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幹饃情現代散文

幹饃情現代散文

幹饃情現代散文

  我胃不好,常常是吃不得餓不得,見飯飢見飯飽,無論這一餐吃得飢飽與否,總覺得飯後還要再補充點什麼,有時是一個桔子、蘋果,有時是幾顆大棗、一塊蛋糕,或者饃片、餅乾、鍋巴、豆乾,似乎只有這樣才算真正吃飽了一樣。在這麼多些吃食裡面,最讓我覺得爽口爽心的還是乾乾的石頭饃。

  細想,這種習慣也許是小時候養成的。常聽母親說,我小的時候,父親在外上班,她在生產隊裡掙工分,所以她常常把我帶到田間地頭。生產隊的出工是有時間的,每天早上,隊長會站在一顆歪脖子樹下,一邊高聲喊叫社員們“出工了”,一邊“咣咣”地打鈴,完了,還要把鈴繩繩用力一甩,掛到樹枝高處,目的是防止我們這些小孩隨便打鈴。

  多少個早晨,我睡眼惺忪地坐在架子車的車廂裡跟隨著大人們出工,胳膊腕上繫著手帕,裡面包著的是母親用雞蛋五香粉油鹽和麵烙成的切成小塊的餅,這種系在手腕上帶到地裡的烙餅被我稱為“幹饃”,這便是我在田間地頭半晌午的“口糧”。直到現在,一想起它,都覺得香酥有滋味。這種饃的好處在於無論天氣怎樣變換,它吃起來總是不硬不幹不硌牙。

  對於幹饃的另一種喜愛,源於每年的“二月二”---這個龍抬頭的日子。這天,我們都要吃乾貨--炒熟的黃豆、玉米、棋子豆,烙的各種動植物圖形的饃,稱之為“花花饃”,至於為什麼要吃、吃這個有什麼講究,我不得而知,只知道每年“二月二”的頭天晚上,我們總會很熱心地候在打豆機的跟前,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通紅的炭火,還有轉個不停的打豆機,直至看著它冒著白氣再爆發出“咚”的一聲悶響,然後我們便作鳥獸散地蹲在地上,撿拾四散的爆米花花。爆米花固然好吃,但最能勾起我兒時記憶的還是棋子豆。做棋子豆的面由雞蛋油鹽調料和制而成,面要和得硬、揉得筋,這樣便於製成不同的形狀;烹製工具最好的還是鐵鍋麥秸火了,火著的快滅的也快,做出的棋子豆不容易焦,吃起來油香酥脆,百吃不膩。自小到大,我一直不喜歡吃油炸的棋子豆,有人說經油炸制後的棋子豆酥脆,我個人認為則不然,一則麵食經過高溫油的炸制,沒有了麥子原有的天然清香,二則不利於儲存,時間長了經炸制的棋子豆會散發一種油油的怪味,沒有了菜油的醇香,況且,不利於不同體質的人在不同環境下食用。

  再有就是“花花饃”了,通常是老人們做,不同於鳳翔一帶蒸制的“花糕饃”,用的是和棋子豆一樣的'面,和好,醒好,再擀薄,切成需要的形狀,用手捏成各種小動物、花草形狀。我記得大概是用剪刀剪成鳥的翅膀,用梳子扎各種深淺不同的孔作花紋,完了還會用筷子蘸一點紅色的染料,畫鳥的眼睛什麼的,然後再放到鍋裡烙,同樣要注意火候。當一個個冒著熱氣的的花花饃被擺放在篩子裡時,,那種散發出來的糧食清香真令人終生難忘。!

  伴隨著棋子豆花花饃,轉眼間,我高中畢業到省城上學,一個星期回一次家,每次週末回學校,近路的同學都會帶一些吃的東西,有時是蒸的紅薯,多的還是芝麻坨坨,就是把當年新打的芝麻炒熟壓碎再加菜油鹽蔥花味精調料製成醬,把和好面擀薄,芝麻醬均勻地塗抹在面片上,捲成花捲一樣,切成小劑子,直接放倒在案板上,用手壓平,就成了芝麻坨坨,這是我見過的最簡單的做坨坨饃的做法(不同於我自己做的,一個一個地卷),是我在同學家裡看的,焦黃的麵餅混合著芝麻香味,吃著有滋有味,香啊!

  去年冬天,有空到武功去看望同學。武功縣是后稷教稼之地,關中平原的土地肥沃,種出來的麥子品質更為優良。回來時朋友送我一袋當地很有名倪家的大鍋盔和棋子豆,鍋盔直徑有一尺多,6、7公分厚,乍一看,借用時下很流行的一個網路詞,就是“很強大”呵!真是應了關中八大怪裡面的“鍋盔象鍋蓋”!鍋盔裡有茴香,聞起來很香,只是我牙不好,每天掰一塊嚼,那筋道勁嚼得我臉上的肌肉都疼,呵呵。棋子豆,看起來硬而且幹,但吃起來卻酥脆可口,滿口留香,令人回味無窮,真是老少皆宜,很懷念啊。

  今年夏天,因為天氣炎熱加之飲食不注意,我的胃病反反覆覆總不見好,乾脆少吃飯,多吃網購的饃片,如今的饃片,五香孜然牛肉麻辣香辣等等各種口味一應俱全,油多,調料重,味道濃,乍一吃,香,多了竟覺得吃進去的不是幹饃,是滿口的調料啊!

  後來索性在街上買石子饃吃,大片的,凹凸不平,焦焦黃黃的,看著並不怎麼搶眼。關於石子饃,是有些來歷的,是用燒熱的石子作為炊具烙燙而成的,它的歷史非常悠久,有石器時代“石烹”的遺風。據傳“神農時食谷,加米於燒石上而食之”,唐代叫它“石鏊餅”,還把它作為貢品向皇帝進貢,到清代時候石子饃傳入江南,大詩人袁枚嘗罷大加讚賞,稱之為“天然餅”。石子饃的產地,渭北一帶很多地方都有,比較有名的有富平、蒲城、高陵的石子饃。我買的是蒲城的,10塊錢一小袋,裡面有花椒葉、茴香、芝麻等香料,偶爾還能見著被炒的光滑黑亮的鵝卵石。放辦公室裡當零食,閒了掰一塊,少食多餐,口感鹹香酥脆,助腸胃助消化。

  我常常想,某一個冬日的午後,若是搬個凳子坐在門前下,曬曬太陽,嚐嚐石子饃,再泡一壺清茶,看看牆根那一溜兒的花草,滋潤、隨性、愜意啊。真是“飢食幹饃渴飲茶,閒時再觀紅葉花”,也不失為人生一件快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