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句> 表達思念之情的經典詩句

表達思念之情的經典詩句

表達思念之情的經典詩句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肯定對各類詩句都很熟悉吧,詩句具有語言節奏鮮明的特點。那什麼樣的詩句才算得上是經典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表達思念之情的.經典詩句,歡迎閱讀與收藏!

  表達思念之情的經典詩句1

  1、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漢樂府民歌《悲歌》

  2、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曹雪芹《紅樓夢》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

  4、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宋·蘇軾《水調歌頭》

  5、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唐·趙瑕《江樓感懷》

  6、多情自古空餘恨,好夢由來最易醒。——清·史清《溪佚題》

  7、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薩蠻》

  8、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9、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聲聲慢》

  10、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度大庾嶺》

  11、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維《雜詩三首》

  12、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唐·杜牧贈別

  13、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幕幕。——秦觀〈鵲橋〉

  14、每逢佳節倍思親——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15、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16、去年花裡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唐·韋應物寄李儋元錫

  17、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渭城曲

  18、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歸》

  19、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遊子吟》

  20、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21、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唐·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

  22、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23、相思樹下說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民國·梁啟超

  24、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多情自古傷離別。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柳永《雨霖鈴》

  表達思念之情的經典詩句2

  除夜作〔唐〕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月夜億舍弟(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雁一秋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

  聞雁[唐]韋應物

  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歸家〔唐〕杜牧

  稚子牽衣問,歸來何太遲。

  共誰爭歲月,贏得鬢邊絲。

  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表達思念之情的經典詩句3

  1、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司馬光《西江月》

  2、更闌人靜月侵廊,獨自行來行去,好思量。——宋·蘇軾《虞美人·深深庭院清明過》

  3、松間明月長如此,君再遊兮復何時。——唐·宋之問《下山歌》

  4、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李商隱《暮秋獨遊曲江》

  5、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讓我們結一段塵緣。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

  6、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曹雪芹《紅豆詞》

  7、思君欲何言,中心亂如霧。——南朝梁·吳均《贈周興嗣》

  8、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唐·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

  9、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李白長相思二首其一》

  10、最關情,折盡梅花,難寄相思。——元·周密《高陽臺·送陳君衡被召》

  11、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張籍《節婦吟》

  12、思君意不窮,長如流水注。——南朝梁·何遜《野夕答孫郎擢詩》

  13、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張泌《寄人》

  14、山高地闊兮見汝無期,更深夜闌兮夢汝來斯。——漢·蔡琰《胡笳十八拍》

  15、支頤不語相思坐,料得君心似我心。——唐·劉得仁《對月寄同志》

  16、魚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間別離苦。戴叔倫《相思曲》

  17、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元好問《摸魚兒二首其一》

  18、湘妃舊竹痕猶淺,從此因君染更深。——唐·劉禹錫《酬端州吳大夫夜泊湘川見寄一絕》

  19、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溫庭筠《楊柳枝》

  20、雁飛高兮邈難尋,空斷腸兮思愔愔。——漢·蔡琰《胡笳十八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