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琵琶行> 《琵琶行》教學雜談

《琵琶行》教學雜談

《琵琶行》教學雜談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筆者在教研中發現,有許多教師還沒能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自覺不自覺的沿用“工具說”的教學模式。以《琵琶行》為例,許多教師仍是僅以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作為重點來處理。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廣為傳誦的名篇,多次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詩中寫琵琶女飄零憔悴淪落天涯的生平遭遇,並依此引發出自己遭讒受貶政治失意的滿腹怨憤,表現了對琵琶女不幸命運的深切同情,抒寫了自己天涯淪落之恨。長詩對琵琶女的演奏技藝作了出色的描寫,把抽象的音樂寫得生動可感,令人擊節稱賞、津津樂道。如果在教學中僅把重點放在對音樂描寫分上,比喻運用如何形象、動詞如何準確、對比如何突出、效果如何明顯等,是否又回到工具價值取向上去了。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字意義”,要解讀其“豐富的人文內涵”。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筆者認為學習《琵琶行》,在重視對音樂描寫的同時,還要重視琵琶女的生平遭遇和作者與琵琶女的感情共鳴。對音樂描寫分和作者與琵琶女的感情共鳴點已多有論述,這兒重點對琵琶女可悲可嘆的命運作一解讀。琵琶女的經歷可分為得意和失意兩個時期,這兩個時期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從出場來看,詩人在邀請她時“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乍一看是一個不善於交際的女子,非常難請。她年輕時是否會這樣呢?當時是長安有名的倡女,“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多才多藝,貌美如仙,一定以寵為榮,樂於見人。現在不願見人,是因為自己心情不好,並且自己已經從良,在這樣的夜晚,不願與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見面,何況詩人邀見她也只是因為“舉酒欲飲無管絃”,是為了他們自己飲酒助興。

  其次,從彈奏的技藝與效果來看,少年時的她彈奏技藝已經很高超,“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一曲紅不知數”,十三歲時就已學有所成,彈奏技藝能讓琵琶師心悅誠服,彈奏一首曲子收到的貴重物品不計其數。但是五陵年少並不是因為欣賞她的彈奏技藝,而是為了她“妝成每被秋娘妒”的容顏。隨著年齡的增大,彈奏技藝越來越精,但“暮去朝來顏色故”,容顏漸漸衰老,這時五陵年少又去另覓新歡,不再寵她,自己“門前冷落鞍馬稀”,即使擁有“未成曲調先有情”技藝,也無人欣賞。與詩人相遇,彈奏了兩首曲子,彈者與聽者陶醉在“仙樂”中,感情產生共鳴,“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等互相瞭解之後,感情彼此溝通,找到真正的知音,這時的彈者與聽者情感均達到高潮,“滿座重聞皆掩泣,江州司馬青衫溼”,讀者也無不為之動容。

  再次,從生活狀況與思想狀態來看,年輕時“鈿頭銀擊節碎,血色羅裙酒汙”珍貴的.妝飾品被打碎,貴重的服飾被沾上酒汙都全不在意,“春風秋月等閒度,今年歡笑復明年”時光在不知不覺中很快就過去了,是何等的快樂、得意!後來容顏衰老,門前冷落,只好“委身為賈人婦”,可是“商人重利輕別離”,把自己留在偏僻的潯陽江邊獨守空船,陪伴自己的只有孤寂的月亮、縹緲的月光和寒冷的江水,感覺自己“平生不得志”,心中有無限的酸楚,孤獨寂寞的夜晚在夢中每每想起往日快樂的時光,禁不住啼哭,以淚洗面,又是何等的傷感、失意!

  縱觀琵琶女的經歷,非常不幸。究其原因,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現實造成的,

  處於封建社會底層的琵琶女,雖然自己多才多藝,貌美如仙,五陵年少爭著送給她各種財物,只是因為她的姿色,等她容顏不在,這些人也不再寵她,可見五陵年少是把她當作一個供自己消遣的“玩物”來對待的,足見其命運的可悲。自己只好嫁給一個商人,但商人看重的是錢財,而不是夫妻間的感情,自己的感情無處寄託,感覺比較悽苦,可是她仍一味的回味自己少小時所謂的“快樂”“幸福”,以致自己更是愁上加愁,苦上加苦。客觀的說,琵琶女的不幸也有其自身原因,自己有家(從“弟走從軍阿姨死”可見其是有家的)不歸,以在風月場上飄搖為樂,後來還不能認清這一悲慘現實,著實令人可嘆。

  以上對琵琶女的可悲可嘆的命運作了剖,這也正是語文課程標準解讀“豐富的人文內涵”所要求的,在學習中應作為一個重點。