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唐詩> 唐詩《賦得古原草送別》鑑賞

唐詩《賦得古原草送別》鑑賞

唐詩《賦得古原草送別》鑑賞

  【創作背景】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於787年(貞元三年),作者當時未滿16歲。詩是應考習作,按科考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類似。《賦得古原草送別》即是透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據宋人尤袤《全唐詩話》記載:白居易從江南到長安,帶了詩文謁見當時的大名士顧況,想求他在公眾場合幫著揚揚名。“居易”這個名字,根據詞義可以解釋為住下很方便。顧況看到白居易年紀輕輕,就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不易。”(京城裡糧價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等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一聯時,顧況大為驚奇,連聲讚賞說:“有才如此,居亦何難!”(能寫出這樣的詩句來,走到哪兒住下都方便得很!)連詩壇老前輩也被折服了,可見此詩藝術造詣之高。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詩文譯】

  原野上的草長得很茂盛,每一年都要由枯到榮。野火焚燒也燒不盡,春風吹過來又滋生起來。遠處的芳草生到古道上,陽光照射下草色青翠連線著荒涼的城堡。又要送你遠去,盛的草似乎也充滿了別情。

  【詞語解釋】

  (1)賦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詩題例在題目上加“賦得”二字。

  (2)離離:形容野草茂盛,長長下垂的葉子隨風搖擺的樣子。

  枯:枯萎。榮:榮茂盛。

  (3)遠芳:延到遠方的野草。侵:侵佔,覆蓋。

  晴翠:晴朗的陽光下一片野草。荒城:荒涼、破損的城鎮。

  (4)王孫:貴族子孫、公子,這裡指作者的朋友。

  萋萋:野草盛的樣子,形容野草連綿、茂密。

  【詩文賞】

  這是公元七八七年早春時節,唐朝詩人白居易十六歲時赴長安應考的習作。詩人描寫了古原上長勢茂的野草,突出了草頑強的生命力,枯而又榮,不怕任何摧殘,充滿生機。全詩借景寫情,刻畫形象生動感人,蘊含深刻,不愧為千古絕照。

  命題“古原草送別”頗有意思。“古原草”看來平常,卻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徵。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並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迴圈,生生不已的規律。“枯榮”與“榮枯”大不相同,前者是“春草”,後者就成為秋草了。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鬚,來年就能重新發芽,很快延原野。那“離離原上草”正是勝利的旗幟,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鬚,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一旦春風化雨,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春風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

  如果說三、四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麼五、六句則繼續寫“古原草”,但把重點落在“古原”,以引出來“送別”題意。用“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延擴充套件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

  大地回春,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友人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這樣的場景,令作者惆悵,也富於詩意。萋萋芳草增添了作者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著別情,作者用這種意味深長的詩句寫完了結尾。詩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把“古原——草——送別”連在一起。

  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渾成,是“賦得體”中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