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沁園春> 《沁園春》原文賞析

《沁園春》原文賞析

《沁園春》原文賞析

  文字像精靈,只要你用好它,它就會產生讓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無論我們說話還是作文,都要運用好文字。只要你能準確靈活的用好它,它就會讓你的語言煥發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沁園春》原文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沁園春》原文賞析 篇1

  【作品介紹】

  《沁園春·丁巳重陽前三日》這首詞作於康熙十六年(1677)九月,是以記夢的形式所寫的悼亡之作,歷來為人稱賞。其徘側纏綿、聲聲血淚,全可與蘇軾的《江城子》記夢詞相媲美。

  【原文】

  沁園春·丁巳重陽前三日

  丁巳重陽前三日①,夢亡婦淡妝素服,執手哽咽,語多不復能記。但臨別有云:“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婦素未工詩,不知何以得此也,覺後感賦。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記繡榻閒時,並吹紅雨②;雕闌曲處,同倚斜陽。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遺容在,只靈飆③一轉,未許端詳。重尋碧落茫茫④。料短髮、朝來定有霜。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葉,觸緒還傷。欲結綢繆⑤,翻驚搖落,減盡荀衣昨日香⑧。真無奈,倩聲聲簷雨⑦,譜出迴腸。

  【註釋】

  ①丁巳重陽前三日:指康熙十六年(1677}農曆九月初六日,即重陽節前三日。此時亡妻已病逝三個多月。

  ②並吹紅雨:唐虞世南《奉和詠風應魏王教》雲:“動枝生亂影,吹花送遠香。”宋楊萬里《九月四日生辰》有“重九吹花節,千齡夢日時”之句,故本謂風吹花動,而後演變為重陽節之意。胡翼龍《滿庭芳》:“吹花題葉事,如夢裡,記得依然。”是說重陽佳節曾有遊賞吟詠之事。納蘭此句是說曾與愛妻共度過美好時光,有所賞心樂事。又,李賀《將進酒》有“桃花亂落如紅雨”之句,故紅雨指桃花,謂落花時節曾與愛妻共度。

  ③靈飆:靈風。這裡指夢中愛妻飄乎之身影。

  ④重尋句:語出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此謂夢醒之後,愛妻之音容俱逝,天地茫茫,無處可尋,不勝悽愴。

  ⑤綢繆:指夫妻之恩愛。

  ⑥減盡句:《太平御覽》卷七○三引晉習鑿齒《襄陽記》雲:“劉季和曰:‘荀令君(荀彧)至人家,坐處三日香。’"後以“荀衣”“荀香”“荀令衣香”等,或喻人之風流倜儻,或喻惆悵之情,或喻花卉異香。此處是作者自喻,說自己往日的風流神采早已消損殆盡了。宋劉克莊《風入松·福清道中作》:“改盡潘郎鬢髮,消殘荀令衣香。”

  ⑦鄰笛:晉向秀《思舊賦·序》:“餘與穩康、呂安居止接近。其人並有不羈之才,然嵇志遠而疏,呂心曠而放。其後各以事見法。……餘適將西邁,經其舊廬。於時日薄虞淵,寒冰悽然。鄰人有吹笛者,發聲寥亮。追思囊昔遊宴之好,感音而嘆,故作賦雲。”後多以此典表示笛聲悽婉,或表示懷舊傷逝、心緒惆悵等。如袁去華《蘭陵王次周美成韻》:“正難續幽夢,厭聞鄰笛。”這裡是說一聲聲幽怨哀感、迴腸蕩氣的笛聲,更使人悵惘難耐。

  【白話譯文】

  夜已闌,月滿西樓,深院鎖著寂寞的梧桐,秋蟲低吟一曲惆悵。你凝視搖紅的燭影,不覺睡去,白日所思夜入夢來:“丁巳重陽三日,夢亡婦淡妝素服,執手哽咽……臨別有云:‘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思念在夢中哽咽著,片片碎了,飛落似春盡溪畔散落的桃花,而愛卻如大漠孤墳上的青草,至死都堅持著蔥蘢之色!你嘆,“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你憶,“鏽榻閒時,並吹紅雨;雕欄曲處,同倚斜陽”。你悲,“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風輕雲淡,月華如水,今夕何夕?縱有紅巾翠袖,誰又能拭你腮邊之。

  夢醒了,伊人軟語彷彿仍在耳邊徘徊,伊人淚眼彷彿仍在眼前婆娑,然而伊人何在?詞人竟沉溺於夢境不能自拔,披衣而起,在茫茫“碧落”中“尋尋覓覓”。又有誰能見證這一夜的輾轉,一夜的奔波,一夜的背情呢?或許只有早落在頭髮上的秋霜吧。真是秋霜?還是“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將進酒》)?誰知道呢。“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死者長已矣”(杜甫《石壕吏》),又怎麼能再續前緣?只有未亡人的回憶、愁緒還在不斷的滋長吧!看著曾經一起流連過的“春花秋葉”,又一次勾起了莫名的傷感。怎麼能夠承受如此痛苦的煎熬?還是把你忘卻吧!抹去了你留在我生活中的印痕。然而鄰院幽幽的笛聲,又一次把你帶回我的身旁。“真無奈”!

  【賞析】

  詞的上片以低婉的嘆息起筆,既是嘆息亡妻早逝命薄,也是哀嘆自己的薄命。接下去寫往日的夫妻恩愛情景,反襯出今日永別的苦情,夢醒後的悽清難禁。結穴處再點夢中“只靈飆一轉”,為之無限的悵惘,無窮的恨憾。下片進一步刻畫苦苦追尋亡妻的蹤影和追尋而不可得的沉痛心情。這裡用料想之情景表達了對亡妻的愛憐和深深的懷念。結處又以幻境譜敘衷腸。全篇屈曲跌宕,一波三折,低迴深婉,哀怨動人。

  《沁園春》原文賞析 篇2

  作品原文

  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另作:原驅)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另作: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作品註釋

  ⑴北國:該詞源於中國古代的分裂時期,如東晉稱十六國等為北國,南北朝時代南方的各朝代稱在北方與之對抗的各朝代為北國等。毛澤東詩中的“北國”使人在不覺中產生出一種中國疆土廣大的民族自豪感。

  ⑵雪:此詞作於紅一方面軍1936年2月由陝北準備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省西部的時候。作者在1945年10月7日給柳亞子信中說,此詞作於“初到陝北看見大雪時”。

  ⑶餘:剩下。此字一作“餘”,但刊出的書法作品中寫作“餘”,以此為準。莽莽:無邊無際。

  ⑷大河上下:大河,指黃河。大河上下,猶言整條黃河。

  ⑸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群山好像(一條條)銀蛇在舞動。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晉高原。蠟象,白色的象。

  ⑹天公:指天,即命運。

  ⑺紅裝素裹:形容雪後天晴,紅日和白雪交相輝映的壯麗景色。紅裝,原指婦女的豔裝,這裡指紅日為大地披上了紅裝。素裹,原指婦女的淡裝,這裡指皚皚白雪覆蓋著大地。

  ⑻競折腰:折腰,傾倒,躬著腰侍候。這裡是說爭著為江山奔走操勞。

  ⑼風騷:本指《詩經》裡的《國風》和《楚辭》裡的《離騷》,後來泛指文章辭藻。

  ⑽一代天驕:指可以稱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驕,“天之驕子”的省略語。意思是上天所驕縱寵愛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漢時匈奴自稱。後來也泛稱強盛的少數民族或其首領。

  ⑾俱往矣:都已經過去了。俱,都。

  ⑿數:數得著、稱得上。

  作品譯文

  北方的風光,千里冰封凍,萬里雪花飄。望長城內外,只剩下無邊無際白茫茫一片;寬廣的黃河上下,頓時失去了滔滔水勢。山嶺好像銀白色的蟒蛇在飛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它們都想與老天爺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時候,看紅豔豔的陽光和白皚皚的冰雪交相輝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嬌,引得無數英雄競相傾倒。只可惜秦始皇、漢武帝,略差文學才華;唐太宗、宋太祖,稍遜文治功勞。稱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這些人物全都過去了,稱得上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要看今天的人們。

  創作背景

  1935年11月間,中央紅軍、陝北紅軍和鄂豫皖北上紅軍勝利會師;12月9日,北京爆發了“一二·九”運動,中國共產黨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口號,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進入一個新時代。面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和新的歷史任務,毛澤東寫下了這首詞。

  《沁園春·雪》寫於1936年2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毛澤東率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陝北之後.領導全黨展開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斗爭。在陝北清澗縣,毛澤東曾於一場大雪之後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欣賞“北國風光”,過後寫下了這首詞。

  還有一種說法,1936年,毛澤東率領紅軍渡黃河東征,從山西省石樓縣第一次踏上了山西的土地,並在石樓縣留村寫下了《沁園春·雪》。《沁園春·雪》是構思於渡河期間,寫成於石樓境內。

  作品賞析

  《沁園春·雪》分上下闋。上闋因雪起興,借雪景抒寫情懷。起筆不凡,“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不先寫“雪”字,而首推“北國風光”,不僅突出了詩人對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獨到優雅,可以冠結全篇。接著是對雪景的大筆鋪陳,“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大雪覆蓋了一切,黃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動貌,無邊無際的茫茫雪景。這裡“惟餘莽莽”“頓失滔滔”凸現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可謂靜中寫動,披滿白雪、連綿起伏的群山,像銀蛇舞動,而白雪皚皚的高原丘陵地帶,像蠟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與低垂的冬雪雲天相連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來“欲與天公試比高”之句。“銀蛇”“蠟象”兩個生動比喻,賦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動中見靜的藝術效果。“水到渠成”地引出“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一個“紅裝素裹”的美人的象徵,初步形成此詞的意境。

  上闋描寫乍暖還寒的北國雪景,展現偉大祖國的壯麗山河。

  前三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總寫北國雪景,把讀者引入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北國風光”是上片內容的總領句。“千里”“萬里”兩句是交錯說的,即千萬裡都是冰封,千萬裡都是雪飄。詩人登高遠望,眼界極為廣闊,但是“千里”“萬里”都遠非目力所及,是詩人的視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擴充套件,意境更加開闊,氣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純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靜,“雪飄”舞姿輕盈,靜動相襯,靜穆之中又有飄舞的動態。

  第四句至第七句“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是對雪景的大筆鋪陳。“望”字統領下文,直至“欲與天公試比高”句。“望”,有登高遠眺的意思並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顯示了詩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作者那豪邁的意興。“望”字之下,展現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的雄偉景觀,也正是中國的形象。“長城內外”是從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東,地域如此廣袤,正與前面“千里”“萬里”兩句相照應。意境的大氣磅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惟餘莽莽”“頓失滔滔”分別照應“雪飄”“冰封”。“惟餘”二字,強化了白茫茫的壯闊景象。“頓失”二字,則寫出變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聯想到未冰封時大河滾滾滔滔的雄壯氣勢。此四句用視覺形象,賦予冰封雪飄的風光以更為具體更為豐富的直覺,更顯氣象的奇偉雄渾。

  第八句至第十句“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運用了動態描寫,表現了活潑奔放的氣勢。加上“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表現“山”“原”與天相連,更有一種奮發的態勢和競爭的活力。“山”“原”都是靜物,寫它們“舞”“馳”,這化靜為動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飄飛中遠望山勢和丘陵綿延起伏,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更因詩人情感的躍動,使作者眼前的大自然也顯得生氣勃勃,生動活躍。

  第十一句至第十三句”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寫的是虛景,與前十句寫眼前的實景形成對比,想像雪後晴日當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氣象。雪中的景象在蒼茫中顯得雄偉,雪後的景象則顯得嬌豔。“看”字與“望”字照應;“紅裝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裝,形容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的豔麗景象。“分外妖嬈”,讚美的激情溢於言表。

  下闋由毛澤東主席對祖國山河的壯麗而感嘆,並引出秦皇漢武等英雄人物,縱論歷代英雄人物,抒發作者偉大的抱負及胸懷。

  第十四句至第十五句”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可謂承上啟下,將全詞連線得天衣無縫。“江山如此多嬌”承上,總括上片的寫景,對“北國風光”作總評;“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啟下,展開對歷代英雄的評論,抒發詩人的抱負。這一過渡使全詞渾然一體,給人嚴絲合縫、完整無隙的感受。

  祖國的山河如此美好,難怪引得古今許多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爭著為統一天下而奮鬥。一個“競”字,寫出英雄之間激烈的'爭鬥,寫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繼崛起和衰落的經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的姿態,並揭示了為之奮鬥的動機。

  第十六句至第二十二句”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以“惜”字總領七個句子,展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詩人於歷代帝王中舉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開一幅幅歷史畫卷,使評論得以具體形象地展開,如同翻閱一部千秋史冊,一一加以評說。一個“惜”字,定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基調,飽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詞極有分寸,“略輸文采”“稍遜風騷”,並不是一概否定。至於成吉思汗,欲抑先揚,在起伏的文勢中不但有惋惜之極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識”二字而帶有嘲諷之意。“彎弓射大雕”,非常傳神地表現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第二十三句至第二十五句”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盡而意無窮,有畫龍點睛之妙。將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一筆帶過,轉向詩人所處的當今時代,點出全詞“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主題。“今朝”是一個新的時代,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風流人物來帶領。“今朝”的風流人物不負歷史的使命,超越於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並且必將創造空前偉大的業績,是詩人堅定的自信和偉大的抱負。這震撼千古的結語,發出了超越歷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壯志。那一刻思接千載,那一刻洞悉未來,那一刻豪情萬丈,那一刻傲視古今。

  《沁園春·雪》突出體現了毛澤東詞風的雄健、大氣。作為領袖毛澤東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負,與廣闊雄奇的北國雪景發生同構,作者目接“千里”“萬里”,“欲與天公試比高”;視通幾千年,指點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闊豪放、氣勢磅礴的風格。

  全詞用字遣詞,設喻用典,明快有力,揮灑自如,辭義暢達,一瀉千里。毛澤東講究詞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全詞合律入韻,似無意而為之。雖屬舊體卻給人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單是從詞境中表達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達系統的詞語,鮮活生動,凝練通俗,易誦易唱易記。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筆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於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遺體在北京天安門水晶棺內。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思想家、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主要著作《毛澤東選集》(四卷)、《毛澤東文集》(八卷)、《毛澤東詩詞》(共43首)。

  《沁園春》原文賞析 篇3

  原文

  詩不窮人,人道得詩,勝如得官。有山川草木,縱橫紙上,蟲魚鳥獸,飛動毫端。水到渠成,風來帆速,廿四中書考不難。惟詩也,是乾坤清氣,造物須慳。

  金張許史渾閒。未必有功名久後看。算南朝將相,到今幾姓,西湖名勝,只說孤山。象笏堆床,蟬冠滿座,無此新詩傳世間。杜陵老,向年時也自,井凍衣寒。

  賞析

  我國古典詩歌寫“憂愁”的作品尤其多,詩彷彿是詩人走投無路的象徵。鍾嶸在《詩品序》中自“至於楚臣去境,漢妾辭宮”以下,列舉了六種人們的痛苦遭遇 ,這些遭遇給人帶來的痛苦 ,都要憑藉“陳詩”“以展其義 ”、“長歌”“以騁其情”。這樣才能使“窮賤易安 ,幽居靡悶”。鍾氏把文學創作與作者的不幸緊密地聯絡在一起,於是使得一些平庸俗氣計程車人認為文學著作為不祥之物,並且它會導致災難,即所謂“不有人咎 ,必有天殃”。因此北宋歐陽修曾駁斥了詩能使人窮的說法。

  作者受到了歐陽修的啟發,結合自己的感觸,作者寫了該詞,充分讚美了詩人的價值,表現出一代文人的廣闊胸襟和非凡的自信。

  “詩不窮人 ,人道得詩,勝如得官。”作者起句指出詩並不使人“窮 ”,有人說得到優美的詩句勝於得到好官呢 !這裡是化用唐鄭谷《靜吟》“相門相客應相笑,得句勝於得好官”句,作者對鄭谷語是充分肯定的。詞的開篇就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把作詩和作官對立起來,以詩人得詩勝於得好官來充分肯定詩人的價值,反映了古代文人投身詩文創作的執著追求和對此的真切熱愛的語言。“有山川草木,縱橫紙上;蟲魚鳥獸,飛動毫端。”此四句化用上述歐陽修之語,言詩人胸中蘊藏著廣闊的世界,筆端能驅使山川草木、蟲魚鳥獸 ,萬事萬物都將進入詩篇。這裡的“縱橫”和“飛動”兩個詞語非常生動傳神,把鬱郁蒼蒼的山川草木和生機勃勃的蟲魚鳥獸表現得十分淋漓盡致,勾勒出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世界 。“水到渠成,風來帆速 ,廿四中書考不難。”“考”,吏部每年對官員考核,任滿一週年為一考。中書即中書令,是唐代中書省是最高長官,為宰相。唐中葉時郭子儀,累官至太尉 、中書令,封汾陽王,號“尚父”,權傾天下,其中為中書令之時間最長,得二十四考。這些不僅為世俗的目光所仰慕,即使在正統史家看來也是難能可貴,可是作者用“水到渠成,風來帆速”兩個淺而生動的比喻,說明們的累至高官,其實並不難,只不過是時會所致而已。名垂千古的忠臣良將不過如此,其他平庸之輩便更不在話下了 。人們所說的 ,作者如此用筆 ,目的還在於反襯詩人之難得 ,並進一步把為官和作詩來進行比較 。作官,什麼才難呢?作者答道: “惟詩也,是乾坤清氣,造物須慳。”“清氣”指俊爽超脫豪邁之氣 ,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指出:“文以氣為主 ,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他認為文章根據作者氣質不同,分清濁二體。這裡作者把秉沉濁之氣者排出詩人行列,認為詩是天地間清氣的集中表現,因此,造物者是不願輕意給予的。言外之意是詩才難得,只有超脫了世間的庸俗氣息才能得到天地間清氣,寫出清澈的詩篇。作者將寫詩與天地間的傳揚之氣緊密相連,實則指出詩人乃得天地之最精而生,可謂將詩人價值推崇到極致。

  過片又從世間權貴不足貴說起。“金張許史渾閒,未必有功名久後看 。”金日石單、張湯的後代,世為貴顯,與外戚許氏、史氏交好,是西漢宣帝時的四大家族,他們或是高官,或是貴戚,都曾權傾一時,為人們所羨慕,作者則認為極為平常,他用“渾閒”二字 ,將這些當時大人物一筆抹殺 。的確,在當時炙手可熱的人物未必有什麼對社會、對人類有益的“功名”,他們隨著時光一起消逝是完全合理的。“算南朝將相 ,到今幾姓;西湖名勝,只說孤山。”這一韻把歷史上的權貴和歷史上的詩人作了生動的比較 。“南朝”指宋齊梁陳,都建都於建康,偏安江左,所以故稱南朝。當時將相多為腐敗衰朽的高門士族,王、謝、瘐、顧幾大姓之間輪流執掌國政。他們當時都曾不可一世,可是到今天有人們對豪門貴胄記憶頗少,這裡(包括上韻的“ 金張許史 ”)說的雖是古代的權貴,實際上指南宋王朝的權貴奸佞如史彌遠、賈似道一類的人,他們或是已死,或正在氣焰囂張,世人為之側目 ,作者認為他們遲早要被人們所唾棄。與此相反,那位宋初隱居於西湖孤山、妻梅子鶴的詩人林逋,雖然他也沒有什麼“功名 ”,但因為他不趨慕富貴,寫下許多清麗的詩篇,因此被人們永遠記憶,他的居住之地也成為西湖名勝,給湖山也增加無窮的魅力詞人讚美創造精神財富的詩人,極力貶低富貴榮華,功名利祿,抒發詞人蔑視權貴的激憤之情。到此作者意猶未盡 。“象笏堆床,蟬冠滿座,無此新詩傳世間”。“笏”為古代官員上進所執之手板,唐玄宗時崔承慶一家 ,滿門高官 ,每歲家宴之時,其子婿畢至,“組佩輝映 ,以一榻置笏 ,重疊其上”。後多用以形容官僚子弟為高官者眾多,清代有傳奇名《滿床笏 》。“蟬冠”,漢代皇帝侍從官員所著之冠以貂尾蟬文裝飾 ,後來成為顯貴之代稱 。此二句言貴族之家儘可安排自己的子弟佔據高官要職,傳給他們財富權勢,但卻不可能給他們以濟世的才華。他們不會有傳世的詩句流傳在人間,他們無法創造精神財富。寫到這裡,作者充滿詩人的自豪感,因之,他舉出了最能引起詩人驕傲的杜甫 ,“杜陵老,向年時也自,井凍衣寒 。”這位詩國的聖人 ,精神財富創造者的巨人,他為人們留下無比豐厚的精神財富,他終生關注國家和人民的疾苦。可是他自己卻常為飢寒所困,一子一女凍餓而死 ,自己最後也死於貧病交加 。作者所舉出的詩句是杜甫被安史叛軍困於長安之時,至德元載(756 年)之所作,他無衣無食,寫下了這篇著名的《空囊 》。其中有句 :“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與杜甫同時的有多少橫行一時的“ 五陵年少”、公侯卿相,乃至風流天子,但他們不都如過眼煙雲為人們所遺忘了嗎?可是這位當時只“留得一錢看”的詩人卻能以他美妙的詩篇,在宋代就受到普遍的尊敬(宋有人將杜甫比喻為集大成的孔子 ),成為眾多詩人的欣慕的凱模,作者用這位詩國的權威壓倒了世間(封建社會 )以富貴勢力為支撐的權威 ,使全詞達到高潮 。詞至此戛然而止 。這三句不僅和詞的起韻相照應,也表明作者最尊崇的詩人是愛國憂民的詩人。

  這首《沁園春》表達自己對詩歌作用的見解,論述詩人的地位,同時又抒發了自己在飢寒窮困中堅持創作的執著之情 ,詞人貶斥權貴反襯出作者的堅定,全詞充滿了為詩歌創作的獻身精神,表現出“貧賤不能移”的豪情。詞的基調高昂,激越氣勢磅礴,筆意跌宕。作者把詩人和權貴反覆對比,層層深入,權貴越來越遭貶仰 ,“二十四考中書”的郭子儀真正是國家的功臣,平安史之亂,拒吐蕃入侵,勳勞卓著,而“金張許史”則半是功臣,半是外戚,但這些功臣也只是忠誠於漢室,和安邦定亂關係不大,這比郭子儀就差了許多,而南朝將相則多腐朽不堪,能定國安邦者少而又少,列“家笏”、“蟬冠”指那些借祖先蔭庇而騰達的紈絝子弟,這些人更不足掛齒;用於對比的詩人,則從一般的詩人到隱逸山林的林逋,再到杜甫,逐級提高,更為鮮明地突出了主題,安排可謂匠心獨運。與表現內容相適應,作者用詞頗為恰當精準,對郭子儀這樣的功臣 ,只言達到也“不難”,只要客觀條件具備 。對“金張”等人則用“渾閒”,表現了作者對他們的輕視。對“南朝將相”則用了一個“算”字 ,有“何足算也”之意。對貴族子弟則一筆否定。由此看來,此詞的修辭雖然樸素、通俗易懂,但卻富於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