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三字經> 三字經中的故事有哪些

三字經中的故事有哪些

三字經中的故事有哪些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已經發生事。或者想象故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字經中的故事有哪些,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字經中的故事有哪些1

  1、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我們都知道,孟子是我國曆史上的“亞聖”,他的學問很好,還收了許多學生,他能有這些成就,全都要歸功於孟母。

  在孟子小的時候,住家附近剛好是個墳場,每天都會有出殯或掃墓的人,哭哭啼啼的從這裡經過,孟子見了覺得好玩,也學著玩起出殯的遊戲,孟母知道後,決定換個環境。

  這一次,他們搬到鎮上,每想到附近住著一位屠夫,孟子又學著屠夫拿著刀子,玩起剁豬肉的遊戲,於是孟母又決定搬家了,因為她知道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

  他決定帶孟子搬到學校附近。果然,從此孟子便跟其他學生一樣捧著書本,搖頭晃腦的背誦著。

  有一天,孟子逃學回來,孟母正在織布,她一氣之下,剪破了正片織好的布,然後對孟子說:“你讀書就想我織布一樣,要腳踏實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隨意逃學,就象我剪斷這塊布一樣,前功盡棄了。”

  從此,孟子便發奮讀書,果然成為中國的大學問家。

  2、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從前,有個無惡不做的強盜,在他做盡壞事後,終於被衙門的捕快捉了起來。由於他犯了許多不可原諒的罪,所以縣太爺判了他死罪。

  臨刑前,縣太爺問他有什麼要求,強盜說:

  “我想見我母親最後一面。”

  縣太爺命人把他母親請來,當他們母子一見面,母親很悲痛的抱者兒子大哭。誰知道,那個強盜竟然狠狠的將母親的耳朵咬了下來,並且傷心地說:

  “我好恨娘在我犯錯時,從來不教訓我,現在我後悔也來不及了。”

  這強盜的母親,要對強盜的下場負一半的責任啊!

  清朝時,大將左宗棠的部下張曜,立了許多功勞,於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許多不服氣的人,便以張曜沒有念過書為理由,不給他官做。

  張曜知道因為自己的不識字,而做不了官,心裡很難過,於是發奮苦讀,終於憑著他的學識,把官給爭了回來。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從前楚國有個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裡找到了一塊還沒有琢磨過的玉石,於是他便把這玉石呈現給當時的楚厲王。

  沒想到,宮裡的玉匠竟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一生氣,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厲王死後,武王繼位,卞和又將這玉石獻給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運。

  卞和失望的抱著石頭,在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後知道了這件事,便將卞和請進宮來,命令玉匠把這塊石頭好好打造一下,發現果然是一塊上等的美玉,於是便將它命名為“和氏璧。”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一塊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顯現出它的價值,所以人類也許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4、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東漢時,有個九歲的小孩--黃香。他非常的孝順父親,為了不讓父親太勞累,所有的家務事都是由自己動手做的。

  夏天時,他會用扇子把席子給扇涼了,再請父親上床睡覺。天氣變冷了,黃香總會在父親睡覺前,把被窩躺暖之後,才讓父親入睡。

  黃香這種孝行,沒有多久便傳遍了整個縣城,大家都誇黃香是個孝順的孩子。這種孝順的行為,的確很令人欽佩。

  和黃香同一個時代,有個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親的朋友送來一簍子的梨子,父親要孔融拿一個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裡挑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很訝異地對他說:

  “孩子,你怎麼不挑大的,反而挑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

  “爹,我的年紀最小,應該吃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孔融這種友愛兄長的行為,的確很值得我們效法。

  5、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一個人無論是要完成一件事,或是求取更高的學問,都應該腳踏實地,循序漸進的去做,才能有好的成績,千萬不要學明朝的吳同喔!小朋友看了後面的故事,就知道原因了。

  吳同是明朝人,從小便跟著泥匠師傅學功夫,但是吳同是個很懶惰的人,每  他一心盼望自己的手藝能象師傅一樣好,可是又不肯從最基本的手藝慢慢練習,所以學了幾年,還是蓋不了一間房子。這天,師傅決定考考他,便要他在一星期之內蓋好一間房子。

  吳同心想,這實在太容易了,只要把從師傅那裡偷偷學來的技術用上就可以了,於是,不到三天,吳同果真蓋好了一間房子。

  第四天時,突然來了一場暴風雨,使得吳同蓋的房間頓時倒塌成一灘爛泥。還沒有讓師傅看過,自己蓋的房子就這麼,沒有了,吳同心裡既懊惱,又羞愧,從此,他下定決心要循序漸進的把蓋房子的工夫學好,不再好高騖遠了。

  6、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如果要改善社會的風俗使天下永遠和平,人類的生活幸福,就要建立起君臣、父子、夫婦間的相處關係,一旦建立了和諧的關係,許多紛爭就不會發生了。

  有一次,楚莊王招待臣子喝酒,喝到一半,燭火突然熄了,其中有一位臣子便趁一片漆黑時,調戲楚莊王的妃子,妃子不甘心受到欺侮,一把抓下這個人的帽帶,準備等燭火從新點燃時清楚莊王將他治罪。

  楚莊王知道這件事後,很自責地說:

  “都是我請喝酒,才會發生這種事,現在大家都把帽帶解下來,再繼續喝酒吧!”

  等到燭火從新亮起,在座的每個大臣,沒有一個人繫著帽帶。如此一來,妃子要楚莊王抓的大臣,也無從查起了。

  幾年後,楚國與敵人作戰戰爭中有位奮勇殺敵,立了不少功勞的將軍,正是當年被妃子扯下帽帶的人。他為了報答楚莊王的恩情,因此才誓死效忠,好回報他的恩德。

  他們這種君臣之義,確實讓人由衷欽佩。

  7、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遠古時代的皇帝,是個既能管天上的神,也能管地上萬物的神。

  當時,有個東方部族的首領名叫蚩尤,由於他不服皇帝的指揮,皇帝決定率領軍隊攻打他。

  但是,蚩尤非常勇敢善戰,他有八十一個兄弟,分別掌管八十一個部落,如今遭到皇帝的攻打,他們便團結起來使出自己最拿手的招式來對付皇帝,

  所以當兩方交戰時,皇帝的軍隊顯得有些招架不住。

  這是,碰巧起了大霧,一片白茫茫中,蚩尤的軍隊分不出自己究竟在什麼地方,所以他決定暫時收兵,等霧散之後,再繼續戰鬥。

  皇帝使用新發明的指南車參與作戰,這種車子的正前方有個鐵娃娃,無論在哪裡,娃娃的手指一定指著南方。

  於是,就靠著指南車,皇帝輕易的打敗了蚩尤的軍隊。

  8、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古時候的人,看見天下這麼多奇奇怪怪的事物,覺得太複雜了,便想到用金、木、水、火、土這五種觀念來概括所有的事物,也就是認為天下的事均和五行有關。

  當時,有個叫鄒衍的人大力提倡五行之說。他認為作天子的一定要擁有五行中的一德,這樣地位才能穩固。

  五行中是一行克一行,等到一德衰了,就用另一德取代。所以有人說皇帝的了土德,因此當了皇帝,他所代表的顏色就是黃色。

  後來,土德衰了,克土的木德興起,就是夏朝的禹。

  “五行”的道理有點複雜,小朋友稍微瞭解一下就夠了。

  “天干和地支”相傳是皇帝制定的,主要是用來計算年、月、日。以天干配上地支,如甲子,就是第一年,一年一年的搭配,到了第六十年,干支全部配完了,再從甲子開始算,所以六十年就是一甲子。

  五行和天干、地支,在古代時佔了很重要的地位。

  9、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中權。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很久已前的人們,對我們生存的這個地球有許多的疑問,有人說,地球是平的,也有人說地球是由一隻大烏龜揹著,只要走到世界的頭,就會掉進大海里。

  一直到哥倫布饒了地球一週,仍回到原來的地方,才有了“地球是圓的”說法。

  那時侯,有許多人總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主宰,周圍環繞著其他的星球。儘管也有人提出太陽為宇宙中心的說法,可是,經過了一段時間後,這種說法才被接受。

  事實上,地球不僅會轉動,而且是圍繞著太陽轉動的,太陽系又圍繞著銀河轉,對整個大宇宙而言,銀河只不過是個點而已,所以,人類在宇宙中,其實是十分渺小的。

  10、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曰岱華,嵩衡橫,此五嶽,山之名。

  長江是我國第一條大河,恰好將中國分成兩半。

  宋朝時,外患金人企圖橫越長江,結果被宋朝的戰鼓聲,嚇的不敢渡江。

  至於黃河,是中國文化的發祥地,不過,長氾濫成災,危害沿岸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至於“五嶽”,則各有動人的故事,這裡只介紹西嶽,山勢非常險惡。相傳,唐朝的韓愈有一次奮力登上山頂後,就雙腿發軟,沒有勇氣下山,最後只好麻煩地方官員派人把韓愈灌醉,將他抬回家。

  傳說位在河南的嵩山及山西的恆山,都曾有人在此修煉。會吹笙的周靈王太子喬,曾在恆山修成白鶴仙人;張果老是八仙中的一仙,他是在恆山修成正果的。

  11、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古代的社會,把人民的職業分成四等,到了今天,已經有所謂的“三百六十行”,不管從事哪一行,只要努力工作,行行都可以出狀元。

  在許多的行業中,以農業和中國的關係最密切。

  據說,漢朝時有個叫孟嘗的太守初調到合浦時,發現那裡的人們不懂得耕田。只能拿珍貴的珠寶和鄰國交換米糧,一旦珠寶用完了,只好活活餓死了。孟嘗一到任,便開始教人民耕種的技術,於是合浦漸漸的富足繁榮起來。

  人民的飲食問題解決後,“五常”的德行,應該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春秋時代有個孫叔敖,為了不讓別人見到兩頭蛇而喪命,便將蛇打死,埋了起來。

  東漢時有個荀巨伯,為了照顧生病的朋友,寧可讓強盜殺了,也不願意留下朋友自己逃命。

  他們的故事,正是實踐五常的最好例子。

  12、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有魚蟲,有鳥獸,此動物,能非走。

  大約在兩千年前,中國已有了許多關於花草樹木、蟲魚鳥類的奇妙神話。

  《山海經》是一本專門記載古代地理的書。書上說,有座招搖山,山上長了一種叫“祝餘”的草,形狀有點象韭菜,吃了以後,就象吃了米飯一樣,可以有很飽的感覺。

  另外還有一種樹,在樹幹的地方,有一圈圈黑色的紋理,這紋理有個奇怪的名字,叫“迷谷”,如果把迷谷帶在身上,就可以躲避妖魔鬼怪。

  有個傳奇而又有趣的國家“黑齒國”,住在這裡的人民都長著一口黑牙。在黑齒國的一個山谷裡,有棵扶桑樹,傳說當時天上的十個太陽都會到這裡來沐浴,十分有趣。

  這些多彩多姿又有趣的故事,雖然是編造出來的神話,但同時也表達了人類對這個世界所抱持的濃厚情感呢!

  13、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詞四聲,宜調協。

  好的音樂不但可以調劑身心,還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我國古書中,記載著許多中國傳統的樂器,並且也記載了關於以琴會友的故事。

  春秋時代,有個名叫俞伯牙的人,他雖彈的一手好琴,卻苦於找不到能與他分享的知音。有一天,他的琴聲吸引了一位樵夫前來聆聽,這位樵夫名叫鍾子期,他被餘伯牙的琴聲深深感動了。

  餘伯牙遇到了這位知音,心裡好高興,便和鍾子期結為異性兄弟。

  兩人約訂明年的今日,伯牙要到鍾家村拜訪子期,順便讓子期欣賞他的琴藝,時間過的很快,他們約定的時間到了,餘伯牙如期去拜訪鍾子期。

  沒想到,鍾子期竟然已經過世了,餘伯牙悲傷的來到子期墳前,對著子期的墳,將琴摔個粉碎,併發誓從此在也不彈琴了。

  這對因琴而結緣的朋友,他們的友誼的卻很讓人感動。

  14、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子自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漢朝時,有個名叫偉伯余的讀書人,每當他犯了錯誤,母親總是拿著棍子教訓他。孝順的偉伯余,自知做錯了事,便虛心聽從母親的教誨,落在他身上的棍子愈重,他反而感到高興。

  有一次,母親打他,他竟然哭了起來,母親便很著急的問他是否打的太重了。

  偉伯余回答說:

  “以前母親打我,都打的很重,表示母親身體還很健康,今天,母親打輕了,可見母親的身體不如以前了,我怎麼能不難過呢?

  這正是偉伯余發自內心的孝心和真情啊!

  周朝時,有個治禮作樂的周公。有一次,周公的兒子伯禽有事要見他,竟連續三次被周公打了出來。伯禽覺得很疑惑,便找賢人商子求教。商子帶伯禽到南山上,說:

  “這裡有棵喬樹,高大又比值,哪裡有棵梓樹,低矮又卑下,你仔細想想這兩棵數,就知道原因了。”

  伯禽著才明白自己當時忽略了尊卑的道理。

  15、父子恩,夫婦順,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有個關於夫婦之間順從和睦的故事是這樣的:漢朝時有個鮑宣,他娶了桓少君為妻,因為桓少君家裡相當富有,所以他嫁過來時,帶了許多的嫁妝和奴僕。鮑宣看了,心裡很不高心,便要桓少君把這些嫁妝退回孃家。

  桓少君聽從了鮑選的話,把僕人都遣了回去,並把嫁妝分給他們,自己換上樸素的衣服,和鮑宣過著艱苦的生活。

  這一則是講兄弟友愛的故事。

  我國漢朝時有一對兄弟,哥哥叫趙孝,弟弟叫趙禮。

  有一天,家裡突然闖進來幾個強盜。這幾個強盜把他們家裡值錢的東西都搶光了,就是找不到吃的東西,餓了很久的強盜一見長的白白胖胖的趙禮,便決定將他吃了。

  趙孝連忙跪在強盜面前說:

  “大爺,你們吃我的肉吧!我的肉比較好吃。”

  強盜們被這對友愛的兄弟所感動,於是就放了他們。

  16、此十義,人所同,當順敘,勿違背。斬齊衰,大小功,至絲麻,五服終。

  古代的葬禮和現代的差不多。

  按照習俗,要先替死去的親人沐浴,然後穿上乾淨的衣服,還要在他的眼睛、耳朵、嘴巴和鼻孔放一小塊玉,玉可以防腐,這也就是希望親人的屍體不要腐爛。

  官位愈高或愈富有的人,他們所穿的衣裳就愈華麗,而且陪葬品也愈珍貴,至於一般普通人家,就只能用一小束乾草蓋住了。

  死者的親人,依據和死者的親疏關係,穿的孝服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絲麻五個等級,就叫做“五服”從這裡,我們可以瞭解在傳統禮節裡,喪服和喪禮的規定是很繁複的。空子的弟子曾子,曾經這麼說:“與其在親人死去以後殺牛來祭墓,不如在親人還活著的時候,就多烹調些美味食品來孝敬他們。”

  這段話告訴我們,當親人還健在時,該有的孝道或禮儀就應當遵守,不要等親人不在了,才做一些彌補的工作,這是沒有意義的。

  17、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惟書學,人共遵,既識字,將說文。

  據史書的記載,孔子的門徒中有七十二個人精通六藝,雖然古人認為讀書就要學這六項技能,但是,到了我們這時代,凡是講求專精,只要成了專家,就能為社會國家貢獻。

  造就一個專家,首先要歸功於文字的發明。

  中國的文字,就是世界上最複雜的一種。關於他的起源,有許多傳說。據說,文字是由皇帝的史官倉頡所創造的。

  神話中曾提到:當倉頡在創造文字的時候,天上掉下來許多米,而鬼也在夜晚號哭。不管這些神話是多麼不可思議,有一點是我們應該明白的,那就是:文字並非靠一個人或是一朝一夕的時間就能創造完成的,正確的說法,是由滄頡整理而成的。

  中國有一部重要也最完備的“字”書--《說文解字》,專門記錄文字的由來,由這本書,我們就能明白中國文字的起源及演變。

  所以,要認識中國文字,就應該讀讀《說文解字》。

  18、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開始,求學問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礎,才能追求其他更高深的知識。

  研究字形及句讀可以說是研究學問的基礎。

  就句讀來說,雖然稱不上什麼高深的學問,但是如果不認真學習,把標點符號放錯了位置,可能會造成許多麻煩呢!

  從前,在唐朝有個員外,有一天,他請了一位新的管家,由於天性吝嗇,就和新管家約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如下:“無雞鴨也可以,無魚肉也可以;青菜萬萬不可少,酒也不可。”

  但是員外立下這個條約時,條紋中並沒有標點符號。

  一年之後,管家在辭職時,向員外要求補償他的伙食費。員外理直氣壯的把當年立的條約拿出來,而這個管家立即拿筆將他改為:

  “無雞,鴨也可以;無魚,肉也可以;青菜萬萬不可,少酒也不可。”

  這下子,員外無話可說,只好賠錢了,這故事充分說明了句讀的重要。

  19、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論語》和《孟子》是研究儒家思想最重要的書籍。而孔子和孟子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學問家,關於他們的故事非常多,因此我們在這裡只舉一個來說。

  有一次,孔子在教弟子們道理,弟子們照例圍坐在孔子的身邊,年僅二十四歲的增參也坐在其中,他是個自省能力很強的學生,所以孔子很欣賞他。

  席間,有弟子問孔子:

  “老師,為什麼您講的道理都那麼複雜呢?”

  孔子聽完這個問題,看看這為弟子,又望望曾參,然後回答說:“我的道理是渾然一體,而能貫通任何事物的。”

  說完,便離開了。

  滿頭霧水的弟子們圍著增參,曾參微笑著回答他們:

  “老師所說的道理,就是我們能推己及人,一切以誠心最重要。”

  雖然是簡單的兩句話,但是,真要做好,還不太容易呢!

  20、作中庸,乃孔汲,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中庸》其實就是一本人生哲學的書。

  晉朝的陶淵明是中庸哲學最代表的人物,他不重視現實生活,也不會沉溺在夢想裡。

  有一次,家裡窮的沒飯吃了,他只好接受朋友的推薦去當縣令。雖然他並不相當縣令,但是迫於現時,他也只好委屈自己顧全大局。

  後來,有個朝廷大官要到陶淵明這個縣來視察,他的屬下便提醒陶淵明,大官來時,要記得多說些好聽的話,對大官要必恭必敬的,這樣才能有升官的機會,陶淵明聽了很不以為然,感嘆地說:

  “難道就為了區區的五斗米,就要我向別人彎腰嗎?”

  於是陶淵命將官職辭了,回到自己的家鄉,從新過著農耕的生活。

  陶淵明在政治上雖然談不上什麼功績,在文學鉅作上也沒有較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他品性高潔的中庸哲學,卻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

  21、四書熟,孝經通,如六經,始可讀。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孝經》是討論孝道的書,內容是記載孔子和弟子曾參的論孝情形。自古以來,孝經就被推為談道德理論的重要典籍。

  舜帝年輕時,非常孝順,感動了頑劣的父親,和長設計要陷害他的後母和弟弟,等到舜登上了王位以後,仍然象以往一樣孝順。這種孝順是發自內心的真孝。

  孝順的最高境界,不僅是要孝順父母,扶持父母而已,還要做到顯耀父母的名聲。

  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年輕的時候秦朝暴政下,百姓生活流利不定,受盡苦難,就在心中立下了一個拯救國家並且讓父母感到榮耀的志願。

  於是,劉邦帶領軍隊南征北討,終於當上了中國第一個平民皇帝。

  當他回鄉省親時,他的父親見到他,立刻就要向他叩拜,劉邦不僅連忙阻止,還封父親為太上皇。

  這就是孝親最好的例子了。

  22、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大小戴,注禮記,迷聖言,禮樂備。

  禮儀廉恥是國家很重要的四個綱紀,排在第一位的是禮。至聖先生曾說過:

  “不學禮,就不能立身在這個世界上。”

  可見“禮”對我們個人人格的修養是多麼重要。

  周公是文王的第四個兒子,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繼位,周公負起了輔佐的責任。

  他在輔佐成王時,廣招賢才,對有才能的賢士相當禮遇。有時候,他正在用餐,如果有賢士來拜見,他會立即將口中的食物吐掉,整理好自己的儀容後,跑出來接見他們。

  就是因為周公如此禮賢下士,才會有這麼多的賢才之士來幫助他,一起把國家治理的即富強又安樂。

  之後,周公又根據當時的需要,把官制分為六種,並且按著每一種官位,寫成一篇有關職務和有關條文來,這本書就是“周禮”。

  後人讀這些經典,除了學習書中的精神外,也要身體力行才是。

  23、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

  宋朝有個傑出的人才--岳飛,關於他的事蹟,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

  岳飛是宋徽宗宗寧二人年時出生的,由於出生時,正好遇上黃河氾濫成災,百姓紛紛往南方逃難。岳飛的父親就是在逃難的途中過世的。

  帶著幼子的岳母,仍然堅強的隨著人群往南方避難,他辛苦的撫養岳飛長大,母子二人就這麼相依為命。

  岳飛在岳母的嚴厲教導下,不但用功,對於仁義道德的道理,更是充分的實踐,所以岳飛年記輕輕的,就以深知國家民族大義。

  宋徽宗時,金人常南下侵擾宋,岳飛也毅然投入宋澤的軍隊,努力為國家效力。他屢破金兵,立了許多功勞,深受長官激賞。

  精忠報國的岳飛,屢次擊退金人的侵略,功績彪炳,卻在壯年時遭到奸人秦檜的陷害,不得不令人感嘆“好人不長命,禍害貽千年”。

  24、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費。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

  明朝的開國君主是有名的臭頭皇帝--朱元璋。在他小時侯就處處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性格來。

  由於小時侯家裡窮,他必須幫人家放牛,一維持生活。在當時,和他一起放牛的小朋友,每個人都很聽朱元璋的話,他就像一個孩子王一樣,有什麼吃的喝的,總是分給大家享用。

  有一次,朱元璋把自己幫人放的牛,宰了一頭分給大家吃,事後,他還設計了一個謊話,騙過了小氣的牛主人。由此可見,朱元璋從小便是個重義氣,有機靈的孩子。

  可惜朱元璋因為自小窮怕了,所以當上了皇帝后,很害怕別人會嘲笑他過去的一切。久而久之,疑心病越來越重,尤其是大臣的奏摺中常會出現一、一些很敏感的字句,如“作則”讀音和作賊很像,便被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因此大臣上奏時無不戰戰兢兢的。

  這就是明朝初年的“文字獄”。

  25、迨成祖,遷燕京,十七世,至崇禎。權閹肆,寇如林,至李闖,神器焚。

  中國歷史上,以宋朝和明朝遭受的入侵最為嚴重,宋朝最後被北方蒙古族大軍所滅,忽必烈就在中國的歷史上建立了元朝。而明朝也遭遇相同的命運,在勢力強大的清軍的攻勢下,明朝滅亡,破關而入的滿族建立了大清帝國。

  在明末岌岌可危的時候,許多忠臣義士奮力不不懈的想挽回國家的勢力,雖然最後還是失敗了,但卻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1

  鄭成功,這個和臺灣有著密切關係的民族英雄,在明末時,就非常痛恨那些賣主求榮的人。

  有一次,他帶兵攻打福建漳州,久攻不下,只好以懸賞總督的首級來改變僵局,結果有個人果真提了總督的首級來領賞。

  鄭成功知道後,很氣憤地將這個人斬了,旁人問他原因,他答道:

  “國家會如此衰敗都是因為賣主求榮的人太多了,如今這個人是總督的心腹,卻也照樣將主子殺了來討賞,我能留這種人嗎?”

  由此便可以看出鄭成功剛烈耿直的個性。

  26、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中國的至聖先師孔子,自幼就是一個懂事孝順的人,據說他的`父親叫孔紇,是個大力士,有一天,孔紇和妻子來到尼丘山,希望能求得一個兒子。

  果然,他的妻子不久便生了孔子,所以孔子的名字叫孔丘,字仲尼。

  孔子三歲時,孔紇便去世了,孔子隨著母親來到魯國曲阜縣。孔子每天都會把家事做好,夜晚臨睡前,還替母親捶背,是個非常孝順的孩子。

  孔母則常常鼓勵孔子要好好讀書,長大後才能光宗耀祖,揚眉吐氣。後來,孔子的母親也去世了,孔子難過之餘,牢記母親的教誨,更加用功讀書。

  沒多久,孔子博學的美名傳遍整個魯國,許多人自願向他求教,拜他為師,孔子也因此成為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

  孔子真可說是“幼而學”、“揚名聲,顯父親”的最好例子啊!

  三字經中的故事有哪些2

  1、《孔融讓梨》

  中國人尊敬長輩叫孝,尊敬兄長叫悌,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孔融是東漢末年人,他四歲時,一次有人送來一筐梨,他和幾個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個。有人問你怎麼不拿大的?他說哥哥年紀大,應該吃大的。孔融這麼小年紀已知道傳統美德。

  2、《母子同刑》

  三國時期,魏國王經在征討篡位的司馬昭時被捕,司馬昭要王投降,並抓來他的母親相威脅。王說為國盡忠,死而無怨。司腦羞成怒,決定處死王母子。臨刑前,王苦著對母親說,是自己連累了她。母親卻笑著說,自己為有這樣的兒子而自豪。王在忠與孝矛盾時選擇了忠,實際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敬仰。

  3、《孟母斷機》

  有一天,孟軻讀書厭倦了,跑回家。正在織布的孟母十分生氣,就把梭子折斷,在了地上。孟軻很奇怪,問母親為什麼發火。孟母說》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織,你的學習也像織布一樣,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如今你學業未成就厭倦了,就像折斷的梭子一樣,還能織布嗎?孟軻聽後恍然大悟,從此學習更用功,終究成為著名思想家。

  4、《五子登科》

  竇禹鈞是五代後晉人,年輕時人品極差,家裡本來已經很有錢,還貪得無厭,盤剝窮人。他妻妾成群卻沒有兒子。一次他做夢,夢見父親對他說,如果再心術不正,上天會懲罰他。醒後他十分害怕,再也不敢作壞事了,並開始幫助窮人。後來有夢見父親對他說,他將會有五個兒子,還能長壽。果然他生了五個兒子。他記住自己的教訓,對兒子嚴加管教,後來五個兒子,都當了大官,這就是五子登科。

  5、《孟母三遷》

  孟軻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很早父親就去世了,家裡十分貧窮,但母親沒有放棄對他的教育。他們最初住在墳地旁,孟軻就模仿做喪事。孟母很擔心,就搬到集市上,與一家屠夫為鄰,孟軻又模仿起殺牛羊來了。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學校附近,從此孟軻就跟著專心學習禮議。孟軻從小受到教育,最終成為著名思想家。

  6、《鐵杵成針》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讀書不用功,經常逃學。有一次,他又逃學去玩,在河邊看到一位老奶奶專心致志地磨一根鐵棒。他奇怪地問這是幹什麼,老奶奶說要把鐵棒磨成針。他不理解,這麼大的鐵棒要磨到什麼時候?可老奶奶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他深受啟發,從此發憤學習,終於成為天下最著名的詩人。

  7、《鴻門宴》

  秦末,劉邦攻下秦都咸陽,其手下告訴項羽說,劉邦有野心,項羽聽後很害怕欲殺劉邦,即在鴻門設宴招待劉邦,席間指使項莊舞劍要殺劉邦,多虧項伯保護倖免於難,後來在劉邦護衛的斥責下,項羽才放棄殺劉邦的念頭。

  8、《韋編三絕》

  孔子勤奮好學,知識淵博,一生都沒有鬆懈過。那時候還沒有紙,書都是用竹簡作成的,再用牛皮繩編連起來的。孔子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閱竹簡,結實的牛皮繩居然因磨斷而換了三次。可見沒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為有學問的人。

  9、《殺妻求將》

  戰國軍事家吳起,其妻子是齊國宗室的女兒,他們住在魯國。不久齊國發兵攻打魯國,有人推薦吳起率兵抵抗,魯穆公因吳妻是齊國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吳知道後,為了功名,居然殺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後打敗了齊軍。吳雖成名,但千百年來一直為世人所鄙視。

  10、《大禹治水》

  上古時期,洪水氾濫,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親鯀去治水,由於方法不當,洪水越來越大,鯀因此被殺。大禹後來接替父親,繼續治水,並吸取父親的教訓,採取疏導法終於制服了洪水。其間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歷代人的稱讚。

  三字經中的故事有哪些3

  故事一:孟母三遷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足闢][bi,兩字合一]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o,夏曆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i,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白話]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闢]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曆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

  故事二:孟母斷機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狹子以居,三遷為教。及孟子稍長,就學而歸,母方織,問曰:“學何所至矣?”對曰:“自若也。”母憤因以刀斷機,曰:“子之廢學,猶吾之斷斯機也。”孟子懼,旦夕勤學,遂成亞聖。

  [白話]孟母姓仉(zhang)氏,是孟子的母親。丈夫死後,和兒子孟子生活在一起,為了教育兒子曾經三次搬家(見孟母三遷)。到孟子年齡大一點,放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孟母問他:“讀書學習是為了什麼?”孟子說:“為了自己。”孟母非常氣憤,用刀砍斷織布機,說:“你慌廢學業,就像我砍斷這織布機。”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學苦讀,後來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三字經中的故事有哪些4

  朱買臣的故事

  朱買臣因給漢武帝獻計平定東越王有功,漢武帝召朱買臣入京為官,位於九卿之列。御史大夫張湯早年間跟隨朱買臣左右。後來,張湯和公孫弘在有很多相同的趣味愛好,倆人結為很好的朋友,不久之後,公孫弘向漢武帝推薦了張湯,張湯受命為廷尉。

  朱買臣得以被漢武帝重視,都是因為好友嚴助的推薦。張湯因誣陷嚴助與淮南王謀反有關聯,漢武帝處死了嚴助。因此,朱買臣非常記恨張湯。朱買臣被貶謫為丞相長史,張湯處理丞相事務時,故意侮辱朱買臣、王朝和邊通。三人前往張湯府拜見張湯時,張湯態度十分輕蔑,這一舉動徹底惹怒了朱買臣。不久之後,孝文帝陪葬物被盜,張湯想要藉機陷害丞相莊青翟,將此事全部都栽贓在莊青翟身上。朱買臣得知張湯的動機後,便和王朝、邊通前往莊青翟處告訴他張湯的目的。隨後,四人決定聯合陷害張湯。聽說,商人田信是張湯的耳目,張湯和田信勾結利用官位之便謀財。丞相莊青翟稽核案件時,讓朱買臣三人共同參與。朱買臣三人暗中抓捕了田信,並對他屈打成招。張湯知道自己即將被處死,臨死之前,他寫了一封遺書,告訴漢武帝此事時朱買臣等人陷害他。隨後,張湯拔劍自刎。漢武帝看到張湯的書信後,十分生氣,命人抓捕朱買臣、王朝和邊通,不久之後下令將朱買臣等三人一併處死了。

  朱買臣傳

  《朱買臣傳》出自於班固所著的《漢書》,講述了朱買臣的人生經歷。

  朱買臣是西漢吳縣人,自幼愛好讀書,即使家庭條件非常貧困,朱買臣依然堅持日復一日的做學問。朱買臣四十多歲的時候,妻子崔氏嫌棄朱買臣沒有本事,便和他離婚。

  漢文帝登基後,同縣人嚴助將朱買臣推薦給了漢武帝。漢武帝召見朱買臣,並封官給他。不久之後,朱買臣因犯法,漢武帝罷免了他。公元前111年,東越王不安分守己,有挑釁西漢政權的苗頭。漢武帝在群臣的建議下,重新啟用了朱買臣。朱買臣以東越王所處的地理條件為漢武帝制定了討伐路線。漢武帝十分高興地採納了朱買臣意見,並封他為會稽郡太守。朱買臣到會稽郡城外時,換上了破爛的衣服,並讓隨從在城外等候,自己拿著太守官印來到了會稽郡太守府邸。官吏們正在一起喝酒,看見朱買臣進來時都沒有正眼瞧他一下。朱買臣走入後亭和府邸小吏們一起吃飯,飯間,朱買臣故意露出了太守官印的綬帶,被一位小吏看見了。他便走出去告訴上級官吏,朱買臣就是新任太守。小吏們很多都已喝醉,不相信這位小吏的話,再三勸說之下,官吏們進屋看朱買臣的綬帶,結果發現了太守官印。平時輕視朱買臣的小吏們大氣都不敢出一下,紛紛跪下拜見朱買臣。不一會兒守丞得知了這一訊息,前往拜見朱買臣。不一會兒,高大的馬車就接走了朱買臣,留下的人都面面相覷。

  三字經中的故事有哪些5

  孟母斷機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狹子以居,三遷為教。及孟子稍長,就學而歸,母方織,問曰:“學何所至矣?”對曰:“自若也。”母憤因以刀斷機,曰:“子之廢學,猶吾之斷斯機也。”孟子懼,旦夕勤學,遂成亞聖。

  [白話]孟母姓仉(zhang)氏,是孟子的母親。丈夫死後,和兒子孟子生活在一起,為了教育兒子曾經三次搬家(見孟母三遷)。到孟子年齡大一點,放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孟母問他:“讀書學習是為了什麼?”孟子說:“為了自己。”孟母非常氣憤,用刀砍斷織布機,說:“你慌廢學業,就像我砍斷這織布機。”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學苦讀,後來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三字經中的故事有哪些6

  《趙普夜讀》

  一個人即使已經當了大官,功成名就了,仍然要勤學不懈,「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也就是要做到今人所說的「在職進修」,進一步追求對自己的工作有幫助的學問。不是為了晉升,而是為了工作能夠順利的推展,對老百姓更有利益。下面就舉趙普的故事來說明:

  趙中令是指宋朝的趙普,他做到了掌理皇帝文書的中書令這個大官,白天處理國政,晚上仍然不忘讀論語。

  古人讀書,有些是為了參加科舉考試,希望考中進士,求得一官半職,而趙普已經做了那麼大的官了,為什麼還要讀論語呢?

  有一天晚上,宋太祖趙匡胤因為有國家大事,要和趙普商量,因此駕臨趙普家中。看見趙普正在讀論語,太祖很訝異的說:「論語小時候就讀過了,為什麼現在還讀它呢?」

  趙普回答說:「論語中中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以前我以半部論語助您平天下,現在以另外半部論語助您安天下。」

  由此可知論語是一本最為簡要精粹,不可多讀的好書,一個平民百姓讀了可以修養身心,成為正人君子;官吏讀了可以仁政治國,成為忠臣良相。

  這個故事主要是告訴我們,一個大官尚且如此虛心好學,何況我們普通人,怎能不更加勤學呢?

  《溫舒抄書》

  西漢時路溫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閱讀。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們兩人都很窮,買不起書,但還不忘勤奮學習。路溫舒和公孫弘這兩個古人,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想辦法把書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學習,我們今天能有印製精美的書本,學習條件和環境如此優越,更應該刻苦讀書。

  《孫敬懸樑》

  西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於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裡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鑽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地綁在房樑上,一頭系在頭髮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蘇秦刺股》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後人將這兩個故事合成“懸樑刺股”或“刺股懸梁”一句成語,用以激勵人發憤讀書學習。

  《囊螢夜讀》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車浚,三國時期作過東吳的會稽太守。因災荒請求賑濟百姓,被昏庸的吳主孫皓處死,此後車胤的家境就一貧如洗了。車胤立志苦讀,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太守王胡之曾對他的父親車育說:“此兒當大興卿門,可使專學”。因家中貧寒,晚上看書沒錢點燈。一個夏天的晚上,他正坐在院子裡默默背書,見到許多螢火蟲在空中飛舞,象許多小燈在夜空中閃動,心中不由一亮,他立刻捉上一些螢火蟲,把他們裝在一個絹做的口袋裡,螢光就照射出來。車胤藉著螢火蟲發出的微弱燈光,夜以繼日地苦讀。

  在他父親的指導下,車胤終於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一生中做過吳興太守、輔國將軍、戶部尚書等官職。唐朝楊弘貞、楊番、蔣防都著有《熒光照學賦》,均是談車胤之事。

  《孫庸映雪》

  孫康,晉代京兆(今河南洛陽)人,晉秘書監孫盛的曾孫、長沙太守孫放之孫。孫康幼時酷愛讀書,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他想夜以繼日地攻讀,可此時家道中落,沒錢買油點燈。一到天黑,便沒有辦法讀書了。特別到了冬天,長夜漫漫,他有時輾轉很久難以入睡。實在沒有辦法,只好白天多看書,晚上躺在床上默誦。

  一天夜裡,他一覺醒來忽然發現從窗外透進幾絲白光。開門一看,原來下了一場大雪,大地閃閃發光使他眼花繚亂。孫康心中一動,映著雪光可否讀書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裡,拿出書來對著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跡清楚,比昏黃的油燈要亮得多!

  整個冬天,孫康都夜以繼日地苦讀,從沒有中斷過。孫康砥礪求進,學有大成,終成晉時很有名望的學者,南朝宋景平年間官至尚書左丞相,封德陽縣侯 。

  《買臣負薪》

  朱買臣是西漢吳郡(今江蘇吳縣)人,家境貧苦,靠上山砍柴薪賣錢度日。但他安於貧困,痴心讀書,堅持不懈。每日砍柴,置書樹下而讀;負薪(擔著柴)回家時,就將書置於擔頭邊走邊讀。他的妻子耐不住他負薪讀書、自得其樂的窮酸相,離他改嫁。50歲那年,經同鄉嚴助的推薦,朱買臣進京在漢武帝面前“說春秋,言楚詞”,如此這般他將自己歷年負薪苦讀積累的學問抖露出來,當場博得武帝龍顏大悅,拜為中大夫。稍後,朱買臣又官遷會稽太守。朱買臣“採樵工或餘,誦讀聲不輟”的頑強的讀書精神使他成為後代讀書人崇尚的榜樣。他的家鄉因此建起了朱買臣讀書檯和朱買臣藏書廟,這是後人對他負薪讀書的刻苦精神的一種肯定和表彰,也是我國曆來崇尚讀書傳統的具體表現。

  李密少年時代,曾在隋煬帝的宮廷裡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職。李密並不懊喪,回家後發憤讀書,因以放牛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讀書。 有一次,李密聽說緱山有一位名士包愷,就前去向他求學。李密騎上一頭牛出發了,牛背上鋪著用蒲草編的墊子,牛角上掛著一部《漢書》。李密一邊趕路一邊讀《漢書》,正巧越國公楊素騎著快馬從後面趕上來,勒住馬讚揚他:“這麼勤奮的書生真是少見!”李密一看是越國公,趕緊從牛背上跳下來行禮。為此《新唐書?李密傳》記載:“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李密談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楊素。回家以後,楊素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這個人的學識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將來你們有事可以與他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