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散文精選
2016年的元宵節快要到來啦,小編為大家準備了正月十五散文精選,供大家參考閱讀!希望你喜歡!
正月十五鬧新春
自從有了電視,我就很少看街頭春節匯演了,可今年的演出點就設在單位門前,下班帶著孩子從人群中穿行不由地就向人堆裡多瞄幾眼,看到幾隻老虎正在那裡騰躍,不由地就停止了腳步,孩子長這麼大了還沒有近距離看過這樣的演出,我想讓他感受一下,我帶著孩子就擠了過去。
演出正在高潮,鑼鼓齊鳴,十隻老虎鬧新春,很是熱鬧。看畢,我想退出來,可一回頭看到磚井村的老虎在等著入場,該村耍老虎是全縣出了名的,聽說他們現在正在申遺,想必演出更精彩,這時孩子也正在興頭上,我們就留下來繼續觀看。該村老虎果然不同凡響,爬在高高的梯子上騰挪跳躍,贏來一片喝彩聲。
看罷,正要拔腿走人,猛地看到三街武術隊打著橫幅走了過來,這是我孃家的,很多人我都認識,倍感親切熟悉,親情牽絆著我的腳步,我更無法離去。
首先進場的是女子歌舞隊,她們身著鮮亮的玫紅衣褲,手執扇子,隨著伴奏帶翩翩起舞。曲終舞畢,兩個身著紅裝的媳婦騎著“毛驢”上場,後邊跟著兩個身著黃色衣服的老頭,他們左手執著煙桿,右手拿著趕毛驢的竹鞭,兩邊是幾個腰繫紅綢的媳婦,她們且走且舞,邊唱邊說,只聽一個“騎毛驢”的媳婦用懷川鄉音說道:“我老婆今年七十多,騎著毛驢去看戲,多虧黨的政策好,人民生活真富裕……”她的鄉音親切、滑稽,引得觀眾哈哈大笑,扮演者我認識,她是南後的全清姨,今年已經七十多歲了,但此時此刻她仍如此的精神飽滿、樂觀向上,她積極的、健康的人生態度本身對世人就是一個很好的啟迪。她後邊扮演老頭的是原居委會主任賈鳳娥,她曾是市人大代表,在我的印象中,她秀秀氣氣,苗苗條條,穩穩重重,話語不多,想不到她六十多了還會粉墨登場,而且扮演如此滑稽、幽默的角色,不禁使人訝然失笑。
我孃家的街(村)主打節目是武術。老、中、青、童,刀、槍、棍、棒,輪番上場。其中有很多是我認識的,劉片、麥根、金柱、孬蛋……他們很多都是我的發小、同學。我一一給孩子做著介紹,這個是你三舅,那個是你四舅,那個你叫表叔的,這個你叫表哥的。
我孃家那地方有尚武的傳統。記得小時候,我家鄰居後院有一個很大的露天武場,晚上好武之人就在此習武練拳,逐漸習武成風。每到臘月,武場的鑼鼓傢伙就早早地響了起來,場上一根竹竿高高地挑著一個200瓦的大燈泡把武場照得通亮,吃了晚飯的練武之人就被鑼鼓催著來到練武場排練,街上的一些閒人和孩子們就過去湊熱鬧,站在場邊看他們習武,看的眼熱手癢,便也在一邊跟著比劃個一招半式。按照慣例大年初一我街的武術隊就要上街表演,那時文化娛樂形式很少,過年是“姥姥家唱大戲、街頭耍把戲”就成為我們的最愛。我們這些小孩孩們早早地就起來穿戴一新,吃過大年初一的餃子,然後就跟在我街老虎、武術隊後邊,敲鑼打鼓遊街表演,那個樂呵勁別提多美了。
其他村街的老虎、武術隊就和我們摽著勁,看誰的套路多,看誰的武藝強,切磋比試中就有了高下強弱之分,在明爭暗鬥之中,我街的武術隊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精益求精,力求佳績。當時練武中有很多半大小子,他們正是惹是生非的年齡,他們不但把學到的武功用來街頭表演,還用於實戰,有一次,他們從外邊回來鼻青眼腫,一問才知是和別的街打群架打的,據說對方傷的更慘,有掛花的流血的,嚇得大人忙不跌地各人把自己家的小孩狠狠地訓了一頓,這樣虛戰加實戰,我街武術隊就打出了威風,打出了名氣。我的堂哥樊三平就是那時出道的,他現在是我街武校的主要組織者之一。
曾有一陣子我的大弟對習武也躍躍欲試,在那種環境下你無法不熱,可無奈我父親是個教書先生,斯文儒雅,不愛扎堆,很多小孩習武是需大人引領著去的,但他耐不住弟弟一再磨纏,他用木頭手工給我們做了一把寶劍,父親也是心靈手巧之人,他做的寶劍用銀粉一抹幾乎以假亂真,寶劍帶鞘,手柄上掛著紅纓,很是好看,我們愛不釋手。寶劍做好後,父親到書店裡買了一本練劍術的書,然後就照著上面的套路教我們舞劍,一招一式倒也像模像樣,我也跟著學了幾招,可惜我們沒有堅持著練下去。
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當時的武場早已蓋成了民房,但孃家人尚武的傳統沒有變,我不知他們在什麼地方練的武,可那些大大小小的孩子在表演中你方下場我登場,掃腿、踢腳、空中翻、使槍弄棒,功夫一點不輸當年的父輩。而他們的父輩現在都是組織者、引領者。最先上場的是李天水,他是現任的居委會主任,他的哥哥李天山,生意做得很大,現移居澳大利亞,但幾乎每年春節都要從國外飛回來,出人出錢,並親自擂著大鼓和鄉親們一起走上街頭,他的小弟雖身為副鄉長,但照樣走上街頭參加表演。他的母親則領著街道上一干婦女在街上燒鍋做飯,我的母親和弟媳也在其中,她們忙忙碌碌準備著飯菜,以備演出歸來用餐。
在演出中我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街委幹部都是積極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可以說是“新老主任齊上陣,老婆姐妹舞蹁躚”,幹部點火,眾人拾柴,才燒起新春這把火紅、興旺、熱烈的火焰,它給人們帶來春天的溫暖、喜慶、祥和和希望的訊息。
最後登場的是三街老虎,九隻老虎一起出動,他們上下舞動,左右騰挪,相互撕咬,相互戲耍,妙趣橫生,高潮迭起,在笑聲中他們一起撲上桌子,身子直立成包圍狀,虎頭和虎尾來回舞動,舞出歡樂,舞出祥和,舞出笑聲一片……
我和孩子陶醉在新春的歡笑聲中!
正月十五鬧元宵
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上元節,傳說是上官大帝的生日。上元節又稱元宵節、燈節,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
元宵節既是春節的最後一天、是春節的壓軸戲,又是一個具有獨特文化內涵和風俗習慣的傳統節日。
自古以來,人們在元宵節吃元宵(湯圓)、放焰火、鬧花燈、猜謎語,以示對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慶賀,同時又把元宵節作為農曆春節的延續和總結,全國一半地區把“元宵節”又稱“農曆小年”,同日雙節,使此日在傳統節日中舉足輕重。
元宵節始於漢代,據說漢文帝平叛“諸呂之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為表示紀念和慶祝,漢文帝每年這日便會出宮與民同樂,並將這天定為元宵節。自此,漢代就有了正月十五夜不“宵禁”的傳統。漢代建立“太初曆”時,將元宵節確定為繼元旦(春節)之後的又一個重要節日,規定民間可在這天晚上燃燈放焰、猜燈謎、盡情唱歌跳舞,祝願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國泰民安。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歷經兩千多年而不衰。
“正月十五鬧元宵”還有兩個古老的傳說。一是,相傳很久以前,當一年中第一次月圓的夜晚,人們總是看見一群天神在月光中翩翩起舞。可是,有一年的正月十五之夜,月亮被一片烏雲遮住,人們看不見天神,便紛紛點起燈籠火把,照亮夜空,以尋找天神,漸漸地便形成了風俗;另一種傳說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十月十五是下元節。天、地、人三官,分別主管上、中、下三元,而天官喜歡熱鬧喜慶,故上元節要燃放焰火鬧花燈,並把元宵節稱燈節。
元宵賞燈,在漢代是一種比較文雅的節日風俗。到了唐代,元宵節已由一天改為三天、宋代增加至五天,明太祖將元宵燈節規定為十天。唐、宋、元、明清時代,元宵節的觀燈、賞燈逐漸發展成賽燈、耍燈、“鬧燈”、“官民狂歡節”。各種表現生物形象的荷花燈、水果燈、龍燈、麒麟燈、兔燈……,可謂爭奇鬥豔、巧奪天工;也有根據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如唐僧取經、桃園結義、八仙賀壽、嫦娥奔月等製作的彩燈,可謂千姿百媚、五彩繽紛。
從唐代起,紅燈、彩燈成了中華文化的一個特殊標誌。大年除夕時,大街小巷、家家戶戶就“大紅燈籠高高掛”一直持續到元宵節;元宵之晚,男女老幼出門提花燈、趕燈會。這一風俗後來發展為,每當新年、老人過壽、青年結婚、新房落成、商店開張等喜慶之時,都是“紅燈高掛”,向人們渲洩吉祥與歡樂。
“正月十五鬧元宵”中的“鬧”字是畫龍點睛之筆,這與西方的“狂歡節”的“狂”字屬於一類。用“鬧”來概括,表示人們自由歡樂和感情奔放達到了極點。我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看過潑水節、火把節、山歌節、姑娘追,場面熱烈壯觀,但沒有人用“鬧”字來形容的。唐朝詩人張祜的一首《正月十五夜燈》,使我找到了“鬧”的源頭。詩曰“千戶開鎖萬戶燈,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可以想象,當年帝都長安元宵節之夜“鬧”到何種程度。“千門”是指城門、宮門、衙門、廟門、店門、學堂門……,當然也包括家門,門戶大開,不分官民僧俗,也不分男女老幼,大家湧向戶外、街頭、廣場,歡度華夏兒女的元宵之夜。在封建社會,少女平時是不許拋頭露面的,但元宵節例外,處在深閨的女子,不僅可以出來觀燈,還可以結伴歌舞。唐詩中“三百內人連袖舞”,那種生動活潑、歡慶熱鬧的場面一定非常火爆、壯觀。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盛唐時期社會安寧、文化繁榮、思想解放、人民幸福的時代特徵。
史籍記載,宋代繁盛時期的元宵節,熱鬧程度比唐代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光節慶的時間拉長了,彩燈式樣更是推陳出新,如蘇州的五色玻璃燈、福州的白玉燈、新安的無骨燈、海州的龍燈、南京夫子廟的河中蓮花飄流燈、四川自貢的造型燈、臺灣的孔明燈(天燈)……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此外,猜燈謎也成為元宵節的一種新的娛樂、智慧活動,而且這一趣味盎然的智力遊戲從此流傳開來,成為元宵節的一道獨特、亮麗風景。
明代全盛時期,元宵燈會從正月初八上燈到十七為止,歷時十天,“禁城迢迢通長衢,九門萬戶燈光裡”,燈如繁星耀眼、規模宏偉壯觀、場景熱鬧非凡。
中華民族歷朝歷代的能工巧匠及男女老幼,喜歡透過扎制各種造型的花燈,來展示自己的才藝水平、文化品位、參與能力和富裕程度。古時候,元宵之夜,出門人家的大人孩子提不出花燈,那是很丟面子的事。
現代的中國,元宵節的風俗更加豐富多彩。這一天,家家戶戶早晚吃元宵(俗稱湯圓)、中午吃水餃。許多地方,日落以後一家人攜老扶幼出門放燈、觀燈、放焰火,已成為一種時尚。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各地燈節、燈會、燈展、燈賽及與其對接的展銷會、貿易招商洽談會、旅遊景區及產品推介活動等,層出不窮。引進現代電子技術、聲光技術和新設計、新材料、新工藝製作的巧奪天工的彩燈,要比古代更顯高明。東北的黑龍江省一年一度的冰燈節,成為“冬天裡的一把火”,使數以百萬計的中外遊客歎為觀止;古都西安、洛陽、北京、南京,“人間天堂”蘇州、杭州,現代化大都會天津、上海、重慶,改革開放的前沿廣州、深圳及其他許多大、中、小城市和無數先富起來的鄉鎮,都把正月十五的元宵燈會當著大事來抓。有的商家把展示和經營花燈作為招徠顧客、擴大收入的重要手段。各地文化部門、群眾團體還會利用元宵節,組織形式多樣慶祝娛樂活動,耍獅、舞龍、跑旱船,扭秧歌、打腰鼓、踩高蹺,猜燈謎、玩雜技、跳健美舞、放焰火等,越辦越紅火。元宵節的夜晚,中國大地,到處是歡樂的海洋,充滿著祥和盛世的特有氣息。
中國的“燈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光輝遺產,而且已經走向世界。20xx、20xx年我在加拿大生活了一年半時間,看到美國、加拿大的唐人街,華人超市、商場、飯店,華人社群懸燈結彩隨處可見,彩虹燈閃爍跳躍。在許多以洋人為主的公共場所,節慶時,都把懸掛中國式彩燈,作為一種時尚和時髦、烘托熱烈氣氛的道具和手段。20xx年,中國自貢燈展在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倫多閃亮登場,歷時幾個月,吸引國內外遊客數以百萬計,成為當年加拿大最受遊客歡迎的景觀之一。連雲港近二十年,舉辦過多次元燈展或者焰火晚會,聲勢浩大,深受群眾歡迎。
文化是一種力量、是一種情懷、是一種影響、是一種溫暖。“正月十五鬧元宵”,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古老風俗,戴上了時代的光環,成為人們的一個期待、一種情感符號。許多人都說,現在“小年”比“大年”(指大年初一、初二、初三)還熱鬧,“小年”比“大年”的味道還濃厚。
家鄉的元宵節
每年的正月十五,如果時間允許我都喜歡回老家過,因為在我的老家鬧元宵才是正月裡的重頭戲,從正月十三開始,家家戶戶開始張燈結綵,大紅燈籠從頂樓一直一溜煙地掛到一樓,門外的走廊上掛滿了一盞盞精雕細琢的大木雕燈(要知道我老家可是有名的木雕之鄉啊),到了夜晚這些燈全部被點得賊亮堂,光這些就足以把節日的喜慶渲染的`一覽無餘,更不用說還有那些閃爍的彩燈也不偷閒來湊熱鬧了……
上面的這些還都不算什麼,在我們老家鬧元宵最熱鬧、最讓人盡興的就數那迎龍燈。龍燈在我的家鄉意味著神聖、節慶、吉祥,會給大家帶來好運,所以每次迎龍燈前,有把稻草窩成一個團點燃,準備去迎龍燈的人從火上跨過驅除邪氣,以自己神聖乾淨的軀體去迎龍燈的習俗。龍燈的頭和尾都是用蔑等原料紮成龍的樣子,然後用白紙糊上,彩繪上龍的花紋,把龍頭、龍尾打扮的非常的高大威猛、栩栩如生,與傳說中的龍一樣。龍身是由每家每戶的板凳燈組成,每橋板凳燈上扎兩個非常漂亮的花燈,上面還點綴著美麗的插花呢;當然板凳燈也有很簡潔,簡潔的就只有兩個清一色的燈籠組成,但是即便是清一色的燈籠組成,當燈亮起來時在那夜色中也是非常亮人眼的。當夜幕降臨時,在鑼鼓的喧天聲中,在煙花爆竹的嘭啪聲中,在大人孩子的喧笑聲中,龍燈緩緩起舞了……龍燈所到之處,人們都蜂擁相迎,眼中到處是煙花所閃過的美麗、那些騰空而起的的煙花把夜空裝扮的異常繽紛妖嬈;耳中到處是鞭炮的劈啪聲、鑼鼓的喧天聲、人們的歡笑聲;鼻中所嗅到都是“硝煙”味,空氣中到處傳遞著人們的幸福、興奮、開心……
龍燈就在人們這樣的期盼中開始表演了,在那筆直的街道上開始了“拉燈”,“拉燈”就是龍尾想要當“老大”,不願意跟著龍頭走,所以倒轉過來往回跑,迫使龍頭往回倒,等龍頭反映過來是怎麼回事時,當然不願意放棄做老大的機會啦,就會使出所有的勁繼續往前跑,這樣一來拉鋸戰就展開了,哪邊的人力量大,哪邊的人跑得快,龍就往哪邊遊動,隨著龍燈來來回回的遊動,鑼鼓鞭炮在邊上不停的湊熱鬧,龍燈越拉得歡,鞭炮也越放得歡,鑼鼓也敲得越急、就象戰場上的戰鼓在擂動,人們也笑得更歡、哄也起得更帶勁……有些時候由於人們使出的力量不均衡,龍燈中間可能被拉斷了,而兩邊的人們還在往各自的方向飛奔,等到龍頭髮現自己的尾巴不見了時,龍頭只有放下架子在鑼鼓嗩吶聲中回頭尋找自己的尾巴歸隊,這個時候龍尾就象一隻鬥贏了的公雞似的,神氣地等著龍頭用鞭炮和鑼鼓嗩吶去賠禮道歉……一直到迎龍燈的人們跑累了,龍燈才緩緩的繼續前行,遠遠望去那蜿蜒的龍燈真的就像是一條遊動中的龍,隨時準備騰空舞起。
龍燈的精彩不僅僅“拉燈”,更精彩的還有“偷燈”和“賽高”。當龍燈到了比較寬廣的操場上時,龍尾就悄悄的把龍頭圍在了操場的最中央,而龍頭髮現被包圍時當然是想突圍了,所以就試圖著左衝右突想衝出重重包圍圈,這就是“偷燈”。正當這條龍燈在這邊突圍時,恰縫來了另外一條燈,這個時候“內戰”就暫時被擱置在一邊了,兩條龍之間就展開了“競美”比賽,當兩條龍的龍頭迎面相聚時,迎龍頭的人們就儘量把自己的燈高舉,比賽誰的龍姿態更高昂,這就是“賽高”。由於我們是在鎮上,過元宵時幾乎每個村都有龍燈,所以經常是好幾條龍在同一個操場上“短兵相接”,記得最多的時候是九條龍在一個地盤上盤旋爭奪,那一個個高昂的龍頭此起彼伏,讓人目不暇接,那麼多絢麗的燈把那黑夜幾乎折騰成白晝了,整個操場就只看見一片旋轉的燈光……那燈旋轉著旋轉著,把人們所有的歡樂、把整個元宵都帶進了那旋轉而開心的世界,把人們帶進了燈的五彩繽紛,帶進了歡樂的頂峰……
我們家鄉的元宵節不僅是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就是山上也會被一盞盞紅紅的燈所裝扮的,那是後輩在自家的親人墳前點亮的燈,那是邀請已逝親人一起欣賞一起鬧元宵的燈,那是思念親人的燈……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