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教案範本

桃花源記教案

桃花源記教案範本

  《桃花源記》雖以時間為順序一一寫來,但並不是平鋪直敘,而是曲折迴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語言簡潔凝練,通俗流暢。下面是其桃花源記教案範本,以供參考。

  一、匯入

  誰來解釋一下“世外桃源”的含義或舉例說明其含義。

  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樂而環境優美的世界;另比喻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生活的地方。

  注:根據學生的解釋來揭示課文。

  二、整體感知

  1、教師朗讀課文,注意訂正字音。

  繽紛()豁然開朗()平曠()儼然()

  阡陌()垂髫()怡然自樂()詣()

  2、結合註釋初步翻譯課文。(注:重點朗讀課文和理解下列詞語)。

  緣、遠近、異、復、鮮美、落英繽紛、之、初、極、其、豁然開朗、曠、屬、阡陌、交通、黃髮垂髫、怡然自樂、乃、具、要、鹹、雲、妻子、邑人、絕境、間隔、是、無論、延、去、不足、道、志、及、詣、遣、欣然、規、尋、問津

  三、區域性品味

  1、導學生翻譯第一自然段。

  (注: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

  2、論本段文字的相關內容。

  ⑴本段文字主要寫了什麼?

  (提示:描寫桃花源的外景。並要求學生找出桃花源外景的句子。)

  ⑵按下列板書,引導學生背誦。

  晉…武…緣…忘…忽…夾…中…芳…落…漁…復…欲…

  ⑶如此奇異幽雅的環境,假如你來到這裡,你回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斷呢?

  (提示:感想:①有山有水,人傑地靈。②心情舒暢、愉快、愜意。③自己完全置身於另一個世界之中。有一種雖處山外,卻身在世外之感。推斷:①有人。②那麼,這裡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由此而引出第二段的學習。)

  3、引導學生翻譯第二自然段。

  4、理清漁人進入桃花源過程中的地點轉移,並按下列板書引導學生背誦本段文字:

  景:土地…

  林盡水源…山…口…

  人:其中…

  5、你能用一句詩句來概括漁人進入桃花源過程的感受嗎?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討論:如此之美的環境,在現實生活中能否找到嗎?

  透過討論,板書如下:

  (對比)

  桃花源↓現實

  ┃ | ┃

  只有父子之分有君臣之別,貴賤之分

  只有和平勞動無兵火征戰為私利而荼毒生靈、魚肉百姓

  自勞自食、和睦相處你爭我奪、爾虞我詐

  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烏托邦”式的幻想。)

  7、桃花源中的人為什麼要到這裡居住呢?

  (討論後,引入對第三自然段的學習。)

  引導學生翻譯第三自然段。

  (內容從略。)

  8、請按“初識??所聞、所感??離開”分層次,並按下列板書引導學生背誦這段文字。

  初識 ?? 見…乃…問…具…

  ↓

  所見所感??村…鹹…自…率…不…遂…問…乃…無…此…餘…皆…

  ↓

  離開 ??停…此中……道也

  9、探討:“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你認為桃花源的人為什麼嘆惋?

  提示:

  ⑴可以用文中的話語回答。

  ⑵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怎樣的時代?(魏?時期,戰亂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為外邊世界的動亂、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嘆惋。)

  ⑶從這裡我們可知:作者虛構的這個寧靜安樂的環境、美好的風俗、淳樸的人情,是為了寄託作者的那種追求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的理想。

  ⑷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的探討: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學和隱居田園而過著清貧生活的思想境界。(注:由“此中人”是那些淳樸百姓的化影,他們嘆息我的生活不如鄉村的美好生活。從而可以推斷陶淵明隱居田園的原因。)

  拓展閱讀:《桃花源記》教材理解

  一、文章的主旨

  本文是以記敘為主的文章,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按時間先後順序,把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打的情節貫串起來,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二、結構層次

  《桃花源記》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從首句至“欲窮其林”,寫武陵漁人捕魚時偶然進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作者以驚人的妙筆,描繪了桃源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作品一開始就以特有的魅力緊緊抓住了讀者,使你非跟著漁人這個導遊走下去不可。第二部分,從“林盡水源”至“不足為外人道也”,寫漁人所見的桃源風光及農民古樸淳真、熱情好客的生活情趣。作者借人民不滿秦始皇暴政這一歷史事實來抒發對劉裕弒君篡位暴行的不滿,並由此產生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以大膽的幻想、飽滿的浪漫主義情緒歌頌了理想樂土。這是“記”中的主體和核心。作者是透過形象的描寫,神話式的虛構故事和美的激情來打動讀者心靈的。第三部分,從“既出”至末句,寫漁人離開桃源後,數人聞訊再訪而不可得其路徑的種種情景。以此作結,給讀者留下了懸念,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這結尾,也可能是暗示讀者:這美好的境界在現實中是並不存在的。

  三、詞句知識

  1.“然”字的用法

  “然”,在古漢語中,附在描寫聲容情態的詞語之後,作為構詞的輔助成分,與現代漢語的“地”相當。作“……的樣子”講(有時可不翻譯)。

  “豁然開朗”中的“豁然”,是“開闊、敞亮的樣子”的意思。

  “屋舍儼然”中的“儼然”,是“整齊的樣子”的意思(“儼然”在現代漢語中還有另一義為“十分象……的樣子”,如“儼然一個正人君子”)。

  “怡然自樂”中的“怡然”,是“悠閒、安詳的樣子”的意思。

  “欣然規往”中的“欣然”,是“高興地”“愉快地”的意思。

  2.句式的省略在本文中,主要表現為主語、賓語的省略。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