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集卷之六記傳贊述《韓非》
引導語:韓非是戰國末期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韓非被譽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兩個人之一。下文是小編收集的陶淵明記傳贊述《韓非》,內容是述評韓非,為其可悲的命運而哀傷,歡迎大家閱讀!
韓非(1)
豐狐隱穴(2),以文自殘(3)。君子失時,白首抱關(4)。巧行居災(5),伎辯召患(6)。哀矣韓生,竟死《說難》(7)。
[註釋]
(1)這一章述評韓非,為其可悲的命運而哀傷。韓非,戰國時韓國諸公於。與李斯同師事苟卿,李斯自以為不如。曾建議韓王變法,不被採納。後使秦國,李斯忌其才,入獄自殺。嘗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難》等篇,十餘萬言,即今傳《韓非子》二十卷。事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2)豐狐隱穴:大狐狸隱藏於山穴之中。《莊於。山木):“夫豐狐文豹,棲於山林,伏於巖穴,靜也。”豐狐即大狐。
(3)以文自殘:是說豐狐、文豹因其漂亮的毛皮而給自己帶來災禍。文:花紋。《韓非子。喻老》:“翟人有獻豐狐玄豹之皮於晉文公,文公受客皮而嘆曰;‘此以皮之美自為罪。’”陶詩此處比喻韓非以才華出眾而給自己帶來災禍。
(4)抱關:守門的小吏,喻地位卑微。《孟子。萬章下》:“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擊忻。”又《苟子。榮辱》:“故或祿天下而個自以為多,或監門御旅,抱關擊拆,而下自以為寡。”注:“抱關,門卒也。擊析,擊木所以警夜者。”
(5)巧行居災:美善的行為容易處禍。巧:美善,美好。《詩經。衛風。碩人):“巧笑情兮,美目盼兮。”
(6)忮(zhì志)辯:強辯。這裡指韓非善於著書立說。
(7)竟死《說難》:是說盡管韓非寫了《說難》指出遊說之人易遭禍患的種種情況,可是他自己卻並沒有避免像《說難》中所寫的那樣,終因遊說於秦而死。《史記。老於韓非列傳》:“然韓非知說之難,為《說難》書甚具,終死於秦,不能自脫。”
[譯文]
大的狐狸隱藏山穴,皮毛美麗因而遭難。君子不被時所重。用,到老看門地位低賤。美善行為容易處禍,強辯也能引來災患。韓非遭遇實在可哀,說秦而死竟如《說難》。
陶淵明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又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死後其好友暗贈諡號靖節先生,潯陽人(一說宜豐人)。東晉著名文學家,田園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歷史學家陳寅恪曾考證陶為奚族人,但其證據略顯薄弱)。(《宋書》隱逸傳雲:“陶潛字淵明,或雲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人也。”)因宅邊種植五棵柳樹所以號五柳先生(未得到證實),諡稱靖節居士,宜豐縣澄塘鎮秀溪村人。宋代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有陶淵明"始家宜豐"的記載。宜豐舊《圖經》亦有此說。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的元勳重臣,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作過武昌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29歲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後任彭澤縣令。因不事權貴,棄官隱居慄裡(今星子縣境內)。52歲時偕少子陶佟迴歸宜豐故里,四年後返潯陽,逝於柴桑。陶佟留居故里。今澄塘鎮秀溪、故村等處陶姓人皆為陶佟之後裔。歷代方誌載宜豐境內有南山、柳齋、菊軒、東籬、洗墨池、藏書礅、故里橋、靖節橋、我公橋、舒嘯臺、賦詩灣、顧淵石、醉臥石、淵明洞、讀書堂、靖節祠等陶淵明遣跡及其紀念建築。
韓非子生平:
韓非子出生於戰國末期韓國的都城新鄭(今河南省鄭州新鄭市鄭韓故城遺址),是韓國貴族。韓非精於“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與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韓非文章出眾,連李斯也自嘆不如。韓非將自己的.學說,追本溯源於道家黃老之術,他對老子《道德經》有相當大的研究,《韓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韓非的哲學觀點。韓非是戰國末期帶有唯物主義色彩的哲學家,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韓非目睹戰國後期的韓國積貧積弱,多次上書韓王,希望改變當時治國不務法制、養非所用、用非所養的情況,但其主張始終得不到採納。韓非認為這是“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便退而著書,寫出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著作。
他的書傳到秦國,秦王非常讚賞韓非的才華。不久,因秦國攻韓,韓王不得不起用韓非,並派他出使秦國。韓非子被韓王派遣出使秦國,秦王很喜歡韓非,但還沒有決定是否留用。但是文采斐然的韓非為秦王嬴政所賞識而倍受重用。由於李斯提出滅六國一統天下的通天大計,而首要目標就是韓國,但作為韓國公子的韓非與李斯政見相左(韓非主張存韓滅趙),妨礙秦國統一大計,於是李斯就向秦王上疏辯駁。他說:“
韓非前來,未必不是認為他能夠讓韓留存,是重韓之利益而來。他的辯論辭藻,掩飾詐謀,是想從秦國取利,窺伺著讓陛下做出對韓有利的事。 ” 秦王認為李斯言之有理,便抓捕韓非。廷尉將其投入監獄,最後逼其服毒自殺。韓非想上書始皇帝,被拒絕。後來始皇帝后悔了,派人赦免他,但是韓非已經死了。
韓非子的文章構思精巧,描寫大膽,語言幽默,於平實中見奇妙,具有耐人尋味、警策世人的藝術風格。
韓非子著書之餘時常登臨的孤憤臺猶存,位臨棠溪岸邊,原是一處高地,松柏銀杏蒼蒼。之後,孤憤臺漸漸之低小,鄉民們平素叫“孤墳攤兒”,考古和被盜均未發現萌基,專家考證應為“孤憤”臺,正好符合韓非“驅車勸諫韓王不用”而閉門著書的歷史事實。韓非的《孤憤》、《五蠹》、《說難》、《說林》、《從內儲》五書,十萬餘言,字裡行間,嘆世事之難,人生之難,閱盡天下,萬千感懷。韓非死於秦國,終年47歲,有記載說,韓非屍體運回韓國,葬在故土,即孤墳攤處,另說葬九女山古墓群。
據史料可考,韓非子的故土在西平縣出山棠溪北岸的韓堂村。韓堂村建有韓家祠堂,而後遷至出山鎮西南,韓堂村留名至今。韓祠為韓家宗祠,何代修築無考,但每年春節韓姓子孫敬奉韓家宗祖一直延續,韓祠歷代修復,破損於解放初,1958年在此建出山禮堂,有“思辨”碑石一塊,村人說曾蓋在西街井口,後無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