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詩歌的特點和代表作品鑑賞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在先秦稱為《詩》或擇其整數稱“詩三百”。到漢代,《詩》被朝廷正式奉為經典之一,才出現《詩經》名稱,並沿用至今。《詩經》的來源與編輯,一般認為有兩個方面:1.周朝設有專門採集民間歌謠的官員,他們四處採訪,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風俗、政治得失。2.周朝有“獻詩”制度,公卿士大夫在某種場合要給天子獻詩。《詩經》中不少“雅詩”,就是這樣彙集一起的。《詩經》中的詩當初都是配樂的歌詞,保留著古代詩歌、音樂、舞蹈三者結合的形式。後經過春秋戰國的社會大變動,樂譜和舞姿失傳,只剩下歌詞,就成為現在所見到的一部詩集。《詩經》按性質和樂調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風”指《詩經》中的十五《國風》,它是當時各諸侯國和各地區的樂曲,是相對於周京都而言的地方土樂,共一百六十篇作品,大部分是民歌。“雅”指周京都地方王畿之樂的作品,有《大雅》和《小雅》,多是貴族文人的作品,其中《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共一百零五篇。“頌”是祭神祭祖時用的歌舞的樂曲,其中《周頌》三十一篇,《魯頌》四篇,《商頌》五篇,共四十篇。《詩經》中的作者多不可考,其中民歌是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文人作品除少數篇章偶爾留下作者的姓名,多數篇什的作者也不可考知。
《詩經》的藝術成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樸素自然的藝術風格。《詩經》反映的主要是勞動人民樸實的生活和願望,因此在語言和形式上淳樸自然,情由衷發,毫無忸怩矯揉之態。
2.賦、比、興表現手法的運用。所謂賦、比、興,朱熹《詩集傳》有較好解釋,他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用現代話說,“賦”就是對事物進行直接的陳述描寫;“比”就是打比喻,對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更鮮明地表現事物的特點;“興”一般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端,詩人觸景生情,先用一兩句話寫一下週圍景物,以引起下面的歌詞。
3.復沓的章法和靈活的句式。所謂復沓,是指一首詩的若干章字句基本相同,只對應地變換少數定詞,反覆地詠唱,不僅起著便於記憶和傳頌的作用,而且還起著充分抒情的`作用,造成迴旋跌宕的藝術效果。《詩經》句式以四言為主,但常根據內容和表達感情的需要而靈活多變。
4.豐富的詞彙和和諧的韻律。《詩經》的語言用詞豐富,表達準確,動詞、形容詞不僅數量多,而且用得細緻、精當。重言疊字、雙聲疊韻詞的運用使聲調諧美。
《詩經》民歌的思想內容主要有:1.反剝削、反壓迫。《詩經·國風》中的許多作品,反映了那一時代人民的痛苦生活,表達了人民的不滿、怨憤和反抗情緒。如《魏風·伐檀》寫一群伐木者邊勞動邊唱歌,對不勞而獲的奴隸主們作了憤怒斥責,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的社會不合理現象:勞動者深受剝削,統治者不勞而獲。《魏風·碩鼠》直接痛斥那些剝削者為大老鼠。2.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如《幽風·東山》寫一士兵出征很久,役滿還鄉時想到家園可能已經荒廢,心裡感到悲哀,但是他仍執著地懷念家鄉,深沉感人。《唐風·鴇羽》寫沒完沒了的“王事”迫使人民無法從事農業生產,贍養父母。3.反映愛情和婚姻問題。在《國風》中這類作品佔很大比例,有的表現熱戀的歡樂,有的表現相思之苦,都顯示了古代人民單純開朗的性格和純潔質樸的心靈。如《秦風·蒹葭》形象生動地表現了一個男子在清秋季節想念和追尋自己的情侶的情景及內心活動;《邶風·靜女》描繪了男女青年對幽期密約的興奮和不安。4.反映勞動生活和愛國思想。如《魏風·十畝之間》表現了勞動人民對勞動生活的熱愛和喜悅之情^〈魏風·無衣》表現了人民團結一心,同仇敵愾,齊心協力抵禦外侮、保家衛國的英雄主義精神。
《詩經》是我國文學的光輝起點,它的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成就,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誌。《詩經》為我國兩千年來詩歌的創作和發展奠定了基礎。《詩經》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概括而言,主要有兩方面:1.《詩經》中所表現的現實主義精神,有力地推動了後代詩人、作家去關心國家命運和人民的疾苦歷代進步文人在反對形式主義傾向時,常以恢復“風”、“雅”相號召,實質上是倡導《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 2.《詩經》中的優秀民歌啟發和推動了後世作家去重視民歌,從中吸取營養,並且常常形成一個時代文學的革新,形成一個時代文學創作的高潮。魏晉五言詩的發展、唐代詩歌的繁榮、由詩到詞再到曲的文體轉變等,都說明了這一點。《詩經》中的藝術手法和語言技巧也影響深遠,特別是比興手法,已成為我國詩歌的一種基本表現方法。
楚辭是戰國時期產生於中國南部楚國地方的一種新詩體,其特點是:篇中大量引用楚地的風土物產和方言詞彙,富有濃厚的楚國地方特色,內容恢宏,形式自由,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感情奔放,想象力豐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屈原是《楚辭》的創造者,但他的創造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有所繼承和借鑑。概括起來,與四個方面有關:1.楚辭的整齊句式和幾乎每隔一句用語助詞“兮”字的特點,說明它與南方民間歌詞有密切關係;2.楚地民間巫歌的祭神內容和歌、舞、樂結合在一起的表演形式對楚辭體的形成也產生很大影響;3·《詩經》也對楚辭產生一定影響;4.先秦散文宏闊的篇章,汪洋恣肆的氣勢,自由靈活的句式,繁辭華句和虛詞的運用都對楚辭體有一定的啟發和影響。
屈原的作品主要有:1.《離騷》。這是一篇宏偉壯麗的政治抒情詩,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多字,它是屈原再放江南時寫的。全詩分兩部分,前一部分詩人回顧了自己殫精竭慮,一心為國的苦鬥歷程;後一部分寫詩人被逐後對出路的探索,進一步表明自己堅持理想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詩人創造了一個瑰奇變幻的理想境界,是浪漫主義創作的藝術典範。2.《九歌》。這是屈原吸取楚地民間神話故事,並利用民間祭歌形式寫成的一組風格清新優美的抒情詩。《九歌》中的“九”表示多數,並非確數,它包括《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共十一篇,其中《國殤》是一篇歌頌楚國衛國將士的英雄氣概的作品,詩人飽含激越的感情,透過壯烈的戰鬥場面描寫,表達出強烈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此外,除《禮魂》是送神曲外,其餘各篇都是以祭歌的形式寫各種神靈,但詩人又賦予這些神靈以人的特徵、人的性格,實際上表達的還是人的思想感情和理想願望。3.《九章》。《九章》是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頌》、《悲回風》等九篇,它多是紀實之辭,真實地記述了詩人在兩次流放期間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情。誠篤的愛國思想,優美的情志和紀實之辭相結合,是這組詩歌的主要特色。4.《天問》。這是一首奇特的長詩,問及天、地、人之事,表達了作者對宇宙、人生、歷史,乃至神話傳說的看法,全詩共三百七十四句,提出了一百七十二個問題,顯示了詩人懷疑天命的不肯迷信盲從的態度。5·《招魂》。一般認為這是詩人自己招自己的靈魂,是一篇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的奇文。《招魂》前有序,中間是招魂詞,後有“亂辭”。詩人以極殷切、深情的口吻,勸戒魂靈不要到天、地或四方去,認為最好的還是楚國,表達了X十楚國的熱愛、Xt祖國鄉土眷戀的愛國主義感情。
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開創了詩人獨立創作的新時代。其影響主要有四:
1.在思想上,屈原的愛國思想、堅持理想的精神鼓舞了後人維護正義、熱愛祖國,為實現理想奮鬥不懈。賈誼、司馬遷、李白、杜甫、陸游、辛棄疾等都從他的愛國詩篇中吸取營養。
2.在創作方法上,屈原詩篇中大膽的幻想和誇張,對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形成和發展有極大影響。後人以“風”(《詩經》)“騷”(《楚辭》)並提,因為它們分別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創作的源流。
3.在詩歌體上,打破了四言格調,創造了句法參差靈活的新詩體--楚辭,這是詩歌形體上的一次解放。
4.在表現手法上,發展比興為象徵,寄託詩人的思想感情。這種“寄情於物”、“託物以諷”的表現方法,對後來許多作家和許多詠史、詠懷、感遇的詩篇有直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