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蜀道難> 蜀道難第二段景物賞析

蜀道難第二段景物賞析

蜀道難第二段景物賞析

  蜀道難這篇文章是高中的必背篇目,十分重要,尤其是第二段。第二段裡含有各種各樣的景物描寫,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蜀道難第二段景物賞析,希望能幫到大家!

  蜀道難第二段景物賞析

  篇目一:

  從“噫籲”到“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為一個段落.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歎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以下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詠歎反覆出現,象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盪著讀者的心絃. 為什麼說蜀道的難行比上天還難呢?

  這是因為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山峻嶺阻擋,由秦入蜀,太白峰首當其衝,只有高飛的鳥兒能從低缺處飛過.太白峰在秦都咸陽西南,是關中一帶的最高峰.民諺雲:“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詩人以誇張的筆墨寫出了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阻,並融匯了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猶如一部樂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勝的妙用.下面即著力刻畫蜀道的高危難行了.

  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使人聽此凋朱顏”為又一段落.這一段極寫山勢的高危,山高寫得愈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標接天,擋住了太陽神的執行;山下則是衝波激浪、曲折迴旋的河川.

  詩人不但把誇張和神話融為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唯其水險,更見山勢的高危.詩人意猶未足,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千里翱翔的黃鶴也不得飛度,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於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以上用虛寫手法層層映襯,下面再具體描寫青泥嶺的難行.

  篇目二:

  第二段共九個韻,描寫天梯石棧的蜀道。“六龍回日”也是一個神話故事,據說太陽之神羲和駕著六條龍每天早晨從扶桑西馳,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賦》有兩句描寫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於峻坂,陽烏回翼乎高標。"羲和和陽烏都是太陽的代詞。文意是說:太陽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還使太陽回飛避開。“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這一句就是說:上面有連太陽都過不去的高峰。“高標”是高舉、高聳之意,但作名詞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蕭士贇注引《圖經》雲:高標是山名。這是後代人誤讀李白詩,或有意附會,硬把一座山名為高標。原詩以“高標”和“回川”對舉,可知決不是專名。

  這兩句詩有一個不同文字。《河嶽英靈集》、《極玄集》這兩個唐人的選本、敦煌石室中發現的唐人寫本,還有北宋初的《唐文粹》,這兩句卻不是“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上有橫河斷海之浮雲,下有逆折衝波之流川”。從對偶來看,後者較為工整,若論句子的氣魄,則前者更為壯健。可能後者是當時流傳的初稿,而前者是作者的最後改定本。故當時的選本作“橫河斷海”,而李陽冰編定的集本作“六龍回日”。現在我們根據集本抄錄。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險。黃鶴都飛不過,猿猴也怕攀緣之苦。青泥嶺,在陝西略陽縣,是由秦入蜀的必經之路。這條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紆迴盤繞,行旅極為艱苦。參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蜀地屬於參宿的分野,秦地屬於井宿的分野。在高險的山路上,從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著星辰前進。在這樣艱難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著胸膛,為此而長嘆。這個“坐”字,不是坐立的坐,應該講作“因此”。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韻八句,一氣貫注,渲染了蜀道之難。然後下面忽然接一句“問君西遊何當還”,這就透露了贈行的主題。作者不象作一般送行詩那樣,講些臨別的話,而在描寫蜀道艱難中間,插入一句“你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呀?”由此反映了來去都不容易。這一句本身也成為蜀道難的描寫部分了。

  “畏途巉巖”以下四韻七句,仍然緊接著上文四韻寫下去,不過改變了描寫的物件。現在不寫山高路險,而寫山中的禽鳥了。詩人說:這許多不可攀登的崢嶸的山岩,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在這一路上,你能見到的只是古樹上悲鳴的鳥,雌的跟著雄的在幽林中飛繞。還有蜀地著名的子規鳥,常在月下悲鳴。據說古代有一個蜀王,名叫杜宇,號為望帝。他因亡國而死,死後化為子規鳥,每天夜裡在山中悲鳴,好象哭泣一樣。

  以下還有一韻二句,是第二段的結束語。先重複一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接著說:使人聽了這些情況,會驚駭得變了臉色。“凋朱顏”在這裡只能講作因驚駭而“色變”的意思,雖然在別處應當講作“衰老”。

  蜀道難賞析精選

  首先,反覆手法增強抒情氣氛

  詩人寫景不是客觀地描摹自然,而是浸透著感情的,屬於“第二自然”。李白在《蜀道難》中,他對蜀道之難的描寫,不是純客觀的再現,而是他對蜀道之難的獨特感受,也就是蘊含著詩人思想情感的。那麼,在詩人李白的筆下,蜀道是怎麼樣?詩中寫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在詩歌開始,詩人把自己的感受推到了最高點,一下子就把蜀道之高、蜀道難行給突顯出來。這為全詩情感發展奠定了基調,也為後面描寫奠定基礎。詩人在這個基礎上,把“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一句反覆出現,滲透在詩歌的開始、中間、結尾,滲透到底,似如貫穿詩歌的主旋律。這樣反覆出現,不但使詩歌描寫緊扣“蜀道難”這一中心,而且形成迴腸蕩氣的韻律美,從而增強了詩歌的抒情氣氛。同時,這樣的反覆,時時撞擊著讀者的心靈,激發讀者的想象,引發讀者的思考,使讀者進入詩歌的審美意境,從而真正感受詩人的仕途艱辛,內心的苦悶及其人生的悽清。

  其次,大膽誇張描寫奇異山川

  在詩歌中,誇張是浪漫主義詩人常用的'手法。然而,李白在《蜀道難》中,為了更好的抒發情感,表達思想,詩人除了直接的誇張之外,還把神話傳說融入其中,使誇張更加奇特,更富有文化意蘊,同時這些神話傳說也有助於提高誇張的審美效果,從而更加突出蜀國的奇山異水之壯美。例如,詩中寫道:“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蠶叢、魚鳧”是傳說中古蜀國的兩個國王。其意義是說,蠶叢和魚鳧兩個蜀王,開國的事情多麼渺茫不清。從那以後經過四萬八千年,才和秦地的人有交相通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意思是說, 直到地崩山塌,壯士都被壓死,然後才有了天梯與石棧相互連線。“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意思是說,上面有即使是拉車的六龍也要繞彎的最高峰,下面有衝激高濺的波浪逆折的漩渦。高飛的黃鶴尚且飛不過去,猿猴想過去,發愁沒有地方可以攀援。這幾句從整體上說,詩人從蠶叢開國說道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啼月,天馬行空般的馳騁想象。從誇張的角度來說,說到蜀道難行,說是比登天還難;山勢高峻,就連飛鳥也無法飛過。即使是善於攀援的猿猴也“愁攀援”,甚至於可以使“六龍回日”。這些描寫都算是奇特無比的,這樣的誇張,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也是不可多得的。當然,這些艱難之路也正象徵著詩人仕途之路的艱險。總之,詩人大膽誇張,奇特的想象,並融入神話傳說,不但使蜀道山川富有神奇的色彩,突出了蜀道難行,而且更好地表現出詩人的仕途蹭蹬而無可奈何之情。

  再次,散文語句提高表達效果

  詩歌是講求節奏的。“節奏是詩歌的生命。”在詩歌中,產生節奏的方式自然是多樣的。但最根本的是詩歌的節奏與詩人的內在情感有著直接的關係。因而,節奏也有助於詩人情感的表達。李白在《蜀道難》中,為了表現仕途的艱險,難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詩人選擇了形式比較自由的樂府體裁。在詩中,大量使用了散文化句式,特別是在長短相間、參差錯落的語言中,短句急促,長句舒緩,相互結合,高低起伏,不但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而且也表現出詩人李白豪放不羈的語言風格。比如,詩歌開始寫道:“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裡由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構成,又少到多,由短到長,語勢急促,給人以不可阻擋之勢。後面有“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由五字句、七字句和九字句構成,語氣顯得比較平緩,好似娓娓道來。如此散文化的語言形式,在《蜀道難》這首富有氣勢的詩歌中,不但沒有減少詩意,反而使詩歌語言抑揚頓挫,起伏不定,不但給人以蜀道之艱險的感受,也使讀者感受到詩人激情及其情感的起伏狀態,從而表現出詩人因仕途艱險而難以抑制的內心苦悶之情。

  總之,作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是偉大的。在中國文學上,李白貢獻是巨大的。李白的詩歌內容豐富,情感真摯,思想深刻的,他不但具有最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還創造性地運用了浪漫主義的手法,使內容和形式得到和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