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散文讀書筆記(精選10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老舍的散文讀書筆記(精選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老舍的散文讀書筆記1
老舍以及他的作品 《茶館 》,從小我們便已經將其熟記於心。在各個場合下我們也都看過了茶館這部作品。隨著年齡的增長,每次看茶館帶來的感悟也有所不同,就像名著《小王子》一樣。所理解的層次會變化。已經記不清多大什麼時候第一次看《茶館》,只記得同學坐在一起,帶著看話劇的心情看著《茶館》,只記得看到鄉下母親賣女時的心疼可憐,心情隨著女孩的哭喊變得沉重。並沒有看出老舍表現這一現象,是為了與茶館中的達官貴人們產生鮮明的對比,突出當時社會底層民不聊生,衣不果腹的悲慘現象,是為了強調社會的腐敗,只是女孩的哭聲深深的留在了我的記憶裡,以至於至今提到茶館,腦海裡就立刻出現了那女孩。我覺得那女孩的哭聲也正是這部話劇的基調:底層百姓的掙扎。杜甫的一句詩:“朱門酒肉臭,路有餓死骨。”是對此最好的詮釋。 後來有機會再次接觸這部話劇,給我的感覺又有了不同。尤其是當茶館裡一個旗人說“大清朝要完”“我愛大清朝,我怕她完了”時;當因為這句話而被捕時,心裡湧起的悲涼荒誕之情。我們愛這個國家,希望她安定,人民幸福,但是進步離不開批評,接受批評才能變得更好。一個興盛富強的國家是不懼怕批評的。而因一句話而被拘捕,讓我不自覺聯想到了“文字獄”禁錮人們思想,剝奪言論自由,阻礙文化發展,才是社會落後的頑疾。
接著在大學,我又有機會觀看了這部話劇,這次我看到的也更加全面更加客觀,也看到了情節背後的故事和問題。改革的志士都被殺頭;搞實業的商人都被欺壓;日本投降,但陷入了內戰的災難;愛國人士慘遭鎮壓;以小寫大,一茶館一處描繪了舊時代老百姓的生活百態。
老舍的散文讀書筆記2
今天我們學了老舍先生的《養花》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對我的感觸極深。
我也養過花,但不像老舍先生養那麼多,我只養一盆,我養的花雖不像老舍先生養那麼多,卻沒有老舍先生養的那麼好。老舍把養花當成生活中的一種樂趣,每天按時澆水,把花草當成生活中的一種樂趣。而我卻把養花當做生活上的一種負擔,每次澆水時都是想到拉才澆一次,記得一次澆水時,我輕輕地挨拉一下葉子,頃刻間,一大把枯黃的葉子便從枝上掉拉下來,而我卻視而不見。這比起老舍先生死一些花全家幾天都沒拉笑容。我真是自愧不如。
老舍先生工作的時候,總是寫一會就到院子裡去看看,澆澆這棵,搬搬那盆,然後回到屋裡再寫一會,再出去。如此迴圈,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得到適當的調節,有益身心。而我那,總是寫一會作業,便東瞅瞅西望望,這樣既影響作業質量,還拖延作業時間。
透過學習這篇課文,我知道啦養花不但可以增長知識,還可以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得到適當的調節,有益身心,更重要的是養花也是熱愛生活的一種表現。
老舍的散文讀書筆記3
茶館,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友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於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後,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為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小有成就。在之後的創作過程當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著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絡。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幹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鉅作。其二,儘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幾位人物始終貫穿全劇,起著核心作用。一、王利發(茶館掌櫃)二、松二爺(膽兒小,人卻不懷)三、常四爺(正義之士、十分愛國、體格健康)松二爺、常四爺兩位茶客與王掌櫃交情還不錯而在這所謂“熱鬧”的茶觀眾,要找出幾個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還真不容易。聽聽!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雖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透過這有點人情味兒和有“良心”的三人談話使人更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啊!發人深思。其三,子承父業。這是幾句瘡痍有待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地時代向前走,衣著也跟著前衛起來,客人的思想呢?!簡直是幻包裝不換內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鐵嘴養一兒子,現竟“升級”為大師。劉麻子那說媒拉線行當竟讓他兒子“發揚光大”變為“花花聯合公司”(專給洋人、官員提供女招待與吉普女郎)。而吳祥子這老式特務到了兒子這輩兒竟改個名兒叫世襲特務。人哪!為何總在這方面“遵規守矩”呢?
老舍,無論您想傳達予後人什麼,至少《茶館》讓我們受益匪淺。我不能評說它的優劣,在如此劇你面前,我只有說聲:“謝謝!謝謝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寶貴的財富。”
老舍的散文讀書筆記4
在這個暑假中,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是——《茶館》。
《茶館》這部著作是老舍先生寫的。老舍本名舒慶春,字舍予,他出生於1899年2月3日,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文學家、戲劇家。他的代表作有:《茶館》《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龍鬚溝》等。。。。。。
在老舍先生髮表《茶館》之前,他已創作出《離婚》、《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這些優秀的傳世之作,《殘霧》、《國家至上》這些劇本,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可以說,《茶館》這部著作是一位成熟的劇作家的成功之作。
《茶館》的所有故事都發生在一個小茶館裡。茶館裡人來人往,匯聚各色人物,這一個大茶館就相當於一個小社會,老舍先生把當時社會的風氣全都融入了這個小茶館中,展現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後、明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當時的歷史命運。
主要人物王利發、常四爺、秦仲義等從壯年到老年,貫穿了全劇。次要人物唐鐵嘴、小唐鐵嘴、劉麻子、小劉麻子等都是繼承父業的,雖然衣著變了,但是德行仍然沒有改。這些人物反映了時代的背景,運用得非常巧妙。
茶館是最具創意的戲劇,三幕戲“葬送了”三個時代,激活了多年的文化積澱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一九五七年七月,老舍將他的作品——《茶館》發表在《收穫》創刊號上。
老舍的散文讀書筆記5
《茶館》這篇話劇是當代作家舒慶春老先生的話劇傑作,初讀《茶館》,雙眸便煥然一新了。與其他的話劇不同,老舍巧妙地僅用了兩三萬字描繪出了了中華民族古典的象徵——茶館,同時也用精緻的語言,在字裡行間,送走了3個時代。
老舍的《茶館》使我對舊中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以前的我,說起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時,總覺得是一句表面上的話, 並沒有什麼特殊含義。 但自從我看完了,《茶館》 對這一句話就有了深刻的理解, 從抽象的概念便成了深有體會的畫面。面對當時社會的黑暗,我的心緊張了; 面對當時人們的依依不捨 ,我的眼睛模糊了 ;面對當時人們的無奈 ,我深表同情, 這一切的一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舍這位“語言大師”帶給我們不僅僅是一部話劇,他帶給我們的是對人生的思考。在那個時代,人們看不到光明,看不到未來。下層人民生活在黑暗當中,每天都在為下一頓飯在哪裡而擔憂。而統治者則夜夜歌舞,時時絲竹,不關心社稷,更不擔心人民的死活。試問這樣的時代,又要如何看得到未來?
這一篇《茶館》道盡了無盡的滄桑,歷久彌新。而這些歷史的滄桑也終將伴著我們一直走下去,如警鐘長鳴。
老舍的散文讀書筆記6
老舍曾經說:“我對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態度,把吃虧當作當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和基本法則,什麼事都可以將就,而不能超過自己畫好的界限。我怕見生人,怕辦雜事,怕出頭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時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親。從私塾到小學,我經歷過起碼有百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母親教會了老舍做人,教會了他勞動。
而在一些文章中的母親對兒女的愛又何嘗不是呢?她們願意為兒女奉獻自己的一切,由小看來,可比做芝麻;由大看來,可比做天地。她們無論多麼苦多麼累也不想讓孩子受一點傷害。而更多的是從母親的為人處事中無形的給了兒女一種很好的教育。俗話說“有其母,必有其子。”在老舍,朱德,胡適的手中都曾撰寫過《我的母親》這篇文章,從中可以看出他們的母親對其都有影響,正是有了他們的母親才有了這三位名人的成就。正如是“母親,其實在凡俗的生活中正是以一些細微的小事來震撼我們的心靈。”
母愛如水,母親是源,無論你奔騰到哪裡,身上流淌的,依然是不盡的源頭之水;心裡念著的,永遠有對母親的感激,母親一直無微不至地關心著我們,沐浴在母愛中的我們真正瞭解自己的母親嗎?母愛是如此的深沉而不張揚,平凡得讓人熟視無睹,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對這些,母親當然毫無怨言,可對我們來說,沒有體驗到母愛應該是多大的不幸呀!我們丟失了比金子還珍貴的東西!
難道不是嗎?不同的母親有著不同的母愛方式,不同的母愛方式卻有著一個共同的情懷——無私奉獻母愛的全部。回過頭來,回憶一下自己的母親,我的母親沒有多大的文化,每次我看到的她都是在勤勤懇懇的工作,母親似乎沒有什麼時間去偷懶,沒有什麼時間去精心的打扮。即使這樣,她在我心中仍然是最美的,最偉大的,沒有人可以替換她在我心中的位置。我是母親一手帶大的,我印象最深的卻是給了我一點兒為人處事上的“教訓”。
之所以我肯靜心的去做每一件事,之所以我有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之所以能堅強的去經受挫折。我也要感嘆“我都得感謝我的母親。”
但是,母愛的價值究竟有多大?這隻怕非言語所能表達,母親的已化作無私,已化作聖潔。十月懷胎的艱辛,不僅給了我們生命,還樹立了人的品格。人最初的感知者就是母親,從誕生的那一刻起,母親就精心的呵護著我們,啟蒙教育的薰陶,使我們理解了人性的美德!
老舍的散文讀書筆記7
記得第一次讀老舍的《斷魂槍》是在小學,一齊閱讀的還有《微神》,比之,吾更愛《斷魂槍》矣!那時的知識儲備不多,只能用欣賞記敘文的方法使自己陶醉其間,屆時已愛看武俠劇目,自然對拳腳功夫不錯的孫老者抱有好感,即便是沙子龍最後站在夜靜人稀的自家院子一氣把六十四槍刺完,我也依然對他能否打敗孫老者產生懷疑。年少的我們都喜爭強好勝,但這一直都沒影響我對該篇文章的喜愛,來來回回讀了不下幾十遍。到了中學,有幸在課堂上傾聽老師對《斷魂槍》的講解,他分析了藝術構思的精度,思想挖掘的深度,語言運用的.純熟,還說《斷魂槍》最後的“不傳!不傳!”是表達了中國千年來文化傳承的真是寫照。當時的我若有所思。
經典之所以稱之為經典,在於它經得起時間的磨練。時則今日,又見“故人”,《斷魂槍》還是安然躺在課本里,不禁有一絲欣慰的笑意。再觀起首那行熟悉的字句“生命是鬧著玩,事事顯出如此;以前我這麼想過,現在我懂得了。”想起從前自己一度以為的“玩世不恭”,啞然失笑。
“沙子龍的鑣局已改成客棧”。在社會變遷面前,我們是何等的無奈,還記得《子夜》裡的吳老太爺嗎?不管吳老太爺是不是具活殭屍,總之吳老太爺受不了時代的變遷。受不了,也不必承受了,於是吳老太爺撒手西去了。這是明智的,至少讓企圖一直封存著自己的世界得逞了。沙子龍比吳老太爺年輕,也許還沒有封存自己的勇氣。就算是“炮聲壓下去馬來與印度野林中的虎嘯”;就算是“失去了國土,自由與權利”;就算是古老的中國也“有了火車呀,穿墳過墓的破壞著風水”;就算是“江湖上的智慧與黑話,義氣與名聲”,沙子龍的武藝、事業“都夢似的變成昨夜的”;就算是沙子龍的世界也已被狂風吹了走。他,沙子龍也還是要順著這改變的社會環境活下去的。自然,鑣局是沒法使吳老太爺活下去了,有了熱的槍口,還需要冰冷的長矛嗎?好在沙子龍是西北一帶的“神槍沙子龍”,比不得他那些徒弟們,至少還撐起個客棧而不用到廟會上去賣藝,不用“踢兩趟腿,練套傢伙,翻幾個跟頭,附帶著賣點大力丸,混個三吊兩吊的”,也不用去“弄框果子,或挑些毛豆角,趕早在街上論斤吆喝出去。”如此這般,沙子龍也失去了“活動”的機會,身上放了肉了。與他的徒弟王三勝“胸脯子鼓出,像兩塊老樺木根子”形成了對比。這是因為他的徒弟們尚且可以在大白日頭底下“露露臉,走會捧場”,而他至多“只有在夜間獨自拿起槍來,才能相信自己還是神槍沙”。在那個變更的社會,沙子龍的稜角漸漸被融化了,他變得圓滑世故。以至於對孫老者的求教表現出幾番的推託,先是沏茶,爾後又邀孫老者吃飯,又“從桌子上拿起緞子榙褳”裝上鼻菸壺與錢,掛在腰上,在孫老者執著的提出要練習“五虎斷魂槍”時,他也是用“早忘淨了!早忘淨了!”來搪塞,但不會忘記留孫老者“住幾天,逛逛,臨走,多少送點盤纏。”現在的沙子龍已不是那個“利落、短瘦、兩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了,怎麼與“腦門亮,眼睛亮——眼眶雖深,眼珠可黑的像兩口小井,深深地閃著黑光”的孫老者相比?沙子龍徹底放棄了槍與槍法嗎?
不!容易看出吳老太爺還是十二分的熱愛槍的。從徒弟王三勝對吳老太爺肯定的瞭解,“他知道槍字在老師心中有多大分量。”倒沙子龍自己對槍以及槍法的不能割捨,文章末有“夜靜人稀,沙子龍關好了小門,一氣把六十四槍刺下來,然後,拄著槍,望著天上的群星,想著當年的野店荒林的威風”,這句堪稱點睛之作,更加重了沙子龍愛槍分量,這些都是沙子龍愛槍的鐵證啊!但他的愛卻又何其的隱忍。只能在夜深人靜,關緊他的門窗,才能釋放一些些。現在,這條槍與這套槍不會再替他爭光顯勝了;是那槍真的淘汰了?看起來好像是沙子龍順應了時代,理所當然的不再張揚他的武功了,但只是不可自拔的對那套槍產生無比的眷戀,摸摸這涼、滑、硬的發顫的杆子,使他心中少難過一些而已。只是自己在漆黑的夜裡操槍,彷彿在黑暗裡宣洩了自己對過去世界的留戀。儘管儘量去適應,卻依舊錶現出對時代變化的一種消極漠然的態度,只是外表學的像罷了。
“在白天,他不大談武藝與往事”;徒弟們對他的吹捧,那是徒弟們的事,甚至於當孫老者說“教徒弟不易”時,沙子龍的回答竟是“我沒收過徒弟”。他不承認他收過徒弟?也不盡然,畢竟是江湖中人,只是換了一種承認的方式——“沒錢,上沙老師那裡去求。沙老師不含糊,多少不拘,不讓他們空著手走”;“可是,為打架或獻技去討教一個招數,或是請給說個對子——什麼空手奪刀,或虎頭鉤進槍”沙子龍便是“教什麼?拿開水澆吧!”一句馬虎過去。他是真不教?也許是時候不對吧!然而對於他所謂“對”的時候怕是一去不復返了。所以他才會如此決絕的說“那條槍和那套槍都跟我如棺材,一齊如棺材!”所以,“大家誰也不再為沙子龍吹騰;反之,他們說沙子龍栽了跟頭,不敢和個老頭兒動手;那個老頭子一腳能踢死個牛(之前,他們也是這麼吹捧沙子龍的)”。所以,“神槍沙子龍”慢慢地似乎被人們忘了。只有那嘆氣聲,那模糊的圖影——用手指慢慢摸著涼滑的槍身,那微笑裡伴著“不傳!不傳!”渺渺然纏繞著這個世界!
深推全文,這不是一部在市井日常生活中書寫中國文化命運的作品嗎?沙子龍以及他那套槍法不就是古老的中國文化歷經千年的磨礪,完善、系統而又精粹的象徵嗎?世界上沒有一種文化能像中國文化一樣歷盡滄桑而不中斷,槍法的成熟不就是代表了文化更是到了熟透了的地步嗎?然而,由古老的農業文明步入現代的工業文明,當時的中國的確面臨著挑戰。可以看出文章故事發生的背景是帝國主義用洋槍洋炮開啟古老中國的大門。素來閉關鎖國,老大自居的中國迅速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資本主義的狂風震撼了古老中國的傳統生活與傳統文明,“東方的大夢沒法子不醒了”!從哲學上考究,文化的產生其實就是關於人類產生的探索,因而要講述文化命運必然的就要講述人的命運。
《斷魂槍》這篇文章透過對沙子龍個人的命運描述,折射出在歷史動盪時期,文化嬗變時期,作為中國文化承載者的複雜心態。全篇作者運用了白描,肖像,動作,語言等描寫,傳神的刻畫出沙子龍,孫老者與王三勝這三個不同的人物形象。那支貫穿全文的“槍”,以及那套絕世的“槍法”都被作者糅合進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以及民間正說。與魯迅“意在建立以西方文化價值觀為核心的新文化”不同,老舍的主張是“建立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的新文化”。而中國古代那種父傳子,子傳孫的世代相傳的文化傳承模式卻為文化的傳承帶來了極大的風險。雖然,沙子龍是微笑著飄出“不傳!不傳!”這四個字,卻阻斷了一個民族對於文化的分享與繼承。這篇《斷魂槍》的創作怕也摻進了作者的惋惜之淚吧!與我們一樣,相信不論作者還是讀者都希望看到那套絕世的“五虎斷魂槍”的。
老舍的散文讀書筆記8
今天,我讀了老舍寫的養花一文,這篇文章主要描寫老舍透過養花摸著一些養花的技巧,以及對花日久生情。看著開花就高興,大小好壞也不計較,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實,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從文中我感受到了老舍十分熱愛生活,以及對花十分的仔細、喜歡。
這篇文章讓我感觸最深的地方是,作者身體不好,還堅持給花兒澆水、搬家。”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麼?“這是真的,每次爸爸養花都忘了澆水,總是讓花自生自滅,讓花死光光。可是姥姥家養的花、樹都很茂盛,她經常給樹澆水,讓樹結出了許多核桃。因為每年冬天姥姥都把花搬到農場的暖房,春天到了姥姥每天都讓花吸收足夠的陽光,天氣變化時總是不會忘記把花搬進房間裡來,她給花一次次地澆水、搬家所以她養的花到了季節就會開出許多美麗的花朵兒,可好看了。看到那些鮮豔的花朵兒總是讓人情不自禁的摘一朵,就和作者的感受差不多。
透過這篇文章我明白了只要勞動,就有回報,以及能和別人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會更加快樂。這就是養花的樂趣。
老舍的散文讀書筆記9
《我的母親》是篇叫人落淚的摯情之作,這篇文章讓我很受感動。文章作者老舍主要記述“我”的父親去世以後,母親非常辛苦,整天都為人洗衣服,手終年都是鮮紅微腫的。父親的姐姐與我們住在一起,她脾氣很壞,常常欺負母親,母親卻任勞任怨。而姑姑死時,母親一分錢也沒有分到。日本鬼子進城搜家,母親一點兒也不害怕,卻堅強地護著“我”。母親在“我”出國的時候病死了。文章以“心痛!心痛!”結尾,讓讀者們落淚。作者怎麼能不心痛呢?
文章透過記敘母親一生的身世、經歷、性格及遭遇,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母親的無限敬愛和無以報答母親恩情的愧疚之情,也塑造了一位有著典型東方女性性格特徵的平凡而偉岸的母親形象。首先,這篇文章多處運用了刻畫人物的寫法,使母親的形象活靈活現。此文章能感動我,是因為文中列舉了老舍母親的生前往事。沒有普希金的波瀾壯闊,也沒有文一多的特殊見解。有的,只是對母親一顆真切的心。
母親非常窮苦,但她還要養著自己的兒女,她整天為人們洗衣服,手終年都是鮮紅微腫的。從手終年都是鮮紅微腫的這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母親的辛苦。天天為人們洗服裝,母親為了什麼?母親為了兒女的生活,甘願受苦,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精神啊!
母愛是滂沱大雨中的一把雨傘;母愛是刺骨寒風中的一碗熱湯;母愛是一雙粗糙的大手;母愛是一個甜甜的微笑;母愛是一份牽掛;母愛是……。
老舍的散文讀書筆記10
書名為《茶館》,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時候外公每次帶我去茶館打牌的情形,在我印象中,茶館就是一個熱鬧而常常籠罩著煙霧的地方。可翻開了書,才發現它並不是僅僅講的是在茶館裡的事,而是以對話劇本的形式講述了一副舊北平社會的浮世繪的黑暗社會,老舍從小小的一個茶館中反映出了整個社會,以小見大。是由茶館中的客人的話中而得。語言樸素卻能體會出許多意味。書雖短小而精緻。把我印象中的茶館的形象完全顛覆,同《駱駝祥子》一樣,老舍也是無情的批判了這個社會—他不讓好人有出路。
書的主人公是王利發,他是他裕泰茶館的老闆,他也是整本書的線索。在第一階段中,拉條的為太監娶老婆,暗探遍佈社會,麻木的旗兵無所事事,尋釁打群架,另一方面是破產的農民賣兒鬻女,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因幾句牢騷被捕,新興的資本家企圖“實業救國”,王利發左右周旋,企圖使生意興隆。而在第二階段的發展中,惡勢力越來越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暗探宋恩子、吳祥子的後代子承父業,繼續敲詐勒索,拉條的劉麻子的後代青出於藍,依託當局要員準備開女招待“拖拉撕”,龐太監的侄子侄媳組成的迷信會道門在社會上稱王稱霸,甚至做著“皇帝”、“娘娘”的美夢,而一些企圖有所作為的良民百姓卻走投無路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櫃、常四爺、松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櫃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櫃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櫃要硬,骨子裡有那麼一股傲氣,怎麼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麼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麵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裡,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幹活就有錢拿。後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並沒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爺一樣捱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我認為這部書反映了當時的社會事實,對我們有有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