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課前匯入思路
引導語: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反映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經典之作的課前匯入思路是如何的?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裡比得上人間?
月兒轉過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課前匯入思路:
語文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的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在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同時,以注重其人文色彩,以逐步達到知行統一,乃是時代的要求。
目前,語文教學忽視其開放性、人文性和思想性的情況並不少見,使教學活動缺乏應有的靈氣、靈性和活力。如何在現有的課文中,尤其在古典文學精品中,引導學生貼近生活、參與生活、感悟生活,增進積累,啟用思維,達到教學與生活、傳道與授業的和諧統一,已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時下,追星愈演愈烈。朝也明星,暮也明星,行也明星,坐也明星。這種現象語文教師不可等閒視之。細細想來,這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我們從中不難看出他們崇拜英雄、追逐時尚、渴求主體張揚的心理。如果能適當地滿足心理需要,巧妙地引入語文教學,予以正面引導,將化為不朽的動力。
中國是詩的國度,明星閃爍。綿綿數千年,佳作充棟,名人輩出。如耿耿長夜照亮史冊的屈原、曹植、陶潛、李白、杜甫、蘇軾…都是人們崇拜的偶像。他們的詩展示的正是這個文明古國優秀民族心靈歷史的一部分,凝聚、積澱、折射了時代的精神火花,其思想、情感、觀念、理趣永遠昭示後人。他們的人品本身就是一座不朽的豐碑。如果語文教學偏重於工具性,僅在清詞麗句、雋永意境上下功夫,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僅是對資源的痛心揮霍,而且有悖於語文的目的。
緣於此,我就導讀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這樣的思路:
在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的時候,我們不妨與學生一道去追溯蘇軾這顆璀璨的“明星”具有永久魅力的原因。
他,才華蓋世,貢獻卓著。散文與韓、柳、歐比肩;詩同黃庭堅相齊;詞與辛棄疾並舉;書法、繪畫也屬開山之尊,在他所涉及的領域裡,都作出了創造性的貢獻。
他,勤政愛民,造福蒼生。歷仕四朝,屢任地方官。所到之處興修水利,賑濟災民。百姓擁戴,有口皆碑。並多次向朝庭進言,革故鼎新。顯示了封建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雄才大略。
他,樂觀豪邁,睿智曠達。政治上的失意令許多封建官僚深陷泥淖而無力自拔,發出英雄末路之嘆,而蘇軾則失意不失志,一曲“大江東去”,千古絕唱唱到今,顯示了古代知識分子的情感魅力。
剛直不阿,充分顯示了封建知識分子的錚錚鐵骨;智慧超群鑄就了他深邃的思想和卓爾不群的政治主張,明知終遭貶謫也能力陳己見,“頭雖常低氣不屈”。達觀幽默展示了飄逸超群的靈性;懷才不遇,仕途多乖和與胞弟七年離散之苦,並沒有讓他感時傷世而悽悽切切,反而誘發了他“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大徹大悟和“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祝福。
由此觀之,蘇軾之所以光照史冊,流傳不衰,千百年來步其後塵者不可勝數。不惟才華蓋世,更因至真至情、感天動地的人格力量。一個光彩照人的形象是立體的、多層面的,有著鮮活的底蘊內涵。我們只有全方位、多角度的去把握,才能得其要領。古代所謂“道德文章”,今人言必稱的“德才兼備”,源出一轍。我們無論是仰慕古代聖賢,還是崇拜當今明星,切切不可失之偏頗,由此匯入《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1世紀與今相隔千年,我們由此縮短了時空;東坡先生早已駕鶴西去,我們讓他翩然歸來,活生生地走進我們的視野;仰慕古代聖賢與崇拜當今明星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風馬牛不相及,我們巧設機杼、科學嫁接,使它貼近生活、切近實際、走進人生。生動地把蘊含在語文教學內容中的文化科學知識和道德行為準則內化為學生的個人素質、社會觀念、行為準則和獨立人格,以達到知行統一,充分挖掘語文教學的潛在價值,實現語文教育的教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