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節選
白居易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並將這一主張付諸自己的詩歌創作實踐,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琵琶行》。
【課例實錄】
一、創設情境,匯入課文
師:請同學們先欣賞一段影片。(播放經過編輯的《江南煙雨琵琶行》影片及解說詞)
師:影片中提到的詩人是誰?
生:白居易。
師:白居易是怎樣一位詩人?
生: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現實主義大詩人。
師:不僅如此,白居易還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憫心的詩人。他在《長恨歌》一詩中既諷刺了唐玄宗重色誤國,又表達了對玄宗思念楊玉環的同情,他說“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他在《賣炭翁》一詩中講賣炭翁“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又表達了對下層勞動者的同情與悲憫。那麼,白居易由長安被貶到江西九江的潯陽江頭,又對什麼人發出了怎樣的慨嘆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板書課題)
師:琵琶行的“行”是什麼?
生:詩歌的一種體裁。
師: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它是一種以鋪敘記事為主的歌詞。
二、誦讀小序,概括情節
師:下面請同學們讀一下詩前的小序。
(生讀小序)
師(糾正個別讀音):詩前小序主要寫了什麼內容呢?誰能用簡單的話概括一下?
生:它主要寫了琵琶女的身世。
師:寫身世,也就是介紹了寫《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讀文字,抓關鍵句
師:著名的作家、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國文字是讀的學科”。我們首先走進文字,放聲地、自由地來讀一下這首詩,好不好?下面我們自由地放聲來讀。(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樂,學生放聲自由讀。5分鐘左右)
師:好,剛才大家已經讀過了這首詩,我們都沉浸在詩的境界裡。那麼,我問大家一個問題,這首詩最能體現詩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師:對,同學們,“淪落”是什麼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師:對,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麼,“淪落人”又是誰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詩人自己。
四、再讀文字,學生質疑
師:好,那麼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誰解淪落人”(板書)。琵琶女的淪落經歷是怎麼樣的?咱們首先請一位同學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為我們讀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嗎?你現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帶出來。
生(讀第三節):“沉吟放撥插弦中……夢啼妝淚紅闌干。”
師(請另外一生評價):你覺得她的感情把握怎麼樣?
生:我覺得讀得挺好的。這一節主要講琵琶女的身世,詩人對琵琶女應該比較同情,讀的時候讀出了同情的感覺。
師:你是站在詩人的角度講吧,現在如果是站在琵琶女這個角度,你覺得她應該用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去讀?
生:悲涼。
師:對,悲涼的感情。我們讀詩歌首先是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得抑揚頓挫,但更要注意把握詩歌中詩人所蘊涵的感情。剛才同學讀的這一節感情把握得比較到位。
師:就這一節,同學們有什麼疑問沒有?把你最想提的問題提出來,我們大家共同討論。(生自由組合,小聲交流,討論質疑)
師:同學們主要提了兩個問題:一是琵琶女的形象及悲慘命運的原因,一是運用了什麼手法來寫她的身世。咱們周圍同學自由組合議一議,由一位同學記錄小組討論要點,兩個問題可以任意選。
(學生自由組合,討論)
生:我代表我們小組想說第一個問題。前幾句寫她少年的時候,然後還被那個秋娘嫉妒……
師:秋娘是什麼人?
生:秋娘本身就是才華出眾的歌伎,然後還要嫉妒琵琶女,說明琵琶女比秋娘還要才華橫溢。後面寫她“弟走從軍阿姨死”,她的家人,離開的離開,死去的死去,後來她的容顏因為家庭變故和時光流逝變得非常憔悴。當時社會看重你,就是因為你的容貌好而不是有才華。琵琶女的淚既是感傷的淚又是不滿的淚。
生:我覺得琵琶女主要代表中國封建社會女子普遍的悲慘的命運。
師:這裡你談得更深入了,上升了一個高度。琵琶女的技藝高超,她年輕的時候,“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但是到了後來的時候是什麼樣子?
生(眾):“門前冷落鞍馬稀。”
師:這說明什麼問題?
生:那個時代就是重色輕才的。
師:重色輕才。那個時代不是看重她的技藝高超,而是看重她的美貌,後來她年老色衰,所以就被拋棄了。所以從這裡看出,琵琶女僅僅是一個被侮辱被損害的物件。
師:還有一個問題,琵琶女描繪自己一生的遭遇,是用了什麼手法?
生:對比。
師:如果說詳細些,有哪些?
師:過去是京城名伎,現在是——
生(眾):淪落江湖。
師:過去是少年得意——
生(眾):現在是老年失意。
師:過去是年輕貌美——
生(眾):現在是年老色衰。
師:過去是門庭若市——
生(眾):現在是門可羅雀。
師:過去歡笑——
生(眾):今日辛酸。
師:除了琵琶女,剛才說,“誰解淪落人”,淪落人一個是指琵琶女,還有一個是指誰呀?
生(眾):白居易。
師:當詩人和琵琶女彼此穿過無數人群,走過無數條路,在這個蕭瑟的秋天,相逢在潯陽江頭船上的時候,他又寫了什麼內容呢?我們請一位同學模仿詩人白居易的口吻讀第四節。
(生讀第四節)
師:好,我們的白居易還得加把勁。我們在讀這一節詩時要讀出什麼感情?
生:應該和琵琶女一樣感同身受吧。
師:感同身受,你是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
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師:這裡面,詩人的遭遇還有什麼詞可以體現出來?
生:“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的“黃蘆、苦竹、杜鵑、哀猿”。
師:這些意象所傳達出來的正是感傷之情,進行詩歌的欣賞一定要注意意象的象徵意義。
師:就這一節,大家最想提出的問題是什麼?(生自由組合,討論質疑)
生:琵琶女的遭遇為什麼會引起詩人的強烈共鳴?
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句話怎麼理解?那個“同”字,同在哪裡?
師:兩個問題的本質相同。大家想一想,一個是朝廷官員,一個是江湖的歌伎;一個是高朋滿座,一個是門前冷落。那他們又“同”在哪裡呀?誰能說一說,你覺得“同”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