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孫權勸學》教學的實錄
(課前準備:將全班學生劃分成若干個小組,指導閱讀《三國演義》並查詢有關資料)
師:(板書“刮目相看”)大家知道“刮目相看”這個成語的意思嗎?
生1:擦亮眼睛看。
生2:用新的眼光看待。
師:很好,大家都知道這個成語的意思,那麼大家知道這一成語的出處嗎?
生:不知道。
師:那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孫權勸學》,瞭解這個成語的來由吧!(板書:孫權勸學)先請大家默讀課文,根據課文的註釋通譯全文,組內互相討論課文內容,劃出有疑問的地方。
(生默讀,後組內討論課文內容,釋疑)
師:這篇古文比較簡單,同學們應該能輕鬆地理解,現請一位同學試試能不能用自己的話來通譯這篇課文。
(生躍躍欲試,但沒人敢舉手)
師:對不對並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能把自己想說的說出來,理解對了可以供同學們學習,錯了出可以避免下次出現同樣的錯誤啊!把自己的風采展現給同學們,來吧!
(生情緒高漲起來,很多同學微笑著舉起手來)
生:我來試試,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指出改正,我是這麼理解的:開始的時候,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以不學習!”呂蒙推辭以軍中事務多。孫權說:“我難道想讓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嗎!但是應當粗略地閱讀,瞭解歷史。你說你事務多,哪裡像我呢?我經常讀書,自認為很有好處。”呂蒙於是開始學習。到了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和呂蒙談論,大驚道:“你現在才幹和謀略,不再是吳下的阿蒙!”呂蒙得意的說道:“士別三日,就應該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老兄你知道這事怎這麼麼晚啊!”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他結為朋友就走了。
(下面馬上有同學舉起手)
師:這位同學翻譯的基本符合原文的意思,這可看了他仔細的讀過課文,但好像還有些同學還有不同的看法,讓我們聽聽他們的聲音。
生1:我認為在“孰若孤”的“孰”字作“誰”來解更好,這句就是“誰像我呢”或“誰有我事務多呢”,這樣更貼近整句話的意思。
生2:我贊同他的意見,我有點疑問:在《〈論語〉十則》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裡的“三”作“多、幾”解表虛指,而“士別三日”中的“三”是實指還是虛指呢?
生3:我認為是虛指,就是“分別了一段時間”,而不是分別了三天。
師:對,文言文中“三”一般是虛指,可譯成“幾,多,屢次”等。
生4:我聽他翻譯時把“蒙辭以軍中多務”譯得比較生硬,我認為應是“呂蒙用軍中事務來推辭(孫權的勸學)。
師:剛才幾位同學的意見非常中肯,也更能增進我們對課文的瞭解,那文中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呢?
生:孫權勸呂蒙學習。(板書:孫權勸學)
師:孫權是怎樣勸呂蒙的?
生1:“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這說明了呂蒙一定要學習的理由。
師:成功了嗎?
生2:沒,呂蒙推說事情太多了。但接著孫權以自己的例子來說明讀書的好處,“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這才打動了呂蒙,呂蒙才開始讀書。(板書:呂蒙就學)
師:呂蒙的才學怎樣了?
生:有了很大的提高。
師:文中有沒提到呂蒙是如何的有才學呢?
生:沒有,只是透過魯肅的讚歎看出呂蒙的教學有了很大的進步。
師:對,像這種描寫方法就是人們經常使用的“側面描寫,透過魯肅嘆學就理能表明呂蒙經過學習之後才學有了很大的進步。(板書:魯肅嘆學)文中還有沒有這樣的.地方。
生1:“肅遂拜蒙母”這句透過魯肅的行為從側面表明呂蒙才學的長進。
生2:對,還有最後的“結友而別”,魯肅為呂蒙的才學而驚訝,於是就與他結為朋友,這也是從側面證明了呂蒙的才學確實有了很大的進步。
師:對,不知大家還有沒注意到本文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我們一起來朗讀這篇課文。
(生朗讀)
生1:全文都是對話。
生2:是透過對話來刻畫人物性格。
師:各表現了人物怎樣的性格?
生1:孫權愛護部下。
生2:魯肅敬才愛才。
生3:呂蒙的洋洋得意之情。
師:大家分析得很好,這說明我們對課文內容有了完整的瞭解。呂蒙從一個只有匹夫之勇的武夫成長為了一個才學較高的將軍,這對我們是否有所啟示呢?
(組內討論,各組紛紛舉手)
生1:我認為一個學習基礎差不要緊,只要努力就會成功。
生2:學習需要天資,但更需要後天的努力,呂蒙身上就驗證了這一點,而方仲永也從反面說明了這個道理。
生3:我認為要善於聽取別人的勸告,這樣才會促進自己的進步。
生4:要多看書,多看好書。
生5:要多與學識好的人結為朋友,多向他們學習。
生6:不要老是用舊眼光看問題,“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我們要注意到別人的變化。
師:是啊,“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我們同學們更是“士別三分,即更刮目相看”啊,我們的社會在飛速發生變化,我們的周圍在不斷的變化,我們的同學也在每天快速的進步,時不我待啊。好了,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兒,剛才同學們都談了自己對這篇課文的點滴體會,其他同學肯定還有不同的想法,那麼拿起你的筆,把你自己的認識寫在日記本上,以此來鞭策、勉勵自己。
【教學反思】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學生髮揮他們的主體意識,讓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而不是充當旁觀者,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積極方向,尋找突破口,讓學生多思考,相互全作,集思廣益,大膽發言。鼓勵學生善於發現問題,透過討論來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說話和應變能力。課內和課外要有機地結合起來,相互服務,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出開闊了他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