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唐風·采苓》原文賞析
《采苓》,《詩經·唐風》的一篇。為先秦時代晉地漢族民歌。全詩三章,每章八句。其主題比較單一,意在勸說世人不要聽信讒言。關於此詩的本意,一般論家都說是諷刺晉獻公的。《毛詩序》稱:“《采苓》,刺晉獻公也。獻公好聽讒焉。”近人吳生《詩義會通》進一步申述其旨說:“獻公聽讒之事,莫過於殺太子申生,詩必為是而發。《序》不言者,人所共喻,無待更言也。”吳氏這一推斷,雖無信史可徵,但不為無據,姑錄以備考。
采苓
原文:
采苓采苓,首陽之巔。人之為言,苟亦無信。舍舍,苟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採苦採苦,首陽之下。人之為言,苟亦無與。舍舍,苟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采,首陽之東。人之為言,苟亦無從。舍舍,苟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譯文及註釋
譯
採黃藥啊採黃藥,首陽山頂遍地找。有人專愛造謠言,切勿輕信那一套。別信它呀別信它,流言蜚語不可靠。有人專愛造謠言,到頭什麼能撈到?
採苦菜啊採苦菜,首陽山腳遍地找。有人專愛造謠言,切勿跟隨他一道。別信它呀別信它,流言蜚語不可靠。有人專愛造謠言,到頭什麼能撈到?
採蕪菁啊採蕪菁,首陽東遍地找。有人最愛說假話,切勿信從隨他跑。別信它呀別信它,流言蜚語不可靠。有人專愛造謠言,到頭什麼能撈到?
註釋
①苓:通“”,一種藥草,即大苦。毛傳:“苓,大苦也。”沈括《夢溪筆談》:“此乃黃藥也。其味極苦,謂之大苦。”俞《群經評議》:“詩人蓋託物以見意,苓之言憐也,苦之言苦也。”舊注或謂此苓為甘草,非。
②首陽:山名,在今山西永濟縣南,即雷首山。
③為(wěi偽)言:即“偽言”,謊話。為,通“偽”。
④苟亦無信:不要輕信。
⑤舍(zhān):放棄它吧。舍,放棄;,“之焉”的合聲。
⑥無然:不要以為然。
⑦胡:何,什麼。
⑧苦:苦菜,野生可食。
⑨無與:勿用也。指不要理會。
⑩:蕪菁,大頭菜之類的蔬菜。
鑑賞
詩分三章,每章以託物起興的表現手法開篇。所謂“興”,依朱熹的解釋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第一章的“采苓采苓,首陽之顛”,第二章的“採苦採苦,首陽之下”,第三章的“采采,首陽之東”等等,都是用“先言他物”的手法以引起下文的。“苓”,一名黃藥,又名大苦,葉似地黃。“苦”,是苦菜,亦作“荼”,似葵。“”,是蕪菁,亦稱菁,俗稱大頭菜,根塊肥大,可供蔬食。這三種植物,都是《詩經》時代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詩人用這三種習見之物以起興,從而表達自己“人之為(偽)言”“苟亦無信”、“苟亦無與”、“苟亦無從”的理念。
“無信”,是強調偽言內容的虛假;“無與”,是強調偽言蠱惑的不可置理;“無從”,是強調偽言的教唆不可信從。語意層層遞進,從而強調偽言之偽。接著詩人又用“舍舍”這個疊句,反覆叮嚀,進一步申述偽言的全不可靠。至此,詩人所要申述的“人之為(偽)言”“無信”、“無與”、“無從”的理念已經闡述得淋漓盡致,無須再說了。假若世人都能做到“無信”、“無與”、“無從”,那麼偽言也就沒有市場,製造偽言的人也無立足之地了。故此詩人在每章的結尾用“人之為言(偽言),胡得焉”以收束全詩,表明造謠者徒勞無功。
前人評此詩,謂“各章上四句,如春水池塘,籠煙浣月,汪汪有致。下四句乃如風氣浪生,龍驚鳥瀾,莫可控御”(戴君恩《讀詩評》),又謂“通篇以疊詞重句纏綿動聽,而姿態亦復搖曳”(姚際恆《詩經通論》)。確實此詩在藝術表現上採用重章疊句、反覆詠唱的手法,造成一種迴環復沓的旋律美,給讀者以很高的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