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經> 《詩經.采薇》讀後感

《詩經.采薇》讀後感

《詩經.采薇》讀後感

  引導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詩經.采薇》讀後感的文章,我們一起來閱讀吧。

  我的感受大致與王崧舟對錢師課的評價相同:教師不動聲色,學生漸入佳境。

  那天我坐在最後一排,看見大螢幕裡的他理著平頭,架著眼鏡,有著男子將近中年時的微胖身軀。我的座位是張沒有靠背的塑膠凳,錢老師又是當天第三位出場開課的老師,那時的我早就已經腰痠背疼腿麻,而我期待久矣的林莘師的課又偏在第五節,因此,我只是一味地希望錢師的這堂課能夠儘快結束。

  主持人的介紹引出了錢老師的正式登場,他走上講臺,繼而嘴角輕揚,從容地向臺下鞠了半躬,便轉向學生,開始了他的《詩經.采薇》。

  “同學們,我們中國是詩歌的國度。”他對著手中的話筒輕輕地說了這樣一句盡人皆知的評語,但是我分明聽出了潛藏話語其中的某種攝人心魄的力量,恰如深山裡的一聲鐘鳴迴盪於空寂的山谷。為何會如此?原因說不清,道不明,總之,我聽課的精神頭兒確是被這一聲“鐘鳴”給調動起來了。

  由“詩歌的國度”自然過渡到《詩經》。緊接著,錢師讓學生講講自己所聽到的帶“經”字的書名,學生說了好些“經”,《三字經》、《皇帝內經》、《茶經》等等,教師對這些個“經”總結出了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某方面的經典。那麼《詩經》自然也就是詩歌中的經典了。透過師生間的幾句簡單互動,便輕而易舉地使學生明確了《詩經》在中國詩史上的重要地位。

  上課也講兵法,錢師如上的處理,力求簡約,為避含混。這就有了“聲東擊西”之效,言於此志於彼,舉重若輕,瀟灑如意。又似“圍魏救趙”,繞開表面,直搗黃龍,一招制勝。給小學生講《詩經》,首先應該避免的就是將課上得“形而上”,如果一個教師在課前介紹了一長套關於該書的背景:說了五百多年終成此書,說了作者身份的多而繁雜,又扯了些詩歌來源地的廣大不一。。這就無疑成了笨伯,學生滿肚疑竇,教師又落了個“一言堂”的'嫌疑,賣力不討好。因此,教學是需要講究巧勁兒的,以逸待勞,四兩撥千斤。

  書寫罷課題,錢師讓學生朗讀,不求節奏的統一,但求自由、大聲。

  詩歌和文章畢竟有所不同,在初讀一篇現當代的文章時,可以小聲讀,也可以默讀,然而讀詩則不然——詩歌是思想的結晶,濃縮的精華,需要學生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大聲誦讀,來展開凝練的文字背後那深廣的情思,即便到了高中也須如此,何論小學?

  學生自由朗讀後,便開始了點名讀,一生讀罷,詩味索然,教師相機點撥,讀出詩味,此時的詩味無非音調的頓挫,節奏的急緩,教師不做深究細挖,只是讓學生默讀完註釋,明確了“思”也是語氣助詞之後,教師範讀,加深音韻上的“詩味”體驗。這是朗讀詩歌的初級階段,就此已畢。

  初讀過後,便開始了研讀。錢師出示了和詩境相關的楊柳意象圖,學生談各自的感受,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之後,錢師引導學生將注意力聚焦在了“楊柳依依”之上,這四個字並不是錢師最終想抓住的關鍵詞,他又讓學生將注意力二度聚焦——範圍縮小在了“依依”二字上,對,就是這個詞了!錢師緊抓住該詞不放,唯恐其溜走一般。他對此大做文章:讓學生把“依依”提到前面來,感受變句和原句的差別;又讓學生把“依依”換成其他的詞語試一試。而撓到癢處的關鍵一筆是:錢師讓學生想想還有沒有哪些詞帶有“依依“二字?“依依不捨”,“依依惜別”,學生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此時,學生便開始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當然僅是開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