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四首·其三》杜甫唐詩註釋翻譯賞析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詞句註釋
1、黃鸝:黃鶯。
2、白鷺:鷺鷥,羽毛純白,能高飛。
3、窗含。是說由窗往外望西嶺,好似嵌在窗框中,故日窗含。
4、西嶺: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這是想象之詞。
5、東吳:指長江下游的江蘇一帶。成都水路通長江,故云長江萬里船。
白話譯文
黃鸝在新綠的柳條間叫著春天,成雙作對好喜慶;白鷺排成行迎著春風飛上青天,佇列整齊真優美。那西嶺的雪峰啊,像一幅美麗的畫嵌在窗框裡;這門前的航船啊,竟是從萬里之外的東吳而來。
創作背景
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春,杜甫因嚴武再次鎮蜀而重返成都草堂,其時,安史之亂已平定,杜甫得知這位故人的訊息,也跟著回到成都草堂。這時詩人的心情特別好,面對這生氣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寫下了這一組即景小詩。興到筆隨,事先既未擬題,詩成後也不打算擬題,乾脆以“絕句”為題。這四首詩就是杜甫初歸草堂時所寫的一些絕句詩,包括其中的《絕句四首》。明末王嗣奭《杜臆》說“是自適語”,“蓋作於卜居草堂之後,擬客居此以終老,而自敘情事如此。”
作品鑑賞
這組詩一開始寫草堂的春色,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遊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觸動了他的鄉情,四句景語完整表現了詩人這種複雜細緻的內心思想活動。此詩兩兩對杖,寫法非常精緻考究,讀起來卻一點兒也不覺得雕琢,十分自然流暢。把讀者由眼前景觀引向廣遠的空間和悠長的時間之中,引入對歷史和人生的哲思理趣之中。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黃鸝、翠柳顯出活潑的氣氛,白鷺、青天給人以平靜、安適的感覺。“鳴”字表現了鳥兒的怡然自得。“上”字表現出白鷺的悠然飄逸。黃、翠、白、青,色澤交錯,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傳達出詩人歡快自在的心情。詩句有聲有色,意境優美,對仗工整。一個“含”字,表明詩人是憑窗遠眺,此景彷彿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這兩句表現出詩人心情的舒暢和喜悅。“西嶺”,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東吳”,三國時孫權在今江蘇南京定都建國,國號為吳,也稱東吳。這裡借指長江下游的江南地區。“千秋雪”言時間之久,“萬里船”言空間之廣。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襟何等開闊!這兩句也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境界開闊,情志高遠。在空間和時間兩個方面拓寬了廣度,使得全詩的立意一下子卓爾不群,既有杜詩一貫的深沉厚重,又舒暢開闊,實為千古名句。
蘇軾曾經說過:“少陵翰墨無形畫”。此詩就像一幅絢麗生動的山水條幅:黃鸝、翠柳、白鷺、青天、江水、雪山,色調淡雅和諧,圖象有動有靜。畫的`中心是幾棵翠綠的垂柳,黃鶯兒在枝頭婉轉歌唱;畫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行白鷺映於碧空;遠處高山明滅可睹,遙望峰巔猶是經年不化的積雪;近處露出半邊茅屋,門前一條大河,水面停泊著遠方來的船隻。從顏色和線條看,作者把兩筆鵝黃點染在一片翠綠之中,在青淡的空間斜勾出一條白線。點線面有機結合,色彩鮮明而又和諧。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次開闊,出語雄健。全詩對仗精工,著色鮮麗,動靜結合,聲形兼俱,每句詩都是一幅畫,又宛然組成一幅咫尺萬里的壯闊山水畫卷。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