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閱讀理解15篇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1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3分)
(1)漁人甚異之()(2)便要還家()(3)處處志之()
1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譯文:
15、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問世以來,中華大地出現了“處處自詡桃花源”的現象,請結合本文分析原因。(3分)
答:
參考答案
13、(3分)(1)以······為異,認為······奇異(2)通“邀”,邀請
(3)記,做記號評分標準:共3分,每個1分。
14、(3分)這個人一五一十詳細地說出了他所知道的外面的情況,(他們)都(對外面百姓的生活)感嘆、惋惜。
評分標準:3分,意思符合即可。
15、(2分)因為桃花源是人們理想中的最佳風景,寧靜而優美;但又絕不是單純的風景,是為理想的光環所籠罩著的山水,是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生活。(因為桃花源不是單純的美景,“桃花源”已成為一種精神符號,一種文化標記,寄託著千百年來人們對理想社會、美好生活的追求。)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2
閱讀下文,完成問題。
桃花源記(節選)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解釋下列句加粗字詞的含義。
①漁人甚異之__________
②豁然開朗____________
③遂與外人間隔________
④此中人語云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沒有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A.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B.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C.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D.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裡?透過哪些具體描寫表現出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驚異,詫異。②開闊敞亮的樣子。③隔絕。④對……說,告訴。
2.D
3.①平坦的土地,整整齊齊的房屋。
②老人和小孩,都悠閒愉快自得其樂。(意對即可)
4.桃花源美好的地方體現在:自然環境優美,社會和平安寧,人民生活快樂富足。透過作者對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寫(第二段)和對桃花源中淳樸民風的描定(第三段)來表現出來的。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3
桃花源記
1.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選自《禮記·禮運》)
2.乙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選自《桃花源記》)
閱讀題目:
7.解釋下列文言句中加點的詞語。(6分)
(1) 選賢與( )能
(2)貨惡( )其棄於地也
(3) 故( )外戶而不閉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5)屋舍儼然 ( )
(6)悉如外人( )
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2)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9、在陸游詩中哪兩句也算恰到好處地體現了“林盡水源”、“彷彿若有光”、“初極狹”、“豁然開朗”這樣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
10.[甲] 文中闡述的“大同社會”與[乙]文中描繪的“世外桃源”有什麼相似的地方?(2分)
閱讀答案:
7.(1)“與”通“舉”,選拔(2)憎惡(3)所以(4)類(4分,每小題1分,意思對即給分)(5)整齊的樣子(6)全、都
8.(1)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處處可以聽到。(2分,意思符合即給分)
(2)老人小孩都充滿喜悅,並自得其樂。
9.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10. 兩文都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2分,結合語句分析也可)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4
桃花源記(選段)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解釋下面畫線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便要還家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③屋舍儼然
④鹹來問訊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文中哪句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後,仍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麼不願離開?
參考答案:
1. ①通“邀”,邀請 ②與世隔絕的地方 ③整齊的樣子 ④都
2.問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居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朝和晉朝了。(意思對即可)
3.第一問:不足為外人道也。第二問:源中生活安寧/沒有戰亂/能安居樂業。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5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木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
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桃花源記》的作者是_____(朝代)著名詩人___,初中階段我們還學過他的作品___、___。
2.解釋下列劃線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①芳草鮮美( )
②屋舍儼然( )
③甚異之( )
④不足為外人道也( )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漁人偶遇桃源,“處處志之”,最終卻“不復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是如此美好,那麼你理想中的社會王國是什麼樣的?結合社會現實談談你的設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東晉 陶淵明 《五柳先生傳》 《歸園田居》
2、(1)鮮豔美麗(2)整齊的樣子(3)對……。感到奇怪(4)不值得,不必
3、(1)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2)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顯得心滿意足。
4、此題只要能圍繞作者的矛盾思想來答,語言表述清晰流暢即可。
示例:寄寓了作者對美好的理想社會的追求,以及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理想無法實現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文中的漁人雖“處處志之”,但終“不復得路”,暗示了桃源並不存在,這樣的理想無法實現。
5、“略”。符合社會現實言之有理即可。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6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為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小題1: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錯相通
B.餘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
C.不足為外人道也足:值得
D.處處志之志:記住
小題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忘路之遠近B.見漁人,乃大驚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
C.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D.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其如土石何
小題3:下列對文章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桃花源裡,沒有剝削和紛擾,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歡樂,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形象體現。
B.在聽了漁人對外界的介紹後,桃源人嘆惋不已,從上下文推知,他們發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時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漁人不要把這裡的情況告訴給外界,目的是希望遠離戰亂和苦難,永不受打擾,繼續享受這寧靜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繪了桃花源裡一幅鮮活的人間生活的圖景,又極力表現它的似有似無。尋覓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參考答案:
小題1:D
小題1:B
小題1:B
小題1:志:做標記
小題1:都解釋為“於是”“就”;A項前句“之”不譯,取消句子獨立性;C項前句“為”解釋為“向”,後句“為”解釋為“為了”;D項前句“其”解釋為“他”,後句“其”不譯,加強反問語氣
小題1:他們感嘆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帶給人們的戰爭災難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7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選自《桃花源記》)
12.解釋下列加點詞(1分)
(1)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2) 便要還家( )
13.下列每組加點詞語意義相同的是( )(2分)
A. 屬: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屬予作文以記之
B. 為:不足為外人道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
C. 舍:便舍船 屋舍儼然
D. 具:具答之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14.翻譯句子(2分)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5.作者在《桃花源記》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沒有戰亂,安定和平;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結合當今社會實際,簡要說出你對當今和諧社會的認識。(2分)
12. (1分)(1)與世隔絕的地方 (2)通邀,邀請 13.D(2分)
14. (2分)老人和小孩都悠閒愉快,自得其樂的樣子。
15.(參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環境優美;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生活富足,人人自得其樂等。(2分)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8
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的句子是:
3、文中總寫漁人感受的一個成語是:
4、“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表現“村人”熱情待客的句子有
6、表現“村人”都來關心漁人的句子有
7、“村人”來桃花源的原因是
8、“村人”“不知不漢,無論魏晉”的原因是
9、文中描寫桃花林的語句是
10、文中描寫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1、描寫桃花源中人們安居樂業的句子是
12、桃花源中人“與外人間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用原文語句作答)
13、、文中與蘇軾的“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4、、成語“無人問津”化自文中“ ”一句。
15、、文中與陸游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個成語是:
16、桃花源人為什麼“見漁人,乃大驚,”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暗示了這一點?
17、作者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亂,沒有“王稅”的理想社會,這可以用哪一個成語來概括?
18、語段從哪兩個角度描寫桃花源?
19、請你概括第二個語段的主要內容。
20、文中劃曲線的句子表現出桃花源人什麼樣的特點?
21、桃花源中的人們聽了武陵漁人的見聞後,為什麼“皆嘆惋”呢?
22、 文中哪句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後,雖“嘆惋”卻仍然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麼不願離開?
23、 第3段文字主要寫哪兩方面內容?
24、“桃花源”是陶淵明虛構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麼還要寫它呢?請用簡短的話回答。
25、桃花源中的人們為什麼叮囑漁人“不卟為外人道”?請談談你的理解。
26、為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該怎樣評價?寫一段話,談談你的意見。
27、古往今來,人們對漁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於無意有不同理解:王維曾寫道:“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似為無意;而謝得枋卻說:“飛花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又覺有心。你認為作者的本意是什麼?請說說理由。
28、在桃花源裡,村中人怎樣對待漁人?
29、本段結尾寫道“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一句在情節發展上起什麼作用?
30、作者為什麼詳細地寫漁人回來的路上“處處志之”,又“詣太守”,高尚士、劉子驥聽了也“欣然規往”,而結果卻或迷路,或病終,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31、文中“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一句讀過後,結合你的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
32、村人要求漁人不要對“外人”說起這裡的情況,為什麼?
33、作者為什麼要虛構這樣的理想境界?聯絡作者的生平簡要分析。
34、在《桃花源記》中,漁人離開桃源後“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
後來尋找桃花源的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
35、桃花源中人曾囑咐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可漁人外出後竟“詣太守”,談談你對漁人做法的評價。
36、陶淵明在此文中不是寄託了社會理想嗎?請問我們今天應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37、請寫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詩詞。
38、如何看待作者描繪的這個理想社會?
39、第二自然段寫了幾層意思?漁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有哪些?從這些敘述描寫中,可以看出這是怎樣的一個社會?
參考答案:
1、甚異之 2、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3、豁然開朗
4、不想被外面的戰亂破壞了他們的和平寧靜的生活
5、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6、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7、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8、與外人間隔
9、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10、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11、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2、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1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4、後遂無問津者 15、豁然開朗
16、(1)與外人間隔(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17、世外桃源18、從自然環境、人物活動這兩個角度來描寫桃花源的景象。
19、透過漁人所見,著力表現桃花源中的自然環境以及人們和平安樂的景象。20、表現出桃花源中人們的熱情好客、淳樸善良,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們本是“避秦時亂”而來,為外界動亂黑暗的世界而嘆惋,為桃花源外的人過著痛苦的生活而嘆惋。
22、不足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寧靜 ②百姓能安居樂業 ③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2分,以上三點答出兩點即可)
23、①寫村人"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會風尚(或寫桃花源中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和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睦關係)②寫村人自敘秦時避難來此經過(或寫桃花源中對戰亂的厭惡和對沒有壓迫剝削的社會理想的追求)。
24、是為了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5、不希望外人破壞桃花源中安寧和平幸福的生活。26、桃花源中的社會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社會理想,客觀上反映了當時廣大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也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實,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在階級社會中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27、既表現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對這種理想無法實現的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28、村中人見到漁人,先是“大驚”,然後聽了漁人的回答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熱情招待。這些描寫說明桃花源裡的人熱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風淳樸。
29、此語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為他們不願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節發展上,則為下文無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筆。
30、這樣寫的目的是要給人一個真實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漁人回來時順著原路處處作了標記,生怕以後再來時找不到,可謂小心極了!回到武陵,還向一郡之長太守做了報告,可謂慎重極了!像劉子驥那樣品德高尚的人聽到後,也高興得想去探訪,可見真實極了!總之,作者不厭其煩地寫這些,都是為了使人產生確有其事的真實感。
31、人的一生都可能經歷坎坷與不順,都可能經歷苦難與艱辛,而只有經歷這些之後,才能達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為他們不願意讓“外人”來打破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
33、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時期,戰亂頻繁,人民流離失所,他對這一黑暗的社會現實極為不滿,對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虛構了一個寧靜安樂、民風淳樸的美好境界,以此來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
34、暗示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虛構的 產物35、為人不講信用
36、《桃花源記》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相對立的世外桃源,藉助這個美好的境界,寄託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廣大人民追求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的理想社會的願望37、如(1)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分;(4)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映淺紅;(5)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38、這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是黑暗現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也是千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是不可能實現的空想。
39、第二自然段寫了兩層意思,即先寫進入桃花源的過程,再寫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一是環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二是人———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作者的這些描寫敘述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社會:和平安寧、豐衣足食、人人勞動、安居樂業的社會,與黑暗的現實社會形成極強的鮮明對比。現實社會生活中,戰亂頻繁,生靈塗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卻是一派優美、安寧的景象。作者明寫桃花源,暗在譏諷現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9
桃花源記
陶淵明
①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②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③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⑤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詞。
(1)欲窮其林 窮________________
(2)自雲先世避秦時亂 雲________________
(3)詣太守,說如此 詣________________
(4)阡陌交通 交通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武陵人捕魚為業此人 一一為具言所聞
B.問所從來,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C.其中往來種作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D.便扶向路 尋向所志
3.翻譯句子。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用自己的話,說說桃花源中的人和漁人的交談都說了些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要求回答問題。
(1)文中有兩處語句暗示了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不存在的理想社會,請找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②段的環境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窮盡,走完;(2)說;(3)到,拜見;(4)交錯相通
2.D
3.問(村中人)現在是什麼朝代,(村中人)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至於)魏、晉兩朝就更不用說了。
4.①桃花源中的人問漁人從哪裡來?
②桃花源人向漁人說明來到此地的原因。
③桃花源人向漁人詢問外界的情況。
④桃花源人囑咐漁人不要外傳桃花源的事情。
5.(1)①忽逢桃花林漁人甚異之;②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2)表達了作者對沒有戰亂、寧靜和平、自由和諧的理想社會(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10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小題1】《桃花源記》的作者是 ,字 ,他是 (朝代) 。本文出現的成語有 、 (寫出其中兩個)。(6分)
【小題2】解釋下面句中劃線字詞的的含義。(4分 )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2)悉如外人
(3)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4)乃不知有漢
【小題3】下面劃線詞的意思和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2分)
A.彷彿若有光
B.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小題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小題5】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表現了桃花源中人們
的特點;他們在送漁人離開時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也是因為 。(2分)
【小題6】世外桃源寄託了陶淵明怎樣的社會理想?(2分)
答案
【小題1】陶淵明 元亮 晉(東晉) 大詩人(文學家) 世外桃源 黃髮垂髫 怡然自樂 無2問津 雞犬相聞(任選兩個)
【小題2】(1)類(2)全、都(3)請、邀請(4)竟然、居然
【小題3】A
【小題4】略
【小題5】熱情好客 不想讓外人打擾(不想讓外人知道這個地方)
【小題6】略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陶淵明,字元亮,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學名著基本常識的把握。
點評:文學常識,顧名思義,指涵蓋文化的各種常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學中的地理、歷史各種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們眾所周知的文學習慣。本題涉及的知識點主要有作家、年代等。平時學習的過程中,對文學作品的作者、體裁、主人公等可以進行分類,以防混淆。對著名篇章的內容熟讀並熟記。
【小題2】試題分析:屬,一詞多義,類。悉,一詞多義,全,都。延,古今異義詞,故古義:請,邀請。無論,古今異義詞,古義:竟然,居然。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意義的理解。
點評:實詞與虛詞的積累,是培養閱讀文言文能力的基礎,理解文言文中詞語的含義時,要聯絡原句來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單個字詞的含義。另外,還要注意詞語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異義詞、動詞的使動用法、通假字等,儘量做到翻譯準確、恰當。本題涉及的有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等。
【小題3】試題分析:A.彷彿古今同義,都是好像的意思。B.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運輸樞紐。C.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無路可走的境地。D.無論,古義:不用說,更不必說;今義:不管。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意義的理解。
點評:本題主要考察了詞語的特殊用法:古今異義詞。
【小題4】試題分析:翻譯(1)時,要注意把黃髮垂髫(老人和小孩)、並(都)、怡然自樂(高興而滿足)這些字詞翻譯準確。翻譯(2)時,要注意把為(想向,對)、 具(詳細)、聞(知道)這些字詞翻譯準確。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
點評:句子翻譯也是文言文閱讀的一個常考題型,翻譯句子時,要注意抓住句中的關鍵詞句,把關鍵詞句翻譯準確,另外,還要注意對特殊句式的翻譯,儘量做到通順、流暢,表意清晰。
【小題5】試題分析: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村中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殺了雞做飯來款待他。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來款待他。這些都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因為聽聞漁人講了外面的世界後,他們不願意外人來打擾他們的生活,所以,漁人臨走前特意囑咐不足為外人道也。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評價和人物心理的揣摩。
點評:做人物形象分析類題目時,要結合人物具體的言行來分析其精神品質。平時在閱讀文章時,要善於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品質。根據文章的情節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可以從文章的情節,接著是人物的語言動作以及神態。要將人物的心理整合到文章中去等角度去揣摩。聯絡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和文中敘述的事件,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來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動。桃花源的人款待漁人,說明他們熱情好客。因為聽聞外面的世界很亂,他們不遠這裡的寧靜和平生活被外界多幹擾,所以,有囑咐漁人不要把這裡的一切告訴別人。
【小題6】試題分析:作者的簡淨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透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作者情感態度的理解。
點評:怎樣才能切準情感把握的脈搏,深入地領會作者的情感態度?
(1)聯絡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態度。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態度時,往往可以藉助或聯絡主旨來理解。
(2)結合關鍵語句,確定情感態度。作品中的關鍵性語句,常常出現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議論,或含有深刻含義。這些語句,往往表明或暗示作品的主旨,從而也顯示出了作者的情感態度。
(3)根據人物語言,分析情感態度。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態度時,切不可忽視對文中人物語言的體味,要有結合語言看作者情感的意識,巧妙地將溶入其中的情感態度捕捉到。
(4)抓住景物特徵,體會情感態度。景物描寫,往往為了表現與之相同相似、相關或相對、相反的情感。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態度時,要善於根據文中的景物描寫,由景及人,由表及裡;賞其美景,知其深情;觀其外表,知其內涵。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11
(二)閱讀《桃花源記》中的文段,完成11-14題。(10分)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逐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詞的意思。(2分) A.屋舍儼然:B.彷彿若有光:
C.便要還家:D.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小題2:、根據文中畫曲線的句子,“皆嘆惋”的原因是( )(2分) A.為漁人費了這麼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嘆惋。
B.為自己信在這裡訊息閉塞,竟不知道外界有這麼大的變化而嘆惋
C.為外界社會的動亂、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嘆惋
D.沒有想到時間過得這麼快,都已經是晉朝了。
小題3:、翻譯句子: (4分)
(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小題4:、作者為什麼要虛構這樣的理想境界?聯絡作者的生平簡要分析。(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A、整齊的樣子 B、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C、通“邀”,邀請。 D、妻子與子女。
小題1:C
小題1:略
小題1: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時期,戰亂頻繁,人民流離失所,他對這一黑暗的社會現實極為不滿,對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虛構了一個寧靜安樂、民風淳樸的美好境界,以此來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
略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12
讀文答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B.①停數日,辭去②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C.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②屬予作文以記之
D.①設酒殺雞作食②食之不能盡其材
2.翻譯下面的句子。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其實並不存在,他這樣寫有什麼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
2.竟然不知道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
3.答案示例: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表現了他對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給自足的理想社會的追求。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13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乙)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小題1:下列語句中加點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2分)
A.選賢與能神情與蘇、黃不屬
B.外戶而不閉月色入戶
C.具答之天下之偉觀也
D.問今是何世是日更定
小題2: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交通:
(2)餘人各復延至其家延:
小題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1)故人不獨親其親翻譯:
(2)林盡水源翻譯:
小題4:用原文填空。(2分)
乙文中的“世外桃源”,具有甲文所描述的“”社會的基本特徵,如甲文提到“老有所終”“幼有所長”,乙文“”一句就是這一特徵的具體體現
參考答案:
小題1: B(2分)
小題2:(1)交錯相通(2)請(共2分。每小題1分)
小題3:(1)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2)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共2分。每小題1分)
小題4:大同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共2分。每空1分。沒用原文回答,該空不得分)
小題1:
試題分析:先要大致瞭解全文內容,弄清各句中字詞的意思,然後根據自己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各項中加點的字義,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進行比較。B項“戶”皆是“窗”的意思。
小題2:
試題分析:先要大致瞭解文章內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本題中兩個加了皆是古今異義,根據語境判斷字詞義。
小題3:
試題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語境中大致瞭解句子的意思,解釋清楚關鍵詞語“故”“獨”“親”“盡”,最後疏通句子。所學課文,做過翻譯練習要加強記憶,可直接寫出譯句。
小題4:
試題分析:疏通兩篇短文的文字,瞭解內容,抓住關鍵資訊,比較兩文思想內容,找出相關點,概括填空,注意要使用文中原話。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14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核舟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小題1】不少成語出自第一篇文章,請寫出其中兩個。(2分)
【小題2】解釋下列劃線字詞的意思。(4分)
(1)黃髮垂髫 (2)嘗貽 (3)高可二黍許 (4)兩膝相比者
【小題3】下列加點字解釋相同的一組是( ) (2分)
【小題4】與“絕類彌勒”中的“類”,意思相同的是( )(2分)
A.分門別類
B.畫虎不成反類犬
C.以此類推
D.類多如此
【小題5】翻譯句子(6分)
(1)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2)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3)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小題6】世外桃源寄託了陶淵明怎樣的社會理想?(2分)
答案
【小題1】略
【小題2】(1)老人小孩 (2)曾經贈送 (3)大約 (4)互相靠近
【小題3】B
【小題4】B
【小題5】(1)自稱先輩為了逃避秦朝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村裡的人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2)沒有不按照材料原來的形狀刻成各種事物的形象,各自具有神情和姿態。(3)(佛印)抬頭仰望,神情和蘇、黃不相類似。
【小題6】略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15
文言文閱讀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粗的詞的意義。
(1)欲窮其林 窮:___________________
(2)便要還家 要:___________________
(3)處處志之 志:___________________
(4)欣然規往 規: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B.問所從來,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C.其中往來種作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D.便扶向路尋向所志
3.請將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閱讀思考,簡要回答:
(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社會,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這在文中也有暗示,請找出相應的一兩處語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描寫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窮盡、走盡;通“邀”,邀請;做標記;計劃,規劃
2.D
3.帶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裡出去,於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
4.(1)①“忽逢桃花林”、“漁人甚異之”②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2)表達了作者對沒有戰亂、寧靜和平和自由和諧的理想社會(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