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唐詩> 《使清夷軍入居庸三首(其一)》高適唐詩鑑賞

《使清夷軍入居庸其一》高適唐詩鑑賞

《使清夷軍入居庸三首(其一)》高適唐詩鑑賞

  【作品介紹】

  《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是唐代詩人高適創作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寫了征途中所遇氣候與內地的巨大差別,邊地的雲雪瀰漫,蕭颯寒冷的環境;第二首詩描寫了詩人入居庸關時的所見所思,詩人選取了落日時的淒涼壯麗之景,藉著對先賢的追思,表達了暫退以候時機之意;第三首詩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明珠暗投,身居卑官之位的不滿情緒。

  【原文】

  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⑴

  其一

  匹馬行將久,征途去轉難。

  不知邊地別⑵,只訝客衣單。

  溪冷泉聲苦,山空木葉幹。

  莫言關塞極,雲雪尚漫漫⑶。

  【註釋】

  ⑴青夷軍:當作“清夷軍”,唐代戍邊軍隊名稱,駐地在今河北懷來東南。

  ⑵邊地別:指邊地的氣候與內地有區別。

  ⑶漫漫:無窮無盡。

  【創作背景】

  公元750年(唐天寶九年)秋天,四十七歲的高適以河南封丘縣尉的身份送兵到駐在媯川(今河北懷來)城內的清夷軍。這組詩是詩人在當年冬天送兵返回途中,進入河北昌平居庸關時所作。

  【賞】

  天寶九年(750)秋天,四十七歲的高適以河南封丘縣尉的身份送兵到清夷軍。清夷軍,是當時唐朝軍隊的名稱,駐在媯川城內,即今河北省懷來縣,由范陽節度使統領。《使清夷軍入居庸三首》是在冬天送兵返回途中,進入河北昌平縣居庸關時所作。這首詩的特點,就在於把感慨行役中路途的艱難和邊塞的寒冷結合在一起,加以形象的描寫,使之生動感人。

  首聯“匹馬行將久,征途去轉難”,是寫自己獨自行走了很久,在漫長的征途中去時十分艱難,現在回來也十分艱難。“去”,指前往清夷軍送兵;“轉”,即回,返入居庸關。這一聯先從行役寫起,“匹馬”表明孤獨;“行將久”,暗示路途遙遠、人困馬乏。

  “難”,不僅指山路的坎坷崎嶇,也包含邊地冰雪嚴寒之苦,為中間二聯寫邊塞寒冷,作了巧妙的過渡。

  中間兩聯,突出表現居庸關一帶的.寒冷氣候。“不知邊地別,只訝客衣單。”是說自己原來不知道邊塞和內地的氣候差別如此之大,現在只驚訝客子衣服的單薄。這一聯妙在寫“寒”字而不說穿。詩人送兵去時是秋天,邊塞還不太寒冷,還顯不出與內地在氣候上的明顯區別,而冬日回還,北風凜冽,積雪滿地,才發覺到寒不可擋。說:“不知”,實為已經深知,吞吐含茹,措語婉曲。寫人對氣候的感覺,字面上沒有“寒”字,而讀來已覺寒氣逼人,真是“不寒而”了。

  “溪冷泉聲苦,山空木葉幹。”是寫因為氣候寒冷,泉水流動的聲音也顯得悲苦,山上的樹葉已經乾落,十分空曠。這一聯的意思十分曲折。上句正面點出 “冷”字,但並非詩人直接感受,而是透過泉聲的悲苦間接感覺的。連泉水也因寒冷而悲咽,人的寒苦也就不言而喻了。再看山上的樹木,也抵擋不住寒威,葉子全部乾落了。透過樹木的感覺,曲折地傳達出人的感覺。這兩句都是透過一層,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將人的酷寒,透過水和樹,表現得十分曲折深入,給人以一波三折之感。同時,這兩句也是對居庸關一帶的實景描繪。居庸關坐落在險峻的峽谷之中,兩邊峰巒聳峙,一道溪水從關側流過。詩人從精煉的字句中,展示了形象的畫面,透出雄渾蒼涼之感。

  在著力描寫居庸關一帶的嚴寒之後,作者抬首望前路,從描寫邊塞從容地轉到描寫行役,再一次發出徵路遙遙的慨嘆。“莫言關塞極,雲雪尚漫漫。”

  (“漫漫”二字應讀平聲)意思是不要認為進入了居庸關,就走完了艱險、高寒的關塞,那前面雲霧瀰漫、冰雪覆蓋,路途還遙遙無際呢!居庸關在昌平縣西北,是長城要口之一,與紫荊、倒馬合稱“內三關”,從塞北過了居庸關,山勢漸緩,即進入華北平原,氣溫也相應升高一點,但畢竟是在冬天,仍然寒冷。“雲雪尚漫漫”一句,是對過關以後的景象和寒冷的描寫,也蘊涵著徵路漫長的意思。這一聯與首聯“匹馬行將久,征途去轉難”相呼應,全詩從寫行役開始,繼而描寫邊塞,最後又以寫行役結束,形成一種迴環的結構,給人一種謹嚴而渾然的美感。

  這首詩與高適其它描寫邊塞的篇章一樣,具有雄渾峻拔的氣勢,但又另有一種自然樸實的風格。詩意雖然曲折含蓄,但通篇不用典故,讀來曉暢流利。文字乾淨利落,而又準確凝鍊,並無雕琢的痕跡,顯得質樸自然,表現出作者駕馭文字的深厚功力。王文濡評這首詩說:“由行役而寫到邊塞,復由邊塞而轉入行役,意緒環生,如見當日匹,馬過關之狀。”(《唐詩評註》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