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滕王閣序> 讀《滕王閣序》有感

讀《滕王閣序》有感

讀《滕王閣序》有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滕王閣序》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滕王閣序》有感1

  一條江水浩浩蕩蕩地奔流而去,朝霞中,一座閣樓若隱若現,層巒疊嶂,如鳥兒張開的翅膀,在霞光中氣勢非凡。遠處,一葉小舟順江而來,船頭立著一位少年,晨風佛起了他的白衫,更撩動起了他的縷縷情思。

  遠方的父親,是他縈繞在心頭的思念,近處的滕王閣,卻是他一生中最絢爛的煙花。

  王勃是“初唐四傑”之一,才華早露,未成年就被稱作神童。年紀輕輕就被沛王李賢徵命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漫漫人生旅途中,王勃的仕途剛剛開始,卻因戲言戛然而止,其中的苦悶是任何人都不能理解的。也許,真如文中所言“時運不濟,命運多舛”。於是,王勃帶著不滿與怨氣出遊巴蜀。可是,天下這麼大,誰能留下失意之人?再美的景色在王勃眼裡都是灰色。苦悶之餘,王勃便乘舟去交趾探望父親。

  王勃南下探親,路過滕王閣,洪州都督閻公重修滕王閣並在此設宴。王勃參加宴會,主人本著客氣之意邀他作序,誰知王勃毫不膽怯,大筆一揮,於是,一篇洋洋灑灑的《滕王閣序》便照亮了整個盛唐。那幾百字中,究竟記載了王勃怎樣的感情?又包含了多少辛酸淚珠?

  江水是一支無情的簫,只會讓苦悶之人更心涼。但是,王勃心中卻充斥著傲氣與不羈,在雋白的宣紙上,筆墨行走間,一篇曠世之作便產生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幅秋景圖便躍然眼簾:迷濛的煙霧中,落霞好像和孤獨的野鴨一齊起飛,秋天的江水好像與長空同為一色。失落之人,竟有如此博大之心境。王勃並沒有停筆,他心中的積鬱如滔滔江水一般不絕,“遙襟俯暢,逸興遄飛。”所有的壓抑都化作一個個墨字,跳躍著人們的神經。哪怕是陶公,也得自愧不如吧!一個人的自酌,怎抵得過“睢園綠竹”的雅境。開懷暢飲,酒杯相碰間,洋溢著歡笑,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都具備了,人間極樂,也不過如此了吧?

  真的都是樂嗎?“興盡悲來”四字將王勃矛盾的'內心折射的一覽無餘。在眾人面前的歡笑只是一種假象,心中的悲傷又有誰瞭解?長嘆一聲,“識盈虛之有數。”命運的坎坷與不順早已定下,一介書生又怎能定奪?望長安,廣漠宇宙中,人如一粒塵微,是多麼的渺小,歷史長河中,誰又能留下痕跡?也許,正如蘇子所言:“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王勃沒有低沉嘆息,反而高吟一句:“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酣暢淋漓的表達了自己豪邁之情。

  ,不也都這樣嗎?難免有些不如意,有些人遇到挫折便一蹶不振,而有些人遇到打擊便越挫越勇。李白多次被流放,但他沒有悲觀,而是寄情于山水與酒,為後世留下了動人的篇章;蘇軾多次被貶,但他依舊懷著一顆樂觀的心,甚至表現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淡然;文革期間,許多文人受到非人的折磨,於是,一些文人不堪重負,紛紛自殺,而巴金卻在牛棚中頑強的活了下來,一顆超脫的心經過文革的折磨後變得更加平淡,他的後半生更是過的閒適、自足。

  物換星移,逝去的永遠是風景,而一顆超脫的心,永遠不會被湮沒。

  天空中佈滿了紅霞,一排大雁在天空飛過,只留下陣陣鳴叫。一位白衫少年立在舟尾,一聲低嘆:“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那韻、那情,便永遠融在了那綿長的江水中,再也化不開,散不去。

讀《滕王閣序》有感2

  《滕王閣序》是唐代文學家王勃筆下的一篇駢文。將文章細細讀來,我讀到了王勃的偉大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而且正如《中國文學史》中所說:《滕王閣序》已於工整的對偶、華麗的辭藻之外,展示出流走活潑的生氣和注重骨力的剛健風格。首先文章寫景、抒情自然融合,重點描繪滕王閣雄偉壯麗的景象。狀寫宴會高雅而宏大的氣勢,在交待了“故郡”、“新府”的歷史後,就由閣的地理位置和周圍環境寫起。滕王閣就坐落在這片吞吐永珍的江南大地上。接著,作者的由遠及近,由外景轉而描繪內景,他為自己有機會參加宴會深感榮幸。但面對高官顯耀,不免又有幾分心酸悲傷。他轉而慨嘆自己的“不濟”的“時運”、“多舛”的“命途”。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鬱悶和不平,傾吐自己“有懷投筆”、“請纓”報國的情懷和勇往直前的決心。情由景生,寫景是為了抒情。內容恰似行雲流水,揮灑自如,自然流暢。

  其次文章透過對比來鋪陳直敘,色彩鮮明。作者無論是狀繪洪州勝景、滕閣盛況,還是敘抒人物的遭際情緒,都能洋洋灑灑。生髮,極成功地運用了鋪敘宣染的方法,使文章一波三折。“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這是盛況空前的宴會。相形之下,“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天才淪落,迷茫落拓,又是何等的悲涼。這種色彩強烈的對比,在揭示人物的內心隱憂,烘托文章的主旨中心方面,能產生相反相成、鮮明曉暢的藝術效果。文中多次出現的典故,而且都用得恰當貼切,非但沒有多餘冗贅之感,還使文章顯得富麗典雅,委婉曲折。情意真切。“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竄梁鴻於海曲”,這四個典故,隱喻作者命運坎坷、為沛王府修撰而受排斥打擊和因作《檄英王雞》文而被高宗逐出的遭遇,雖心懷憤懣之情,卻沒有表露。“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愨意之長風”等典故。則隱喻自己“長風破浪”的浩氣和積極進取的決心。詩詞散文追求的大致如此,汪洋肆謔的文采和真摯動人的情感。《滕王閣序》在這兩點上堪稱典範,無愧於千古名篇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