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唐詩> 李白《聽蜀僧浚彈琴》唐詩鑑賞

李白《聽蜀僧浚彈琴》唐詩鑑賞

李白《聽蜀僧浚彈琴》唐詩鑑賞

  這首五律寫的是聽琴,聽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彈琴。開頭兩 句:“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說明這位琴師是從四川峨眉山下 來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李白《聽蜀僧浚彈琴》唐詩鑑賞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白《聽蜀僧浚彈琴》唐詩鑑賞1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作者:

  李白(701-762)當然是大家公認的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天才詩人之一,大多數人認為他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詞人。他祖籍隴西(今甘肅),一說生於中亞,但少年時即生活在蜀地,壯年漫遊天下,學道學劍,好酒任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離開了,後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 他的詩,想象力“欲上青天攬明月”,氣勢如“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確無人能及。北宋初年,人們發現《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和《憶秦娥》“秦娥夢斷秦樓月”兩詞,又尊他為詞的始祖。有人懷疑那是後人所託,至今聚訟紛紜。其實,李白的樂府詩,當時已被之管絃,就是詞的濫觴了。至於歷來被稱為“百代詞曲之祖”的這兩首詞,格調高絕,氣象闊大,如果不屬於李白,又算作誰的作品為好呢?

  註釋:

  綠綺:琴名。晉傅玄《琴賦序》:“司馬相如有綠綺。”相如是蜀人,彈者是蜀僧,故以綠綺切之。

  一:加強語氣的助詞。

  揮手:指彈琴。

  流水:相傳春秋時鐘子期能聽出伯牙琴中的曲意,時而是志在高山,時而是志在流水,伯牙乃許為知音。見《列子·湯問篇》。這句是說,客中的情懷,聽了“高山流水”的曲意,為之一洗。

  霜鍾:指鐘聲,《山海經》:豐山“有九種焉,是知霜鳴”。郭璞注:“霜降則鐘鳴,故言知也。”入霜鍾:餘音與鐘聲交流,兼喻入知音者之耳。

  鑑賞:

  僧人是四川人,而四川又正是詩人寄籍的故鄉,以奏《鳳求凰》而流傳後世的漢文學家司馬相如也是四川人,故詩中一開始就聯想到他那有名的綠綺琴,聽名僧彈琴倍加激動,讓讀者也沉浸在悠揚的意境之中。開頭兩句,寫他來自故鄉四川達對他的傾慕。頷聯寫彈琴,以大自然的萬壑松濤聲作比,令人感到琴聲之不凡。頸聯寫琴聲盪滌胸懷,使人心曠神怡,回味無窮。尾聯寫聚精會神聽琴,而不知時日將盡,反襯彈琴之高妙誘人。

  李白《聽蜀僧浚彈琴》原文及賞析

  賞析,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欣賞並分析(詩文等),透過鑑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李白《聽蜀僧浚彈琴》原文及賞析,希望能幫到大家!

  李白《聽蜀僧浚彈琴》唐詩鑑賞2

  【譯文及註釋】

  譯文

  蜀僧懷抱著綠綺琴,來自遙遠的峨眉山。

  為我隨意揮手一彈,如同聽到萬壑松聲。

  餘音嫋嫋,匯入霜天鐘聲,我心清靜,如經流水洗過。

  不知不覺,暮色籠罩青山,秋雲黯淡,佈滿黃昏天空。

  註釋

  ⑴蜀僧濬:即蜀地的僧人名濬的。有人認為“蜀僧濬”即李白集中《贈宣州靈源寺仲濬公》中的仲濬公。

  ⑵綠綺(qǐ):琴名。晉傅玄《琴賦序》:“楚王有琴曰繞樑,司馬相如有綠綺,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詩中以綠綺形容蜀僧濬的琴很名貴。

  ⑶峨眉:山名,在四川省峨眉縣。

  ⑷一:助詞,用以加強語氣。揮手:這裡指彈琴。

  ⑸萬壑(hè)松:指萬壑松聲。這是以萬壑松聲比喻琴聲。琴曲有《風入松》。壑:山谷。這句是說,聽了蜀僧濬的琴聲好像聽到萬壑松濤雄風。

  ⑹“客心”句:意思是說,聽了蜀僧濬彈的美妙琴聲,客中鬱結的情懷,像經過流水洗了一樣感到輕快。客:詩人自稱。流水:《列子·湯問》:“伯牙鼓瑟,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峨峨然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乎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絕弦,以無知音者。”這句詩中的“流水”,語意雙關,既是對僧濬琴聲的實指,又暗用了伯牙善彈的典故。

  ⑺餘響:指琴的餘音。霜鍾:指鐘聲。

  ⑻“碧山”句:意思是說,因為聽得入神,不知不覺天就黑下來了。

  ⑼秋雲:秋天的雲彩。暗幾重:意即更加昏暗了,把上句“暮”字意伸足。

  這首五律寫的是聽琴,聽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彈琴。開頭兩句:“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說明這位琴師是從四川峨眉山下來的。李白是在四川長大的,四川綺麗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壯闊胸懷,激發了他的藝術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現在他的詩裡。他對故鄉一直很懷戀,對於來自故鄉的`琴師當然也格外感到親切。所以詩一開頭就說明彈琴的人是自己的同鄉。“綠綺”本是琴名,漢代司馬相如有一張琴,名叫綠綺,這裡用來泛指名貴的琴。司馬相如是蜀人,這裡用“綠綺”更切合蜀地僧人。“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簡短的十個字,把這位音樂家寫得很有氣派,表達了詩人對他的傾慕與敬佩。

  二三句正面描寫蜀僧彈琴。“揮手”是彈琴的動作。嵇康《琴賦》:“伯牙揮手,鍾期聽聲。”“揮手”二字就是出自這裡的。“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這兩句用大自然宏偉的音響比喻琴聲,使人感到這琴聲一定是極其鏗鏘有力的。

  “客心洗流水”,這一句就字面講,是說聽了蜀僧的琴聲,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過一般地暢快、愉悅。但它還有更深的含義,其中包涵著一個古老的典故,即《列子·湯問》中“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現蜀僧和自己透過音樂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個字,很含蓄,又很自然,雖然用典,卻毫不艱澀,顯示了李白卓越的語言技巧。

  下面一句“餘響入霜鍾”也是用了典的。“霜鍾”出於《山海經·中山經》:“豐山……有九鍾焉,是知霜鳴。”郭璞注:“霜降則鐘鳴,故言知也。”“霜鍾”二字點明時令,與下面“秋雲暗幾重”照應。“餘響入霜鍾”,意思是說,音樂終止以後,餘音久久不絕,和薄暮時分寺廟的鐘聲融合在一起。這句詩寫琴音與鐘聲交響,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列子·湯問》裡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的話。宋代蘇東坡在《前赤壁賦》裡用“餘音嫋嫋,不絕如縷”,形容洞簫的餘音。這都是樂曲終止以後,入迷的聽者沉浸在藝術享受之中所產生的想象。“餘響入霜鍾”也是如此。清脆、流暢的琴聲漸遠漸弱,和薄暮的鐘聲共鳴著,這才發覺天色已經晚了:“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詩人聽完蜀僧彈琴,舉目四望,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青山已罩上一層暮色,灰暗的秋雲重重疊疊,佈滿天空。感覺時間過得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