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學問的散文(精選16篇)

學問的散文

學問的散文(精選16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筆一定要優美,文章一定要流暢。“形散而神不散”。你有了解過散文的寫作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學問的散文(精選1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問的散文 篇1

  張山、王武、李斯都是很有學問的高才生,在報名競聘一家著名上市公司營銷員的考試中,他們力壓群雄,進入了前三名。三人要在最後的綜合能力測試中決一雌雄。測試的題目卻很簡單:公司給他們每人提供一車西瓜,誰在最短時間內賣完,且賣出最好的價格,誰就是勝者。為了體現公平公正,公司為每個人配備一名監督員,對銷售工作實行全程錄影。

  三個久經考場的高才生心中都很清楚,越是簡單的題目,競爭越是激烈。尤其是今年這樣西瓜大豐收的年景,大街小巷擺滿了西瓜攤,要在鋪天蓋地的西瓜攤中殺出重圍,搶先登上制高點,絕不是輕而易舉的事,自己原有的學問一點派不上用場。於是,張山想到了最簡單的辦法──找熟人。他幾乎在第一時間就聯絡上了在一家大公司擔任後勤處長的高中同學,對方不僅按高出市場價格一倍買下了他的全部西瓜,而且直接派車趕到現場拉走了西瓜。張山喜上眉梢。

  王武也沿襲俗套,撥通了正在市區承包工程的舅舅的電話。舅舅說拉過來吧,正好給工人當冷飲,價格自然不會低了。王武心中的石頭也落了地。

  李斯是外省人,在本地舉目無親。沒有捷徑可走,唯一想到的是選擇好的市口。他以學生和學生家長為目標人群,趕在學校放學之前,來到一所學校附近,在眾多的瓜攤中擠出了一席之地,擺下了臨時瓜攤。距離放學還有一段時間,左右瓜攤上的攤主一個個沒精打采地消磨著時間。李斯一邊觀察著、思考著。忽然看到兩個家長帶著孩子從路邊小店裡走出,嘻嘻哈哈地欣賞著剛買的臉譜。李斯心中一動,三步兩步來到小店,買來了一盒粉筆和幾支水彩筆,以最簡潔的畫面、最快捷的速度,在西瓜上畫起了臉譜。他從小就喜歡畫臉譜,在中學裡還當上了興趣小組的小教員。現在他三下兩下就能畫出一個活神活現的臉譜,還有孩子們喜歡的卡通畫。孩子們牽著家長的手,欣喜若狂地圍攏著,迫不及待地搶購著。他最後一個西瓜還沒畫完,就被買瓜人託在了手裡。

  三個高才生的答卷擺在了評委的面前,張山第一個交卷,王武第二,而三個人賣出的價格卻相差甚微。李斯意識到自己慢了一拍,劣勢明顯,未免有幾分垂頭喪氣。然而,評委的結論卻出乎意料,李斯以最高分被錄取。評委向大家公佈了錄取的理由:張山和王武都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人脈關係和社會資源,這固然是現代營銷工作不可缺少的手段,這些關係和資源,我們可以利用,但不能依賴。如果張山沒有在本市當後勤處長的老同學,如果王武的舅舅不在本市承包建築工程,那麼,你們的銷售有這麼順利嗎?由此看來,你們二位的營銷能力和水平沒能很好的發揮和展示。而李斯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分析顧客的愛好和心理,從中發現和抓住商機,採取與眾不同的促銷手段,這才是真正的學問,才是現代營銷人員最重要的本領。在場的人一個個心服口服。

  學問的散文 篇2

  說起飯局,有句話,“提前一天預約是真請你,提前半天請你是作陪,上菜了才請,你是湊數的”。真是“人情練達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學問”啊。難怪清末大儒曾國藩曾說:絕大學問,即在日常的起居應酬之間。比如,熟人見面說:“哪天,我請你喝酒?”那是一種客氣。你卻認了真:“他?這人!”陝西人把你叫“磁錘”,“拿個針尖當棒槌,磁嘛二楞得沒眼色。”

  比如,你去找領導說事,領導幾次起身,你還喋喋不休;比如,你去別人家做客,主人哈欠連天,你還坐著不走;比如,你談戀愛,分手時你要對方的電話,她說“再說吧。我給你打。”你仍痴痴等候……

  聽話聽音,鑼鼓聽聲。會聽話是大學問,會說話也是大學問。麥稻對小弟弟說:“你不聽話,我不給你吃!”我對麥稻說:“稻稻,這話應該這麼說:你要是聽話,明天我還給你吃。”我的小外孫麥稻手裡正拿著糖果。

  史記:當年,楚漢爭奪天下,劉邦和項羽打得正緊。蕭何留守關中經營著根據地籌措著兵馬糧草。漢王三番五次地派專使慰問蕭何,哪有徵戰在外的主公慰問在家的臣下呢?……蕭何深感不安,他知道這是劉邦對自己起了疑心。於是,蕭何便將自己家族內能打仗的青壯子弟統統送往劉邦軍帳前去效力……劉邦要得是蕭何的人質。這下你該放心了吧,漢王果然非常高興。

  起事前,在沛縣時,劉邦是個亭長,而蕭何是縣令的屬官,縣辦公室主任,是劉邦的上司。蕭何知道劉邦是個流氓。

  人活著,要眼睛有水,不能腦子有水。要會聽話、會說話,要知進退,那是中國人一生的大學問。

  從此,中國人相處基本靠猜,文雅地說法叫“揣摩”。當你揣摩對了,對方會“哪裡哪裡……呵呵呵呵”,謙虛得笑顏可掬;當你揣摩錯了,對方會“呵呵呵呵,你誤會了……”,好似你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總之,還是,一頭霧水。

  這學問深著呢。

  學問的散文 篇3

  “錢”,的確是一門非常奧秘的學問。古人造個“錢”字,就用十分心良苦。你看,在“錢”字的左邊,就是一個大“金庫”。而其右邊,則站著兩個執“戈”的膘形大漢(繁體字)。他們是在守衛“金庫”,還是想搶劫“金庫”?這是造字者留給後人的,一道耐人尋味的考題。

  椐說,遠古時期,是沒有“錢”的。人們常是以物易物,相互交換所需用品。中國最早的錢幣是“貝幣”(用海貝製作而成)。秦統一中國前,各諸候國,也有自已的錢幣。例如:齊國的“刀幣”,就是其中之一。還有布、環等等錢幣。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秦廢貝而行錢”,徹底結束了貝、刀、布、環混用的局面。秦幣,以園形方孔為“幣形”。秦,統一了貨幣的形態,為日後歷朝幣形,奠定了“基形”。秦始皇統一了錢幣後,“錢”,才真正發揮了它統一的“中介”作用。

  “錢”的出現。因為它便於攜帶,給經濟發展,物資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這使整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也推動了歷史的發展。正因如此,也給社會帶來了不少麻煩。

  古往今來,一些不法份子,為了撈到“錢”,總會挖空心思,不息一切手段,強取豪奪“金錢”。因而,殺人“越”貨的,挖洞“盜”金庫的,執戈“掄”銀行的,飛車“奪”錢包的,無奇不有。要是所有的”錢”,都和無用的磚頭一樣。看來,麻煩事就會少一些了。

  桂林彩調中就有:“‘清官’清到底,要錢不要米;要米挑不動,要錢裝到腰包裡”的道白。這也證實了:“錢”,便於攜帶,既帶來了方便,也帶來了麻煩。“清官”也懂得,“錢”比”“米”更便於隱藏,更便於攜帶。“清官”,也有”黑眼珠”見不得”白銀子”的時候。

  “錢”的魅力是巨大的。成語中就有“有錢能使鬼推磨”、“人為財死”之說。古往今來,為“錢”而死,為“錢”而給他人“推磨”者,大大有之。古時候,就畄下了罵名的”秦檜”,大貪”和坤”。解放初期的:“劉某”(青山)、“張某”(子善)。當今高官:“陳某”(希同)“薄某”(熙來),“徐某”(才厚)等,不都同屬此類。

  古住今來,撈“錢”,就是一門最大的“學問”。其中“奸商”,就是這方面的行家高手。過去有“無商不奸,無奸不商”之說。在舊中國時候,這是十分確切的。就當今而言,看來有些過份。但是,在某些“奸商”身上,不是也留下了這樣的“遺傳基因”嗎?

  奸商們撈”錢”的辦法,是最精明的。他們深知,中國是一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人口大國,只要有千分之一的人上當受騙,他們在一夜之間,就會成為億萬富翁。因此,他們為了撈“錢”,不惜重金,收聘“名星”,為其大作虛假廣告,欺騙群眾;他們非法出版小報、刊物,製造與論,推銷偽劣產品;他們高薪聘人為“託”,現身說教,欺騙消費者,牟取暴利。這就是當今奷商撈“錢”的,既高明,又奸詐的手段。

  平常百姓,也有自己的用“錢”之道。,他們一不偷,二不掄,三不為他人“推磨”。他們只靠自已勞動所得的血汗錢,一個瓣成兩個用。日子雖然過得貧寒些,但也過得心安理得,其樂無窮。

  最可恨的,要算當今的“碩鼠”了。他們無須挖洞盜“金庫”,也無須執戈掄“銀行”,更無須為他人“推磨”。他們只憑手中的一個“權”字、就能:“關門家中坐,等人送錢來”。看來,這才是撈錢的“高招”。

  隨著高科技時代的到來,什麼這樣“卡“、那樣“卡”的出現,“錢“的流通,更加便捷。於是“偷、盜、掄、騙、貪”之術,也有更大的發展。他們也會利用高科技手段,竊取他人密碼,盜走他人錢財。什麼電話詐騙,什麼網路犯罪,比比皆是。這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的損失,也會給社會安定團結,帶來極大的危害。

  “錢”。是永遠不會消亡的,看來,反“偷、盜、搶、騙、貪”的鬥爭,也是永遠不可休止的。

  學問的散文 篇4

  賞景,顧名思義,就是欣賞景物。只要有眼睛的生命都可以欣賞,有什麼難的?但同樣的景物,不同的人卻會有不同的收穫,比如有的人只看到荒涼,有的人卻看到靜美;有的人只看到艱險,有的人卻看到了高峻。所以,攝影家、畫家、文學家不是每個人都能當的,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才能,更主要的是他們沒有欣賞景物的獨特眼光與心胸。

  一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鋪墊出了幾多愁緒!一曲“楊柳岸、曉風殘月”,又道出了離別的淒涼;而“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卻活畫出青春年少的天真爛漫。所以藝術創作講究“人人心中有,人人手下無”,正說明賞景角度不同,藝術層次各異的道理。

  賞景的學問,首先是取捨的學問。不管是花似錦的上林苑,還是人如潮的沙場秋點兵,都不能不分輕重的一概拿來,正如高水準的國畫,總要留下大片空白,只用寫意的筆法點綴幾個景緻,或瓜果,或昆蟲,或飛鳥,或蝴蝶。如此,方有大片想像空間給觀眾。

  賞景的學問,也是凝練的學問。同樣的山林,可以是“蟬噪林逾靜”的深幽,也可以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壯美,只抓住一個意向,具體而集中的展開就好,否則必然沖淡主題。

  賞景的學問,還因其是心靈的折射。不同的心靈世界,看到同樣風景的感受也必不相同面對飄落的秋葉,多愁善感的人會大發悲秋之情,而愛憎分明的人卻可以聯想到面對弱點與不足的不輕易妥協。民間有“心中有佛,見物成佛”,正是此理。

  賞景的學問,還有一個“包容”與“順其自然”在內。不管是晨起沾衣的露珠,還是夜晚浸膚的涼風,或者腳下的亂石,都不足以讓我們失去興致;而賞景者也知道,朝霞只有一瞬,曉月只有一夕,至於山之峻峭、水之溫柔,都只能是一遇之緣,不可能帶走一片雲彩。此時,用隨緣的心態去感嘆、去讚美、去記憶、去昇華,就成為理智而現實的選擇。故山水可以陶冶情操,也就是能夠鍛鍊人的承受能力和悅納能力,且讓人知道很多事是強求不得的,能有一面之緣,即是天大的幸事。

  賞景的學問還有很多,隨著自我層次的提升而深邃著、完善著。也許到了一定的境界,所遇皆為景緻,所感所受皆為賞景,此即人生樂境之一吧。

  學問的散文 篇5

  大凡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是極其自信而又善於把信心灌輸給他人的人。這種人,實際上就是一個會社交的人,社交擅長與否,存乎智愚之別。會社交是智;不會社交是愚。社交中的學問,是一種隨機應變,善於表達,善於處世,且能顧及他人所思所想的學問。注重人際關係中的連鎖反映。

  有句諺語說得好,每個人距總統只有六個人的距離。人際關係會產生連鎖反應一直延續到總統的橢圓型辦公室。而且,如果你僅僅距總統六個人的距離,那麼你距你想會見的任何人也就只有六個人的距離。可見,人際關係網是多麼的重要。

  抓住機遇就等於成功。交往越廣泛,遇到機遇的機率就越高,有許多機遇就是在與朋友的交往中出現的。世界上最會做人的人,既能喜歡別人,又能讓別人喜歡,他也是最成功的人。成功的人們大多交際廣泛,形成自己的一張“友誼網”。

  比如,你要某人推薦幾個供你拜訪的朋友,如果這個人是個失敗的人,他只能為你推薦一兩個人,而且好不容易才找到這一兩個人的地址和電話。成功的人就不同了,他們會推薦出一大堆朋友,而且是在長長的名單上尋找,因為名單上包括各式各樣的朋友。由此顯示出成功者與失敗者在交友方面的差別。

  關係網的稠密程度往往是一個人交際能力的最好體現。凡是成功者大多是有關係網的人。這種網路由各種不同的朋友組成,有過去的知己,有近交的新朋,有男的,有女的,有前輩,有同輩或晚輩,有地位高的,有地位低的,有不同行業的,有不同特長的,也有不同地方的。這樣的關係網,才是一個比較全面的網路。也就是說,在你的關係網中,應該有各式各樣的朋友,他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為你提供不同的幫助。

  關係網就是指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各種各樣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集合。關係網既然稱作是“網”,就應當具有網的特點。也就是說,在這面網上,朋友的構成有點有面,分佈均勻。不懂交際之道的人交友卻不是這樣,他們結交的範圍十分狹窄,分佈十分不均。只在自己熟悉的範圍內認識一些人,而這些人的行業和特長比較單一。這樣就構不成一面標準的關係網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由於傳統上知識分子受“清高”的影響,往往喜歡閉門謝客,喜歡孤軍奮戰,特別是對官場喜歡“兩耳不聞窗外事”,對政界的人物更是不願去與之進行交際。這樣的傳統和習慣是十分不利的。從成功學的角度來分析,它對聰明人的成功更為不利。如前所述,要成功,離不開上級領導的信任和支援,而上級領導大多是官場的人,你不主動與他們交往,他們對你不瞭解,你對他們也很陌生,你怎麼能獲得他們的信任和支援呢?

  廣泛與人交往是機遇的源泉。有許多機遇就是在與朋友的交往中出現的,有時甚至是在漫不經心的時候,朋友的一句話、朋友的幫助、朋友的關心等都可能化作難得的機遇。在很多情況下,就是靠朋友的推薦、朋友提供的資訊和其他多方面的幫助,人們才獲得了難得的機遇。下面的例子就是最好的體現。

  某單位新來一位主要領導,需要配備秘書,在多人躍躍欲試、趨之若鶩的情況下,小雨被選中了。原因就在於這位領導委託自己的一個下級孔利為自己物色秘書,而孔利和小雨是同學和好朋友。孔利自然清楚,小雨肯定勝任秘書職位,於是就把這個同學推薦出來了。結果,領導本人滿意,組織考察合格,正在為前程茫然奔波的小雨更是欣喜若狂,因為他找到了自己適合的位置,在當時情況下當上領導的秘書,是他的心願,也是他成功的一個里程碑。這個里程碑的獲得,關鍵因素是他有那麼一個得到領導信任的同學。也許他想不到這個朋友會對他的成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許他們之間彼此進行交往的時候,沒想到這種交往決定了日後一個人的巨大成功,沒想到這種交往就是一個人成功的機遇。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交往廣泛,機遇就多。

  聰明人不應當過於急功近利,有許多機遇是在交往中實現的,而在初步交往中,人們很可能沒有看到這種機遇,在這個時候,不要因為沒有看到交往的價值,就忽視這種交往。

  每一個偉大的成功者背後都有另外一個暗中支援他的成功者,而其他各方面有所建樹的人就是你所有資源中最大的資源。你要做的就是找到他們,構建有助於你的事業的“關係網”。實際上,你的“關係網”遠比你意識到的要廣大得多。你實際擁有的網路延伸到了你每天都有聯絡的人之外,更多的聯絡包括你與之共同工作和曾經一同工作過的人們,以前的同學和校友、朋友,你整個大家庭的成員,你遇到過的孩子的父母,你參加研討會或其他會議時遇到的人,這些人都會是你的網路成員。而他們都將有可能成為你事業成功的助推器,善於擴充自己的網路資源的人,也就是即將面對成功的人。

  放棄固執,適時變通

  人的思維是跳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辦事時適時的變通是一種很明智的做法,放棄毫無意義的固執,這樣才能更好地辦成事情。雖然堅持是一種良好的品性是值得稱讚的事情,但在有些事情上,過度的堅持,就會變成一種盲目,那將會導致最大的浪費。

  考慮事情要全面,不要抓住一點不放,除非你想和自己“較勁”。一朝君主一朝臣,做人要學會變通,不能把事做得太絕。你不只要迎合今日的權勢者,還要留意明日的權勢者,就像一個善於棋道的棋手一樣,當你走出第一步棋之後,還要想到第二步、第三步如何走。

  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之初,為了能取得百姓的信任與支援,便在國都咸陽的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杆,宣告說,誰能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去,便賞他十金,事小而賞重,老百姓都覺得很奇怪,誰也沒有幹。商鞅又宣佈:“能搬到北門去的,賞五十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一中年漢子抱著試試看的心情給搬了過去,商鞅立即給了他五十金,以此表明他說話是算數的。接著便頒佈了他變法的命令。

  變法頒佈了一年多,反對者數以千計,連太子也不以為然,一再犯法。商鞅說:“變法的法令之所以不能貫徹執行,是由於上層有人故意反抗。”於是他便想拿太子開刀,刑之以法。可是太子是國君的接班人,是不能施刑的,結果便拿太子的老師公子度和公孫賈當替罪羊,一個被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了字。當時商鞅深得秦孝公的寵信,權勢極盛,太子拿他也無可奈何。

  商鞅的變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經過十幾年的時間,秦國的國力得到極大的充實,武力得到極大的增強,由一個西部的邊鄙小國一躍而成為七雄之首,秦國最後之所以能夠統一中國,便是得益於商鞅奠定的基礎。

  然而,正當商鞅的權勢如日中天之時,秦孝公死了,太子繼位,為秦惠文王,他一上臺,他的老師――那個被割掉了鼻子的公子虛便出面告發,說商鞅想要謀反,惠文王下了逮捕令,商鞅匆匆忙忙逃離咸陽,當他來到潼關附近想要投宿,旅店的主人也不知道他就是商鞅,拒絕收留他,說道:“根據商君的法令,留宿沒有證件的客人是要進監獄的!”

  商鞅這才是真正的作法自斃,他走投無路,被收捕,車裂(即五馬分屍)於咸陽街頭,家人也被滅族。

  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考慮事情要周全、有遠見。秦國的商鞅,作為一個改革家,在政治上是極具遠見的,他的變法政策,為秦孝公以後幾代秦國的國君所信守,秦國因之而強大。但他善於謀國卻拙於做人,他卻沒有想到,寵信他的秦孝公不可能陪他一輩子,未來的天下畢竟還是太子的,這樣的人是不可以得罪的。

  凡是懂為官之道的人都明白,你不只要迎合今日的權勢者,還要留意明日的權勢者,就像一個老於棋道的棋手一樣,當你走出第一步棋之後,還要想到第二步、第三步如何走,走一看二眼觀三,這樣你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政治舞臺上,始終立於不敗之地。而商鞅卻一步把棋走絕,沒有給自己留下抽身退步之地。在改革大業上他是一個英雄,在如何做人上,他卻是個失敗者。

  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他人的協助,欲在社會上立於不敗之地,就要廣交朋友,引以為援,但若只顧眼前利益,不及其餘,他日靠山一倒,所謂牆倒眾人推,必遭眾人攻擊,使自己身陷險境。

  做人其實是一個平衡的藝術,不可恃才傲物,目中無人。既要左顧右盼,照顧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又要瞻前顧後,考慮到事情的前因後果。不要只是直線思考,更不能一條道走到黑。

  揣摩人的秉性,靈活的與人相處

  每個人的脾氣性格各有不同,有些人雖然表面看起來死板傲慢,但只要你摸透了他們的秉性區別對待,以後的交往便會順利得多。

  俗話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人際交往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怪脾氣的人,如何摸透每個人的秉性,採取恰當的方式與其相交相處,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因此瞭解與掌握不同習性的人交際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與死板的人相處之道

  死板的人往往是我行我素,對人冷若冰霜。儘管你客客氣氣地與他寒暄、打招呼,他也總是愛理不理,不會做出你所期待的反應。其實,儘管死板的人一般說來興趣和愛好比較少,也不太愛和別人溝通,但他們還是有自己追求和關心的事。所以,你在與這類人打交道時,不僅不能冷淡,反而應該花些功夫仔細觀察,注意他們的一舉一動,從他們的言行中尋找出他們真正感興趣的事來。一旦觸及到他們所熱心的話題,對方很可能馬上會一掃往常那種死板的表情,而換之表現出相當大的熱情。

  與傲慢無禮的人相處之道

  傲慢無禮的人往往自視清高、目中無人,表現出一副“唯我獨尊”的樣子。與他們打交道,實在是一件令人無法忍受的事情。可是,為了你自身利益的需要又不得不與這種人接觸,又該怎麼對付呢?

  最適合的方法有三種:

  首先,儘可能地減少與其交往的時間。在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態度,或某些要求的情況下,儘量減少他能夠表現自己傲慢無禮的機會。這樣,對方往往也會由於缺乏這樣的機會而不得不認真思考你所提出的問題。

  其次,說話要語言簡潔明瞭。儘可能用最少的話清楚地表達你的要求與問題。這樣,讓對方感到你是一個很乾脆的人,是一個很少有討價還價餘地的人,因而約束自己的架子。

  最後,你還可以邀請這種人去跳舞,聊聊家常,去KTV唱歌,等等。而當對方一旦在你面前表現出其生活的本色之後,在以後的交往中,他往往不會再對你傲慢無禮了。

  與少言寡語的人相處之道

  通常會把少言寡語的人稱為“悶葫蘆”,和這種人在一起,總會感到沉悶和壓力。特別是對於一些性格比較外向、活躍的人,更是覺得難受。因而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人為了活躍氣氛,便故意找些話題來說。其實這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對於沉默寡言的人來說,之所以這樣,可能是他們有某種心事而不願多言。在這種情況下,你應該尊重對方,不要去破壞對方的心境,讓其保持一種內心選擇的生存方式;相反,你如果故意地沒話找話,並拼命地想方設法與對方交談,只會適得其反,引起對方的反感。

  學問的散文 篇6

  因愛世界才美麗。愛過的人不會如同一張白紙,無論怎麼削痕,都會有深深的痕跡。不管愛過還是傷過都不會如白紙平攤光滑。會留下一段記憶,那就是生活留下的痕跡,或許更有耐力,或許更加消沉。傷過的人努力的尋找微笑,哪怕一個簡單的微笑也是撫平痕跡的良藥。哪怕一句不相干人的一句話也是良言,也覺到是安慰,那是安撫傷痕的秘方。

  有時不停的和不相干的人聊個沒完,就是從中找到一份安慰,溫暖的感覺,想回去重新開始體會,可時間不再停留前進不,沒有轉頭的機會。只能不情願的向前跌跌撞撞的挪到腳步,牽著走向前方時光是導航。

  那種感覺不是憂傷也不是彷徨 ,不是失落是回味,是重溫是感觸。愛過的人不管是否傷害,都不能如一張光滑。儘管努力的用橡皮塗抹,永遠是帶著筆墨的芳香和人體的味道,往事留下的痕跡。在筆下也是一種最美的畫,無字之書,有緣人一定會讀懂,去珍惜,似為寶,因為裡面有最美的愛情,人生的精力,微妙微笑的語言,真實的感情複寫在白紙上,那就是流年過往。

  實際愛情是一門學問,沒有專門的一本書,沒有統一管理愛情的妙計和書籍,也沒有同樣的愛情,更沒有到哪裡能學的更好更完美。甚至於不讓愛情受到傷害。最完美的哲學家也不會把愛情演繹的太動人或者是更完美,最富有的語言學家也不會把愛講得太透徹,最後努力把愛掩飾起來,最正統的政治學家也不會把愛情這門學問講得合情合理,最後把愛情的不足一面掩蓋起來,默默修補,不斷的朝著美好的地方向往。

  愛情是一門學問,沒有指定的書籍,沒有太多奧妙,也沒有邏輯性,是很簡單的,但又是複雜話了,沒有誰會太讀好,學得最完美做到最佳。請理解理解這些凡夫俗子,神仙都入迷弄不清楚,何況我們。理解愛情,理解愛與被愛的人。讓愛更美一些,浪漫一些,完美一些。世間有愛才陽光,世間有愛才溫暖。世間有愛,才有鮮花綻放有愛才會和諧,有愛才會平靜安詳。獻出一點愛,讓世界更美麗多姿,讓愛的色彩更美麗,讓愛使人更聰明智慧,有突破的成績,有新研發的成果,因為愛讓世界更發達更富有。有愛才有輝煌的成績,走向巔峰的夢想,不斷的研發前進,走向美好的夢,那是頂峰一片輝煌。

  學問的散文 篇7

  狼是非常神秘的動物。雖然我們熟悉它的近親-狗。狼也是一種非常美麗的動物。它的身材如駿馬一樣,渾身沒有多餘的肉和脂肪。它們都是為了奔跑而設計。

  天上有北斗七星,據動物學家得出的研究成果顯示,地上狼群一般為七匹。一週有七日,這裡面是否一定有關聯?人與狼,天與狼,到底有什麼關係?

  道教稱北斗七星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七宮,即:天樞宮貪狼星君、天璇宮巨門星君、天璣宮祿存星君、天權宮文曲星君、玉衡宮廉貞星君、開陽宮武曲星君、搖光宮破軍星君。古代漢族人民把這七星聯絡起來想象成為古代舀酒的鬥形。

  狼的忍飢餓能力很強,飽餐一頓後會數月不食而其兇猛的本性和戰鬥力絲毫不減。在最惡劣的環境下猛獸裡大摡只有狼可以生存下來。難道是上天對它特別眷顧和厚愛?狼群的成功在於它們之間默契配合,尊守群規。狼只會在飢餓時去殊死戰鬥,它們不參與無謂的紛爭和衝突。狼是兇殘的動物,一等的鐵血殺手。獲得食物是為了生存,對待自己的獵物從來毫不留情,機會一到痛下毒手。但它們一般不會去主動襲擊人類。根據各國的民間真實故事也證實了狼和它的近親狗一樣也是懂得感恩的動物,他們會一輩子報答幫助過它們的人。

  狼非常聰明和狡猾,它們不會去攻擊比自己強大多的動物:比如熊,老虎,獅子,豹子。它們不想在某個區域稱王稱霸。狼的目的很單純:餓了吃頓飯繼續活下去。狼不貪婪,它們從來不儲備食物。

  狼有尊嚴,那怕身在動物園,不會為了食物搖頭晃尾討好人類。不吃嗟來之食。老虎,獅子,熊,大象這些比狼強大的動物都會為了食物去馬戲團工作,受人類的訓練。狼不會為了食物去工作!

  公狼有情。公狼會在母狼懷孕後,一直保護母狼,真到它看到小狼有了獨立生存能力後它才離開。

  讓我們看一下狼和人的關係。除遊牧民民族認為自己是狼的傳人。狼人文化已經成為西方神秘文化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幾十年來有關狼人的小說,影視作品不斷出現。這背後到底有什麼秘密?世界各地都有“狼人綜合症”又稱多毛症,源於基因突變。症狀表現為體毛多。古世紀歐洲爆發大瘟疫,許多人死去,有一個村裡只有一個叫科維努斯的青年一個人活了下來。科維努斯的後代一共有3位,一位被染過病毒的蝙蝠咬傷,另一個被染了病毒的狼咬傷。兩個兄弟由於染上病毒產生變異,一位成為吸血鬼的始祖,另一位成為狼人的始祖。從此狼人和吸血鬼變在歐洲流傳開來。所有有關狼人的傳說大多數都發生在歐洲北部和西部。因為這裡到處是一望無際的深山野林和人跡罕至的幽谷。在1520和1630年的百年間,僅在法國一地有記錄狼人事件就有三萬多宗。一般的情況是:狼人晝伏夜出,在月圓之夜出來咬,而且專咬人的脖頸。狼人在被逮捕甚至清醒之後,都語無倫次、答非所問好像並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麼,往往不久就被處以火刑燒死。但隨著人們對狼人深入研究發展,許多研究者相信狼人只是一種病態,對狼人的懲罰也不再是火刑,而是送去精神病院。現代社會也有狼人病。有些人覺得自己就是狼。

  更奇怪的是,兇殘無比的狼喜歡收留人類的遺嬰。難道狼和人類有共同的祖先或者某種程度的緊密聯絡。

  學問的散文 篇8

  車間裡的人,不論老少,都喊他“老汪”。母親說,你不要喊“老汪”,叫人家“汪師傅”,都已經是準大學生了,禮貌是要有的!

  “汪師傅,那邊的硫化車間的筒靴出來了,讓您過去推回來。”老汪掐滅手頭上的煙,站起身來,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拭額頭的汗,拍了我肩膀一下,說:“喊我老汪就行了,聽著踏實!怎麼樣,讀書比打工舒服吧!”我笑著點了點頭,轉身跑去幹活。

  老汪在車間裡專門揀筒靴,筒靴用生鐵鑄成,一隻都得二三十斤重。老汪的工作就是把筒靴配好碼數,推到硫化車間,讓工人把做好的橡膠靴子套在筒靴上,再推進硫化缸內硫化就行了。硫化一次得用上一兩個小時。所以,揀完筒靴就可以休息了。老汪閒的時候就愛鑽研棋譜來打發時間,有的時候還讀些雜誌,工廠的老闆也不好說什麼,畢竟一天也就給老汪開幾十塊的工資而已。

  老汪一空下來,流水線上的婦女們就愛逗老汪的悶子,這幾乎成了她們工作的一項樂趣。

  “你看,死老汪又在看黃書呢,一天到晚閒得要命!”

  “老汪,過來,幫我乾點活。”

  老汪合上破舊的書,樂眯眯地瞧著幾個促狹他的婦女們,反問道:“怎麼?想我啦!”

  “你坐在那兒一聲不吭,我們以為你死了呢?”

  “咦,我死了你能捨得?”

  “死鬼,讓你胡說八道!”一個婦女攥著脫掉的一隻拖鞋朝老汪跑來,欲教訓老汪。老汪撒腿就跑,邊跑邊喊:“謀殺親夫啦!”女人們笑得前仰後合,直不住地跺腳怒嗔到:“這挨千刀的老汪天天看書,一點學問沒看進去,光學了一肚子的壞水。”

  老汪寫得一手好字,廠裡黑板上的通知都是由他來寫的。老汪的字看不出來臨摹過哪位名家的字型,完全是自成一派的草根風格,但整體看上去,一點也不違和,顯得灑脫飄逸。老汪曾給我展示過他的絕活——倒著寫字。老汪蹲在地上,捏著半截粉筆,一筆一劃寫了開來,但筆畫就是倒著的。你站在他身後,完全看不出他準備寫什麼字,寫到一半,才能發現端倪。有人誇讚老汪的字沒個十年八年的功夫下不來,單憑著寫的這字,就能看出老汪的學問是有的!

  中午吃完飯,廠裡的人有半個鐘頭的休息時間。老汪習慣性地側躺在如床大小的平板車上,給大家評說稀奇古怪的異事或者吹一下當今的國家大事。這時,一箇中年婦女拖著撒潑的孩子走過,眾人的注意力立馬被分散。孩子吵著鬧著非要婦人給錢買手機,不買就纏抱著婦人的腿上。婦人的臉上露出羞怯的神色,卻又透出幾分無可奈何。人群中一男子說了句:“這小孩還是少管教,才上五年級,要什麼手機,不治治這個壞毛病不得了!”誰知,這孩子竟立馬衝過來,要和男子拼命。抓住男子的手掌剛欲咬,男子一把將孩子推了開來。孩子一個趔趄,倒坐在地。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中年婦女竟也轉身對男子撒潑打滾,誰都未料到這戲劇性的一幕,雙方爭吵扭打在一起。老汪連忙翻身起來幫忙勸架。好久,才將憤怒的雙方拖開。

  老汪回坐在平板車上,邊擦著汗,嘴裡邊嘀咕:“不得了!”老汪走後,平板車上多了幾行打油詩:嬌縱慣子實不該,小樹偏歪招風來;下樑不正看上樑,心頭疑雲陡然開。孩子的大姨瞧見這幾行詩,走到我身邊追問我:“大學生,那詩是你寫的嗎?這些人裡面就屬你識字最多啊!”“老汪寫的,別問人家!”人群中有人替我答了一句。

  “這死老汪,還有這學問!”女人悻悻地走開了。

  學問的散文 篇9

  有的人有好工作有好業務,忙忙碌碌下來就是賺不到錢,總之是把基本的衣食住行開支後沒有什麼餘錢,這是為什麼呢?許多人帶著這個迷惑讀遍所有書本,最後還是沒有找到答案。有的人帶著這個迷惑走遍了世界,甚至走過了萬水千山的人情世故,最後還是沒有找到答案。因此:無數的人無不為此迷惑啊!

  我們玩過麻將玩過地主牌的人都知道,都是赤手空拳的四個人,都是聰明人,都精通業務,就一副麻將或一副紙牌,可結果下來是有的人把自己口袋的錢給了別人,如果玩大一點,有的人甚至是負債累累,心情非常沮喪;有的人把別人的錢裝進了自己的口袋,如果玩大一點,有的人因此就有了房子、車子等等,即便玩小的,長期如此,口袋的錢就能贏的鼓鼓的,當然心情就好了,氣質也有了,完全的鬥志昂揚;當然大多數的玩個平手,誤了青春浪費了時間,充當了別人的陪客……

  一個小小的玩麻將,玩紙牌,大家都玩過,不以為然,其實呀,這裡面暗示了我們整個社會的'和個人的真正哲理————

  我們不必去讀有的書,那樣會浪費你時間,而更多的書會引 你誤入迷途,你看:許多書呆子就是這樣產生的;我們不必去走有的路,路你永遠也走不完,而路的叉口多,不知不覺你就迷路了,你看:現今的人有多少沒有迷路?比如愛情之路、婚姻之路、家庭之路、人生之路、文學創作之路……我們不必非得去經過有的人情世故,人情世故就是一張是是非非的網,許多的天才、許多的豪傑就被葬身在這人情世故的網裡,這裡面的是是非非從來都是理不清的,我們看到的理由只是一廂情願而已……

  比如我們就拿玩紙牌來說吧:

  1、玩牌首先要注意你跟其他幾家關係如何,其他幾家關係又如何?他們有沒有合起來套你的可能? 玩牌之中他們有沒有不合乎規則的現象。

  2、你此時頭腦夠不夠清醒?你能清醒的知道你的牌要怎麼個玩法嗎?你能清晰的判斷你必須要過什麼牌且有多大的可能嗎?你能清醒的判斷出對方需要過什麼牌要出什麼牌需要什麼牌嗎?

  3、你要清醒的判斷出你的運氣點運氣時,如果你一開始手氣不好,此時你一定要精確的判斷你後來會如何?如果你判斷你後來會不樂觀的話,那就趕緊不玩了,少輸就當贏,不要給你以後帶來壓力!當然你判斷你運氣馬上就會到,就繼續了。有人會問這該怎麼去判斷呢?大凡運氣好的人,一定有精神有氣質,大凡運氣不好的人,怎麼也打不起精神怎麼也鼓不起氣質。如果你一開始手氣就好,此時你萬不可得意忘形,一定要清醒自己的運氣還能保持多久?如果手氣出現了不妙的兆頭,就趕緊找理由離開吧,因為打牌的規則是玩奸不玩賴,就是大家說的玩智慧不破法律底線一樣,當然手氣還好就繼續鏖戰下去了……

  說到玩牌,許多人動輒就愛說要技術,要敢拼什麼的。其實,誰也不是傻子,即便你玩牌技術不熟練,但你玩著玩著就熟練了,時間一久,你必然就精通了,至於要拼什麼的,這純粹是混賬話,打過牌的人都知道,打牌過程中有懶的嗎?

  玩牌的道理和我們做事做業務一樣,都是聰明人,即便有弱智者,那也是極少數,那種動輒就說別人不行別人笨的其目的就是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那種動輒就說別人不努力不敢拼什麼的其目的是為了壓制別人抬高自己。我們今天的社會,就是被這些“聰明、笨、懶、努力、拼搏”的詞彙分成了三六九等,上等社會的人老是愛說他們聰明、努力、拼搏什麼的,下層的人整天干活汗流浹背的就成了笨、懶什麼的,這純粹是歪理邪說。

  玩牌的道理和我們做事做業務一樣,確實存在運氣的問題,但怎樣把握運氣、怎樣利用運氣就是你的運作了。善於把握運氣善於利用運氣,你就能在平時的一點一滴的財富積累中成富,善於學習的也能在平時的一點一滴的知識積累中成為大學者。反之,不善於把握運氣不善於利用運氣者,必然忙忙碌碌,渾渾噩噩,窮苦潦倒,最後不知所措;不善於學習的,即便讀一輩子書,讀萬篇書,也成不了真正的大學者!

  我們經常問:什麼叫知識?什麼叫道理?什麼是秘訣?秘訣又在哪裡?其實,知識和道理就在我們的手裡和腳下,就在我們不以為然的經行處————

  所以,歷代有許多的平常人,他們沒有高貴的血統,沒有很高的學歷,他們就在平常的勞動中學到了知識和道理,他們在平常的坎坷步行裡發現了真理。所以歷代的許多平常人中,出了非常多的傑出政治家、科學家、哲學家、軍事家……

  學問的散文 篇10

  人生難得糊塗。所謂糊塗,不是腦袋進水,而是表面糊塗、內心清明的大智若愚。想得開,放得下,朝前看,這樣才能從瑣事的糾紛中超脫出來。糊塗的人,將智慧深埋於心中,面對過於複雜的世事,簡單做人、簡單做事,逢人不急,遇事不惱,用難得糊塗的隨遇而安,釀造生活的醇厚佳釀。

  從城裡回鄉下,走到公交停靠點,發現有兩輛車在等,想當然的我便準備坐前面的一輛,卻聽到聊天聲是從後面車上傳來的,而前面車上一個人都還沒有,看來又是先開的車反而停在後面了。

  我隨即也上了後面的車,聊天聲有片刻的停頓,齊刷刷看向我,都是陌生的面孔,但我仍然微微一笑以示招呼,她們隨即便恢復了正常狀態。司機不在,通常情況下等車要開的時候才會看到他們的身影。

  時間還不到上午十點,第一次這麼早回程,也是第一次在公交車上聽到這麼熱鬧的聊天。我細看了一下,也就四五個人,都是挑菜進城來賣的大媽,應該六七十歲的樣子,座位邊上的一排竹籃裡放著各種袋子和比較老舊的桿秤。

  不一會上來一小姑娘,問車什麼時候開,我見沒有人吭聲,就示意她,車前駕駛室頂上寫有司機的電話號碼,可以打電話問問看。畢竟跑鄉下線路的車,又不是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多,發車時間多半是沒個準的,我最久的等過近兩小時。所以我一般難得進趟城,雖說到我們那兒只有十幾二十分鐘的車程,這來回等的時間卻得花上N倍。

  小姑娘打完電話就下車再去買東西了,說是十點半發車,時間還充足。

  實在無聊,我不自覺的便開始專心聽起那群大媽的閒侃來。

  “你今天板栗賣的多少錢一斤啊?我看你賣的挺快的。”

  “六塊呢,最後被挑剩下的一斤八兩,我見有人要,一起算六塊也給賣了。”

  “你今兒還挑了紅薯,也賣完了?”

  “家裡一些烤好的花生吃不完,我就挑來賣,不是很多,我就順帶挑了些紅薯出來,太重,也就挑了一點。剛開始賣一塊五一斤,不好賣,後來就只賣一塊錢一斤了。”

  “我這絲瓜和芋仔一會就賣完了,只是這幹筍,十一塊一斤,總共就一斤多,還給剩下一斤,才賣了幾兩。這拿回去自己吃又吃不完,好在可以放很久。”

  “你今天賣了不少錢吧?”

  又停了一會兒,我一看,各自把各自包裡的零錢拿出來,在數錢了。

  “也沒賣多少呢,自己帶了一百多在裡面,總要多備點零錢來找呢。”

  “你家板栗應該賣了兩三千塊了吧?”

  “快沒得賣了呢?最多再明後賣個一兩天,我都是晚上撿了清早趕來賣的,不多了。”

  也沒聽到有人正面回答賣了多少錢,看來雖然是自家產的小本買賣,也還是有所保留的哩。

  俗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這裡不只三個了,而且還是上了年紀的那就更加了。真的是直到開車,然後到我下車,她們都不帶停的,甚至後面連偶爾的停頓也省了。

  對於我這個認真的聽眾來說,還是小有收穫的。

  先來說說板栗,她們聊到了一個儲存的方法可以一試。

  先曬個一到兩天,晚上也別收,淋一下露水,然後放鍋裡蒸,熟透後再稍微曬乾水份,最後放冰箱裡冷凍,想吃時就拿點出來吃。

  特點是:易剝,香甜,儲存時間長。

  再來講講他們這邊特有的烘花生。

  從地裡收回來,洗乾淨後直接放鍋上煮,也最好用蒸的(會更原汁原味),如果比較多的話中間翻動一兩次,不用等到熟透即裝出來,最後再直接用煤火烘乾就可以了(他們這邊都是燒煤做飯的,做完飯把爐門蓋上,再把專門用來烘東西的竹籃擱上要烘的東西,直接放煤爐上就可以了,像什麼幹豆角幹茄子什麼的基本上都是這樣烘乾的)。

  這種我試過,因為我沒有燒煤,蒸出來後便直接放外面用太陽曬的,正好趕上好天氣,曬了兩天就差不多了。

  特點是:原汁原味,清香而有嚼勁,不膩。不像我們常德的炒花生香味那麼濃,吃起來也沒有那麼膩,兩種完全不同的享受。

  再有一個就有點意思了,她們還說到了桿秤的一點小秘密,至少對於我來說,原來是不知道的。

  桿秤下面不是有一個秤盤嗎?學問在系秤盤的繩子上,如果稱秤的時候,賣家黑心一點,把那繩子貌似不經意的在稱秤上繞個一兩圈,那你所稱的東西就會變重不少。

  這件事她們還起了爭議,最後不顧車上的顛簸,直接拿起桿秤和其中一人買來的幾個胡蘿蔔來確認。

  看著這些個媽媽級的這份認真樣,還真是覺著出了她們的可愛來。

  世事洞明皆學問啊!

  看來隨著我這個外地媳婦慢慢的融入,也越發覺得這座小城隨處可見可愛而會生活的人了呢。

  學問的散文 篇11

  前段時間,江西遭遇洪澇災害,全國的視線投向於此。央視進行連線採訪,將江西防總辦公室副主任平其俊迅速地推向了一個輿論的巨大漩渦,因為他一直在講官話、套話。在短短3分鐘的電話連線裡,平其俊置主持人強調詢問的百姓安全問題不顧,爭分奪秒、不吝口舌、有名有姓有職務地指出了五位高官的“重要指示”。期間,平主任提書記3次,省長2次,部長廳長各1次,除了百姓生死,面面俱到,處處逢源。於是“馬屁精”、“最牛官話樣板”的批評鋪天蓋地而來,令人頓生感慨,拍馬屁也是一門學問啊!拍得好加官進爵,拍不好則身敗名裂。

  拍馬屁的最高境界是被拍者甘之如飴,周圍人點頭稱道;最低境界則是被拍者如坐針氈,周圍人怒目相向。

  首先,拍馬屁時機要對。天時、地利、人和,時機是首當其衝的。平其俊的舉措放在平時或許無可厚非,此乃官員生存之道嘛,可是在眾目睽睽之下,置百姓安危於不顧,一心一意拍馬屁,顯然戲有些過了,豈能不惹火燒身?

  其次,拍馬屁方式要對。沒有人不喜歡被拍馬屁,若說不喜歡,定是不喜歡其方式而已,所謂的拍馬屁拍到了馬腿上。

  包拯要選一名師爺,他問應試者:“我長相如何?”有人誇他眼如明星,有人誇他眉似彎月,更有甚者誇他白裡透紅,氣得包拯將他們一個個趕走。最後一個應試者回答:“大人雖相貌一般,但心如明鏡,忠君愛國,天下誰不知道包青天的美名?”這才說到包拯的心坎裡。

  像包拯這樣的人物怎可能沒有自知之明?何必謊話連篇、胡編亂造呢?

  人人都喜歡拍馬屁,這是一門藝術,當然,有人管這個叫“讚美”。讚美的藝術,說到底就是如何拍好馬屁。以前培訓時聽人說PMP的藝術,不甚明白。後來才知道PMP就是拍馬屁的縮寫,而MPMP乃猛拍馬屁也。

  君臣之間、上下級之間固然需要拍馬屁。紀曉嵐有次稱乾隆為“老頭子”,恰好被乾隆聽見,很是不爽。紀曉嵐不愧是鐵齒銅牙,從容地辯解:大家稱呼您萬歲,此乃“老”;您是一國之主,此乃“頭”;您乃真龍天子,此乃“子”。一番馬屁讓乾隆極為受用。如今,上下級之間就更需要拍馬屁了,試想想,人家好不容易混個領導噹噹,圖的什麼呀?不就是想找找感覺嗎?

  朋友之間需要拍馬屁,所謂的“花花轎子人抬人”。這也是紅頂商人胡雪巖最喜歡的一句話,古人云相互抬舉,今人稱共創雙贏。

  戀人之間需要拍馬屁,這是最容易的一種。再吝嗇的人也不會吝嗇對戀人的溢美之詞。只可惜成了夫妻之後,很多人荒廢了此功夫,或不屑,或覺不值,魚都釣上來了,還用得著浪費誘餌嗎?其實不然,好丈夫和好妻子都是誇出來的。若想君子不遠庖廚,就贊對方廚藝高超吧。倘若嫌對方燒的飯菜難以下嚥,那這輩子只有自己親力親為了。

  師生之間需要拍馬屁,拍老師馬屁謂之尊師重教,拍學生馬屁謂之賞識教育。一個學生被任命去當知縣,赴任前,去老師那裡告辭。老師問:“官不是那麼好當的,你年紀輕輕就做上了知縣,有什麼準備啊?”學生說:“並未做什麼特別的準備,只是帶了一些高帽子,準備見人就送一頂,因為人人都喜歡戴高帽子啊!”老師一聽,不高興了:“為官要正直,虧你還讀了那麼多書,怎麼也搞這一套呢?”學生馬上回答:“老師的話很對,可請您想想,當今這個世界上,像您這樣不喜歡戴高帽子的人,又有幾個呢?”老師馬上轉怒為喜。學生從老師的家裡出來後,感慨道:“我準備的100頂高帽子,只剩下99頂了。”這本是一個很古老的笑話,可有一天我看到一篇文章《給學生100“高帽子”戴戴》,著實嚇了一跳,這年頭,為人師大不易啊。

  別說人與人之間需要拍馬屁,就連動物、植物也不例外。據說讚美奶牛,擠出來的奶就格外多;讚美花朵,花香就格外濃郁,世界真奇妙。

  既然如此,那就相互間多拍拍馬屁吧,多開展表揚與相互表揚的活動。只可惜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大凡有本事之人多半不願意拍人馬屁,老天是公平的,既給了他謀生的正派武功,再給他拍馬屁的旁門左道,別人還有沒有活路?韋小寶是古往今來溜鬚拍馬的第一高手,他沒啥真本事,憑藉阿諛奉承一路飛黃騰達。他平生也喜歡拍馬屁之人,他說:“對別人的諂諛也不會當真,但聽人奉承,畢竟開心。”但他在挑選軍官出征時,專門找對他不敬的趙良棟,因為他知道凡有本事之人,皆不肯拍馬屁,喜歡拍馬屁的,便如他一般沒什麼真才實學。

  沒文化的人說不出特別動聽的話語,即便拍馬屁也往往低俗不堪,但有知識之人往往自視清高,不願意違背心願低三下四。知識分子的通病是知道如何拍馬屁,卻無顏為之。不為也,非不能也。心裡比誰都明白,就是說不出口。儘管知道高帽子不要錢而人人喜歡,也知道如何給人戴一頂漂亮、合適的高帽子,可就是送不出手。真真急煞人也。

  古龍先生說過,良家婦女一風塵,或風塵女子一良家,都難得,物以希為貴呀。滿桌大魚大肉,單有一碟碧綠的小青菜,青菜自然搶手;滿桌豆腐蘿蔔,單有一盤紅燒肉,那紅燒肉自然美味無比。

  無知者無畏,有了知識,有了是非善惡之分,有了榮辱之心,反而瞻前顧後了。是故,會拍馬屁的知識分子如同青菜群中的紅燒肉,如同有著風塵味的良家婦女,都屬上品吶。

  學問的散文 篇12

  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舞臺上,有著各種各樣不同的表現。表現能夠折射出一個人的靈魂和內心世界境界。

  遇事能夠挺身而出,敢為人先是一種表現;質疑探究、標新立異是一種表現;臨危不懼、沉著應對是一種表現;團結互助、謙讓合作是一種表現;斤斤計較、退避三舍是一種表現。……人們每天都在上演著表現,同學之間,朋友之間,親人之間,鄰里之間……人與人之間,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表現”。

  在社會生活這個五彩斑斕的人生大舞臺中,諸色人等都在粉墨登場,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地表現自己。

  當人們面對困境時,你能夠從容的走出人生的低谷,是心裡承受能力極強的表現;面對歹徒搶劫行兇時,你能夠挺身而出,是見義勇為、行為高尚的表現;面對疑難問題,你一味地刨根問底,是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執著表現;在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時,你能夠大義凜然地將集體利益放在首位,這是無私奉獻的表現。

  任何紛繁複雜的事物,無論其結構如何,都是透過事情的錯綜複雜,最終將結果呈現出來。

  簡單的事物,能夠使人一目瞭然;複雜的事物,千頭萬緒、矛盾糾葛、錯綜複雜;鮮明的事情,明白清晰、一目瞭然;隱晦的事情,艱澀難懂、曲曲折折。……無論事情的結局如何呈現,都是透過“表現”這種形式,最終,將事實呈現在人們面前。

  有的人,總是喜歡錶現自己。在領導面前,在朋友面前,在親人面前,……他們總是出盡風頭,佔盡先機,或者侃侃而談、花言巧語,或者殷勤備至、親力親為,或者事無鉅細、面面俱到,或者事事衝在前頭。用以顯示自己的高於他人的聰明才幹,總以為高人一頭,用以博得領導的賞識和同事的認可,或者親人的讚譽。處處顯示自己的不同凡響,他們事事喜歡出風頭。有時,他們的一些自以為聰明過人的小伎倆,可以騙取一些人的信任或認可。但是,久而久之,他們的自作聰明的伎倆,終究難以服眾。

  有些人,性情沉穩內斂,不苟言笑,不善言辭。不善於表現自己,他們不喜歡率性而動。但是,並不是他們沒有聰明的才智和辦事能力,而是他們一味地老實肯幹,不花言巧語、言過其實,不善於辭令,不喜歡人前一面,背後一面。他們多數情況下,勤勞、真誠、憨厚、積極、肯幹,只是不喜歡錶現自己。只要是自己分內的事情,或者他們認為必須應該完成的任務,他們都會盡心盡力,踏踏實實的去幹好,儘自己的一番辛苦,全身心地去完成任務。他們要麼不承擔,一旦勇於擔當,就會盡職盡責地去幹好。他們是求真務實的實幹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現自己的人生職責和擔當。

  有些人,無論他是用心或是無心,總是表現為工作鬆鬆垮垮、拖拖拉拉。有時,他們彷彿也表現出很盡力的樣子,但是,事情總是做得不盡人意。其實,他們是一些十足的滑頭,總是喜歡佔盡便宜。有利的事情衝鋒在前,無利的事情逃避責任,不肯出力流汗。凡事敷衍塞責,不肯腳踏實地的去幹,胸無大志,得過且過。他們大多目光短淺,人生目標,像風雨中海上飄搖的小船,漂泊遊弋不定。當心血來潮時,有三分鐘的熱度,一旦新鮮勁頭一過就會表現出十足的玩世不恭,整天怨天尤人,好高騖遠,抱怨這個不公平,那個不理想,甚至抱怨自己的命運不濟,只會低人一等。殊不知,命運是永遠掌握在自己手裡的。你——有什麼樣的人生目標,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表現形式。

  不管怎樣,紛繁複雜的人生,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什麼樣的人都存在,什麼樣的人,都有自己的為人處事的表現形式和生存空間。

  不同的人生環境,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為人處世風格,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文化修養,……就會造就不同的人生性格和為人處世的態度。環境造就人格,環境亦能夠改變人生命運的軌跡。

  善於自我表現的人,總是將自己透過精心的包裝,像商品一樣擺在最顯眼、最適當、最華麗的場所,供人們細細地品味和欣賞,有時他們賺足了讚譽的眼球。炫目的光環纏著身上,他們有時因此能夠平步青月,亦能夠呼風喚雨,繼而威風十足,牛氣沖天……這些都可能是託“表現”賦予他們的迷人魅力。

  而那些以老為實,總是喜歡躲在暗處默默無私奉獻的實幹家,也許一生也不會遇到賞識他的伯樂。他們不會在人前“表現”,不會以閃亮華麗炫耀自己,甚至不齒於表現自己的聰明才智與人前。但是,他們求真務實,積極肯幹,他們活的踏實、輕鬆。

  面對大是大非,人生永珍,你方唱罷我方登場的芸芸眾生。表現——更是五花八門、包羅永珍。利慾薰心的人,表現為“貪”字當頭,無為而治羞見人,紅頭蒼蠅勢利先,吃拿貪要全佔有,功名利祿藏胸間。他們的表現令人作嘔。

  義字當頭,行為高尚的人,人們永遠銘記他。捨生忘死,大義凜然的人,人們永遠敬仰他。求真務實、腳踏實地的人,人們永遠記著他……他們的英勇表現,光明磊落、浩然正氣,令人永遠仰慕。

  學問的散文 篇13

  公司五樓終於裝修完畢,我可以徹底的打掃一下了。推開大門,屋裡收拾的還算乾淨,塵土已經沒了,只需用拖把拖一遍就行,地上新鋪的地板磚是那種顯山露水型的凹凸不平,也不美觀。這是公司的會客室,來了兩個客人,站在屋裡談話,我做我的活。紅木傢俱下還是有很多灰塵,我只有移動了才能徹底弄乾淨,我拉著笨重的傢俱,地上還是磕磕絆絆的,我拉的猛了些,發出了聲音,這時一位老者過來說,這紅木是貴重的物件,要輕拿輕放,我說我輕拿輕放的了嗎?這麼重的東西,一人都拉不動,何況地上坑窪不平,誰設計的地板不好,老者說,要這種地板就是想要這種效果,將來地上還要打蠟,那樣就好看了。又給我講紅木怎樣保養,怎樣擦拭,忌磕磕碰碰,等等。我隨聲附和說是,他說我們閒著可以給你搬傢俱。我說好的,把這兩個搬到那邊。我把空出來的地方拖了個乾淨。

  老者搬著傢俱說你是哪地方的人呀?我說洛陽的,他說洛陽是個好地方,那個地方代表了一段文化,我說是的,中原文化淵源流長,他說洛陽的龍門石窟。白馬寺,說武則天,我說那是唐朝的事,他和那位客人說你看她知道唐朝的,那證明她懂得歷史,我說我學過歷史,他說請問你在哪所院校畢業呀,我說高中畢業。哈哈!他無語,一會又說洛陽牡丹。洛陽他書畫界的朋友,這些都都熟悉,他忽然間吟詠起詩來。詞句很熟悉好像聽過,可是一會兒又忘了。房間打掃完了,可我還是想那兩句詩,又不好意思再問。我匆匆下樓。忽然上面叫起了師傅師傅我只好轉回,他們不知傢俱怎樣擺放。我交代了以後,真好,找機會討教。我說你剛才的兩句詩是什麼我都忘了,誰寫的,挺不錯的我回去查一下。我比較喜歡古詩。他又背誦了一遍,是吟誦牡丹的,他說,你喜歡詩我給你背一首近代詩人的詩,你認識的,《義勇軍進行曲》作者田漢的《蝶雙飛》,聽著那熟悉的句子,和老者抑揚頓挫的聲調,陶醉在詩的海洋裡,念我漢卿啊!讀詩書,破萬冊,寫雜劇,過半百,這些年風雲改變山河色,珠簾卷處人愁絕都只為一曲《竇娥冤》,他好像見到了知音,說背兩句,竟把全首兩段背完。我稱讚著,詩那韻律和美好的文字都讓人忘懷。在這棟樓裡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人員素質都比較高,見面都是謙和的笑和親熱的問候,早。辛苦了,這是我這段聽到的話,自尊心得到了滿足。

  學問的散文 篇14

  我想寫一系列的短文,談談美學。作為開場白,依照慣例,從“什麼是美學”談起。

  美學這個概念,現在有許多人用,用得也不一樣,有必要對這個概念作一個梳理。“美學”這個詞,最初是一位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創造的。1735年,當時只有21歲的鮑姆加登在他的博士論文《對詩的哲學沉思》一書中,根據希臘文的aisthēsis的詞根,造出了aesthetica這個詞,表示關於感覺的學問。他指出事物可分為“可理解的”和“可感知的”兩種,前者是本體論研究的物件,後者是aesthetica(“感性學”)所研究的物件。後來,中國和日本人將這個詞用“美學”這兩個漢字來翻譯。1750年,他以這個詞為書名,發表了他的鉅著《美學》第一卷。在這本書中,他將討論的範圍從詩擴大到對各門藝術的思考。

  美學這個學科從此有了名稱。但是,我們不能說,鮑姆加登定了一個名字,就有了一門學科。命名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往這個學科裡填內容,因此,美國美學家保羅·蓋耶(Paul Guyer)就曾說過,鮑姆加登是領導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但還不是將他們帶到目的地迦南的約書亞。

  鮑姆加登生活在一個歐洲社會發生著大轉折、各種人文社會科學概念和理論層出不窮的時代。除了他以外,還有其他許多人,都對“美學”的形成做出過重要的貢獻。在其中,最突出的有英國人夏夫茲伯裡第三伯爵安東尼·艾希雷·庫珀(Anthony AshleyCooper,3rdEarl of Shaftesbury),他提出了“審美無功利”和“道德感官”的觀點。除此以外,還有艾迪生(Joseph Addison)對想象的快樂的論述,杜博(Jean-BatisteDuBos)對詩歌、繪畫、音樂關係的論述,以及休謨的“趣味”的理論,博克關於“崇高”的描述,以及義大利的維柯對藝術思維所作的研究,等等。

  1746年,法國人夏爾·巴圖神父出版了一部名為《歸結為單一原理的美的藝術》一書。這部書重要之處在於提出了兩個思想:第一,將音樂、詩、繪畫、雕塑和舞蹈這五種藝術說成是“美的藝術”(beaux-arts),以此與工藝區分開來。這是現代藝術體系的雛形。第二,將一切藝術都歸結為一個“單一原理”,即對“美的自然”的模仿。將不同門類的藝術集合在一起,使它成為一個體系,並以此區分於種種工匠的製作活動及其產品。同時,他還試圖為各門藝術尋找一個共同的原理。這兩個方面的努力,在美學和藝術理論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所有這些概念,在康德那裡,吸納各種因素,綜合成了一個整體。康德對審美的主體官能進行了詳盡的分析,並提出了以“知解力”與“想象力”這兩種官能的“自由的遊戲”來解釋美。因此,我們可以說,在歐洲,18世紀是美學學科誕生、生長並最終成型的時代。

  那麼,在美學這個學科形成之前,還有沒有美學?我們看到,無論是鮑桑葵的《美學史》,比厄斯利的《西方美學簡史》,還是朱光潛的《西方美學史》,以及其他無數的中外研究者,在寫作西方美學通史時,都是從古希臘人寫起。

  對此,朱光潛在他晚年的著作《美學拾穗集》裡,作出了這樣一種區分:“美學”與“美學思想”。他認為,1750年鮑姆加登的《美學》這本書出版後,“美學”才成為一門獨立科學,此前的美學,可稱為“美學思想”(朱光潛《美學拾穗集》,百花出版社,1980,8頁)。

  朱光潛所作的這一區分,實際上具有相當的普遍性,適用許多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學科。歐洲從17至19世紀,出現了許多新的學科。在這些學科出現後,這些學科的專門家和從業者有了學科意識,從而進一步為該學科尋找和建立歷史。這種學科的歷史常常具有回溯性質。從“美學思想”到“美學”固然是一個發展,但我們應看到一個反向的發展:只有“美學”作為一個學科形成後,人們才開始對這門學科的歷史進行研究,從而解釋,此前的發展是怎樣一步一步地通向這個學科的建立的。

  這樣一來,我們就區分了兩種意義上的美學,一種是一批專門美學研究家研究的,具有著高度哲學意味的,對美的性質、美感本質、藝術概念的分析等問題進行理論闡釋的專門學科;另一種是一些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藝術家關於美和藝術的一些論述。這些論述常常很重要。這包括柏拉圖關於摹仿和靈感的論述,亞里士多德關於詩的真理性的論述,也包括莎士比亞戲劇中借劇中人物之口所說的戲劇觀、列奧納多·達·芬奇的繪畫筆記、歌德與愛克曼的談話錄;包括孔子對美善關係、詩的興觀群怨作用的論述,也包括杜甫論詩絕句,石濤的畫語錄。

  除了以上兩種美學的區分之外,在當前更加需要關注的,是這樣的一種區分。我們常常說,某位作家透過他的作品,展現了某種美學追求;某位畫家的作品,在美學上獨樹一幟;某位音樂家的作品,給人以美學上的震撼。

  這裡對美學的用法,對不對?過去,美學家們常常忽視這些用法,認為這不過是一些人亂用詞而已。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文學家、藝術家和普通大眾都有美學觀念、思想、追求和品味,這是一種生活中的“半美學”,特別應該得到美學專門研究者的關注。在生活中,美和對美的感受,是無所不在的。

  人在對世界的感知中,受自己的教養、知識和經歷的影響,因而有著不同的趣味,這種趣味決定了人在感知時的選擇性,以及對感知物件的內在反應。在這方面,藝術家與普通人並沒有本質的區別。他們由於自己的教養、知識和經歷,形成了他們在藝術創作中的美感傾向,並由此決定了他們的藝術風格。

  同時,在一個時代,一個社會,一種文化之中,也有著一些佔據著主導性的美感傾向。這些傾向具有流動性,始終處於變化之中。一些敏感的藝術家能夠先知先覺。依據這樣的感覺,他們創作出了自己的作品。反過來,他們的作品又影響並推動了一個時代、社會和文化的普遍感覺。

  這種流動著的東西,其實是美學的精髓,是活的美學,是美學的生命力所在。美學家們應該捕捉這些。

  我們常常聽說,美學過時了。其實,過時的是我們做美學的方式,而不是美學本身。美學是一種理論,它要保持理論的品格。但同時,它要“接地”,接觸實際。美學的生長基礎,是大量“半美學”的實踐、思考和論述。這包括對古代“美學思想”的吸納,也包括對當代作家和藝術家“美學思想”的吸納。從這些“美學思想”中來,又推廣到作家藝術家那裡去,這樣的美學,才是有生命力的美學。

  在當代,發展美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幾十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我們突然發現,生活中還有著一些方面,被我們忽視了。文學出現了繁榮,但在文學中追求什麼卻成了問題。在市場驅動下,美與崇高的性質、史詩品格、雅俗分寸的把握、美善關係、文學的教育責任等等,一些本來清晰的概念,變得模糊了。

  藝術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在一些藝術如先鋒藝術中,對創新的追求,卻失去了根本,走在標新立異的路上。另一些藝術,例如通俗藝術之中,美的維度失去了,變得粗野和惡俗。城市建設中也存在著巨大的困惑。

  人們總是指責“千城一面”,但反“千城一面”卻又陷入到對怪異建築的追求和比拼之中。怎樣走出這個怪圈?這已經演化成為一個理論問題,等待著美學研究者的參與。還有,怎樣形成和培養生態美學觀,怎樣形成一種符合生態的生活美學觀?由此看來,這個時代有著巨大的對美學的需求,這也是美學發展的契機。

  美學是一門專門的由專家從事的學問,又是一門涉及面極廣的學問。關鍵在於,這些專家要先當學生,然後才能當先生。包容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對事物進行美的感受和評價這一獨特的維度,把握大量的“半美學”,整理出來,形成理論,以此保持與現實的對話關係,使美學重獲活力,找到發展的源泉。

  或許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很長的一個清單,清單裡寫著多少美好的

  不要等到了一個笑容,才面露慈善;不要等被愛了,才去愛;不要等到寂寞了,才明白朋友的價值;不要等到一份最好的工作,才要開始工作;不要等擁有許多,才開始分享;不要等別人受傷了,才乞求原諒;不要等到分開了,才想到挽回。不要等待,因為,你不知道等待需要花費多少的時間。

  我們還都是孩子,當面對一些讓自己無法承受的事情時,我們還是會像孩子一樣留下委屈的淚水。其實我早該知道,很多事,不是我想,就能做到的。很多東西,不是我要,就能得到的。很多人,不是我留,就能留住的。你就像指縫間的陽光,溫暖,美好,卻永遠無法抓住。我行走在愛的荒漠,迷失了來時的路;沿途的風景,我只能邊走邊忘。不再掙扎,不再糾纏,我一個人也很好。時光如水,總是無言。若你安好,便是晴天。

  或許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很長的一個清單,這些清單裡寫著多少美好的事,可是,它們總是被推遲,被擱置,在時間的閣樓上腐爛。為什麼勇氣的問題總是被誤以為是時間的問題,而那些沉重、抑鬱的、不得已的,總是被叫做生活本身。

  其實人生不過幾十年,似水一樣流淌,不可遏阻。一場輪迴的時間,能遇見一場煙火的表演,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即使結局是煙花熄滅,但終究在天空中綻放了笑臉。我們在哪一年可以用一個決定讓一生改變,誰都算不出流年。過好每一年、每一天,俗物養人,平凡才是真。

  有時候我們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懷念一段時光遺留的殘紋。然後我們守在一個特定的位置,等一個人一個走向來路也走向去路的人...最近總是做同一個夢,你和我背靠背的站著,我看不到你的臉,只能感覺你的體溫。夢是涼的你是真的,十字路口往左還是往右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知道你在我身後,轉身就是我的幸福。

  一切原本是有跡可循的,一切也只有嚐盡甘苦之後,才能坦然自若。而世界上所有的幸福,原本都是平庸的。也是細微的,瑣碎的,脆弱的。如果包裹著我們的時間和歷史,是一條壯闊河流,幸福是早晨折射在波浪上的雲霞和日光,是深夜的月色和雨水,是隨波逐流的魚群和花枝,是一個岸邊觀望者的逡巡。

  我們真的不用去羨慕別人所擁有的幸福,你以為自己沒有的,可能在來的路上;你以為別人擁有的,可能在去的途中。生命中有一些人與我們擦肩了,卻來不及遇見;遇見了,卻來不及相識;相識了,卻還是要說再見。對自己好點,因為一輩子不長;對身邊的人好點,因為下輩子不一定能遇見。

  有些人不是離開了就能不愛了,不是不見了就能忘記了,不是放手了就能不痛了,我徹底離開了那個有你在的城市,不再經過那個曾經一起走過的路口,甚至有一段時間徹底斷了你的訊息,卻在最後的最後,發現自己還是愛…這才明白,原來,愛情不是離得開,就能不愛的。

  其實人生有很多東西無所謂最好的,只要你認為值得。成功與失敗,幸福與不幸在各自的心裡定義都不會相同,得與失本來就是相對的,關鍵在於在這短暫的人生裡如何把握你真正想要的東西,別讓它與你成為交臂之失,別在你將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留下太多的遺憾,那麼你的選擇就是值得的。

  學問的散文 篇15

  前段時間,閨女推薦了一部電視連續劇給我,叫《外科風雲》。在這部劇裡,白百何飾演的女主陸晨曦讓我印象尤為深刻。

  她是一個優秀的胸外科大夫。論醫術,她是全科室手術做得最好的;論醫德,無論何時何地,她總是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可就是這樣一位德藝雙馨的優秀外科大夫,卻是科室主任最想排擠走的人,也是接到病人家屬投訴最多的人。

  為什麼?

  因為她太不會說話!

  她在全院醫生會議上毫不留情地質疑科室主任與醫療器械商之間的利益勾結;她本著為病人著想的初衷,主觀臆斷地拒絕向患者家屬提供醫療器械使用的選擇權;她因為自己藝術精湛,就毫不留情地嘲諷其他總是出狀況的實習醫生;她總是用自己的專業認知去對待病人家屬,拒絕與他們做非專業知識以外的溝通……

  半部劇看下來,心裡對這個女孩真是又愛又恨。一個人的率真善良固然可貴,可如果到了三十歲還是分不清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那就不是率真,而是一種溝通障礙症了。

  海明威說,我們這一生,用兩年的時間學會說話,卻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學會閉嘴。與人溝通,是一輩子的學問。

  在一期相親節目中,一對男女嘉賓互相留燈到最後,無論從相貌還是彼此的學識和工作,他們都非常般配。就在大家都覺得他們的牽手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的時候,在最後的表白環節,男生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希望我們牽手以後,無論什麼時候,只要我需要你,你都能出現在我身邊!

  結果那個女嘉賓猶豫了一下,只說了一句“對不起”,就拒絕了他,獨自離場了。男嘉賓一臉的懊惱,不明白她為什麼突然間就變卦了。

  現場嘉賓對他說:小夥子,你剛剛那句話要是改成“無論什麼時候,只要你需要我,我都會出現在你身邊”,你覺得會怎麼樣?

  同樣是對愛情的渴望,是給予?還是索取?你的語言裡無意中流露出來的自私,已經出賣了你最真實的內心,又怎能不讓剛剛萌芽的愛情望而卻步?

  做老師那會,每到學期結束,最讓人頭痛的就是給學生寫評語了。

  那些各方面表現都很優秀的孩子還好說,實事求是,各種表揚和誇讚,皆大歡喜。可那些又調皮搗蛋又不愛學習又體現不出明顯優點的孩子呢?你是斷然不能太實事求是地總結的,你得挖空心思讓一切批評和教育顯得委婉含蓄,不至於傷到孩子和他家人的自尊心。更主要的是,你不能讓孩子覺得他在你心裡是個一無是處的人。

  所以,我一直覺得,能恰到好處地寫好學生評語,是最能體現一個老師語言表達能力的技術活。

  前幾天,我買了兩束百合,並把其中的一束剪好插好擺在了辦公室的會議桌上。一位同事一邊把花瓶扭來扭去地端詳,一邊對我說:這花瓶裡的水放得太多了,這樣的話根會爛得很快,還有這花葉是不是留得多了,還有……

  沒等他說完,我所有的好心情便一下子成了炮灰,我半開玩笑地對他說:我這滿腔熱血的,都讓你一盆冷水澆了個透心涼,我好歹也是為辦公室帶來了一點生機,你就不能說兩句誇獎的話嗎?他也笑著說:都這麼熟悉的人了,還用得著說那些恭維話哄你開心嗎?

  是啊,因為彼此之間太熟悉,便會覺得一切付出都是理所應當的,一切優秀也是習以為常的,以至於連一句讚賞的話也習以為常地說不出口了。

  因為太熟悉,你看不到父母為了給你準備看似簡單的飯菜花了多少心思;因為太過熟悉,你看不到屋裡屋外整潔的背後妻子犧牲了多少休息的時間;因為太過熟悉,你看不到你的同事每一份成績的背後付出了多少努力……你說不出那句讚賞的話,不是你懶得說,而是你真的沒有看到。

  一言而非,駟馬勿追;一言而急,駟馬不及。說出的話,猶如潑出的水,“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如果你還沒想好怎麼說,那就不如沉默吧,因為說話是銀,但沉默是金。

  學問的散文 篇16

  讀周作人的文章感覺到的不是諷刺、挖苦,不是戰鬥,他的文章充滿了學問和自由的氣息,那種氣息完全可以讓人張口呼吸。

  初識周作人是在20幾年前,經過四平的書店時買了一本他的文集。在粗略地讀了他的幾篇文章後,給我留下一些清淡的印象。周作人的文字是慢的,清淡到幾乎無味的程度。不過最初的直覺是喜歡的,知道自己有一天會用心來光顧它。我們在人生的某一時刻遇見某一個人,也會有同樣的感覺。留有印象,心裡喜歡,別離的時候,心裡不禁想著,什麼時候再讓我見著她(他)吧。那是一種割捨不掉的感覺。

  離開學校多年後,我平下心來,重新與他的文字相逢。

  周作人的文字沒有鋒芒,他似乎和誰也沒有意氣之爭,我們在他的文章中看不到任何人身攻擊的成分,看不到韓愈那種道德層面的撻伐。在他的極富個人化的表達上,他不代表誰,沒有群體的優勢。周作人似乎就是在做學問和表達各種各樣的思想、觀點。在他的文字裡漫遊,我們感覺到的是平等,他不站在高點上和人說話,如同平日我們早已習慣了的呼吸,一切如常,然而深處卻是學問的廣博和思想的深邃。

  周作人寫有《神話與傳說》、《歌謠》等類文章,將神話與民歌進行分類,對各種學派的觀點進行闡述,讓人感覺這更像是一個民俗學者寫就的,而且非有致密的頭腦和廣博的學識是做不到的。在他的《北京的茶食》、《喝茶》等類文章中,他肯定生活的休閒和情調,認為這是生活的應有之義。《文藝上的統一》、《黑背心》、《托爾斯泰的事情》等類文章,周作人為我們探討了自由和寬容的必要。其實在周氏的幾乎所有文章中,都有一種學問和自由的氣息,因為他永遠不做一個戰士的姿態,心中沒有敵人,甚至不做刻意的教訓,只是研究和討論。因為學識淵博,又好旁徵博引,所以自然就給人一種寬和的感覺,似乎作者只是做著自己的學問罷了。

  這些年來,麻辣和直白的東西流行,大抵是因為刺激,所以感覺夠味,神經被觸著的一刻感覺很爽快、淋漓,但周作人顯然不屬於這一類。他的文字一貫平淡,不會讓人感覺濃烈。周作人不是一下要咬住人神經的人,他是一個平和的人。在他的百川雜匯的表述下,我們只看到平常的說理。歷史上看,周作人生活的時代,有很多人憑了大眾、國家、民族之名,代人立言,慷慨激昂的不少,且總能代表正義。然而周作人的寫作卻是一個人的事情,周作人只是心態平和地做著自己。他沒有領袖慾,只有個人主義的表現。

  曾經語絲時的朋友林語堂曾經對周作人有過形象的刻畫,說周作人和他的文字筆調一樣,聲音迂緩,從容不迫,激動之下,也不會把聲音提高。

  或許周作人就是這樣一個人,永遠是平和。有這樣一個人的文集放在身邊,就會使人靜下來。摒去內心的浮躁,彷彿我自己也可以像大師一樣用謙謙的外表和內心對人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