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作文(精選26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洩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陶淵明的作文(精選2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陶淵明的作文1
我不記得第一次聽到陶淵明的名字是什麼時候。我只記得我知道他是個詩人和田園詩人。
我曾以為我瞭解陶淵明,但我總覺得他不令人滿意。別人帶了自己的酒給你喝,但他完全無視別人的感受,自己喝了。他對其他人說:“我要走了,你可以自己動手。”多麼任性的陶淵明,你可以不在乎名利,但你要多多少少關心別人的感受。我以為我六歲時就理解了陶淵明。
我想我又一次理解了陶淵明。我認為他是一個孤獨無能的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哪裡有競爭,哪裡有八卦,陶公能有這樣悠然的心,我想一定是一個人靜靜的採菊;他一次又一次地進入政府,一次又一次地辭職。我已經問過自己很多次了,為什麼他不能習慣。當我九歲的時候,我認為我理解了陶淵明。
最近讀《桃花源記》,我突然覺得他有這樣的政治意識。那裡有樸素的民俗、可愛的農民、井然有序的生活和美麗的風景。許多人希望建立一個烏托邦社會,但陶淵明希望有這樣一個天堂,但他也清楚地意識到這是很難實現的,所以他為我們勾畫了一個夢想,一個美麗的夢想,沒有政治慾望,沒有生活慾望。
陶淵明,我想我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理解他,理解他的率真,理解他的本性,理解他對生活的熱愛。
陶淵明的作文2
他從小受儒家學說的影響,有著為民謀福的志向,為此他出仕做官,但不過只是參軍,九品的小官。而後做官也是被生活所迫,便道出:“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對仕途的厭惡和對隱居生活的嚮往,使他寫出:“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而在《飲酒》、《雜詩》中他說:“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少時壯日厲,撫劍獨行遊。”說明他一開始就有隱居脫世的想法。
他過著安適的生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而在這,為生活他也不忘:“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為此他無怨無悔,“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他開墾的荒田使他的一家走上幸福安康的日子,但好景不長,一場大火使他一貧如洗,幾畝荒田,幾間茅草屋就這樣消失了。他曾說:“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而他又“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為此“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他雖說家貧,但仍保持“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他在去世前的兩個月,寫下相當於告別詩的《輓歌》其一、其二、其三,更是在《輓歌(其一)》中寫下:“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為自己歸天已經做好思想準備。而他又在《輓歌(其二)》和《輓歌(其三)》中抒發對死亡的感慨與虛想。
他死去之後首先是他的好友——顏延之,為了紀念他,寫了《陶徵士》。“靖節先生”的由來也就是他的好友給予他的稱號,他的田園詩則更受梁朝太子蕭統的推崇,可謂愛不釋手。就連“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北宋的王安石、蘇軾都是崇拜他的文豪,愛國詩人辛棄疾在《念奴嬌》中:“須信採菊東籬,離情千載,只有陶彭澤。”給予陶淵明最高的評價。
陶淵明,他永遠是世人心中真正的隱者。
陶淵明的作文3
於文章無甚解,會意此心,浮華洗盡;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境,歸去來兮。
——題記
曾幾何時,你帶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心境退隱官場;曾幾何時,你有著“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感慨隱居山間;曾幾何時,你掛著“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汗水辛苦耕作。你,胸懷大志卻又甘願做一名隱士。對你,只有無比的欽佩和仰慕……
風一樣的來去,從官場到田間,你看破紅塵,你“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你寧願拋下原來所擁有的一切隱居鄉間,也不願再次面對黑暗的社會。你選擇了歸隱之路,但這並不是逃避,而是對光明的另一種渴望,這一路,走得瀟灑,走得清明!
遠離塵世,歸隱田園,看花開花落。你的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藍天中的白雲,像大海中的魚鱗。他們說,你像是菊,清新淡雅,與世無爭,你把你的詩寄託於菊,尋回了一方心靈的淨土。但我覺得,是你的詩讓菊帶上了品質高潔,與世無爭的高貴品質,流傳至今……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你並不甘於被囚於黑暗的社會中,也許正是你那種灑脫感染了我,讓我在眾多詩篇中一眼便識出了屬於你的獨特。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你對黑暗的不屑。更深深地愛上了你的不羈。是你,改變了我對世事的看法。
李白選擇“直掛雲帆濟滄海”,是自強;蘇軾選擇“一蓑煙雨任平生”,是豁達;但你選擇“不為五斗米折腰”,是自尊。我並不是不忠於李白的浪漫,更不是不屑於蘇軾的豪放,只是相對這些來說,我更能接受的是你的與世無爭。
繁花似錦,花開花落,你卻甘於作一株無名的小草。我想,我讀懂了你,讀懂了你的另一種浪漫、豪放,更讀懂了你的清逸,淡雅……
陶淵明的作文4
晨起在曉風裡誦讀陶淵明的詩文,彷彿置身寧靜的田園;靜夜在燈下謄寫他的傳記,如同與他對話。
在很小的時候,我就常常聽到一句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時我並不知您,也不知道這句詩的意思,只是從心裡覺著,詩中的每個字裡都流淌著一種寧靜美好,悄悄地浸潤了我的心靈。在自家的矮籬旁小心翼翼地採擷下一朵朵沾著露水的菊花,任菊香與清露沾上衣襟,沾上鬢角,沾上舒展的眉梢。採花累了的時候,一抬頭便能看見連綿的群山。山峰既不高聳又不險峻,只是在天地間勾勒出一道溫柔的線條。這樣的生活,幼小的我和您一樣嚮往。
真正走近陶淵明,是我學習了《桃花源記》之後。您用文字描繪的畫面,既真實又縹緲,真實得讓人嚮往,縹緲得讓人失落。當您寫下“怡然自樂”時,您的嘴角有沒有上揚?當您寫下“無人問津”時,您有沒有輕嘆,或是從眼角滑落一滴晶瑩的卻快要乾涸的淚?這時候我才明白您的苦痛、您的煎熬。您想救天下百姓於水火,卻又無法忍受為五斗米折腰;您想要過安逸舒適的生活,可是內心的良知驅使您以筆去揭露社會的黑暗。
我以為您的內心是消沉的,可是我錯了。當我誦讀您的《歸田園居》、《雜詩十二首》以及《五柳先生傳》時,我的內心忽然感受到一種力量,一種堅定卻寧靜的力量。是的,您沒有放棄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守,也沒有停止對現實的批判,但我卻看到了您的坦然,您的放達,您的灑脫。您的快樂來自於讀書、醉酒,您的快樂是忘卻得失,與自然共舞。社會的黑暗、世風的汙濁不能擊垮您,您在一聲放達率真的笑中將它們甩到雲外。
我不敢說我真的從那一個個文字中穿梭千年讀懂了您,但是我從您身上得到了感悟。您採擷的不是東籬下的菊花,而是心田上的一朵寧靜;您望見的不是南邊的群山,而是心靈中的那座堅守。您的坦然灑脫,更像是一罈佳釀,我自願沉醉其中。
陶淵明的作文5
在我看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去公職,歸隱醉心田園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誠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因為我們自己做不到就不認可他人的態度。他遠離世俗,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能做出這樣一個決定,具有莫大的勇氣和無比堅韌的信念。
但是,就算陶淵明做個逍遙自在的隱士,真的就是天天能“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嗎?不見得,他只是一個有志有才卻不得施展出來的落魄百姓。普通老百姓真的小富即安嗎?老婆孩子熱炕頭不過是對現實的妥協和自嘲罷了,誰人不是整天滔滔不絕熱衷於經濟走勢和國際局勢?很多人都有過“英雄夢”,只是在現實面前低下了頭而已。人類都有好奇心,都希望生活多姿多彩,比如希望愛情轟轟烈烈,希望事業蒸蒸日上,希望能夠建功立業。
你看陶淵明飄逸灑脫,我看陶淵明落魄無能。因為人無論在哪裡生活,都要為自己的父母子女謀三餐,為他們的衣食住行負責。如果你為了自己的好惡,不願流俗,卻苦了家人與孩子,那樣的“獨善其身”是沒有了沉重的生活包袱,沒有與世俗同流合汙,可是卻少了份責任與擔當,他那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般的笑容也就只有對著大自然抒發了,因為他和人類的生存規則是背道而馳的。
人人都想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都想過超凡脫俗神仙般的生活,都想讓生命輕盈,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幾人?生而為人的悲哀,柴米油鹽的瑣屑,又有幾人能擺脫?小而為自己為家人,大而為國家,一個有志有才的人不應當為國效力嗎?“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才是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光輝寫照。避世寫些虛幻的文章類似《桃花源記》來麻醉自己,迷惑世人,還不如多做些實幹的事來挽救國家與人們,比如滕子京,比如歐陽修,比如左宗棠他們連續遭貶不也在所貶之地做出了成績了嗎?
陶淵明所過的生活是人人都向往的,脫離塵世的一切煩惱,不用卑躬屈膝不用曲意逢迎不用為了五斗米折腰,過著讀書喝酒作詩的慢生活,但是他的灑脫只是看起來也很美。可真到做起來,太難!
沒有酒精的麻醉,估計孩子的哭泣,家人的埋怨都能使你崩潰。
陶淵明的作文6
我不記得第一次聽到陶淵明的名字是什麼時候,我只記得我知道他是一個詩人,一個田園詩人。
曾經我以為我懂陶淵明,但總覺得他不盡如人意。別人自帶酒給你喝,他卻完全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喝的很漂亮的時候對別人說,我走了,你自便。多麼任性的陶淵明,你可以少關心名利,多多少少關心一下別人的感受。我以為我六歲就懂陶淵明瞭。
再一次,我覺得我理解陶淵明,我覺得他是個孤獨無能的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哪裡有人,哪裡就有競爭,或者說閒話,陶公能有這樣一顆悠然的心,我想一定是一個安靜的人在採菊,何曾一次次被錄用,一次次辭職。我問過自己很多次,他為什麼適應不了?我以為我九歲就懂陶淵明瞭。
最近看《桃花源記》,突然覺得他有這樣的政治覺悟。這裡民風淳樸,農民可愛,生活井然有序,風景秀麗。很多人希望建立一個烏托邦社會,但陶淵明希望有這樣一個天堂,但他也清醒地認識到這很難實現,於是他為我們勾畫了一個夢想,一個對政治沒有慾望,對生活孜孜不倦的美好夢想。
陶淵明,我想要了解他,瞭解他的率真,瞭解他的不變本性,瞭解他對生活的熱愛,需要很長時間。
陶淵明的作文7
我站在那南山下,看那殘陽染紅的半片天地,我在看,看那漫天的雲捲雲舒;看那夕陽的無限美好;看那飛鳥的雙宿雙棲。
鼻翼間圍繞著淡淡酒香,朦朧的月色下,我看見了滿布青苔的青石板,歪斜的籬笆,一絲亮光在破舊的草廬顯現,穿過那盈盈月光下擁簇的菊花,推開“吱呀吱呀”的門。呀!這是陶淵明的世界。
我看見你對酒當歌,笑得瀟灑自在,我看見你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我知道你不為五斗米折腰,不願在那爾虞我詐,追名逐利的官場裡生活,你鄙棄官場隱於茫茫人海中。你那高潔純粹的身影深深的鐫刻在了我的心中。
我欲問君,可曾悔過?君不答,卻意已明。想必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想起你虛構的那個世界——桃花源。陣陣歌聲彷彿天籟,老人小孩歡樂無憂的畫面在眼前浮現。多麼愜意!多麼自由!那令人嚮往的世界如同水中月,鏡中花,可觸不可得。你懷著一顆純潔真摯的心,在那黑暗動亂的時代,追求著自己的理想,著實讓人羨慕不已。
天邊漸漸泛白。草廬結了點點白霜。在看那屋外,已是芳香盈盈,開滿了高潔而又淳樸的秋菊,你“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你的眼倒影著這山光水色,微風拂過,吹起你滿頭白髮,攪亂了一窩淡黃。這一刻你與自然融為一體。你的一生追求著“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田園樂趣,你開創了古典詩歌的一個新流派——田園詩派。我在你的詩裡彷彿看見了那鳥語花香,春暖花開的一幕。讀到你的詩,再焦躁的心,都會被漸漸撫平。
你從我的世界裡走過,每當我焦躁不安總會想起你的身影,那顆在淤泥中打滾的心,就會被慢慢洗淨,取而代之的是平靜與積極。是你讓我變了,變得積極向上,我開始過好每一天。我開始執著勇敢的去追求我的夢,因為你,我相信,我的夢想不僅僅是夢和想。
陶淵明你是我心中的淨土,是那夢中的淡淡花香。
陶淵明你隱了身,只是不想汲汲於富貴,只是不想為五斗米折腰,只是不想滿身銅臭而保持文人應有的清高。退一步海闊天空,你的退,退成了隱逸之先宗,開創了中國隱逸文化的流派。你的菊花香不僅在我心裡,還在中國文化的長河裡。
陶淵明的作文8
世有一狂人,身處東晉時。
其一狂也:隨性自然。其入世時,做一小官,不喜拘束。閒來田中飲酒,迎官之時,不淨手,不換官服,以此狀態相迎。隨性喜自然,永不會刻意改之。其真性情甚為坦然自在,吾欣賞其。
其二狂也:厭渾濁之官場。人人皆希望入官場,其卻憤然辭官。因何,另其寧入田園,不可入官場?只因,官官相護,官官奉承,讓本想為國奉獻的他,失望至極,憤然之下,放棄做官,而選擇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
其三狂也:時隱時官。41歲前,其希望為國為民,但是,一次次失望讓其時隱時官。出世入世,有誰能看見其心中的惆悵與徘徊?在入世與隱居的分界線處彷徨不決,猶豫不定之時;在採菊悠然,飲酒論文之時;在心中失意,遊玩山水之時,你是否希望覓一知音,將心中之苦楚,心中之彷徨,心中之失望,心中壓抑著的一切通通訴與知音聽?可惜,在此世間知音難尋。
若是可以,吾真希望可以來一場穿越,與其相識、結交,煮酒論詩、論平生,四處遊山、採菊,惜時不與吾,今日吾僅能贊其人,品其文,念其詩,賞其性。
瀟灑隱居的表面下,是無人得知的惆悵心。“舉世皆醉吾獨醒,舉世皆濁而吾獨清”,其雖喜酒,卻又是這世間最清醒之人,同時又是這濁世中的一朵清菊,這豈不是其之悲哀?這朵清菊不願看見這濁世之汙,以酒浸染,希望醉後不見這汙濁,可偏偏成了清醒之人,親眼見到了現實之殘酷,眼睜睜地看著現實打破美好之幻想。
為躲避現實,為保持清白,願隱入田園。其文多述歸園之樂,可為何樂中藏悲?是你放棄了入市,還是現實之殘酷傷人太過,讓你被節節逼退,無可奈何,失望至極?是你選擇了田園嗎?為何吾卻看見的是田園選擇了你?若非官場之汙濁,若非對官場失望透頂,若非在官場之汙濁之地已無立足之處,其豈會步入田園淨地?若心中無猶豫,無入世做官之念,其豈會次次做官?若不是厭惡至極,其豈會終生不再入世,終生不再入官場?
世有一狂人,濁世之清菊,此人乃陶淵明是也。
陶淵明的作文9
“閒靜少言,不慕榮利”,每每讀起《五柳先生傳》,便感到與一位閒情逸致的志士交流,他彷彿就在我身邊,等待我能讀懂她閒靜少言背後的熱血人生。
遙想當年,中華神州大地上距今約1500萬年的時代中,出現了一位宅邊有五柳的詩人――陶淵明。如果說莊周隱居則多出於個人性情――不服儒家之道;如果說諸葛亮隱居則多出於外界因素――暫避當時的戰亂。那陶淵明則兩者都有,一是為東晉王朝昏庸無為的統治者,二是為自己的志向而隱,於是他淡泊名利,不想出世的性格深入我心,但慢慢長大,再讀陶淵明的詩,竟讀出了另一番滋味。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他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辭官,先後又做過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職,後任彭澤縣令。點點滴滴說明,他還是有一腔熱血而非一心向隱的,只是當時歷史條件的束縛,加之陶淵明安貧樂道的本性,難以憑一己之力改變時局等的原因,他才無奈歸隱。顯然,這是無奈的,但也是明智的。
有人說陶潛消極遁世,我認為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他筆下寫著“富貴非吾願”時,心中又何嘗不想“閒居亦非吾願”呢?
他筆下寫著“閒靜少言,不慕榮利”時,心中又何嘗不想“時不利兮”呢?
他筆下的話,心中的願,從未被填滿。
他沒有死心,所以才遺憾,而遺憾又正是他作詩的原因。
遙想陶淵明當年,世俗黑暗,世態炎涼,故無奈隱居。重巒疊嶂遮不住他的才氣。他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為後世留下了許多經典詩文,不朽佳作。
他無法飛黃騰達去做官,去朝廷輔佐聖上,但他用另外一種一種方式,報效了祖國。後人皆稱陶淵明為“平淡之宗”,只是又有幾人能讀懂他一字一句下,平靜溪流裡的波濤洶湧。
且看今朝勝景,國際富強,繁榮昌盛。作為未來祖國棟樑的我們豈不更應該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讀他的詩時,他彷彿就在我的面前,他的感情化為一段段動人的文字,在我指尖跳躍,心頭盤旋。那一刻,才是真正讀懂了他。
陶淵明的作文10
縱觀世上隱居之士,上下千年,唯陶潛一人而已。作此文,以懷陶潛。
——題記
南山悠悠,花香淡淡,晚風習習,良辰獨往,執杖耘耔。
披星戴月地耕耘,卻是草盛豆稀,簞瓢屢空,空蕩的四壁透出冰冷的風,回想那時的錦衣玉食,你沒有後悔,沒有什麼能使你低下高傲的頭顱,又豈會因五斗米折腰?
清高淡雅,酒醉撫無絃琴;豪放不羈,悠然吟田園詩。沒有勾心鬥角,沒有明爭暗鬥,這裡只有超然與灑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你昂首走出黑暗卻又榮華富貴的官場,你沒有不捨,心中只有著釋然。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山清得透明,水秀的透明,心淡的透明,甩袖一揮,繁華無視,歸園田居,隱於南山,又有誰如你這般灑脫?
在這裡,沒有金碧輝煌的樓閣,只有幽靜簡陋的茅屋,“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南山,如一位素衣女子,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回眸一笑,雖不是雍容華貴,卻仍是惹人心醉。更何況是為官多年、一身疲倦的陶淵明?
臨溪賦詩,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東皋舒嘯,呼“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苦盡甘來,戴月而歸,在矮小的茅屋中一覺睡去——夢裡南山。
陶淵明的作文11
你扛著鋤頭,像扛著一輪星和月,踏著清晨的薄霧濃雲,走在青石板路上,忘我地歌唱。
你仍有一片雄心壯志,可世俗的黑暗卻連累了你太多太多。在黑暗中你摔傷了,撞疼了。你開始解脫自己,開始向無限的莊園生活邁開步子。你有了“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舒適和悠閒。田園在你眼中是世外桃源。
不是嗎?灑脫自在的田園生活難道不是你自己的選擇嗎?一天下來,你扛著鋤頭,帶著自己疲憊的身體和充實的靈魂走在鄉間小路上,同樣也是一天,沉迷在燈紅酒綠中的官員失去了清晰地方向,卻帶來了世俗給他的權利和財富。相比之下,誰更有價值一些呢?
你的傷口在清風中愈發疼痛了,可是,你寧願疼得清醒,也不願醉得迷離。
你愛喝酒,就可以讓你暫時擺脫這個讓你憎恨惡魔一般憎恨的世界。在那朗朗的一輪明月之下,你舉起酒杯,烈火般的酒香飄出了數千米遠,飲下的不知是精華還是愁腸,而你的筆卻似千鈞一般在案前重重地放下。事嗎?我知道你手中的筆輕輕一勾,將會是文學史上最燦爛輝煌的一筆。
世人一直在讀你,而真真能讀懂你的卻少得如清晨。你想要的,是能夠解開人們心靈上的一把枷鎖。這時一個真實的你自己。
你的人乃至你的靈魂,就像黑暗中的一個白點。你有骨氣,不願向鄉里小人折腰,但這一切都無法轉變著個世界,你用文學來彌補心靈上的缺口。改變不了世界,那就改變自己吧!
你走在青石板路上,大聲唱著。猶如東邊的啟明星,永遠閃爍著光輝!
陶淵明的作文12
何必像牡丹一般齊爭芳鬥豔?又何必似睡蓮一樣濯清漣不妖?你當然有你文雅高潔的一面。做好平淡、真實的自我,這就是你,一個當之無愧的君子——陶淵明。
在黑暗的官場苦熬了十三年,想必你很早就已徹夜不眠,憧憬著那與世隔絕的桃花源吧!天不負有心人,你終於辭官隱居,不為那五斗米、幾斤肉而喪失了對自然地追求與真實的自我。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大概,這裡才是你內心的歸宿。
我多麼羨慕你的田園生活!雖然沒有奢華典雅的宮殿,雖然沒有那滋味鮮肥的魚肉,雖然沒有那高高的位置、豐厚的俸祿,但是,你卻擁有著瀰漫詩香的屋舍、泥土芬芳的農田、高尚深韻的志趣。正可謂“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你有自己的思想。黑暗的官場中,百官大臣們多以物質操控思想,而你是以思想操控物質、環境、以及生活。雖然桃花源只是你想象中的,但在我看來,你早已邁進了自己創造的“世外桃源”,——此乃一片靜謐、聖潔的土地啊!
種豆南山,同友人吟詩作對,好不快活!你完全擺脫了世俗的壓力,活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雖不如宮廷奢華豔麗,而這裡的一角淡妝濃抹總相宜。不注重高貴的名利,不沾染官場的煙燻霧氣,這就是你,好一個脫俗的五柳先生!
然,也許你若生在現代這個社會,那樣的生活大概會更艱難吧……
陶淵明的作文13
月色中,南山下,一位披著蓑衣的老人正在踏著歌兒回家。
夜如此靜謐,月如此明亮。這位老人的心情如此暢快,他執著於對田園的嚮往,對自然美好風光的追求。
“菊,花之隱逸者也”
他也曾帶著夢想走向官場,想盡自己的力量為國盡忠報效,但他終於看清官員之間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他心寒了,毅然選擇了歸隱於南山下過著自己的田居生活,也許無寬床暖枕,也許無山珍海味,但他不後悔,依然平靜淡雅地生活著。
嚮往陶淵明,我學會了選擇,學會了放棄。我也更執著於自己的夢想和追求。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我眼中的陶淵明過著讓人羨慕的生活:早晨伴著晨露去鋤草耕作,傍晚又伴著餘霞放歌回家。晚上在自家庭院採菊品茶,悠閒地抬頭遠望南山,享受著採菊的快樂,享受著欣賞南山美景時的閒適,享受著鳥兒結伴回巢時的溫馨。
嚮往陶淵明,我學會了欣賞身邊的景色,用心去體味快樂與幸福,熱愛大自然美好的風光。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
我心中的陶淵明雖然過著幸福的田園生活,但他沒有忘記社會的黑暗,也沒有忘記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難民,他也時時在牽掛著社會,他常用詩句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愫,表達對貧民的同情對戰爭的憎惡。
嚮往陶淵明,我學會了關心他人,不能只顧自己的快樂幸福,更懂得了無論在任何時候都要心繫民生。
陶淵明的作文14
陶淵明,這個讓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桃花源記》讓我認識了他,讓我知道了他內心的所向往;《歸園田居》讓我瞭解了他對官場的厭惡及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說明他是一位清高,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詩人;《歸去來兮辭》讓我讀懂了他遺世獨立,心胸獨曠的樂觀精神。
陶淵明帶給我的都是積極的影響,給我的感覺總是那麼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應該人人皆有耳聞,這也充分地體現了他自身所有的美好品質。
然而,我又覺得他的一生是那麼的不如人願,因為“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於是便有了“遂見用小邑”,做官並非是他自己的心願,但是,由於這些外界因素的所驅使,他是別無選擇。而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如果讓我們去做自己所不想做的事,那種心情該是多麼的難過。
陶淵明在歸隱田居後寫了許多以山水田園為題的題材的詩作,他應該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田園詩人,他寫的每一首詩或詞,語言都讓人感到很質樸、簡練。
陶淵明,他的一生不知該用怎樣的詞去描述,或悲或喜吧,這隻有他本人所能領悟到的,但是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給後人的一批又一批的財富——文學。
他的成功和喜悅讓我們一同陪他分享;他的失敗和悲傷讓我們一同陪他承擔;至於他的一生中的遺憾,就讓後人來彌補他吧!
“有的人死了,他卻活著”。我想:陶淵明也在其中吧!
陶淵明的作文15
陶淵明,一位安貧樂道的文學家;一位擅長借景抒情的田園詩人;一位影響深遠的辭賦家;一位品質高尚的散文家……
“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和菊花可謂是有著不解之緣,陶淵明把菊花視為自己人格的化身。菊花素雅美麗,清新淡泊的特點與陶淵明高潔的品質,不同於世人,不隨俗流的志趣巧妙地聯絡在了一起,所以後人就把菊花作為君子,淡泊俗塵,隱逸者的象徵。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陶淵明的田園詩為中國古典詩歌文學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在藝術上取得了重大成就。陶淵明將情、景、理三者巧妙地結合起來描述清新自然的田園風光,有“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的個人情趣。
他以怡然自樂的心情,把大量農村農民的生活如實寫入詩中,如:“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些優美的農村生活圖景。不過在陶淵明的灑脫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出他內心的苦悶,如“流淚抱中嘆,傾耳聽司晨”,“理也可奈何,且為淘一觴”這表明他對世事還是沒有忘卻,儘管隱居山林,陶淵明還是無法消除心中的矛盾。
陶淵明的詩文,看似質樸、實則華麗。在其平淡醇美的言語中,充分表現了陶淵明淡泊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他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勞動人民的讚美;充分表現了詩人對世俗黑暗的厭惡和憎恨;充分表現詩人對美好和平的理想生活的憧憬……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或許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陶淵明的影子,有的淡泊名利;有的嚮往田園;有的純樸清新……我們也應該珍惜時間,好好學習,像陶淵明一樣為社會,為國家做出貢獻。
陶淵明的作文16
在我心目中,陶淵明是一個安平樂道、不慕榮利、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從他《飲酒》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歸園田居》的“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等多篇佳作中,都不難看出他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對山水田園生活的嚮往以及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
可是,這樣一個才華橫溢、學富五車、高風亮節的人,竟只想過著平淡的田園生活,是否太令人匪夷所思?太浪費人才?不願意與世俗同流合汙固然是好,但只是一味的逃避現實,空有才華而無所作為,不知先生當時是否心有不甘?我認為,人活著就要有價值,要心有大志,面對困難迎風而上,勇於和官場的黑暗勢力作鬥爭,讓自己的能力用在為國家做貢獻上,而不是隻求自己的安樂。但人各有志,我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強加於人。但是,陶淵明“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崇高品德依然令我敬佩不已。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一文中說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有人說,五柳先生讀書,僅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的享受,不為求得名利,所以他的“不求甚解”正表現了他的志趣與氣質。但是,我不禁要提出質疑,難道仔細認真的閱讀就不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上的享受了嗎?如果只是粗略的讀,泛泛的讀,“走馬觀花”般的讀,怎麼能牢固的掌握知識點要點呢?又怎麼能準確無誤的理解內容和中心思想呢?如果只是“不求甚解”,對知識不深入探究,只懂皮毛,學習也將只會是一知半解,無法獲得多少本領。但陶淵明的“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求知精神,那股強烈讀書的慾望,值得我們學習。
也許,正是因為陶淵明有著這種“領異標新”的思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精神品質,才使得他能名垂青史,留芳百世吧!
陶淵明的作文17
陶淵明其人其文章與品格能夠流傳千古,依我看,正是因為一個‘真’字。
有晉一代歷來注重一個人的出生門第,而陶淵明正是東晉名將陶侃的後代。按照門第來看,陶淵明極有可能步入官場後平步青雲,如果他又可以‘聰明’地搜刮些民脂民膏,也許陶淵明會榮華富貴一生,成為下一個石崇王愷。
但也許是看透了官場汙濁奢靡之風,無力改變卻又不想同流合汙。也許是順應自己返璞歸真的天性,陶淵明先後五次辭官,過上了自己想要的山水田園的幽居生活,超脫與俗人俗事,與山林鳥獸共休息。陶淵明找到自己的‘真意’,那就是道法自然,與自然萬物生靈休慼與共。就是這樣‘真’的人,才能無視金銀財帛與功名利祿,就算是連自己最喜歡的酒也喝不上,卻寫出了‘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樣的句子。做到‘悠然’--發自內心的快樂恬靜。就是這樣‘真’的人,才能在‘短褐穿結,單瓢屢空’的窘迫中說自己是生活在葛天氏,無懷氏時代的人。自然自然,自然而然,遵從內心,即是本真。世間能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很少,而陶淵明卻可以做到,正是因為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真諦,只要過著自己理想的生活不論是滿目蕭然還是春和景明的境地都會被他忘懷,灑脫地投入到大自然中。就是這樣,養養菊,種種豆,寫寫文章,便是最大的享受。
有‘真’者,亦有‘不真’者,古今亦有。詩名大如孟浩然者,在山中‘假隱’多年以求一官半職然而卻終不得唐玄宗賞識,鬱鬱而終。我們也不乏是這樣的人,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率真?這談何困難,又談何簡單。看看陶淵明吧讓我們這些‘鳶飛戾天者’可以‘望峰息心’,找到屬於自己的‘真’之所在就是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吧。
陶淵明的作文18
有一位老者,在落英繽紛之際,在桃花源深處舞出一曲淡泊,在進退間遺萬世芳香。
曾經的少年也是胸懷大志,也曾想過要大濟蒼生,然而一個祭酒三個參軍的官場經歷使他看透了黑暗的官場,一個個官員貪慕榮華富貴、追求高官厚祿的醜惡嘴臉使他厭惡不已,他瀟灑地丟擲一句“不為五斗米折腰”便灑脫地離開了官場。
雖然家徒四壁,雖然短褐穿結,雖然單食瓢漿,但是看到那倦飛而知還的鳥兒,那叮叮咚咚的涓涓泉水,雲霧環繞的青山,他笑了,這就是他要回歸的生活。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脫下象徵著權力的官袍,穿著粗布麻衣躬耕田園,雖然辛苦,倒也清閒自在。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這樣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勞作、飲酒、賞花,返璞歸真,快活逍遙。
“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不為日子貧窮地位卑微而感到侷促不安,不為榮華富貴和高官厚祿而迫切追求,安然靜心隱於山,如同葛天氏、無懷氏之民,自得其樂。
燈火闌珊驀然回首時,隱約可見陶淵明舞著一曲淡泊,紛紛揚揚的桃花從他身邊落下,留下永恆的芬芳……
陶淵明的作文19
說到陶淵明,人們就會想到《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和《歸去來兮辭》,還有那令人嚮往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神仙般生活。人所共知,他是一位偉大的詩人,留有膾炙人口的傳世名篇,他還帶有一種濃厚的唯心思想——“心遠地自偏”。
要談陶淵明,就不得不落俗套,談東晉舉賢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權貴,門閥制度極其嚴酷的社會環境。的確,“舉賢不出士族”對於貧寒人家的子弟是很不公平,但陶淵明不同,他的曾祖父是東晉的開國元勳陶侃,他的祖父、父親均作過太守,他的家庭環境不知道比他曾祖父當年好出多少。陶侃的出生是地地道道的下品,他家境窮苦,父親早死,靠母親拉扯長大。當大戶人家的子弟範逵來訪,就有了“陶母剪髮”的佳話,陶侃的家境可見一斑。之後有了範逵的推薦,使得他從“江湖只遠”到“廟堂只高”。但到了洛陽後的陶侃並不受重視,連有識人之稱的宰相張華都不將他放在眼裡,儘管在與陶侃談話後覺得他的確不一般,但也並不重用他。就是這麼個到處碰壁的陶侃,抓住歷史時機,憑藉軍事才華,成為東晉的開國元勳,還差一點兒再次使“金陵王氣黯然收”。
作為陶侃後人的陶淵明,雖說少年時代過的也是“自餘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希谷冬陳。”的日子,但他也有“大濟於蒼生”的雄心壯志。既然如此,為什麼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職”便辭官而歸,之後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職,在家中閒居了六、七年呢?難道在家賦閒就可以實現“大濟於蒼生”的雄心壯志了!也許是他覺得這官銜太小,不足以實現自己的抱負,也罷。那三十六歲時,作荊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辭官歸隱。四十歲時,出任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後又作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四十一歲辭歸又是為何道理?仍是這些職位不足以令他安身?想他曾祖當年,在廬江太守張夔手下,乾的盡是苦差使,這樣的人,能不得到上司的賞識嗎?而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小兒”解綬辭官卻是一種消極的表現!不知歷代的騷人墨客,怎會對此稱道不已?試想,一個懷著“大濟於蒼生”這樣崇高理想的人,會隨隨便便放棄一個又一個的從政機會,“解綬辭官”就是為了不為五斗米折腰這麼一個個人的原因?那我可以說,陶淵明所謂的雄心壯志都是假的,他只是一個自私的人,想到的只有自己罷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句話很對,當時的陶淵明雖不能兼善天下,卻可以兼善一方——至少他還是個彭澤縣令,民之父母。官場的確黑暗,可不能因為要遠離這些黑暗而拋棄了自己的志向。“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陶淵明這樣的只能算是小隱——真正的“隱”是用自己潔淨的身軀去為自己的理想奮鬥,去為國家獻力,以心靈的潔淨洗去黑暗的汙濁!
陶淵明的作文20
在我眼中,陶淵明一直是一位高風亮節的田園詩人。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他打破了當時盛行的形式主義之風,在官場上起起落落,幾經風雨,多次復出又多次退隱,最終下定決心過上了他眼中的理想生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44歲時,家中不幸遭遇大火,生活更加貧苦,但詩人心懷恬淡。因為他永遠擺脫了腐敗庸俗的官場,回到了田園,他躬耕隴畝,以當地農民共話桑麻,雖然在務農上手藝不精,但卻同農民保持著融洽的關係。晚年,他寫出的《桃花源記並序》表達了他的政治思想,這種烏托邦式的幻想雖然我並不贊同,這是一種道家的消極觀點。但這卻反映了廣大農民的要求,也是在詩人無力改變社會之後的最好方式。俗話說打你打不過,躲還躲不起嗎?在作者與黑暗社會抗爭無果後,抱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觀念毅然選擇退隱田園。
也正是因為這種永不折腰的氣節,使陶淵明在我眼中一直保持著超凡脫俗的形象,一提到不為五斗米折腰就不得不提到它的來歷:
陶淵明二十九歲時,當了江州祭酒,相當於當地的教育部部長,看似官挺大,實則在科舉不甚普及的古代,只是一個品級很低的小官,而且身處江州,又沒什麼油水,即使有,按照陶淵明的性格,也不會去撈取。但就是這麼個小官,周圍也盡是腐敗,所以時間不長,就辭去了官職,可回家後,生活不能自給,又被迫重返官場。年底,郡督郵來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整齊去迎接郡督郵,因陶淵明不能忍受作為一個文人而向庸俗的鄉里老兒而卑躬屈膝,所以在發出豈能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感嘆後,放棄每月五斗米的俸祿(五斗約為75斤,大約一袋半的大米,僅能餬口)退隱田園,從此再不復出。
也正是這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使陶淵明的超凡脫俗的氣節刻畫進了我的眼中。歷史上很多著名的詩人都表達過對陶淵明其人其詩的讚美與仰慕,陶淵明50歲後生活日漸貧困,最終於公元426年逝去。此時,東晉十六國的紛爭已過去了七年,但卻並沒有新時代的繁榮,南北朝雙面對峙,戰爭依然不斷,偉大的詩人是在戰亂中貧苦交加中逝去的,享年62歲。
陶淵明雖早已逝去,而他在我眼中則代表了封建社會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及追求。他始終是我眼中偉大的天才。
陶淵明的作文21
東晉的文人往往儒雅,博帶廣袖,暗香浮動,高談闊論于山水之間。而陶淵明是亂世中的一朵空谷幽蘭,開在那一場絡繹繽紛的晉朝花雨中。
他,孤潔清逸,與天地為一體,渾然得為世所忘。千年後,人們不僅記住了榮光一時的王謝世家,也記住了這朵隱居在田園中的馥郁怡人的幽蘭。其家雖貧,但木樽中斟著的是泛著詩意的煙水寒色;不像富貴的王謝世家,那金鑄的酒樽中分明氤氳著濃豔奢華的色澤。
他,粗布衣衫,食不果腹,卻鍾愛於東籬下采菊的恬淡清幽,他在魏晉的濃黑墨漬裡映忖得更加輕而飄逸。當無數趨炎附勢之徒為了門楣而苦惱,而他卻能有禪者般的清透睿智,放下仕途的波折,只為求得心靈上的一方淨土。
也許,一切美好的存在只是為了映忖命運的悲哀,當悲哀已經註定成為悲哀,他明智地選擇了為悲哀營造一層美麗的遮掩物,不讓悲哀流露的那麼突兀。
如果說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是魏晉時代最沉痛的一抹琶音,那陶淵明便少了一種沉悶與苦澀,當終日飲酒的阮籍已在窮途之哭的苦悶中消耗餘生,陶淵明卻在用餘生去轉換人生視角,另闢人生蹊徑,他倘徉于山水,採菊於東籬,悠然於南山的那種超凡脫俗的灑脫飄逸,阮籍是註定品嚐不到的,而酒味中的苦澀消沉和醉眼迷離的逃避悵惘,陶淵明卻放棄了去嘗試。
阮籍的悲哀完全沒有任何的遮掩,反而用苦澀的窮途之哭映忖的更加悽絕;陶淵明的悲哀完美得掩飾在那一種灑脫無為,樂安天命的性情之下。他甚至痴心不已地做著夢,一個仙外桃源的夢,而這個夢延續了千年,也是很多人共同做著的遙遙無期的一個夢
陶潛是隱逸的智者,沉重的官袍下扭曲著多少真誠的本心,所以他執起了鋤頭,擺脫了官場的沉浮,用心用情地去欣賞菊的芬芳,固守純真善良的人性本色,沉浸在自己真實而孤獨的淨土世界裡。他像蘭,孤潔清傲,他又像菊,恬淡隱逸,在歲月裡靜靜綻放,清香悠遠,沁人心脾,蕩氣迴腸。
清晨的霞光飛舞在肩頭,傍晚的星光閃耀在身後,風吹佩蘭,錦年流逝,一顆心早已波瀾不驚,擺脫了名利的薰染,換來浮生半世之閒。佛經裡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而陶潛凌於眾生之上,濁世中的眾生或驚,或詫,或畏,或怖,或悲,或喜,而他只隨著自己的本心去追尋極樂,用完美的田園風光掩飾這個時代的悲哀與黑暗。
時世造英雄,若是時世造就不了你,那麼,也希望你順隨本心,不要因為悲哀註定成為悲哀,而使美麗只作為忖託,辜負了完美神奇的人生。
陶淵明的作文22
“靖節先生”、“真正的隱士”、“士大夫的精神歸宿”,一直都是我所聽到的讚美之詞,對陶淵明的評價向來是極高的,他沒有像秦檜一樣受盡世人的唾罵,也沒有像曹玄德一樣所受褒貶不一。自古就有李白“何時到慄裡,一見平生親”的仰慕、杜甫“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的欣賞和白居易“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的敬仰。在老師的“諄諄教導”和諸多名家的極力讚譽之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便順利成章的成了一代又一代學子筆下最美的田園生活。
又是陶淵明的一篇名作——《歸去來兮辭》,卻引發了我的另一番感慨……
小序中說道:餘家貧,不足以自給。因此去做彭澤縣令,後面有提到一句“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脫然有懷”。單單是這兩句,我就有些疑問了,既然說“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那有為什麼聽別人的勸告入仕呢?“性本愛丘山”又何必在乎家貧?“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所表現出的不為形式所累的精神追求此時就屈服於物質的貧乏了嗎?就連苦中作樂的精神也無影無蹤了?
按照我的理解,“家貧”只不過是他為自己“慼慼於貧賤,汲汲於富貴”找的藉口而已,畢竟是受過儒家思
想的薰陶,“達,則兼濟天下”的追求還流淌於他的血液中。是在官場“屢戰屢敗”之後才選擇的道家的歸隱自然。如果說他完全的歸隱,也就罷了,他卻在歸隱後不斷的寫文章來表明心智,以此逃避世俗的另類眼光。“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一再的寫到自己與官場的格格不入,這讓我覺得陶淵明,不僅不是個真正的隱士,反而還有些虛偽、做作。
再從官吏的角度審視陶淵明,又不是一名好官吏。既然做官就要做好。就算環境險惡也要堅守自己的職位,為百姓做好父母官。可他卻因官場險惡而退出,一則沒有達到“達,則兼濟天下”的追求,就連“窮,則獨善其身”也不能夠,不能為國家盡力就連自己的家人也不能養活。二則沒有“出淤泥而不染”,更談不上改變官場的風氣了。與范仲淹相比更是少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少了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他為自己找了那麼多的'藉口“說服”自己入朝為官,卻又親手扼殺了自己的“理想”,嘆出“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悲傷。
況且,既歸之,則安之。陶淵明卻不能做到把身心都交由自然,內心浮躁的他不斷地寫文章向世人解釋自己的歸隱。可見,他還是在乎世俗的眼光。如果他能做到但丁所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我也會稱讚他是真正的隱士。但是我反而從他的文章中讀出他的膽小、懦弱。
我眼中的陶淵明不是隱士。歸隱自然,是他在逃避自己的失敗,躲避世人的指指點點。無論是隱士還是彭澤縣令,都是他人生的敗筆。
陶淵明的作文23
我穿越時空,落到一個小菜園子中,小徑上迎面而來的是一個老翁,他的兩鬢有些斑白,兩腮的黑鬍子隨風而飄,手中拿著一個破竹竿在地上四處敲著,身上穿的是打了補丁的花衣服。麼非這是五柳先生陶淵明嗎?
我近看了看,他好像喝醉了酒,走起路來身子搖搖晃晃地。於是我上一戶人家去打聽,人們說他經常被他的朋友請去喝酒,去了就一定要喝醉,而且既然醉了就會立刻就走,不會一點也不好意思,這更像五柳先生了。
於是我問到了他家的住宅,一到門口,門簷低矮,走進院子,廳堂窄小且簡陋,住宅四周都種著柳樹和桃樹,現在正值春季,因此住宅一片花紅柳綠,鳥鶯啼飛。柳樹垂下它嫩綠的枝條;桃花綻放出它粉紅的花瓣;鳥兒唱出了婉轉的歌聲。宅子裡一片春意盎然。咦!那不就是剛才的那位老先生嗎?我跑了過去,他起先有些驚訝,不過一小會他就摸了摸他的黑鬍鬚,笑著說;‘既來就是客,來坐下吧’。他將她身旁的凳子拿給了我,哇,這裡的湖和山也很美啊!
高峻的山巒重疊延綿著,上面長著嫩綠的青松,潺潺的流水似是將山巒浮著似地,飄飄蕩蕩。這水綠的是山倒影出來的還是他真的就這麼綠呢?
他坐在旁邊,靜靜地釣著魚,神情盎然自樂,我問他;‘老先生,您家中如此貧窮,為何還能如此的安然自若呢?’他回答道;‘只因有青山,秀水,貴人和好心。’我帶著不惑。這時門響了,來的像一位官宦人家,我聽五柳先生稱他為‘道濟兄’,在五柳先生前去接待他是,我也跟了過去,那個官宦人家好像是來送錢的,並這樣勸他,‘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五柳先生摸了摸他的鬍子,將送來的錢推了回去,‘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多麼謙虛啊,‘真不愧是五柳先生’,我感慨道。頓時也悟出剛才五柳先生所抒之哲理。
他辭官二十二年一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的志趣,志而益堅。
樂莫非如此,只因青山,秀水,貴人和好心罷了。
陶淵明的作文24
在許多現代人眼中,隱士只屬於古代。他們與山為友,與水為伴,品一盞淡茶,酌一壺薄酒,誦讀詩書,舞文弄墨,好不逍遙自在!但是,他們看破紅塵之後消極遁世,不用自己的浩然正氣橫掃不平,不以自己的雄才大略普濟蒼生,而是逃避社會現實,獨自享樂。所以,在日益發展的當今世界,“隱士”便毫無立足之地。既肯定又否定,這是許多人一貫抱有的態度。
東籬採菊悠然見南上的陶淵明是隱士中的傑出代表之一。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懷有大志,希望建功立業,但現實一次又一次讓他跌入谷底。最後,因不事權貴,他選擇了退隱歸耕的道路。正是由於這條道路,陶淵明的田園詩漸漸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一些老師仍然很理性的評價他,重複著“陶淵明在文學方面很有造詣,但是他消極遁世……”之類的語言,送走了一屆又一屆學生。學生們呢,大多也走在這種思想早已鋪好的大道上。
在我們班,有個同學說他想當陶淵明,隨即,這個訊息不脛而走,成了大多數老師和學生的笑柄。這些人都只用了一隻眼睛看陶淵明,而且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消極遁世”。
我則不然。陶淵明找到了適合自己心靈的棲息地——田園,然後用畢生精力去修築這個心靈的堡壘。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用安妮寶貝的話說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是一種境界。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陶淵明依然能夠安然自若;依然好讀書,不求甚解;依然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依然銜觴賦詩,以樂其志。“草盛豆苗稀”不要緊,“夕露沾我衣”也不要緊,荷鋤歸來帶回的不是疲憊,而是樂趣。再來一壺酒,來個一醉方休!詩興又頓起,於是揮毫潑墨,膾炙人口的詩篇和著豪興躍然紙上。腦海中詩意的空白驅走了所有雜念,物質與精神,他選擇了後者。專注而無慮,成了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也許,歸隱才是他最好的歸宿。
於是,這便成了一種精神——“隱士精神”。這種精神正是當今社會缺少的。比如,80後的青春文學掀起一場風暴,這個也是作家,那個也是作家,結果翻開一看,只能感嘆:中國的作家真是太多了!與商業掛鉤而不能全身心致力於創作,就只能觸控大批膚淺的表面,熠熠生輝的時日就不能長久,這些書就只能掛上所謂“暢銷書”的名號,成為人們娛樂的方式。所以,把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互換,當然沒有錯,但一旦聯絡起來,就難一成就真正的人才。
在人生的路途上,我們應該擦亮慧眼,找到自己的“田園”,將隱士精神的精髓發揚光大!
陶淵明的作文25
語文課本中,我們陸續讀過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一些作品。披文入情,掩卷長思,一個有血有肉,至情至性古代先哲,穿越一千五百多年的光陰,來到了我們眼前。
種豆的農夫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棄官不做的詩人愛上了農耕生活。開荒南山之下,日出而作,荷鋤晚歸,有天際的一彎新月相伴,勞作之餘的疲憊少了許多,一絲成功的愉悅襲上心頭。雖然農藝還有些不精,卻永遠擺脫了象樊籠一樣的腐敗庸俗的官場。回到了日夜懷念的田園,生活是清苦了一些,詩人在精神上卻恬然自適。不違眼中所願,不再為五斗米折腰。在我的眼中,陶淵明是一個躬耕隴畝、自食其力的農夫。
採菊的隱士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歸隱田園的詩人是有著怎樣的恬淡寧靜。勞作之餘,更有賞菊的雅趣。斟一杯薄酒,繞籬獨賞怒放的菊花,駐足細瞧,忍不住採擷一朵在手,細細把玩,把盛開的花兒,別在遠處南山的髮簪上。夕陽下,幾對競飛的鳥兒結伴還巢。此中真意,又有幾人曾領會掌中的一陣幽香充塞了詩人的鼻腔,也穿越了千年的時空,芬芳了你我。那一朵千年不敗的菊,撩撥了多少人的情思。在我的眼中,陶淵明是一位悠然自得的隱士。
可愛的先生
閒靜少言,不慕榮利。不知何許人的五柳先生有著何等的率真性情。好讀書而不求甚解,只在於求知的滿足,精神的愉悅。性嗜酒而期在必醉,只有醉鄉才能平抑眼中的起伏的波瀾,脫離汙濁的塵世。常著文章,只為自娛,不求功名利祿,只為表達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志趣。先生是那樣的平凡普通,那樣的平易近人,那樣的可愛。分明就是一位鄉里的賢達,家中的一位長輩,左近的一位芳鄰。在我的眼中,陶淵明是一位安貧守節的先生。
求索的志士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黑暗現實遮不住詩人探求的目光。窮困潦倒的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理想的社會圖景:沒有君主,沒有剝削,沒有戰亂,人們自食其力、自給自足、雞犬之聲相聞、老幼怡然自得。這不正是千百年來,人們孜孜以求的一個夢嗎!那一片燦若雲霞的桃花,註定會沉浸在人們不懈追求的夢境中,芬芳萬載。外表平靜,內心火熱;自己貧病交加,生活困頓,還不忘天下蒼生,憧憬著人類有著美麗的伊甸園。在我的眼中,陶淵明是一位上下求索的志士。
穿越千年的歷史塵埃,我們看到了一位有著純真性情,高潔品格,曠遠胸懷的古代先哲。一個農夫、一位隱士、一位可愛的先生、一位求索的志士。這,就是我眼中的陶淵明。
陶淵明的作文26
在別人的眼中,陶淵明可能只是一個普通的東晉詩人,但是在我的眼中,陶淵明就是一位值得讓人讚賞的愛國之士。
陶淵明雖然只有著平凡的一生,但是沒有哪個人會知道他會造就如此傳神的詩篇。令人敬佩的是,他不圖錢財更不為名利。陶淵明當官時,他僅一百多天便辭去所有官位,從此歸隱田園。從陶淵明的種種表現中顯然表達出了對東晉王朝的強烈不滿,他以他特有的方式與官府作鬥爭,田園生活也成就了他的田園詩,使陶淵明成為歷史中的田園詩人之祖。
陶淵明對國家、社會的不滿顯現於他的詩文之中。比如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記》,就單單從一個漁人因捕魚而造訪桃花源的文章當中,就可清晰的反映出陶淵明反對當代社會的黑暗與對世外桃源的自在生活所向往和憧憬。再來看看他的五首《歸園田居》,陶淵明對國家現狀的不滿、擔憂和歸園的迫切、期待,都表現於字裡行間:從“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中看出他對因世間之亂而倍感憂傷;從“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中便可以看出他的歸園之切;又從“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中透露出對國家復興的希望而嚮往……不僅如此,陶淵明身上還有許多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弘揚。
陶淵明確實是一個詩人,他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詩人,他更加是一個明辨是非的智者,他的詩表達出了他對自己國家的擔憂與憤恨。為了批判黑暗的當代社會,陶淵明寫了無數的詩與文章,從而發洩自己的不滿,並且對那種安定和諧社會的嚮往。他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恰好源於他深深地愛國之情。陶淵明擁有著的敢於鬥爭與維持正義的志氣是沒人可以改變的,他以如此頑強的愛國與反抗之志,是歷史長河中所有人的模範與標杆,正是因為這種精神所在,才鑄造了華夏民族的精神!
最後,我想再次強調:不管在別人眼中是怎樣去看待陶淵明,就算別人說他只是個詩人罷了,說他只是個普通人罷了,也不會改變我對他的看法。這,就是我眼中的陶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