田不斷受災,房屋又被火燒,家境越來越惡化。但他始終不願再為官受祿,甚至連江州刺使送來的米和肉也堅拒不受。朝廷曾徵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絕了。
陶淵明是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適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氣節為代價。陶淵明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寫出了一代文風並流傳百世的詩文。在為後人留下寶貴文學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他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成為中國後代有志之士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