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思念散文
嘀、嘀嘀、嘀……
公交車正好到站,我急忙下車,拿出正響著的手機,一看是丈夫的來電。
“唉,夥家有事嗎?”我摁下接聽鍵後直接嚷道。因為外面很吵,我的手機一直都是來電聲音很小,這時更是斷斷續續地難以聽清。
“你又到哪裡溜達去了?你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嗎?”
“我不知道呀。是父親節嗎?兒子又忘了給你過節了嗎?不對,好像昨天是父親節……”我一邊思忖著一邊向電話那邊的丈夫回說著。
“今天是夏至!要吃麵條的!你不要包餃子了,回來的時候買著豆角。一定要吃麵條炒豆角。想著了啊!”丈夫結束通話了電話。
我似乎有了新的解脫,本來我是不怎麼注意這些節氣習俗的,原來是答應準兒媳來家吃餃子的,因為今天仍舊有空,是在端午節的假期中,有空就改善生活讓孩子們吃得高興,這種習慣已經保持了很久了。現在聽著丈夫的提醒,眼前又呈現出了每年的夏至來臨的前後日子裡,丈夫總是給自己描繪的這樣一幅圖畫:
一個農家土牆土屋的,有六間草房所佔據的寬敞的大院落裡,地面乾乾淨淨,沒有一根雜草,也沒有一塊土坷垃,剛剛清掃過的掃帚痕跡還清晰地留印在清水潑灑過還未乾的'間隙中。傍晚的天空通紅通紅,西天邊的雲霞還在燃燒,熱浪翻滾著,院裡南牆根下搭的夏季做飯的草棚子裡,鍋裡的水沸騰著,姐姐在用力地拉著風箱,棚子外面已經擀好的兩大蓋墊豆麵條均勻地鋪展著,滿身滿臉被汗粘裹住了的母親,還在長條桌子平面鋪放著的面板上一會向前,一會向後,一會順時針,一會逆時針轉動著擀麵杖,添扯著圓餅的弧度。母親幹活是極為認真出色的,家務活做得相當漂亮,持家有方,是全村有名的好婆娘。
今天是一定要吃麵條的!“冬至餃子,夏至面!”母親是最最勤勞的,每當夏至這天來臨,一大清早母親就開始忙活,先是從自己院子裡種的菜畦裡,摘下鮮綠中泛著白光的鼓粒的芸豆,還有纖長的豆角、脆嫩的黃瓜和紫豔豐盈的茄子,將它們分別擇撿乾淨,洗好放在案子上或漏水的笸籮裡,晾著,等到晚飯的時候,早早地將它們炒成四大盆,放在安放在院子中央的長條飯桌上涼著,等著下好麵條,然後一樣一樣地澆在麵條上,各人隨著自己的飲食愛好挑選著。那時沒有肉,就用鮮黃的雞蛋拌炒……
現在丈夫一邊吃著我剛剛下好的掛麵,就著用肉絲拌炒的豆角,嘴裡品咂著,“總是沒有那時我娘擀的豆麵條好吃!”“那個時候我們家……”丈夫又開始了他的長篇大論,每年的這個時候,他都會無限深情地懷念起以前在家吃夏至面的情景,而自己深深記住了的是他對母親那句時常掛在嘴邊的話語:“勤緊勤緊,吃飯把準;懶惰懶惰,挨飢受餓。”這是婆母留給兒子的,也是兒子唸叨給妻子的,同時又是作為妻子的我時常叮嚀給兒子的傳家之寶。
“吃完飯後,我就寫寫有關吃夏至面的文章紀念一下這不一樣的生活情愫。”我一邊往丈夫面前推著盛豆角的盤子,一邊說著上面的話。
“你寫不出來!那時我家……”丈夫又要回憶,我急忙說:
“你看看我寫的《夏的靈魂》和《盼歸的母親》吧!”我坐在電腦前開始了對夏至和母親的描摩,但沒有多少思路,只好隨情寫下這些句章,以表達自己對夏天和母親的戀念。丈夫走了過來,一邊點選著滑鼠,一邊吟誦著:夏的靈魂——你的腳步雖沒有春的歡快,但是踏著濃綠走來,青紗帳的微彎腰肢,迎接著煦風,燻綠了江水的兩岸和平緩與激驟的山巒。我無法估量你的能量,只覺因為有你,世界變得稠綢,絲滑、靚爽。炎熱炙烤和大雨後的燻蒸,是你的本色;濃綠鮮豔和繁茂是你的理想;馨香金黃奉獻是你的榮光……
“光鮮不實在。那時我娘……”丈夫又要開講,我急忙說:“我又沒見過你娘,也沒有吃她擀的夏至面,我是寫不出來。你還是看看我是怎麼待你兒子的吧。”
丈夫好像很惆悵,沒有多說什麼,又向前推了推滑鼠,繼續看我的不成功的《盼歸的母親》:黑色天幕遮罩下的街角,車流如織,燈光交錯著眨眼,亮如白熾,或暗若灰降。閃爍著的燈光映照下,一位普通的婦女,翹首向著兒子歸來的方向,辨析著如梭的車影。不是,也不是,微風吹亂了花白的鬢髮,在燈光下飄忽著。一手拿著鑰匙,一手扯著衣襟揩去額頭的汗滴;手裡還握著手機並將它貼在耳邊,躲過呼嘯而過的汽笛,生怕錯過兒子來電救助的鈴聲。電動車穿行於車流中,微弱的燈光射過眼際,一輛兩輛三輛,這不是,這也不是,心一陣緊似一陣,有時屏住氣息,目光一會追逐遠去的,一會再聚前來的,遊弋飄忽。每天這個時候,晚飯熱在鍋裡,菜餚扣在茅鬥下,一會試試熱度,一會瞅瞅嘀嗒著的錶針。屋裡亮著燈光,電視畫面閃播著,無法進入心境,只想著下班路上的兒子。兒子雖已成年,只要有媽媽在的一天,就有一天的牽掛。無論酷暑和嚴寒,總在此時站在街角,翹首張望著、聆聽著……
看完後丈夫沒有說什麼,眼裡似乎有閃光的東西:“明天我要回家,給我娘上墳,端上送晚了的麵條!你要親手學著擀!”態度很強硬,沒有商量的餘地。
“那時我娘,總是早早地起來,燒好水涼著……”丈夫又開始了回憶,“你寫不出來的!”他離開了電腦螢幕,悵然地站了起來,我的眼前再一次呈現出婆母勤儉持家的身影,耳邊再次響起:“勤緊勤緊,吃飯把準;懶惰懶惰,挨飢受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