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取名女孩李姓
詩經是中國古老文化中的一部精粹之作,蘊意深厚,影響深遠,其中的詞句深受後世的喜愛。以下是小編分享的詩經取名女孩李姓,歡迎大家閱讀!
一.李姓女孩名字借用詩經
1、蓁蓁(音真)。《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蓁蓁,茂盛貌。
2、燕飛。《邶風·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
3、淑慎。《邶風·燕燕》:“終溫且惠,淑慎其身”。淑慎,和善謹慎。如臺灣有藝人名蕭淑慎。
4、惠然。《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惠然,順從貌。
5、靜姝。《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2010版三國裡就加了個叫靜姝的角色Orz。下文還有個“靜孌”,都是嫻靜美麗的意思。
6、煒彤。《邶風·靜女》:“彤管有煒,說懌女美”。彤:紅色。煒:光彩。
7、洵美。《邶風·靜女》:“自牧歸荑,洵美且異”。洵美就是很美的'意思。《鄭風·叔于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
8、燕婉。《邶風·新臺》:“燕婉之求”。燕婉:安靜和順,也指如意郎君。字面漂亮,但這一篇《新臺》主旨是諷刺衛宣公的亂倫,上下文的意思不是很好,慎用。
9、如雲。《鄘風·君子偕老》:“鬒髮如雲,不屑髢也”。如雲:像雲一樣眾多。《鄭風·出其東門》:“出其東門,有女如雲”。屈原《湘夫人》:“九嶷繽兮並迎,靈之來兮如雲”。
10、邦媛。《鄘風·君子偕老》:“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邦:國家。媛:美女。另有“邦彥”——《鄭風·羊裘》:“彼其之子,邦之彥兮”。彥:傑出的人才。如北宋有詞人名周邦彥。
11、靈雨。《鄘風·定之方中》:“靈雨既零”。靈雨:及時雨。需要指出的是,南方人分不清前後鼻音,該詞極易被念成“淋雨”,再取個“落湯雞”的外號就是順利成章的事了
12、朝雨。《鄘風·蝃蝀》:“朝隮於西,崇朝其雨”。指早晨的雨。唐時王維有詩曰:“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13、芃芃(音朋)。《鄘風·載馳》:“我行其野,芃芃其麥”。芃芃:草木茂盛貌。值得一提的是,該篇的作者許穆夫人是我國見於記載的第一位女詩人。
14、綠竹。《衛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青青”。
15、琇瑩。《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充耳琇瑩”。琇:寶石。瑩:光亮透明。
16、巧倩、美盼。《衛風·碩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上文連用六個比喻,讚美衛莊公夫人的美貌,文字很美。
二.李姓女孩名字 詩經名字精選
1. 靜姝——《詩經?靜女》:“靜女其姝”
2. 于飛——《詩經大雅?卷阿》:“鳳凰于飛,劌劌其羽”。
3. 羽飛——《詩經?國風?邶風?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
4. 雨霏——《詩經?國風?邶風?北風》:“北風其喈,雨雪其霏”。
5. 思遠——《詩經?國風?鄘風?載馳》:“視爾不藏,我思不遠”。
6. 婉如——《詩經?野有曼草》“有美一人,婉如清樣 ”。
7.美淑。《陳風·東門之池》:“彼美淑姬,可與晤歌”。
采苓。《唐風·采苓》:“采苓采苓,首陽之巔”。《詩經》中,“採~”形式的詞語多次出現,除此之外,還有“采蘩”、“采薇”、“採菲”、“采芑”、“采菽”等。
8.文茵。《秦風·小戎》:“文茵暢轂,駕我騏馵”。文茵:車中的虎皮坐褥。這個詞外柔內剛有木有!
9.瓊華。《齊風·著》:“尚之以瓊華乎而”。下文“瓊瑩”、“瓊英”,均形容美玉。
10.舒窈。《陳風·月出》:“舒窈糾兮,勞心悄兮”,舒:舒緩輕盈貌;窈糾(jiǎo)其實是連在一起的,體態窈窕貌。
11.楚楚。《曹風·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楚楚:鮮明貌。蜉蝣是一種短命的小蟲,故而此篇的基調是消沉的。
12.渥丹。《秦風·終南》:“顏如渥丹,其君也哉”。渥丹:色澤紅潤貌。
13.如雪。《曹風·蜉蝣》:“蜉蝣掘閱,麻衣如雪”。
14.薈蔚。《曹風·候人》:“薈兮蔚兮,南山朝隮”。薈蔚:雲霧瀰漫貌。
15.湄。單名一個“湄”字,取自《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之湄”。雖然沒有上文中的“在水一方”有名,但它更適合取名。
三.李姓女孩名字借用詩經中的字取名
安安 荌荌 安卉 安娜 安妮 安然 傲冬 傲晴 傲雪
涵菡 晗蕾 涵韻 晗玥 寒凝 寒香 寒雁 和悌 和美
靜涵 靜逸 靜姝 靜嫻 靜婉 靜雅 靜慧 靜雲 靜秀
麗姿 麗珠 麗容 麗文 靈秀 靈韻 靈慧 靈卉 靈萱
清涵 清妍 清昶 清怡 清婉 清暉 清綺 清漪 清懿
雅容 雅柔 雅蕊 雅彤 雅韻 雅嫻 雅懿 雅靜 雅惠
四.李姓女孩名字很有寓意
李月冉:月、代表此女子美。冉、冉冉升起,代表一生好運。
李子涵:子、代表女兒身擁有男效能力,父母之寄託,但又不像什麼賽男那麼俗氣。涵、代表內在。
李澹雅:淡泊高雅。適用於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圖畫》:“夫畫者澹雅之事。”
李管彤:彤管,古代女史用以記事的杆身漆朱的筆。適用於女孩取名字。出自《詩經•邶風•靜女》“貽我彤管”。
李涵涵:涵涵,水波晃動。適用於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韓愈《唐故江南西道觀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銘》:“秩秩而積,涵涵而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